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154)
臟腑類 (154)
1. 泄瀉
瀉久宜丸散,凡治瀉久用丸藥,並用散藥以實脾土,土實則能制水故也。(《蒼生司命》)(按:《諸證辨疑》曰:有久濕脾虛瀉者,今日多用湯藥,多不獲效。以愚膚見,譬如地中一窟之水,用燥土滲之,其水自散,反用水澆,豈不助其濕乎。蓋二說其意相近,然此理不可必,姑存之。)
散邪諸方,蒼朮防風湯,治飧泄。(主治節文)
蒼朮(去皮四兩),麻黃(去根節四兩),防風(去蘆頭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生薑七片,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保命集》)
治久泄法,先進縮煎小續命湯,是發其汗,使邪氣不能從外侵於內,然後治其痢。(同上)
帥府從事帖穆矢爾,病下痢完穀,眾醫咸謂洞泄寒中,日服四逆、理中輩彌劇。翁診其脈,兩尺寸俱弦長,右關浮於左關一倍,其目外眥如草滋,蓋知肝風傳脾,因成飧泄,非藏寒所致。飲以小續命湯,損麻黃,加朮三、五升,痢止。續命非止痢藥,飲不終劑而痢止者,以從本治也。(《滄洲翁傳》)
藿香正氣散,治感濕泄瀉,或兼暑者,於本方加黃連、香薷。(《醫鑑》)
利水方法,世俗類用澀藥治瀉,若積久而虛者或可,若初得者,必變他證,為禍下小。殊不知多因於濕,惟分利小水為上策。(《丹溪纂要》)
凡泄瀉之病,多由水穀不分,故以利水為上策。然利水之法,法有不同。如濕勝無寒而瀉者,宜四苓散、小分清次之類主之,但欲分其清濁也。如濕挾微寒而瀉者,宜五苓散、胃苓湯之類主之,以微溫而利之也。如濕熱在脾,熱渴喜冷而瀉者。宜大分清飲、茵陳飲、益元散之類主之,去其濕熱而利之也。(《景岳》)
加味五苓散,治伏暑熱二氣,及胃濕泄瀉注下,或煩或渴,或小便不利。
赤茯苓(去皮),澤瀉,木豬苓(去皮),肉桂(不見火),白朮(各一兩),車前子(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
胃苓散,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穀不分,泄瀉不止。
五苓散,平胃散(並見《局方》)
上合和薑、棗煎,空心服妙。陳日華方。(《婦人良方》)《攝生眾妙方》香砂胃苓湯,治飲食過多,泄瀉,於本方加薷香、砂仁。
二宜丸,治泄瀉,五苓散與理中丸同煎服,或以五苓散下理中丸亦好。載梁氏《總要方》。(《朱氏》)
飧泄,病甚者,攻之不動,反能為害。經曰:其減則漸,其加則甚。可用五苓散,去豬苓,加人參。(《雜記九門》)
桂苓甘露飲,治濕熱下痢,小便澀少,口渴脈洪大者。(《保命歌括》)
薷苓湯,治暑月泄瀉,或欲成痢,黃連香薷飲合五苓散,銼一劑,生薑煎服。(《醫鑑》)(互見《中暑》門。)
白話文:
腹瀉的治療
-
腹瀉久了宜用丸散:一般來說,治療久瀉要使用丸藥,並搭配散藥來強健脾胃,因為脾胃強健才能控制體內的水分。(這點類似,地面的積水,用乾燥的土來吸水,水自然散開。若用水去澆,只會讓濕氣更重。)
-
驅散邪氣的藥方:蒼朮防風湯,可用於治療吃完食物就腹瀉的病症。
-
蒼朮(去皮四兩)、麻黃(去根節四兩)、防風(去蘆頭五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一兩,加生薑七片,用水兩碗煎至一碗,去渣後溫服。
-
治療久瀉的方法:先服用縮煎的小續命湯,目的是發汗,讓邪氣無法從體外侵入體內,之後再治療腹瀉。
-
曾經有個叫帖穆矢爾的人,患了吃完就拉肚子的病,眾多醫生都認為是寒邪引起的,每天服用四逆湯、理中湯等藥,病情反而加重。後來有位醫生診斷他的脈象,發現兩手的脈象都弦長,右手的脈比左手強一倍,而且眼角像長了草一樣。這才發現是肝風影響了脾胃,造成了這種吃完就拉的腹瀉,並非體內虛寒。給他喝小續命湯,減少麻黃的用量,增加蒼朮,腹瀉就停止了。這是因為小續命湯並非止瀉藥,腹瀉能好是因為從根本原因治療。
-
藿香正氣散:用於治療因感受濕邪引起的腹瀉,如果兼有暑熱,可在原方中加入黃連、香薷。
-
利水的方法:一般人常用收澀的藥物來治療腹瀉,如果腹瀉是因積久虛弱可能有效,但如果是剛開始就腹瀉,可能會導致其他問題,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禍害。其實大部分腹瀉都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因此利小便才是上策。
-
治療腹瀉的原則:腹瀉大多是因為體內水和食物無法好好區分導致的,所以利水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利水的方法有很多種,像是:
-
如果是濕氣重沒有寒邪的腹瀉,適合用四苓散、小分清飲等,目的是分清體內的清濁。
-
如果濕氣重並帶有微寒的腹瀉,適合用五苓散、胃苓湯等,目的是用溫和的方式利水。
-
如果濕熱在脾胃,感到口渴喜歡喝冷的,適合用大分清飲、茵陳飲、益元散等,目的是去除濕熱並利水。
-
加味五苓散:可治療伏暑和熱邪,以及胃部濕氣引起的腹瀉,可能伴隨煩躁、口渴、小便不暢等症狀。
-
藥方包含:赤茯苓(去皮)、澤瀉、木豬苓(去皮)、肉桂(不見火)、白朮(各一兩)、車前子(半兩)。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加水一碗半,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渣後溫服。
-
胃苓散:用於治療夏秋季節因脾胃受寒,水穀不分造成的腹瀉。
-
配方包含:五苓散、平胃散。將這些藥材一起用生薑、紅棗煎煮,空腹服用。
-
香砂胃苓湯:可治療飲食過多引起的腹瀉,在胃苓散的基礎上加入香薷、砂仁。
-
二宜丸:可治療腹瀉,五苓散和理中丸一起煎煮服用,或者用五苓散送服理中丸也很好。
-
完穀不化的腹瀉:病情嚴重時,用攻下的方法反而會造成傷害,只能慢慢治療。可以使用五苓散,去掉豬苓,加入人參。
-
桂苓甘露飲:可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痢疾,小便不暢,口渴且脈象洪大的人。
-
薷苓湯:可用於治療暑熱引起的腹瀉,或是快要變成痢疾的狀況,可以將黃連香薷飲與五苓散合在一起,加生薑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