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123)
臟腑類 (123)
1. 膈噎
或云:嗝咽因氣鬱,故用辛熱以散之,所以不得不用熱劑也。予曰:夫氣鬱者,氣虛而鬱者也,非實也。茲因氣虛而鬱熱,若用辛熱耗氣,則是虛者益虛,熱者益熱,其何以為救治之道哉。病之初作,每見悉用辛香燥熱劫之,愈而復作,愈劫愈深,至於危困。(《醫統》)
古方治噎膈,多以止吐之劑通用。不思吐,濕證也,宜燥;噎膈,燥證也,宜潤。經云三陽結謂之膈,夫結,熱也,熱甚則物乾。凡噎膈證,不出胃脘乾槁四字。夫胃既槁矣,而復以燥藥投之,不愈益其燥乎。(《心悟》)
用下例,假如閟久,慎勿陡攻,縱得攻開,必慮後患,宜先潤養,小著湯丸,累累加增,關扃自透。其或咽噎,上阻涎痰,輕用苦酸,微微湧出,因而治下,藥勢易行,設或不行,蜜鹽下導,始終勾引,兩藥相通,結散陽消,飲食自下。莫將巴豆,耗卻天真,液燥津枯,留毒不去。人言此病,曾下奪之,從下奪來,轉虛轉痞,此為巴豆,非大黃牽牛之過。箕城一酒官,病嘔吐,逾年不愈。皆以胃寒治之,丁香、半夏、青、陳、薑、附種種燥熱,燒錐燎艾,莫知其數。或少愈,或復劇,且十年,大便澀燥,小便赤黃。命予視之。予曰:諸痿喘嘔,皆屬於上。王太僕云:上謂上焦也。火氣炎上之氣,謂皆熱甚而為嘔。以四生丸(用黑牽牛、大黃、朴硝、皂角),下三十行,燥糞腸垢,何啻數升。其人昏困一二日,頻以冰水呷之,漸投涼乳酪、芝麻飲,時時咽之。數日外,大啜飲食,精神氣血如昔,繼生三子,至五旬而卒。(《事親》)(按:此治驗不是噎膈,其意蓋在使人類推耳。)
子和因河間三乙承氣之治,謂噎膈之病,惟宜用下,結散陽消,其疾自愈,夫脘膈之病,豈下可去。雖仲景有大黃甘草,東垣有通幽潤腸等法,為便秘嘔吐者立,然自是食入輒吐之治,非所論於食噎不下也。獨其所謂慎勿頓攻,宜先潤養云云,始終勾引,兩藥相通者,其言甚善。
蓋痰血在脘,不行不愈,而藥過病所,反傷真氣,非徒無益矣。故以小丸累加,適至病所,無過不及,以平為期,則治噎之道也,但須審是痰是血而行之耳。(《金匱翼》)
溫中利氣諸方(溫涼調停諸方)膈中之病,名曰膏肓,湯丸經過,針灸不及,所以作丸含之,令氣勢得相薰染,有五膈丸方。
麥門冬十分去心,甘草十分炙,椒、遠志、附子、炮乾薑、人參、桂、細辛各六分,搗篩,以上好蜜丸如彈丸,以一枚含,稍稍咽其汁,日三丸服之。主短氣,心胸滿,心下堅,冷氣也。此疾有十許方,率皆相類,此方最勝。(《肘後》)
五噎丸,主胸中久寒,嘔逆逆氣,食飲不下,結氣不消方。
乾薑,蜀椒,食茱萸,桂心,人參(各五分),細辛,白朮,茯苓,附子(各四分),橘皮(六分)
白話文:
有人說:嗝噎是因為氣機鬱滯,所以要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疏散它,因此非用熱性藥物不可。我認為:所謂的氣機鬱滯,是因為氣虛才導致的鬱滯,並非是實證。現在是因為氣虛而產生鬱熱,如果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消耗氣,就會使虛弱的更加虛弱,熱的更加熱,這樣怎麼能達到治療的目的呢?疾病剛開始發作時,常常看到有人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來攻伐,結果病好了又復發,攻伐得越厲害,病情就越加深,甚至到了危險的地步。(《醫統》)
古代的醫方治療噎膈,大多使用止吐的藥物來通用。沒有想到嘔吐是濕證,應該用乾燥的藥物來治療;而噎膈是燥證,應該用滋潤的藥物來治療。《黃帝內經》說三陽經脈鬱結稱為膈,所謂的鬱結,是指有熱,熱到極點就會使東西乾燥。凡是噎膈的病證,不外乎是胃部乾枯這四個字。胃已經乾枯了,再用燥性的藥物來治療,不是更加加重它的乾燥嗎?(《心悟》)
如果遇到大便秘結很久的情況,千萬不要猛烈地攻下,即使攻開了,也一定會擔心產生後遺症,應該先用滋潤的藥物來調養,少量服用湯劑或藥丸,慢慢增加劑量,這樣關閉的門就會自然打開。如果咽喉阻塞,是因為有痰涎阻礙,可以輕微地使用苦酸味的藥物,微微地湧吐出來,然後再治療腸道,藥力就容易發揮作用。如果藥力仍然不行,可以用蜂蜜或鹽來導引,始終要引導藥物向下走,兩藥互相配合,結滯自然散開,陽氣恢復,飲食自然就能夠下行。千萬不要使用巴豆這種猛藥,以免耗損人體真氣,造成體液乾燥,津液枯竭,毒素殘留不去。有人說這種疾病是因為過度攻下造成的,其實是從下攻伐而導致的,反而使身體更加虛弱,產生痞塞的症狀。這其實是巴豆的過錯,而不是大黃和牽牛子的問題。有個名叫箕城的酒官,得了嘔吐的病,一年多都沒治好。大家都是用治療胃寒的藥物來治療,用了丁香、半夏、青皮、陳皮、生薑、附子等各種燥熱的藥物,還用燒熱的錐子來灸,不知道用了多少次。有時稍微好一點,有時又更加嚴重,就這樣拖了十年,大便乾澀,小便赤黃。他來找我看病,我說:各種痿軟、喘息、嘔吐的症狀,都屬於上焦的問題。王太僕說:上焦是指上部,火氣炎上,都是熱盛而導致嘔吐。我用了四生丸(黑牽牛、大黃、芒硝、皂角)攻下三十行,排出了乾燥的大便和腸垢,有好幾升。那人昏迷了一兩天,不停地用冰水慢慢地喝,然後逐漸改用涼牛奶、乳酪、芝麻飲,慢慢地咽下。幾天後,就可以大口吃喝了,精神氣血恢復如常。後來又生了三個兒子,活到五十歲才去世。(《事親》)(按:這個病例不是噎膈,它主要是為了讓人明白這個道理。)
子和因為河間張元素用三乙承氣湯來治療,認為噎膈的病,只應該用攻下的方法,結滯散開,陽氣恢復,病自然就好了。但胃脘和膈部的病,怎麼可能用攻下法來治療呢?雖然張仲景有大黃甘草湯,李東垣有通幽潤腸等方法,是為便秘嘔吐的人設立的,但那都是食入即吐的病,不是針對食物噎住下不去的情況。只有他所說的「千萬不要立即攻下,應該先用滋潤的藥物調養」,以及「始終引導,兩藥互相配合」這些話,說得非常好。
因為痰血阻滯在胃脘,不流通就無法治癒,如果藥物過於針對病灶,反而會傷害人體的真氣,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害。所以要用小劑量的藥丸,慢慢增加,使藥力恰好到達病灶,不多不少,以平和為目標,這才是治療噎膈的方法。但是一定要分辨清楚是痰還是血引起的,然後再對症下藥。(《金匱翼》)
溫中理氣的各種方劑(溫涼調和的各種方劑)膈部的疾病,如同處在膏肓的部位,湯劑和藥丸難以到達,針灸也沒用,所以做成藥丸含服,讓藥氣能夠慢慢地薰蒸,這裡有一個五膈丸的方子。
麥門冬十分(去心),炙甘草十分,花椒、遠志、炮附子、炮乾薑、人參、桂枝、細辛各六分,一起搗碎篩過,用上好的蜂蜜做成彈丸大小的藥丸,含服一顆,慢慢地咽下它的汁液,每天服用三次。主要治療氣短,胸悶,心下堅硬,屬於寒冷的病症。這種病有很多藥方,大多都類似,這個方子最好。(《肘後》)
五噎丸,主要治療胸中久寒,嘔吐,氣逆,飲食難以下嚥,氣結不消的病症。
乾薑、蜀椒、食茱萸、桂心、人參(各五分)、細辛、白朮、茯苓、附子(各四分)、橘皮(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