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128)
臟腑類 (128)
1. 膈噎
然各逞臆見,補瀉雜陳,丹方迭進,牛黃狗寶,虎豬貓胞,總無交涉。兩三月來,濕面亦得相安,但完穀一試,雖極糜爛,立時返出。延及八月,莫可誰何。偶遇一人謂言此疾非藥可除,合用生鵝血乘熱飲之,一服便安。此雖未見於方書,揆之於理,諒無妨礙。一陽之夜,遂宰一鵝,取血熱飲,下咽汩汩有聲,忍之再三,少頃嘔出瘀血升許,中有血塊數枚。是夜小試稀糜,竟不吐出。
其後漸能用飯,從少至多,無借湯藥而安云云。遠近相傳,凡噎膈嘔逆,用之輒效。當知噎膈嘔逆,雖屬胃中血枯,若中無瘀結,何致捍格不入。故取同氣相感之力,一湧而蕩散無餘,真補中寓瀉之良法。詳鵝血可以激發胃中宿滯,則生鴨血未為不可,生黃牛血亦未為不可,總取以血攻血而無峻攻傷胃之虞。(《醫通》)(按:原文稍繁,茲摘其要。
又先教諭《醫賸》有鵝血治噎條,宜參。)
滋陰諸方,參茯膏,治五膈五噎,嘔逆食不下。
人參,陳皮,白茯苓,生地黃,麥門冬
五味,以水一斗煎成膏,入丁香、沉香末各二錢,蜜半碗,薑汁一杯,和勻,每服二匙,粟米飲下,有痰加竹瀝。(《醫統》)(按:此瓊玉膏變方。)
噎而食物必屈曲,及水飲難下,以潤血湯主之(按:此係前款所引丹溪四物湯加陳皮、桃仁、甘草、紅花方,更加麻仁、黃芩者)。如大便結秘,加酒蒸大黃(按:《鈐方》更加玄明粉)少許。(《原病集》)
滋陰清膈飲,治陰火上衝,或胃火太盛,食不入,脈洪數者(按:此係黃連解毒合四物湯,去川芎,加甘草方),水二鍾,煎七分,入童便、竹瀝各半酒盞,食前服。(《統旨》)
橘杏麻仁丸,治噎膈,大便燥結。
橘皮(炒末三兩),杏仁(去皮尖),麻仁(去殼各三兩),郁李仁(去核五錢)
上除陳皮,以三物俱搗成膏,用棗仁去核,於石臼內同搗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煎枳實湯送下,食前服。(《辨疑》)
消飲方法,邑宰張孟端夫人,憂怒之餘,得食輒噎,胸中隱隱痛。余診之曰:脈緊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陳加薑汁、竹瀝。長公伯元曰:半夏燥乎?余曰:濕痰滿中,非此不治。遂用四劑病尚不減,改大半夏湯,服四帖胸痛乃止,又四帖而噎亦減,服二十劑而安。若泥半夏為燥而以他藥代之,豈能愈乎。(《必讀》)
七聖湯。
半夏,黃連,白蔻,人參,茯苓,竹茹(各等分)
生薑水煎。(《匯補》)
利膈豁痰湯(秘方),治氣結痰壅,膈噎,飲食不下。
半夏,橘紅,枳實,檳榔,沉香,桔梗,栝蔞,黃連(炒),梔子(炒),香附(制),細茶,白芥子,石膏
初服二、三帖,加蘇葉、麻黃。(《大還》)(按:此本《統旨》開膈利痰湯,今去茯苓、甘草,加檳榔、沉香、梔子、細茶、白芥、石膏。彼方水二鍾,煎八分,加竹瀝半盞,薑汁二、三匙,食前服。)
白話文:
膈噎
大家各自發表自己的看法,補藥瀉藥混雜使用,各種丹方輪流嘗試,甚至連牛黃狗寶、虎豬貓的胞衣都用上了,結果都沒有任何效果。病人這兩三個月來,就算只吃濕軟的食物,也能勉強維持,但只要稍微嘗試吃一點完整米粒的食物,哪怕已經煮得非常軟爛,也會立刻吐出來。拖延到八個月,病情依然沒有好轉,束手無策。
後來,偶然遇到一個人說,這種病不是藥物可以治好的,應該用剛殺的熱鵝血趁熱喝下去,一服就能見效。雖然這種方法沒有記載在醫書上,但從道理上推斷,應該沒有什麼妨礙。於是在一個月亮的晚上,殺了一隻鵝,取出熱騰騰的血喝下,吞嚥時咕嚕咕嚕作響,忍了幾次才沒吐出來,過一會兒吐出約一升的瘀血,其中還有好幾塊血塊。當晚試著吃了點稀粥,竟然沒有吐出來。
之後,病人漸漸可以吃飯了,從少量開始慢慢增加,沒有再借助任何湯藥就痊癒了。這個方法在遠近之間傳開,凡是遇到食道阻塞、嘔吐的病人,使用這個方法往往有效。要知道,食道阻塞、嘔吐雖然屬於胃中血液枯竭,但如果胃中沒有瘀血結塊,怎麼會阻塞到食物難以下嚥?所以是利用同類氣息互相感應的力量,讓瘀血一湧而散,這真是補中有瀉的好方法。仔細研究鵝血可以激發胃中積滯,那麼生鴨血或許也行,生黃牛血或許也行,總之是以血攻血,而不會有峻猛攻伐損傷胃氣的顧慮。(《醫通》)(註:原文比較繁瑣,這裡只摘取了重點。另外,《醫賸》也有關於用鵝血治療食道阻塞的記載,可以參考。)
滋陰藥方,參茯膏,可以治療五種膈病和五種噎病,以及嘔吐、吃不下飯的情況。
使用人參、陳皮、白茯苓、生地黃、麥門冬、五味子,用水一斗熬成膏狀,加入丁香、沉香末各二錢,蜂蜜半碗,生薑汁一杯,攪拌均勻,每次服用兩匙,用小米湯送服。如果有痰,則加入竹瀝。(《醫統》)(註:這個方子是從瓊玉膏變化而來。)
食道阻塞導致食物彎曲難以下咽,飲水也困難時,可以用潤血湯來治療(註:這個方子是在之前提到的丹溪四物湯的基礎上,加上陳皮、桃仁、甘草、紅花,再增加了麻仁和黃芩)。如果大便乾燥便秘,可以加入少量用酒蒸過的大黃(註:《鈐方》還加入了玄明粉)。(《原病集》)
滋陰清膈飲,可以治療陰虛火旺上衝,或胃火太盛,導致吃不下飯、脈搏洪大且快的情況(註:這個方子是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去除了川芎,增加了甘草),用水兩碗煎煮至七分,加入童便、竹瀝各半小杯,在吃飯前服用。(《統旨》)
橘杏麻仁丸,可以治療食道阻塞,大便乾燥結塊。
使用橘皮(炒成粉末三兩)、杏仁(去皮尖)、麻仁(去殼各三兩)、郁李仁(去核五錢)。除了陳皮外,將其他三味藥搗成膏狀,再將紅棗去核,在石臼中一起搗爛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六十丸,用煎過的枳實湯送服,在飯前服用。(《辨疑》)
消除飲食積滯的方法,縣令張孟端的夫人,因為憂愁憤怒,導致一吃東西就食道阻塞,胸口隱隱作痛。我診斷後認為,她的脈象緊而且滑,是痰積聚在上脘,所以用二陳湯加上薑汁、竹瀝來治療。張伯元說:半夏太燥了吧?我說:因為濕痰積滿在胃部,不用這個藥沒法治好。於是用了四劑藥,病情沒有減輕,改用大半夏湯,服用了四帖後胸痛才停止,又服用了四帖食道阻塞也減輕了,服用了二十劑就痊癒了。如果因為半夏性燥就用其他藥代替,怎麼能治好病呢?(《必讀》)
七聖湯。
使用半夏、黃連、白蔻、人參、茯苓、竹茹(各等分),用生薑水煎服。(《匯補》)
利膈豁痰湯(秘方),可以治療氣機鬱結、痰液阻塞,導致食道阻塞、吃不下飯的情況。
使用半夏、橘紅、枳實、檳榔、沉香、桔梗、瓜蔞、黃連(炒過)、梔子(炒過)、香附(炮製過)、細茶、白芥子、石膏。剛開始服用兩三帖時,可以加入蘇葉、麻黃。(《大還》)(註:這個方子是從《統旨》的開膈利痰湯改來的,去除了茯苓、甘草,增加了檳榔、沉香、梔子、細茶、白芥、石膏。原方用水兩碗煎煮至八分,加入竹瀝半杯,薑汁兩三匙,在吃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