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157)
臟腑類 (157)
1. 泄瀉
和里諸方,胃風湯,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㽲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並宜服之。
白芍藥,白朮,肉桂(去粗皮),人參(去蘆),當歸(去苗),芎藭,茯苓(去皮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以水一大盞,入粟米百餘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空心,小兒量力減之。(《和劑》)(按:《易簡》曰:此藥兼治腸風下血,及婦人下血,面色薑黃,筋力衰憊者,服之尤能滋補。但性味不便於腸胃,恐傷穀氣爾。又《續易簡後集》方有異,載在《滯下》中。)
補中益氣湯去當歸,滑瀉痞悶者,此方主之。(醫方考)經云:飧泄取三陰。三陰者,太陰也。宜補中益氣湯,以白芍藥代當歸主之。(《準繩》)
三白散,治感濕氣,四肢懶倦,小便少,或下利,大便走泄,神思沉困,飲食減少,宜調胃去濕。
白朮,茯苓,芍藥
上各等分,水煎服。腹痛甚者,加當歸,倍芍藥。(《醫林集要》)
三白散,治一切瀉泄如神。
白朮(去蘆炒一錢半),白芍(炒一錢五分),白茯苓(去皮一錢),澤瀉(一錢),厚朴(姜炒),黃連(炒各一錢),乾薑(炒五分),烏梅肉(煎用二錢,丸用三錢。)如兼傷食,加神麯炒、麥芽炒各一錢。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服。為末,神麯為丸,服尤效。(《保元》)
抑扶煎,治氣冷陰寒,或暴傷生冷,致成瀉痢。
厚朴,陳皮,烏藥(各一錢五分),豬苓(二錢),澤瀉(二錢),炙甘草(一錢),乾薑(炮一、二錢),吳茱萸(制五、七分),水一鍾半,煎七分,食遠溫服。如氣滯痛甚者,加木香五、七分,或砂仁亦可。(《景岳》)
固胃暖元方法(附外治)瀉久不止,大孔如竹筒,直出無禁,氣陷者,升陽補胃湯、補中益氣湯加白芍。氣欲脫者,真人養臟湯加附子,或四柱散、大斷下丸(系辛熱固澀之劑)、古蔻附丸(肉豆蔻、附子)香茸丸(麝香、鹿茸、肉豆蔻)。又有大便滑瀉,小便精出者,萬全丸(赤石脂、乾薑、胡椒,此本蔻氏方。)(《入門》)
如果系藏虛滑泄,審無腹痛,脈微虛、不沉滯者,可以溫澀之藥固之。(《金匱翼》)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忪氣喘,嘔吐泄瀉。
白扁豆,人參(去蘆),白茯苓,白朮,甘草(炒),山藥(各二斤),蓮子肉(去皮),桔梗(炒令深黃色),薏苡仁,縮砂(取仁各一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棗湯調下,小兒量歲數加減服之。(《和劑》)
久病虛弱、年高及氣弱人,臟腑泄瀉久不止者,可與人參豆蔻散、厚腸丸、參苓白朮散。(《指南》)
白話文:
泄瀉
**和里諸方:**胃風湯,可以治療大人小孩因為風寒侵入腸胃,導致消化不良、腹瀉不止、肚子脹滿、腸鳴絞痛,或是腸胃濕熱,排出像豆汁一樣的液體,甚至排出瘀血,整天不停腹瀉。這時適合服用此方。
藥方組成:白芍藥、白朮、肉桂(去粗皮)、人參(去蘆)、當歸(去苗)、芎藭、茯苓(去皮),各等份。
製法與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一大碗水,放入一百多粒小米一同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後稍微溫熱服用,空腹時服藥。小孩用量要酌量減少。
(《和劑局方》)(說明:根據《易簡方》記載,此藥還可以治療腸風下血,以及婦女下血、面色發黃、筋骨無力等症狀,服用後能滋補身體。但因為藥性味道可能對腸胃不適,可能影響消化功能。另外,《續易簡後集》有不同的藥方記載在《滯下》篇中。)
如果腹瀉且感到胸悶不適,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去掉當歸,效果不錯。
《醫方考》說,根據醫書記載:「腹瀉與三陰經有關」,三陰指的是太陰脾經,所以用補中益氣湯,把當歸換成白芍藥來治療。
三白散: 治療因濕氣引起的四肢無力、小便少、腹瀉、大便稀溏、精神不濟、食慾不振,適合調理腸胃、祛除濕氣。
藥方組成:白朮、茯苓、芍藥,各等份。
用法:加水煎服。如果腹痛嚴重,可以加入當歸,並且加倍白芍藥的用量。
(《醫林集要》)
三白散: 治療各種腹瀉效果很好。
藥方組成:炒過的白朮(去蘆)一錢半、炒過的白芍一錢五分、去皮的白茯苓一錢、澤瀉一錢、薑炒的厚朴一錢、炒過的黃連一錢、炒過的乾薑五分、烏梅肉(煎藥用二錢,做藥丸用三錢)。如果兼有消化不良,可以加入炒過的麥芽、神麯各一錢。
用法:將上述藥材切碎,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服,飯前服用。也可以磨成粉末,加入神麯做成藥丸服用,效果更佳。
(《保元》)
抑扶煎: 治療因氣虛寒冷,或突然吃太多生冷食物引起的腹瀉。
藥方組成:厚朴、陳皮、烏藥(各一錢五分)、豬苓、澤瀉(各二錢)、炙甘草(一錢)、炮製過的乾薑(一、二錢)、吳茱萸(製過的五、七分),加一碗半水,煎煮至七分,飯後溫服。如果氣滯導致腹痛嚴重,可以加入木香五、七分,或是砂仁。
(《景岳全書》)
固胃暖元方法:(附外治)如果腹瀉持續不止,大便像竹筒一樣直瀉,且身體虛弱,這時可以用升陽補胃湯或是補中益氣湯,再加入白芍藥來治療。如果出現快要虛脫的狀況,可以使用真人養臟湯,再加入附子。或者也可以使用四柱散、大斷下丸(屬於辛熱收澀的藥)、古蔻附丸(成分為肉豆蔻、附子)、香茸丸(成分為麝香、鹿茸、肉豆蔻)。如果出現大便滑瀉,小便失禁的狀況,可以使用萬全丸(成分為赤石脂、乾薑、胡椒,這個藥方出自蔻氏)。
(《醫學入門》)
如果因為身體虛弱導致的腹瀉,沒有腹痛,脈象微弱且不沉滯,可以使用溫性收澀的藥物來治療。
(《金匱翼》)
參苓白朮散: 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容易疲勞、胸悶腹脹、心悸氣喘、嘔吐腹瀉等症狀。
藥方組成:白扁豆、人參(去蘆)、白茯苓、白朮、炒過的甘草、山藥(各二斤)、去皮的蓮子肉、炒至深黃色的桔梗、薏苡仁、砂仁(取仁,各一斤)。
用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紅棗湯調服。小孩用量依照年齡酌量增減。
(《和劑局方》)
如果久病虛弱、年老體衰或體質虛弱的人,腹瀉長期不止,可以使用人參豆蔻散、厚腸丸、參苓白朮散等方劑來治療。
(《證治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