《雜病廣要》~ 臟腑類 (159)
臟腑類 (159)
1. 泄瀉
大瀉如傾,元氣漸脫者,宜速用四味回陽飲或六味回陽飲主之。凡暴瀉如此者,無不即效。若久瀉至此,猶恐無及。蓋五奪之中,惟瀉最急,是不可見之不早也。倘藥未及效,仍宜速灸氣海,以挽回下焦之陽氣,仍須多服人參膏。(《景岳》)
蕩實方法(消積方附)下痢而腹痛滿為寒實,當下之。下利腹中堅者,當下之。(《脈經》)
夫泄瀉卻用大黃者,乃通因通用也,非大實熱,勿輕用之。(《三因》)
治痼冷在腸胃間,連年腹痛泄瀉,休作無時,服諸熱藥不效,宜先取去,然後調治易瘥,不可畏虛以養病也,宜溫脾湯。
厚朴(去粗皮薑製),乾薑(炮),甘草,桂心(去皮不見火),附子(生去皮臍各半兩),大黃(生四錢碎切,湯一盞漬半日,搦去滓,煎湯時和滓下。)
上細銼,水二升半,煎八合,後下大黃汁,再煎六合去滓,澄去腳,不要晚食,分三服溫服,自夜至曉令盡。不快,食前更以乾薑丸佐之。(《本事》)
乾薑丸。
乾薑(炮),巴豆(去心炒黃研),大黃(濕紙裹甑上蒸),人參(各一錢去蘆)
上除巴豆,余為末,同研,煉蜜丸如梧子大,服前湯時,用湯吞下一丸,米飲亦得。(同上)(《聖濟》治水瀉不止,黑神丸,出《滯下》針頭丸下。)
三稜散,酒食傷積用此。
京三稜(炮),蓬莪朮(炮),益智仁,甘草(炙),青皮(去白各二兩),白茯苓(四兩)
上末,每二錢,少鹽煎,吞感應丸,治傷食泄瀉。(《直指》)
灸法,熙寧四年,予親老在邵陽,忽患水瀉,百藥無效,遂灸天樞二穴立止,故述之(《神巧》)
大便不禁,病亦惙矣,神闕、石門、丹田、屈骨端等,皆是穴處,宜速灸之。泄瀉,宜先灸臍中,次灸關元等穴。(《資生經》)
凡治濕,皆以利小便為主。諸泄不已,宜灸水分穴,謂水穀之所別也,臍之上一寸半,灸五、七壯,腹鳴如雷,水道行之候也。(《撮要圖》)
鄰郡一富翁,病泄瀉彌年,禮致子厚(按:子厚黃姓)診療,浹旬莫效。子厚曰,予未得其說,求歸。一日讀《易》至天行健,朱子有曰:天之氣運轉不息,故閣得地在中間,如人弄碗珠,只運動不住,故在空中不墜,少有息則墜矣。因悟曏者富翁之病,乃氣不能舉為下脫也。
又作字,持水滴吸水,初以大指按滴上竅,則水滿筒。放其按,則水下溜無餘。乃豁然悟曰:吾可治翁證矣。即治裝往,翁家驚喜,至即為治艾,灸百會穴,未三、四十壯,泄瀉止矣。生自少識之,後在鄴,胡元望女生始六月,亦病泄瀉不已,因教以前法,灸即愈。(《攖寧生傳》)(灸大椎,出前溢飲滑泄。
)
灸法:百會(治久瀉下陷脫滑者,灸三壯)、脾俞(治泄瀉,灸三壯)、中脘(灸七壯)、關元(治泄不止,可灸七壯)、腎俞(可灸五壯,治洞瀉不止)、大腸俞(可灸三壯,治腸鳴腹脹暴瀉)、天樞、氣海。(《醫統》)
白話文:
腹瀉
如果腹瀉嚴重到像水傾瀉一樣,而且身體的元氣逐漸衰竭,應該立即使用四味回陽飲或六味回陽飲來治療。一般來說,突然發生的嚴重腹瀉,使用這些藥方都會有效果。但如果是長期腹瀉導致這種情況,可能就來不及了。因為五種奪走人體精氣的狀況中,腹瀉是最緊急的,所以不能不儘早治療。如果藥物效果還沒出現,就應該趕快灸氣海穴,來挽救下焦的陽氣,並且要多服用人參膏。
排除積食的方法(附帶消除積食的藥方):如果腹瀉伴隨腹部疼痛脹滿,這是寒實證,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如果腹瀉,而且腹部裡面摸起來硬實,也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
如果使用大黃來治療腹瀉,這是因為遇到特殊情況,需要反向使用藥物,並不是真的有大熱症,所以不要輕易使用。
如果腸胃間有長期的寒冷,導致多年腹痛腹瀉,時好時壞,服用各種溫熱藥物都沒有效果,應該先去除這個病因,然後再調理治療,比較容易痊癒,不能因為害怕身體虛弱而讓疾病持續惡化,適合使用溫脾湯。
溫脾湯的成分包括:厚朴(去除粗皮,用薑製過)、乾薑(炮製過)、甘草、桂心(去皮,沒有經過火烤)、附子(生的,去除皮臍,各一半)、大黃(生的,四錢,切碎,用一碗水浸泡半天,揉捏後去除殘渣,煎藥的時候再把殘渣一起放入)。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兩升半煎煮到八合,然後加入大黃汁,再煎到六合後去除殘渣,澄清藥液,不要在晚上吃,分成三次溫服,從晚上到早上喝完。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在吃飯前服用乾薑丸來輔助。
乾薑丸的成分包括:乾薑(炮製過)、巴豆(去除心,炒黃磨成粉)、大黃(用濕紙包好,在蒸籠裡蒸過)、人參(各一錢,去除蘆頭)。
除了巴豆之外,將其他藥材磨成粉,然後和巴豆粉一起磨,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在服用溫脾湯的時候,用湯吞下一顆藥丸,也可以用米湯送服。
(《聖濟》中提到治療腹瀉不止的黑神丸,出自《滯下》篇,是一種針頭大小的藥丸)。
三稜散,可以用來治療因為吃太多食物導致的積食。
三稜散的成分包括:京三稜(炮製過)、蓬莪朮(炮製過)、益智仁、甘草(炙過)、青皮(去除白色部分,各二兩)、白茯苓(四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加一點鹽煎煮,吞服感應丸,可以治療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瀉。
灸法:熙寧四年,我的父親在邵陽,突然患上腹瀉,各種藥物都沒效,於是就灸了天樞兩個穴位,立刻就止住了腹瀉,所以記錄下來。
如果大便失禁,病情也會非常危險,神闕、石門、丹田、屈骨端等都是穴位,應該盡快灸這些穴位。治療腹瀉,應該先灸肚臍中間,然後再灸關元等穴位。
凡是治療濕症,都應該以利尿為主。如果腹瀉不止,應該灸水分穴,因為這個穴位是水穀分開的地方,在肚臍上面一寸半,灸五到七壯,腹部會發出雷鳴般的聲音,這是水道通暢的徵兆。
鄰郡有一個富翁,患腹瀉多年,請了子厚(黃姓)醫生去診治,十多天都沒有效果。子厚說,我還沒找到病因,請求回家。有一天讀《易經》,看到“天行健”這句話,朱熹解釋說:天體的運行是不停歇的,所以能保持在中間的位置,就像人玩轉碗裡的珠子一樣,只有不停的轉動,才能不掉下來,稍微停一下就會掉落。於是悟到富翁的病,是因為身體的氣不能上升,導致往下脫泄。
他又用寫字的方法,拿水滴吸水,開始用大拇指按住滴水的孔,水就會充滿管子。放開按壓,水就會向下流盡。於是豁然開悟,說:我可以治好富翁的病了。於是準備好行裝前往,富翁家人驚喜,到了之後就為富翁艾灸百會穴,灸了三四十壯,腹瀉就停止了。我從小就認識他,後來在鄴城,胡元望的女兒出生才六個月,也患上腹瀉不止,就教她用以前的方法,灸了就好了。
(灸大椎穴,可以治療因為飲水過多導致的滑泄。)
灸法:百會穴(治療長期腹瀉,身體虛弱下陷者,灸三壯)、脾俞穴(治療腹瀉,灸三壯)、中脘穴(灸七壯)、關元穴(治療腹瀉不止,可以灸七壯)、腎俞穴(可以灸五壯,治療嚴重腹瀉不止)、大腸俞穴(可以灸三壯,治療腸鳴腹脹和突然發生的腹瀉)、天樞穴、氣海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