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48)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48)

1. 泄瀉

諸醫或云停滯,或云受暑,或云中寒,百藥雖投,竟如沃石,月餘大肉盡脫,束手待斃。診其脈洪大而數,知其為火熱所生,川黃連三錢,白芍藥二錢,甘草八分,水煎,一服即止。(《本草匯言》)

病泄瀉,色黃而有沫,腸鳴,腹脅脹滿,時微作痛者,為冷熱不調,其脈沉緊而小數也,服熱藥則轉甚,戊己丸、香連丸主之。下部滯悶,裡急後重者,必欲變膿血,利之則愈。(《醫說》引《集驗方》)

似痢非痢,寒熱不調之症,或熱積於中,而以冷物冷藥冰之,或冷積於中,而以熱物熱藥壓之,故熱與冷搏而成瀉,或澀或溏,裡急後重者,戊己丸、香連丸或理中湯加黃連、木香。(《入門》)

飧泄治法(互見散邪、利水、溫中諸方中。),病暴泄注下,或青白或黃白,米穀或化或不化,腹脅或脹或不脹,或痛或不痛,但噫生熟氣,全不思食,因與溫補諸藥而後轉有異證者,有所傷也,此為飧泄,其脈外虛而內實,關脈沉且緊也,宜消積丸、不二丸以化之,甚則用備急丸主之(上不二丸用砒,不可多服,曾見醫用有害)。又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又風氣行於腸胃,則暴泄下利,其脈浮緩而虛也,並宜服羌活安中湯、胃風湯、荊黃湯、訶黎勒散主之。(《醫說》引《集驗方》)(按:此諸方多不可考,姑存其說。)

暑瀉,暑月破腹:一曰傷暑,二曰傷冷物、食瓜果、飲水之類,三曰夏季心火旺,心經熱則小水不利,行大腸,謂之水穀不分。傷暑而瀉者,心躁頭痛作渴,宜服香薷飲、烏金散。傷冷物而瀉者,腹痛水瀉,穀食不化,宜服暖藥,如附子及理中丸、二氣丹、正元丹、紫蘇丸之類。水穀不分者,宜服大順散、五苓散。二藥專分清濁,暑月多此疾,故人多用之。凡瀉不可急以熱藥止之,恐成痢。(《醫說》引《醫余》)

暑瀉,因冒感暑氣,或飲啖日中之所曬物,坐日中熱處,證狀與熱瀉略同,宜胃苓飲或五苓散加車前子少許,兼進來復丹。理中湯加茯苓、黃連,名連理湯,用之多有奇功。且如今當暑月,若的知暑瀉,自合用暑藥;的知冷瀉,自合用熱藥。中間有一等盛暑,又復內傷生冷,非連理湯不可。

下泄無度,泄後卻彈過響,肛門熱,小便赤澀,心下煩渴(按:文似有訛脫),且又喜冷,此藥為宜。若元是暑瀉,經久下元虛甚,日夜頻並,暑毒之勢已然,而瀉不已,復用暑藥,則決不能取效,便用姜附輩,又似難施,疑似之間,尤宜用此(按:《醫通》曰:盛暑逼於外,陰冷伏其內,非連理湯不可)。余曾治傷寒協熱自利,有用白薑、黃連對半,名金銀湯,即此意也,然不若連理湯為穩。

(《要訣》)

熱瀉者,夏月熱氣乍乘太陰,與濕相合,一時傾瀉如水之注,亦名暴泄,《內經》所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是也。其症腹痛自汗,煩渴面垢,脈洪數或虛,肛門熱痛,糞出如湯,或兼嘔吐,心腹絞痛者,即藿亂之候也。(《金匱翼》)

白話文:

腹瀉

有些醫生認為腹瀉是因食物積滯,有的說是因中暑,有的說是因受寒。用了各種藥物卻都沒有效果,就像把水倒在石頭上一樣,白費力氣。一個多月後,肌肉都消瘦了,只能束手無策,等著死亡。診斷其脈象,發現洪大且快,知道這是因為體內有火熱引起的。用黃連三錢、白芍藥二錢、甘草八分,用水煎服,一服就好了。

腹瀉,大便顏色黃且有泡沫,腸鳴,腹部和脅肋部脹滿,有時輕微疼痛,這是因為體內寒熱不調。脈象是沉、緊且細數。如果服用熱性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這種情況適合服用戊己丸或香連丸。如果腹部下墜悶脹,有裡急後重(想大便卻拉不出來)的感覺,這通常表示將要拉膿血便,用通利的方法治療就會好轉。

這種腹瀉,症狀像痢疾又不像痢疾,是寒熱失調引起的。可能是熱邪積聚在體內,卻用寒涼的食物或藥物來抑制;也可能是寒邪積聚在體內,卻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來壓制。這樣一來,熱邪和寒邪相互搏擊,就導致了腹瀉,大便時而乾燥時而稀溏,有裡急後重的感覺。這種情況適合服用戊己丸、香連丸,或者理中湯加黃連、木香。

飧泄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其他關於驅散邪氣、利水、溫中等方面的方劑)這種病症表現為突然腹瀉,拉出的糞便顏色可能是青白色或黃白色,食物有的消化了有的沒消化,腹部和脅肋部有時脹滿有時不脹,有時疼痛有時不痛,但會打嗝,有生食或熟食的氣味,完全不想吃東西。如果給予溫補的藥物後反而出現其他異常症狀,這通常是由於飲食損傷引起的,這種腹瀉稱為飧泄。其脈象是外部虛弱而內部實邪,寸關脈沉而緊。適合服用消積丸或不二丸來化解積滯,嚴重時可以用備急丸來治療(要注意不二丸含有砒霜,不能多服,曾見醫生使用過量導致中毒)。另外,春天受了風邪,夏天就容易發生飧泄。風邪侵入腸胃,也會導致突然腹瀉。這種情況脈象是浮緩而虛,適合服用羌活安中湯、胃風湯、荊黃湯、訶黎勒散等方劑。(說明:這些方劑大多已不可考,姑且記錄下來。)

暑瀉,夏天拉肚子:第一種是因中暑,第二種是因吃了寒涼的食物、瓜果、或飲用冷水等,第三種是夏天心火旺盛,導致小便不利,水濕下注於大腸,造成水穀不分(食物消化不良)。因中暑引起的腹瀉,會心煩氣躁、頭痛口渴,適合服用香薷飲或烏金散。因吃了寒涼食物引起的腹瀉,會腹痛水瀉,食物不消化,適合服用溫熱的藥物,比如附子以及理中丸、二氣丹、正元丹、紫蘇丸等。因水穀不分引起的腹瀉,適合服用大順散或五苓散。這兩種藥物專門用於區分清濁,夏天多發這種疾病,所以人們經常使用。凡是腹瀉,不可急著用熱性藥物止瀉,以免轉變為痢疾。

暑瀉,是因為感受暑氣,或吃了被太陽曬過的食物,或坐在太陽直射的地方。症狀和熱瀉有些相似,適合服用胃苓飲或五苓散,可加入少許車前子,同時服用來復丹。用理中湯加茯苓、黃連,稱為連理湯,治療效果很好。現在正是夏天,如果確定是暑瀉,就應該用治療暑邪的藥物;如果確定是寒瀉,就應該用治療寒邪的藥物。中間有一種情況,是盛夏時節,又因為內傷而吃了生冷食物,非用連理湯不可。

腹瀉不止,腹瀉後肛門放屁聲響亮,肛門發熱,小便顏色赤黃且排尿困難,心煩口渴,而且喜歡涼爽,這種情況適合用此藥治療。如果原本是暑瀉,時間久了導致下元虛弱,白天晚上頻繁腹瀉,暑邪的勢力已經很強,腹瀉仍然不止。如果再用治療暑邪的藥物,就肯定沒有效果,這時用薑附等溫熱藥物,又似乎難以奏效。在這種難以抉擇的情況下,尤其適合用這個方子。(《醫通》中說:盛夏時節,暑熱逼迫於外,寒氣潛伏於內,必須用連理湯來治療。)我曾經治療過因傷寒而導致的協熱自利(伴有發熱的腹瀉),用白薑和黃連各一半,稱為金銀湯,也是這個意思。但是,效果不如連理湯穩妥。

熱瀉,夏天熱氣突然侵犯脾胃,與濕氣結合,一時之間腹瀉如水傾瀉而下,也叫做暴泄。《內經》中說的“暴注下迫”,都屬於熱邪所致。其症狀表現為腹痛、自汗、煩躁口渴、臉色污垢,脈象是洪數或虛,肛門發熱疼痛,大便像湯水一樣,有時會伴隨嘔吐,心腹絞痛,這是霍亂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