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52)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52)

1. 泄瀉

口瘡糜爛泄瀉,口瘡糜爛泄瀉一證,古經未載,以理推之、雖云屬熱,然其上發口糜,下瀉即止,泄瀉方止,口糜即生,觀其上下相移之情狀,亦必純實熱之所為也。心之竅開於舌,脾之竅開於口,心脾之熱,故上發口舌瘡赤糜爛。胃主消化水穀,小腸主盛受消化,心脾之熱下移小腸胃府,則運化之職失矣,故下注泄瀉也,口糜發時,晚用瀉心導赤散,滾湯淬服之,即生地、木通、黃連、甘草梢也。下泄瀉時,早晚用參苓白朮散,糯米湯服之。若小便甚少,下利不止,則為水走大腸,宜用茯苓、車前子二味各等分,煎湯時時代飲,利水導熱。若服寒涼藥口瘡不效,則為虛火上泛,宜用理中湯加肉桂,大倍茯苓,降陽利水,降陽而口糜自消,水利而泄瀉自止,可並愈也。(《金鑑》)

,凡瀉,津液既去,口必渴,小便多是赤澀(《醫通》曰:錢氏白朮散),未可便作熱論。的知熱瀉,方用冷劑。不然,勿妄投以致增劇。瀉止渴自止,小便亦能如常。(《要訣》)

腎水不足之人,患泄或過服分利之劑而渴者,加減八味丸。失治必致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證成矣。(《醫通》)

小便不利,泄瀉之病,多見小水不利,水穀分則瀉自止,故曰治瀉不利小水,非其治也。然小水不利,其因非一,而有可利者,有不可利者,宜詳辨之。如濕勝作瀉而小水不利者,以一時水土相亂,並歸大腸而然也。有熱勝作瀉而小水不利者,以火乘陰分,水道閉澀而然也。有寒瀉而小水不利者,以小腸之火受傷,氣化無權而然也。有脾虛作瀉而小水不利者,以土不制水,清濁不分而然也。有命門火衰作瀉而小水不利者,以真陰虧損,元精枯涸而然也。凡此皆小水不利之候,然惟暴注新病者可利,形氣強壯者可利,酒濕過度、口腹不慎者可利,實熱閉澀者可利,小腹脹滿、水道痛急者可利。又若病久者不可利,陰不足者不可利,脈證多寒者不可利,形虛氣弱者不可利,口乾非渴而不喜冷者不可利。蓋虛寒之瀉,本非水有餘,實因火不足;本非水不利,實因氣不行。夫病不因水,而利則亡陰;瀉以火虛,而利復傷氣。倘不察其所病之本,則未有不愈利愈虛而速其危者矣。(《景岳》)

腸鳴,濕多成五瀉,腸走如雷奔,此寒濕之患。然亦有火勢攻衝,搏擊水氣而鳴者,必兼腹痛,暴注下迫,肛門澀滯,小水色黃,非若濕症之腹不痛也。(《證治匯補》)

生死訣,大抵滑泄最忌五虛。五虛者,脈細、皮寒、少氣、前後泄利、飲食不入,得此必死。其有生者,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誠哉斯言也。(《濟生》)(按:《要訣》有說,見前冷瀉條。)

白話文:

腹瀉

口瘡糜爛引起的腹瀉:這種口瘡糜爛伴隨腹瀉的症狀,古代醫書沒有記載。但根據道理推斷,雖然看起來像熱症,但是它表現為先出現口瘡,腹瀉後口瘡就消失;腹瀉停止,口瘡又出現。觀察這種上下轉移的情況,一定是實熱引起的。心臟的功能表現在舌頭,脾臟的功能表現在口,心脾有熱,所以導致上部口舌生瘡,紅腫糜爛。胃負責消化食物,小腸負責接收消化後的物質,當心脾的熱往下傳導到小腸和胃,就會導致消化功能失常,所以才會腹瀉。口瘡發作時,可以在晚上服用瀉心導赤散,用滾燙的開水沖服,藥方包括生地、木通、黃連、甘草梢。腹瀉時,早晚服用參苓白朮散,用糯米湯送服。如果小便很少,腹瀉不止,就是因為水液直接往下走入大腸,應該用茯苓、車前子這兩味藥,等比例煎湯,隨時飲用,有利水導熱的作用。如果服用寒涼藥後口瘡沒有好轉,那就是虛火上浮,應該服用理中湯,再加入肉桂,並將茯苓的用量加倍,來降陽氣、利水,降下陽氣,口瘡自然會消失;利小便,腹瀉也會停止,這樣就能同時治癒口瘡和腹瀉。

口渴:凡是腹瀉,都會因為津液流失而口渴,小便通常是紅澀的。但並不能因此就斷定是熱症,如果確定是熱性腹瀉,才可以使用寒涼藥。不然,不要隨意用藥,以免加重病情。腹瀉停止,口渴自然會停止,小便也會恢復正常。腎水不足的人,如果患有腹瀉,或者過度服用利尿藥導致口渴,可以用加減八味丸。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必定會導致小便不暢、水腫、腹脹等問題。

小便不利:腹瀉時常常會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小便能夠順利排出,腹瀉自然會停止,所以說,治療腹瀉如果沒有注意小便,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然而小便不利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可以利尿,有些則不宜利尿,需要詳細辨別。比如因為濕氣過盛導致腹瀉,同時小便不利,這是因為一時之間水液和脾胃功能失調,水液都流入大腸導致。因為熱氣過盛導致腹瀉,同時小便不利,那是因為火邪侵入陰分,導致水道阻塞。因為寒邪導致腹瀉,同時小便不利,那是因為小腸的陽氣受損,氣化功能失常。因為脾虛導致腹瀉,同時小便不利,那是因為脾臟無法制約水液,導致清濁不分。因為命門火衰導致腹瀉,同時小便不利,那是因為腎精虧損,元氣枯竭。這些都是小便不利的表現,但是只有暴發的、新近發病的,身體強壯的,因為飲酒或吃太多生冷食物導致的,以及實熱導致阻塞的,出現小腹脹滿、小便時疼痛急迫的,才可以利小便。如果病程較長,身體陰液不足,脈象和症狀偏寒,體弱氣虛,口乾但不喜歡喝冷水的,則不應該利小便。因為虛寒導致的腹瀉,並不是因為體內水液過多,而是因為陽氣不足;並不是因為小便不暢,而是因為氣機不通暢。疾病不是因為水液的關係,如果利尿反而會耗損陰液;腹瀉是因為陽虛,利小便會進一步損傷陽氣。如果不仔細辨別病因,只會越利尿越虛弱,加速病情惡化。

腸鳴:體內濕氣過多會導致腹瀉,腸鳴聲音如雷,這是寒濕引起的。但也有些是因為火邪攻衝,與水氣搏鬥而發出的聲音,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腹痛、腹瀉不止、肛門澀滯、小便發黃,與濕邪引起的腹痛不同。

生死關鍵:總的來說,滑泄(腹瀉不止)最怕出現五虛的症狀。五虛指的是:脈搏微弱、皮膚寒冷、氣短、前後腹瀉、食欲不振。如果出現以上情況,通常是危險的徵兆。如果病人還能進食米粥,腹瀉停止,則表示虛弱的身體可以恢復,這是非常重要的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