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149)
臟腑類 (149)
1. 泄瀉
濕瀉(水土不伏、頓瀉)濕瀉由坐臥濕處,以致濕氣傷脾,土不剋水,梅雨久陰,多有此病,宜除濕湯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湯,重者朮附湯。(《要訣》)
濕瀉一名濡泄,其脈濡細,其症泄水,虛滑腸鳴,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濕,則水穀不化,清濁不分,久雨潮濕,或運氣濕土司令之時,多有此疾,《內經》所謂濕勝則濡泄,《左傳》所謂雨淫腹疾者是也。又水寒之氣,入客腸間,亦令人濡瀉,經云太陽之勝,寒客下焦,傳為濡泄是也。(《金匱翼》)
泄瀉,噁心欲吐,或水土不伏,或感山嵐瘴氣而瀉,藿香正氣散。(《醫通》)
日間無事,將脯腹膨,一夜腸鳴,不得寬泰,次早洞泄,此名頓瀉,是脾虛濕盛也,以胃苓湯加縮砂仁主之。(《原病集》)(《醫通》曰:虛者,理中湯加木香。)
食瀉(宜參源由錄)傷食瀉,因飲食過多,有傷脾氣,遂成泄瀉,俗呼為傷食敗腹,其人必噫氣如敗卵臭,宜治中湯加砂仁半錢,或七香丸、紅丸子雜服。食積腹疼而瀉,不可遽用治中兜住,先用調脾飲吞感應丸。或因食一物過傷而瀉,後復食之即瀉者,以脾為其所傷,未復而然,宜建脾湯。因食冷物停滯傷脾,脾氣不暖,所食之物不能消化,瀉出而食物如故,宜治中湯。因傷面而瀉者,宜養胃湯,加蘿蔔子炒研破一錢,痛者更加木香半錢。瀉甚者去藿香加炮姜如其數。(《要訣》)
食瀉者,腹中絞痛,痛一陣下一陣,下即稍寬,少頃又痛又下者是也,宜以通利為先。氣食兼併而瀉者,兩脅中脘皆痛,腹中嘗悶,瀉亦不甚通利者是也,宜以行氣消食為先。宿食不消作瀉者,飽悶作痛,或時噯酸臭之氣,大便溏滑不甚通快者是也,專以消宿食為主,不必治其瀉,審其所傷之物,而以所治之藥消之。(《醫鏡》)
積證,香蘇散,治食傷脾胃,噫生熟氣,及所泄穢氣殊甚,或腹緊塊痛,水煎,吞盧氏感應丸,每服三七粒,立效。久患食積,泄瀉不止,經驗。(《得效》)
若食積凝結成塊,留滯腸胃者,雖泄瀉而不能出,譬如菜籃漏物,不過微細之物耳,而凝結成塊者尚在,故用大承氣以下之。(《醫聖階梯》)
瀉而腹熱、脈滑堅者,屬實,當與消導。不應,是食積發熱也,加香連。更不應,大黃微下之。(《醫通》)
酒瀉,酒泄證,飲酒之人多有之,但酒有陰陽二性,人有陰陽二臟,而人多不能辨也。夫酒性本熱,酒質則寒。人但知酒有濕熱,而不知酒有寒濕也。故凡因酒而生濕熱者,因其性也,以糵汁不滋陰而悍氣生熱也。因酒而生寒濕者,因其質也,以性去質不去而水留為寒也。何以辨之?常見人有陽強氣充而善飲者,亦每多泄瀉。若一日不瀉,反云熱悶。蓋其隨飲隨瀉,則雖瀉不致傷氣,而得瀉反以去濕,此其先天稟厚胃氣過人者也,最不易得,亦不多見,此而病者,是為陽證,不過宜清宜利,如四苓散、大分清飲或酒蒸黃連丸之類,去其濕熱而病可愈也。若陽虛之人,則與此大異。蓋脾虛不能勝濕,而濕勝即能生寒,陽氣因寒所以日散,胃氣因濕所以日虛。其證則形容漸羸,飲食漸減,或脈息見弦細,或口體常怯寒,或臍腹常有隱疼,或眩運常多困倦,或不安於五鼓,或加甚於秋冬,但無熱證可據而常多飧泄者,則總屬虛寒也。凡若此者,若不速培陽氣,必致漸衰而日以危矣。(《景岳》)(按:原於酒泄虛寒證,擬以胃關煎,其說甚長,不錄。)
白話文:
泄瀉
濕瀉:
-
(水土不服、突然腹瀉) 濕瀉是因為人長時間坐臥在潮濕的地方,導致濕氣侵入脾臟,使得脾臟無法正常運作,無法控制體內的水分,再加上梅雨季節連綿陰雨,容易得這種病。治療上適合用除濕湯搭配戊己丸,並佐以胃苓湯;情況嚴重的則用朮附湯。
-
濕瀉又稱為濡瀉,其脈象呈現濡細的狀態,症狀是腹瀉如水,伴隨腸鳴、身體沉重但腹部不痛。這是因為脾胃有濕氣,導致食物消化不良,清濁不分。長時間處在陰雨潮濕的環境,或是在氣候屬於濕土司令的時候,容易出現這種疾病。《內經》中說的「濕氣過盛會導致濡瀉」,《左傳》中說的「連日下雨導致腹部疾病」,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另外,寒冷的水氣侵入腸道,也會導致濡瀉,醫書上說「太陽經氣太盛,寒氣侵入下焦,就會導致濡瀉」。
-
腹瀉,噁心想吐,可能是因為水土不服,或是感染了山嵐瘴氣而導致的腹瀉,適合使用藿香正氣散。
-
白天沒事,吃完東西後肚子脹脹的,晚上腸鳴,無法安穩休息,隔天早上就拉肚子,這叫做頓瀉,是脾虛濕盛引起的。治療上適合使用胃苓湯搭配縮砂仁;虛弱的則使用理中湯搭配木香。
食瀉:
-
(宜參考病因紀錄) 食物引起的腹瀉,是因為飲食過量,損傷脾氣,導致腹瀉,俗稱「傷食敗腹」,患者通常會打嗝,嗝出來的味道像腐敗的雞蛋臭味。治療上適合用治中湯搭配砂仁,或七香丸、紅丸子等藥物混合服用。若是因為食物積滯導致腹痛腹瀉,不可馬上用治中湯止瀉,應該先用調脾飲搭配感應丸。如果吃了某種食物就腹瀉,之後再吃又拉肚子,是因為脾臟受損尚未恢復,適合用建脾湯治療。如果因為吃了冷食導致脾臟受損,脾氣不溫,導致吃進去的食物無法消化,拉出來的食物仍然是原本的樣子,適合用治中湯治療。如果是吃了麵食導致腹瀉,適合用養胃湯搭配炒過的蘿蔔子,如果疼痛,可再加木香;腹瀉嚴重者可去除藿香,增加炮姜。
-
食瀉的特徵是腹部絞痛,痛一陣子又停止一陣子,拉完肚子會稍微舒服一點,但過一會兒又開始痛又開始拉,治療上應以疏通腸道為優先。若是氣滯和食物積滯同時引起的腹瀉,兩側脅肋和胃部都會疼痛,肚子常常悶脹,腹瀉也不會很暢快,治療上應以行氣消食為優先。若是因為宿食不消化導致腹瀉,會感到飽脹悶痛,有時會打酸臭的嗝,大便溏稀但不暢快,治療上應專注於消除宿食,不必急著止瀉,應仔細辨別是吃了什麼食物造成的,再使用相對應的藥物來消除。
-
積食症狀,可使用香蘇散,治療因飲食傷及脾胃,打嗝有生熟食物的味道,拉出來的穢物味道特別重,或是腹部緊繃疼痛,可以用水煎服,搭配盧氏感應丸,效果快速。若是長期積食,導致腹瀉不止,可參考此經驗方。
-
如果食物積滯凝結成塊,滯留在腸胃中,即使腹瀉也無法排出來,就像竹籃漏水一樣,只能漏出細小的東西,而凝結成塊的食物依然存在,所以要用大承氣湯來將它排出去。
-
如果腹瀉時感到腹部發熱,脈象呈現滑而有力,這是屬於實證,應該使用消食導滯的方法治療;如果效果不佳,可能是因為食積導致發熱,可加入香連;如果還是沒效,可以用少量大黃來疏通。
酒瀉:
- 酒瀉,是飲酒的人容易出現的症狀。酒有陰陽兩種屬性,人體臟腑也有陰陽之分,但大多數人無法分辨。酒的性質本來是熱的,但酒的本質卻是寒的。人們只知道酒有濕熱的特性,卻不知道酒也有寒濕的特性。因此,因飲酒而產生濕熱,是因為酒的性質,因為酒是用酒麴釀造,酒麴的汁液不會滋養陰液,反而會產生熱氣。因飲酒而產生寒濕,是因為酒的本質,因為酒的性質會改變,但本質的水分仍然存在,積留體內就變成寒氣。要如何區分呢?常見有些人陽氣旺盛、體力充沛又很能喝酒,但也常常腹瀉。如果一天不拉肚子,反而會覺得煩熱悶悶的。這是因為他們一喝酒就拉肚子,雖然拉肚子卻不會傷到元氣,反而藉由腹瀉來去除體內的濕氣,這種人通常是先天體質很好,胃氣過人,非常少見。如果這種人也生病,是屬於陽證,治療上適合清熱利濕,例如四苓散、大分清飲或酒蒸黃連丸等,去除濕熱就可以痊癒。但若是陽虛的人,情況就大不相同。因為脾虛無法控制濕氣,濕氣過盛就會產生寒氣,陽氣因為寒氣而逐漸消散,胃氣因為濕氣而逐漸虛弱。症狀是身體逐漸消瘦,食慾逐漸減退,脈象呈現弦細,或是經常覺得口體發冷,或肚臍腹部經常隱隱作痛,或是經常感到眩暈疲倦,或是在早上五更時特別不適,或是秋冬季節症狀加重,但沒有發熱的症狀,卻經常出現腹瀉,這都屬於虛寒的症狀。凡是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不趕快補養陽氣,必然會導致身體逐漸衰弱,病情越來越危險。(編按:原文中對於酒瀉虛寒證,提出了使用胃關煎的建議,並有長篇論述,此處不予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