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146)
臟腑類 (146)
1. 泄瀉
冷熱虛實,大法瀉痢小便清白不澀為寒,赤色者為熱。又完穀不化而色不變,吐利腥穢(按:四字《正傳》作利不腥穢)澄徹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者,寒證也。穀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赤黃而或澀者,熱證也。凡穀消化者,無問色及他證,便為熱也。寒泄而穀消化者,未之有也,由寒則不能消化谷也。或火主疾速,而熱甚則傳化失常,谷不能化而飧泄者,亦有之矣。仲景曰邪熱不殺穀,然熱得於濕則飧泄也。(《原病式》)
暴泄非陽,久泄非陰。大便完穀下有寒有熱者,脈疾身多動,音聲響亮,暴注下迫,此陽也。寒者,脈沉而細疾,身不動作,目睛不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者,姜附湯主之。若身重四肢不舉,朮附湯主之。(《保命集》)
法曰泄有虛實寒熱。虛則無力更衣,不便已泄出,謂不能禁固也。實則數至圊而不能便,俗云虛坐努責故也。(同上)
冷瀉不言而喻,熱亦能瀉者,蓋冷瀉譬之鹽,見火熱則凝,冷則復消;熱瀉譬之水,寒則結冰,熱則復化為水。(《要訣》)
大都熱者多實,虛者多寒。凡實熱之證,必其脈盛形強,聲音壯亮,食飲裕如,舉動輕健者,此多陽也。虛寒之證,必其脈息無力,形氣少神,言語輕微,舉動疲倦者,此多陰也。故必察其因,而於初瀉之時,即當辨其有餘不足,則治無不愈而亦不致有誤矣。(《景岳》)
暴久之別,泄瀉亦是急症,但暴瀉為輕,久瀉為重。暴瀉元氣未衰,濕者散之,羌活勝濕湯、五苓散。火者清之,香連丸、清六丸(按:即益元散加紅曲)。寒者溫之,理中丸或加附子。虛者實之,錢氏白朮散、參苓白朮散。痰者化之,清氣化痰丸。食者消之,保和丸、枳實導滯丸。辨之精,治之當,其效易見,故暴瀉為輕也,若夫久瀉,上亡津液,下損脾胃,補之則熱增,澀之則脹劇,分利之則虛甚,甚則成脾泄,五更定瀉數次,衰老虛弱之人,多致不救,故久瀉為重也。遇斯病者,須急治之。(《蒼生司命》)
泄瀉之暴病者,或為飲食所傷,或為時氣所犯,無不由於口腹,必各有所因,宜察其因而治之。凡初感者,病氣未深,臟氣未敗,但略去其所病之滯,則胃氣自安,不難愈也。凡脾氣稍弱,陽氣素不強者,一有所傷,未免即有泄瀉,此雖為初病,便當調理元氣,自非強盛偶傷者之比。(《景岳》)
暴泄者,皆由生冷油膩,恣食無節,或飲酒無忌,適觸寒邪,故成暴泄。其瀉出者皆是水,乃陰陽不分,偏滲大腸,而小便必短澀。治者以利小便為先,小便利則大便止矣。(《醫鏡》)(按:《金匱翼》有說,見暑瀉中。)
久瀉諸藥不效,有臟熱腸寒、臟寒腸熱之辨,微乎微乎,余詳於《從眾錄》等書。茲用仲景烏梅丸,每服二錢,米飲下,日三服,半月愈。(《時方妙用》)
白話文:
泄瀉
冷熱虛實:一般來說,腹瀉時,如果大便像水一樣清澈,不帶顏色,小便也是清白的而且不會感到排尿困難,這是屬於寒性的腹瀉。如果大便顏色偏紅,就是熱性的腹瀉。另外,如果大便裡有未消化的食物,但食物的顏色沒有改變,同時伴隨吐、腹瀉,排泄物有腥臭味(也有人說是沒有腥臭味),而且排泄物清澈冰冷,小便清白不澀,身體發涼不覺得口渴,脈搏慢而細弱,這些都是寒證的表現。如果大便裡有未消化的食物,但食物的顏色不是白色,而且感到煩躁口渴,小便黃或偏紅且排尿困難,這些就是熱證的表現。如果大便裡沒有未消化的食物,無論是什麼情況,都屬於熱證。寒性的腹瀉是不會有食物被消化的現象的,因為寒氣會阻止食物的消化。也有可能是因為火氣導致病程發展很快,當熱氣過盛的時候,會導致消化功能失常,食物無法消化而直接排出,這也可能發生。張仲景說過,邪熱不會阻止食物的消化,但如果熱和濕氣結合,就會導致食物不消化而腹瀉。(《原病式》)
暴瀉久瀉:急性腹瀉通常不是因為陽氣不足,而慢性腹瀉通常不是因為陰氣不足。大便裡有未消化食物,如果同時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並且脈搏快、身體躁動、聲音洪亮、腹瀉急迫,這就是陽證。如果是寒證,脈搏會沉而細弱,身體不愛動,眼睛無神,吃不下東西,呼吸微弱,可以用薑附湯治療。如果身體感到沉重、四肢無力,可以用朮附湯治療。(《保命集》)
虛實之分:腹瀉可以分為虛證、實證、寒證和熱證。虛證的腹瀉是感到排便無力,想拉卻拉不出來,或者拉完後還覺得沒有排乾淨,這是因為身體無法控制排泄。實證的腹瀉則是想上廁所卻無法順利排便,民間俗稱「虛坐努責」,就是明明想拉,卻拉不出來。(同上)
寒熱之喻:寒性腹瀉的道理不難理解,熱性腹瀉也是可能發生的。寒瀉就像鹽,遇到火會凝結,冷卻就會溶解;熱瀉就像水,遇到寒冷會結冰,遇到熱又會融化成水。(《要訣》)
虛實寒熱總論:一般來說,熱性的腹瀉大多屬於實證,而虛證的腹瀉大多屬於寒證。實熱證的病人,脈搏強盛有力,體格健壯,聲音洪亮,食慾好,動作輕快有力,這些多屬於陽證。虛寒證的病人,脈搏無力,精神不振,說話聲音小,動作疲憊,這些多屬於陰證。因此,必須仔細觀察病因,在腹瀉剛開始時,就要判斷是身體的能量過多還是不足,這樣才能對症下藥,避免誤診。(《景岳》)
暴瀉久瀉區別:腹瀉也算是急症,但急性腹瀉比較輕微,慢性腹瀉比較嚴重。急性腹瀉是因為身體的元氣尚未衰弱,如果是濕氣引起的,可以用羌活勝濕湯或五苓散來去除濕氣。如果是火氣引起的,可以用香連丸或清六丸(其實是益元散加紅曲)來清熱。如果是寒氣引起的,可以用理中丸或加附子的藥方來溫暖身體。如果是虛弱引起的,可以用錢氏白朮散或參苓白朮散來補益身體。如果是痰引起的,可以用清氣化痰丸來化痰。如果是飲食引起的,可以用保和丸或枳實導滯丸來幫助消化。只要診斷正確,治療得當,很快就能看到效果,所以急性腹瀉相對來說比較輕微。而慢性腹瀉則會消耗身體的津液,損傷脾胃,如果用補藥反而會加重熱象,用收澀的藥物又會加重腹脹,用利尿的藥物又會使身體更加虛弱。嚴重的話會變成脾泄,每天早上固定時間拉肚子好幾次,對於衰老虛弱的人來說,往往會危及生命,所以慢性腹瀉比較嚴重。遇到這種情況,必須及時治療。(《蒼生司命》)
暴瀉病因:急性腹瀉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吃了不乾淨的食物,或者感染了時疫,通常都與飲食有關,必須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如果剛發病,病邪還沒有深入,臟腑功能還沒有受損,只要稍微去除病邪,胃氣自然就能恢復,很容易治癒。如果平時脾氣就比較虛弱,陽氣也不夠強盛的人,只要稍微受到損傷,就容易引起腹瀉。雖然也屬於剛發病,但應該調理身體的元氣,不能和身體強壯的人偶爾受傷的情況相提並論。(《景岳》)
暴瀉水瀉:急性腹瀉大多是因為吃了生冷、油膩的食物,或者暴飲暴食,喝酒沒有節制,或者是受到了寒邪侵襲,導致陰陽失調,水分過多滲入大腸,使得排出的大便都是水,小便會變得短少且排尿困難。治療的時候應該先利小便,小便順暢了,大便自然就止住了。(《醫鏡》)(《金匱翼》有類似的說法,可參考暑瀉部分)
久瀉不癒:對於久瀉不癒的病人,有可能是臟腑有熱而腸道有寒,也有可能是臟腑有寒而腸道有熱,這種情況非常微妙,具體可以參考《從眾錄》等書籍。可以使用張仲景的烏梅丸,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送服,每天三次,半個月左右就能痊癒。(《時方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