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58)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58)

1. 泄瀉

六君子湯,治臟腑虛怯,心腹脹滿,嘔噦不食,腸鳴泄瀉。

人參,甘草,白茯苓,白朮,肉豆蔻(濕紙裹,煨熟銼碎,以厚紙裹,壓去油),訶子(煨去核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服。或為末,熱鹽湯調服亦可。(《得效》)《醫聖楷梯》加味六君子湯,治一切脾胃虛弱泄瀉之證,於本方去訶子,加黃耆、山藥、砂仁、厚朴。

真人養臟湯,治冷熱不調,泄瀉,裡急後重。(《直指》)

久泄穀道不合,或脫肛,乃元氣下陷,大腸不行收合而然,補中益氣加訶子、肉果、五味、烏梅肉為丸。(《醫通》)

瀉久不止,大孔如竹筒,直出無禁者,氣將脫也,訶子散。

木香(五錢),甘草(炙),黃連(各三錢),訶子(一兩半生半熟)

末之,煎芍藥白朮湯,調服一錢。(《明醫指掌》)(按:更有溫中固澀,如六柱散、八柱散,既見上。)

治腎泄,五味子散。

五味子(二兩揀),吳茱萸(半兩細粒綠色者)

上二味同炒,香熟為度,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頃年有一親識,每五更初欲曉時,必溏痢一次,如是數月。有人云:此名腎泄,腎感陰氣而然。得此方服之而愈。(《本事》)

治脾腎俱虛,泄瀉不食,二神丸。(原文作治脾腎虛弱,全不進食,今從《直指》。)

破故紙(四兩炒香),肉豆蔻(二兩生)

上為細末,用大肥棗四十九個,生薑四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剝去皮核,用肉研為膏,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同上)(《直指》不用姜。)《濟生續方》棗肉丸,於本方加木香(不用姜)。《澹寮》四神丸,於本方加木香、茴香。《內科摘要》四神丸,於本方加五味子、吳茱萸。(《續焰》曰:即二神丸、五味子散合丸。)

胃關煎,治脾腎虛寒作瀉,或甚至久瀉,腹痛不止,冷痢等證。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山藥(炒二錢),白扁豆(炒二錢),炙甘草(一、二錢),焦乾姜(一、二、三錢),吳茱萸(制五、七分),白朮(炒一、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氣虛勢甚者,加人參,隨宜用。陽虛下脫不固者,加製附子一、二、三錢。(《景岳》)

艾黃熨法,治瀉脫,困乏危篤。

蓖麻(七個去殼研如泥),熟艾(半兩),硫黃(末二錢)

上拌勻,於臍上先鋪紙,付藥在上,更用紙鋪襯稍厚,用熨斗適溫涼熨之,不可令熨斗甚熱,以臍內響為度。(《小兒衛生總微論》)

或水瀉不止,以大蒜搗爛,貼臍下並腳心,立止。(《瑣碎錄》)

回陽方法,予嘗治數人,在下則泄瀉不止,在上則吐痰不已者皆死,蓋氣脫無所管攝故也。若用參朮膏救之,早者十活二三。(《醫綱》)

白話文:

泄瀉

六君子湯,能治療因臟腑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心腹脹滿、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腸鳴腹瀉等症狀。

藥方組成:人參、甘草、白茯苓、白朮、肉豆蔻(用濕紙包好,煨熟後搗碎,再用厚紙包住,壓去油脂)、訶子(煨過後去掉核),以上藥材等量。

服用方法:將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三片生薑和兩枚紅棗,用水煎煮後服用。也可以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熱鹽水沖服。《得效》這本書有記載。

《醫聖楷梯》中的加味六君子湯,則是在原本的基礎上,去除訶子,加入黃耆、山藥、砂仁、厚朴,可用於治療各種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

真人養臟湯,能夠治療因體內寒熱不調引起的腹瀉,伴有腹部絞痛、裡急後重(想排便卻又排不出來)的症狀。《直指》這本書有記載。

如果長期腹瀉導致肛門鬆弛,甚至脫肛,這是因為元氣下陷,大腸失去收縮能力所致,可以使用補中益氣的藥方,加入訶子、肉豆蔻、五味子、烏梅肉製成藥丸服用。《醫通》這本書有記載。

如果腹瀉不止,像竹筒一樣直接排出,沒有任何阻礙,這是因為體內氣機即將脫失,可以使用訶子散來治療。

藥方組成:木香(五錢)、炙甘草(三錢)、黃連(三錢)、訶子(一兩半,一半生用,一半熟用)

服用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芍藥白朮湯煎煮後調服一錢。《明醫指掌》這本書有記載。(備註:還有一些溫中固澀的藥方,如六柱散、八柱散,在之前已經提到。)

治療腎臟引起的腹瀉,可以使用五味子散。

藥方組成:五味子(二兩,挑選好的)、吳茱萸(半兩,選用細小綠色的)

服用方法:將以上兩種藥材一同炒熟至有香味,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陳米湯送服。曾經有一個親戚,每天早上五更天快亮的時候,必定會腹瀉一次,持續數月。有人說這是腎臟引起的腹瀉,是腎臟感應到陰氣所致。服用此方後病就好了。《本事》這本書有記載。

治療脾腎都虛弱,導致腹瀉、食慾不振,可以使用二神丸。(原文記載治療脾腎虛弱,完全不進食,這裡採用《直指》的說法。)

藥方組成:破故紙(四兩,炒香)、肉豆蔻(二兩,生用)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四十九個大紅棗和四兩生薑片一同煮爛,去除薑片,取出紅棗,去皮去核,將棗肉研磨成膏狀,和藥粉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鹽水送服。(《直指》這本書不用薑)《濟生續方》中的棗肉丸,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了木香(不用薑)。《澹寮》中的四神丸,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了木香和茴香。《內科摘要》中的四神丸,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了五味子和吳茱萸。(《續焰》說:四神丸其實就是二神丸和五味子散的合方。)

胃關煎,可用於治療脾腎虛寒引起的腹瀉,甚至長期腹瀉、腹痛不止、冷痢等症狀。

藥方組成:熟地(三至五錢或一兩)、炒山藥(二錢)、炒白扁豆(二錢)、炙甘草(一至二錢)、焦乾薑(一至三錢)、製吳茱萸(五至七分)、炒白朮(一至三錢)。

服用方法:用水兩碗,煎煮至七分,在飯後溫服。如果氣虛嚴重,可以加入人參,用量依情況而定。如果陽虛導致下脫不固,可以加入製附子,用量一至三錢。《景岳》這本書有記載。

艾黃熨法,可用於治療因腹瀉嚴重導致虛脫、疲憊、病情危急的情況。

藥方組成:蓖麻(七個,去殼後研磨成泥)、熟艾(半兩)、硫黃(二錢,磨成粉末)。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在肚臍上先鋪上一層紙,再將藥敷在上面,然後再用較厚的紙鋪襯著,用熨斗適度溫熱地熨燙,注意不要讓熨斗太熱,以肚臍內部感覺到微微響動為度。《小兒衛生總微論》這本書有記載。

另外,如果水瀉不止,可以用搗爛的大蒜貼在肚臍下方和腳心,能夠立即止瀉。《瑣碎錄》這本書有記載。

回陽方法,我曾經治療過數例,病人若下腹部腹瀉不止,上部痰液不止,最終都會死亡,這是因為氣脫,身體沒有辦法掌控所致。如果使用參朮膏來救治,早點用的話,十個病人能活二三個。《醫綱》這本書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