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124)
臟腑類 (124)
1. 膈噎
上十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三丸,日三服。不知,稍加至十丸。(《千金》)
《廣濟》療噎,胸脅氣滿,每食氣噎,通氣湯方。
半夏(洗),生薑(各六兩),橘皮,桂心(各三兩切)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服。(《外臺》)又《集驗》通氣噎湯,於本方去橘皮,加羚羊角。
盧,陰陽逆亂,已成關格(按:此關格蓋是膈症),議用附子瀉心湯,為上熱下寒主治。(《臨證指南》)
毛,老年形消,不食不便,氣衝湧涎,乃關格之症,議用進退黃連湯。
川連,淡乾薑,半夏,薑汁,人參,茯苓,附子,生白芍(同上)
畢(五四),夏間診視,曾說難愈之疴。然此病乃積勞傷陽,年歲未老,精神已竭,古稱噎膈反胃,都因陰枯而陽結也。秋分後復診,兩脈生氣已索,交早咽燥,晝日溺少,五液告涸,難任剛燥陽藥,是病諒非醫藥能愈。
大半夏湯,加黃連、薑汁。(同上)(按:《時方妙用》論大半夏湯之理,當參。)
治飲食喜噎,宜服半夏散方。
半夏(一兩),乾薑(一兩炮裂銼),石膏(二兩),人參(一兩去蘆頭),栝蔞根(一兩),桂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二枚,小麥、小豆各五十粒,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聖惠》)
治膈氣妨悶,不能下食,吐逆煩喘,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皮(一兩),木香(三分),陳橘皮(一兩),五味子(三分),半夏(三分),人參(三分),桂心(三分),赤茯苓(三分),蘆根(一兩銼),枳殼(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同上)
治膈氣嘔逆,不能下食,脾胃氣弱,四肢乏力,丁香散方。
丁香(半兩),青橘皮(一兩),白茯苓(一兩),人參(一兩),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桂心(一兩),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同上)
五噎散,治五噎,食不下,嘔啘痰多,咽喉噎塞,胸背滿庸。
人參,半夏(湯泡七次),桔梗(去蘆銼炒),白豆蔻仁,木香(不見火),杵頭糠,白朮,蓽澄茄,沉香(不見火),枇杷葉(拭去毛),乾生薑(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生薑七片,煎至六分,食後溫服。(《濟生》)
五膈散,治五膈,胸膈痞悶,諸氣結聚,脅肋脹滿,痰逆噁心,不進飲食。
枳殼(去瓤麩炒),木香(不見火),青皮(去白),大腹子,白朮,半夏曲(銼),丁香(不見火),天南星(湯泡去皮),乾薑(炮),麥糵(炒),草果仁(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膈噎
將以上十種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酒送服三丸,一天三次。如果效果不佳,可以逐漸增加到每次十丸。(出自《千金方》)
《廣濟方》中記載治療噎食,症狀為胸脅脹滿,每次吃飯時都會感到氣噎,使用通氣湯。
藥方組成:半夏(洗淨)和生薑(各六兩),橘皮和桂心(各三兩,切片)。
將以上四味藥切片,用水八升煎煮至二升五合,濾去藥渣,分三次溫服,每次服藥間隔時間約等於正常人行走六七里的路程。(出自《外臺秘要》)《集驗方》的通氣噎湯,則是在原方基礎上去掉橘皮,加入羚羊角。
盧某的病情是陰陽失調,已經發展成關格(這裡的關格應該是指膈症),判斷為上熱下寒,所以使用附子瀉心湯來治療。
毛某,老年人身體消瘦,不思飲食、排便困難,氣往上衝,口中多涎,這也是關格之症,判斷使用進退黃連湯。
藥方組成:川黃連,淡乾薑,半夏,薑汁,人參,茯苓,附子,生白芍(用量同上)。
畢某,在夏天看診時,曾說病情難以治癒。但此病是因為長期勞累導致陽氣受損,雖然年紀不大,但精神已經衰竭,古人稱之為噎膈反胃,都是因為陰液枯竭而陽氣鬱結所致。秋分之後再次看診,發現他的脈象已經衰竭,經常口乾咽燥,白天小便減少,體內津液已經枯竭,難以承受剛燥的陽藥,這個病恐怕不是藥物可以治癒的了。
可以使用大半夏湯,加入黃連和薑汁。(用量同上)(請參考《時方妙用》中對大半夏湯的理論分析)
治療吃飯時容易噎住,應該服用半夏散。
藥方組成:半夏(一兩),乾薑(一兩,炮製裂開切碎),石膏(二兩),人參(一兩,去掉蘆頭),栝樓根(一兩),桂心(一兩),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色切碎),吳茱萸(半兩,用湯浸泡七次,烘乾並稍微炒過)。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粗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中盞,加入生薑少許(約一半份),紅棗兩顆,小麥、小豆各五十粒,一同煎煮至六分,濾去藥渣,不拘時間稍熱服用。(出自《聖惠方》)
治療胸膈氣滯、悶塞,導致不能進食,嘔吐、氣喘,可以使用訶黎勒散。
藥方組成:訶黎勒皮(一兩),木香(三分),陳橘皮(一兩),五味子(三分),半夏(三分),人參(三分),桂心(三分),赤茯苓(三分),蘆根(一兩,切碎),枳殼(三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粗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中盞,加入生薑少許(約一半份),煎煮至六分,濾去藥渣,不拘時間稍熱服用。(同上)
治療胸膈氣滯、嘔吐,不能進食,脾胃虛弱,四肢乏力,可以使用丁香散。
藥方組成:丁香(半兩),青橘皮(一兩),白茯苓(一兩),人參(一兩),枇杷葉(半兩,擦去絨毛並稍微炙烤至微黃色),桂心(一兩),半夏(一兩,用湯洗七次去除黏滑)。
將以上藥材搗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中盞,加入生薑少許(約一半份),紅棗三顆,煎煮至六分,濾去藥渣,不拘時間稍熱服用。(同上)
五噎散,治療五噎(泛指多種噎食症狀),症狀包括吃不下飯,嘔吐痰多,咽喉堵塞,胸背脹滿。
藥方組成:人參,半夏(用湯泡七次),桔梗(去蘆頭切碎炒過),白豆蔻仁,木香(不見火),杵頭糠,白朮,蓽澄茄,沉香(不見火),枇杷葉(擦去絨毛),乾生薑(各一兩),甘草(炙烤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中盞,加入生薑七片,煎煮至六分,飯後溫服。(出自《濟生方》)
五膈散,治療五膈(泛指多種膈症),症狀包括胸膈痞悶,各種氣聚集,脅肋脹滿,痰多噁心,無法進食。
藥方組成:枳殼(去瓤用麩炒過),木香(不見火),青皮(去白),大腹子,白朮,半夏曲(切碎),丁香(不見火),天南星(用湯泡過去除外皮),乾薑(炮製),麥芽(炒過),草果仁(各一兩),甘草(炙烤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