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56)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56)

1. 泄瀉

上為細末,薑汁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用生薑湯吞下,粥飲亦得,空心食前進。(《和劑》)予舊患溏利,每天曉必如廁,人教贖豆附丸。即愈。(《資生經》)《三因》名桂香丸。

治冷氣水瀉,日夜二、三十行,腹中㽲痛,四肢不和,縮砂丸方。

縮砂(去皮),黃連(炒),附子(炮),吳茱萸(湯洗七遍炒焙各一兩),木香,乾薑(炮各半兩)

上為末,用醋軟飯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粥飲下。(《神巧》)

治脾胃中風濕,臟腑滑泄,鞠藭丸。

芎藭,神麯(砂炒),白朮,附子(炮去皮臍等分)

上為細末,用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

左氏述楚子圍蕭,蕭將潰。申叔展告還無社曰:有麥曲乎?有山鞠藭乎?鞠藭,芎藭也。意欲令逃水中以避禍,是知芎藭能除濕。予嘗加朮、附以制方,治脾濕而泄者,萬無不中。此藥亦治飧泄,《素問》曰:春傷於風,夏必飧泄。飧泄者,食穀不化。蓋春木旺時,肝生風邪,淫於脾經,至夏飲冷當風,故多飧泄,此藥尤宜。

(《本事》)《得效》樸附丸,治脾元虛弱,久患脾泄,冷瀉不止,於本方去芎藭、白朮,加厚朴、乾薑。

當歸厚朴湯,治肝經受寒,面色青慘,厥而泄利。

當歸(炒),厚朴(制各二兩),官桂(三兩),良薑(五兩)

上銼散,每三服,食前服。(《直指》)

漿水散,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而不能語,其甚者加吐,此謂急病,治之宜以此。

半夏(二錢湯洗),附子(半兩煨),乾薑(五錢),良薑(二錢半),桂枝(五錢),甘草(五錢炙)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滓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保命集》)

理中湯加茯苓、黃連,名連理湯。(《要訣》)(詳出暑瀉中)

治水瀉不止,茱萸丸方。

吳茱萸(二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黃連(二兩去須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軟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聖惠》)《聖濟》治飧泄,水穀不化,及諸色痢,茱萸湯,即本方,水煎服。(又治膿血痢,二宜散,本方為末服。)《元和紀用經》黃連湯,主老小泄瀉,赤白痢下,於本方加白芍藥一兩㕮咀,分八服,每服以水八升半,煮一升許,投阿膠一分,再煮膠消去滓,分三服,溫服。一方,加甘草末,艾湯調,亦大驗。

(宜與《滯下》戊己丸相參。)

石頑治總戎陳孟庸,瀉利腹脹作痛,服黃芩、白芍之類,脹急愈甚,其脈洪盛而數,按之則濡,氣口大三倍於人迎,此濕熱傷脾胃之氣也。與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二劑,痛止脹減而瀉利未已,與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二劑,瀉利止而飲食不思,與半夏瀉心湯二劑而安。(《醫通》)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末,用薑汁和麵糊做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到一百丸,用生薑湯吞服,也可以用稀粥送服,最好是空腹在飯前服用。(《和劑局方》)我以前患有腹瀉,每天早上一定會上廁所,有人教我服用贖豆附丸,病就好了。(《資生經》)《三因方》稱這個藥方為桂香丸。

治療因寒氣導致的水瀉,一天腹瀉二、三十次,腹痛,四肢不舒服,用縮砂丸這個藥方。

縮砂(去除外殼),黃連(炒過),附子(炮製過),吳茱萸(用熱水洗七次後炒乾焙乾,各用一兩),木香,乾薑(炮製過,各用半兩)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醋和軟飯做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稀粥送服。(《神巧方》)

治療脾胃因風濕而引起的腹瀉,導致內臟功能失調,用鞠藭丸。

芎藭,神麯(用砂子炒過),白朮,附子(炮製過,去除外皮和臍部,用量相同)

將藥材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米湯送服。

左傳記載,楚國人圍攻蕭國,蕭國快要淪陷時,申叔展告訴還無社說:有麥曲嗎?有山鞠藭嗎?鞠藭,就是芎藭。意思是想讓他們逃到水中躲避災禍,這說明芎藭可以去除濕氣。我曾經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白朮和附子,來治療因脾虛濕氣引起的腹瀉,效果非常好。這個藥方也治療食積不化的腹瀉,《素問》說:春天受風邪侵襲,夏天一定會發生食積性腹瀉。所謂食積性腹瀉,就是吃了食物不消化。因為春天木氣旺盛,肝臟產生風邪,侵擾脾經,到了夏天喝冷飲吹風,所以多發生食積性腹瀉,這個藥方尤其適合。

(《本事方》)《得效方》的樸附丸,治療脾氣虛弱,長期患有脾虛腹瀉,寒冷引起的腹瀉不止,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去除芎藭和白朮,加入厚朴和乾薑。

當歸厚朴湯,治療肝經受寒,導致面色青白,手腳冰冷並且腹瀉。

當歸(炒過),厚朴(製過,各用二兩),肉桂(三兩),高良薑(五兩)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在飯前服用。(《直指方》)

漿水散,治療突然發生的腹瀉,像水一樣,全身出汗,全身冰冷,脈搏微弱,氣息短促說不出話,嚴重的話還會嘔吐,這是急症,應該用這個藥方治療。

半夏(用熱水洗過,二錢),附子(煨過,半兩),乾薑(五錢),高良薑(二錢半),桂枝(五錢),甘草(炙過,五錢)

將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兩碗漿水煎到剩下一碗,連藥渣一起服用,病情嚴重的可以服用三、四次,輕微的服用三次。(《保命集》)

理中湯加入茯苓和黃連,叫做連理湯。(《醫方要訣》)(詳細內容在暑瀉中說明)

治療水瀉不止,用茱萸丸這個藥方。

吳茱萸(用熱水浸泡七次後烘乾,稍微炒過,二兩),黃連(去除鬚根,稍微炒過,二兩)

將藥材搗碎磨成粉末,用軟飯做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不限制時間,用稀粥送服三十丸。(《聖惠方》)《聖濟方》治療食積性腹瀉,吃了食物不消化,以及各種痢疾,用茱萸湯,就是這個藥方,用水煎服。(又治療膿血痢,用二宜散,就是這個藥方磨成粉末服用。)《元和紀用經》的黃連湯,主要治療老年人和小孩的腹瀉,以及赤白痢疾,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白芍藥一兩,切碎,分成八次服用,每次用八碗半的水,煮到剩下一碗左右,加入一分阿膠,再煮到阿膠融化,去除藥渣,分成三次,溫服。另外一個方子,加入甘草粉末,用艾草湯調和服用,效果也非常好。

(可以與《滯下》篇的戊己丸相互參照。)

石頑曾經治療一位總戎陳孟庸,他腹瀉腹脹並且疼痛,服用黃芩、白芍之類的藥物後,腹脹反而更加嚴重,他的脈搏洪大而快,按下去卻很柔軟,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這是濕熱傷了脾胃之氣。給他服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兩劑,疼痛停止,腹脹減輕,但是腹瀉還沒停止,又給他服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兩劑,腹瀉停止,但是卻沒有食慾,最後給他服用半夏瀉心湯兩劑,病就好了。(《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