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19)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19)

1. 膈噎

子和論膈噎,累累數百言,謂三陽結熱,前後閟澀,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夫膈噎,胃病也,始先未必燥結,久之乃有大便秘少若羊矢之證。此因胃中津氣上逆,不得下行而然,乃胃病及腸,非腸病及胃也。(《金匱翼》)

腸胃之為物,最喜潤澤,試以羊豕之肚觀之,必是滑膩稠黏,如液如脂,如膏如澤,在人胃亦如是,所謂陰也。膈症之人,其腸胃必枯槁乾燥,絕無滑膩稠黏等象,是胃陰亡也。陰亡,地氣絕也,地氣絕則天氣從何處生乎,故多死。(《四明心法》)

病有氣血之別,《發明》曰:噎者,六腑之所生,陽也氣也。塞者,五臟之所生,陰也血也。二者,皆由陰中伏陽而作也。謹按:噎為七情所發,或因三焦傳化失常所致,此即主於氣也。或血液所虧,胃脘乾槁,或血積所致,即皆因於血也。塞由填塞不通之義,故《發明》有治幽門不通,噎塞不便,通幽湯之例。蓋陽無陰不能施化,陰之失位而陽伏其中,傳化不變而反上行矣。然人有所擊撲墜跌,內致血瘀,忽即吐而食不能納,此由氣血俱傷所可見也。大抵始因氣致者,初當從氣治之;由血致者,當從血治之,豈可類用香熱之劑反耗氣血耶。但世俗拘泥,不能究乎病情,遂成危證也,悲夫!(《微義》)

病由逆氣,古人指噎膈為津液乾枯,故水液可行,乾物梗澀,為槁在上焦,愚竊疑之。若果津枯,何以食才下咽,涎隨上湧乎?故知膈咽之間,交通之氣不得降者,皆衝脈上行,逆氣所作也。惟氣逆,故水液不能居潤下之常,隨氣逆從耳。若以津枯而用潤下之劑,豈不反益其邪乎。(《醫通》)(按:此說本於《沙篆》。)

脾胃諸證多因液燥,夫氣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些少飲食不謹,或外冒風雨,或內感七情,或食味過厚,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行,清濁相干。氣為之病,或痞或痛,不思食,或噫腐氣,或吞酸,或嘈雜,或膨滿。不求原本,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數帖時暫得快,以為神方,厚味仍前不節,七情反復相仍,舊病被劫暫開,濁液易於攢聚,或半月,或一月,前證復作。如此延蔓,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繆藥又行,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為痞、為痛嘔吐、為噎膈反胃之次第也。飲食湯液,滯泥不行,滲道蹇澀,大便或秘或溏,下失傳化,中焦愈停。醫者不察,猶執為冷,翻思前藥,隨手得快,至此賓主皆恨藥欠燥熱,顒伺久服,可以溫脾壯胃,消積行氣,以冀一旦豁然之效。不思胃為水穀之海,多血多氣,清和則能受;脾為消化之氣,清和則能運。今反得香熱之偏助,氣血沸騰。其始也,胃液凝聚無所容受。其久也,脾氣耗散,傳化漸遲。其有胃熱易飢,急於得食,脾傷不磨,鬱積成痛。醫者猶曰虛而積寒,非尋常草木可療,徑以烏、附助佐丹劑,專意服餌。積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乾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少,若羊矢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局方發揮》)(按:此論似精而反晦,又與前款所引《三因》諸說,其意自異。但明以來諸家,多援用之,而其所主,專在膈噎,仍姑存錄之。又此誤混反胃,辨見上。)

白話文:

張子和關於膈噎的論述,洋洋灑灑數百言,認為是三陽經脈的熱邪結聚,導致前後二陰的排泄不暢,下面不通,氣就向上逆行,所以食物無法下嚥。膈噎,其實是胃的病變,剛開始未必是乾燥結實,久了才會有大便乾硬像羊糞的症狀。這是因為胃中的津液和氣向上逆行,不能向下運化所導致,是胃病影響到腸,而不是腸病影響到胃。《金匱翼》

腸胃這種東西,最喜歡滋潤,你看看豬羊的肚子就知道,肯定是滑膩黏稠的,像液體、像油脂、像膏澤一樣,人的胃也是這樣,這就是所謂的陰。得膈症的人,他們的腸胃一定是枯槁乾燥,絕對沒有滑膩黏稠的樣子,這是胃陰耗盡了。陰耗盡,就表示地氣衰竭了,地氣衰竭,天氣又從哪裡產生呢?所以很多這種情況都會導致死亡。《四明心法》

疾病有氣和血的區別。《醫學發明》說:噎是六腑的病,屬陽,是氣的問題;塞是五臟的病,屬陰,是血的問題。兩者都是由於陰中潛藏陽熱而發生的。我認為,噎是因情緒波動引發,或是三焦運化失常導致,這主要與氣有關。也有可能是因為血液虧損、胃脘乾燥,或者是有血瘀積,這都與血有關。塞是指阻塞不通的意思,《發明》中有治療幽門不通、噎塞不暢的通幽湯這個例子。陽沒有陰就無法發揮作用,陰失常就會導致陽潛藏其中,運化功能受阻,反而向上逆行。然而,人有時會因為受到撞擊跌倒,導致體內有瘀血,突然就吐了,而且吃不下東西,這是因為氣血都受損所造成的。總的來說,如果是因氣而導致的,一開始就應該從氣方面去治療;如果是因血導致的,就應該從血方面去治療,怎麼可以用溫燥的藥物來反耗氣血呢?但世俗之人往往固執己見,不能仔細探究病情,結果就導致病情危險,真是可悲啊!《微義》

疾病是由於逆氣所致。古人說噎膈是津液乾枯造成的,所以水液可以通過,但乾燥的東西就難以下嚥,這是因為上焦枯槁。我私下里懷疑這種說法。如果真的是津液枯竭,那為什麼食物剛下咽,涎液就跟著上湧呢?由此可見,膈咽之間,交通之氣不能下降,都是由於衝脈上行、逆氣所導致的。正因為氣逆,所以水液才不能保持滋潤向下的常態,而是隨著逆氣向上。如果認為是津液枯竭而用滋潤向下的藥物,豈不是反而助長了邪氣嗎?《醫通》(按:這個說法來自《沙篆》)

脾胃的很多病症都是由於津液乾燥引起的。氣剛開始出現病變的時候,症狀是很輕微的,可能是因為飲食稍微不注意,或是外感風雨,或是內傷七情,或是吃太過肥膩的食物,偏助陽氣,累積形成膈熱。也可能是因為體質強壯,毛孔緊密無汗,或是性情急躁易怒,導致火氣上炎,使得津液無法正常運行,清濁相混。氣生病就會出現胸悶、疼痛、不想吃東西、打嗝有腐敗味、吞酸、嘈雜、腹脹等症狀。如果不去追究病因,就認為是寒症,隨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來治療,剛吃幾帖可能暫時覺得舒服,就以為是靈丹妙藥,還是像以前一樣不節制飲食,情緒反覆波動,舊病被藥物暫時壓制,濁液更容易聚集,可能半個月或一個月,之前的症狀又會復發。如此蔓延下去,氣會積聚成塊,積聚成痰,這就是痰、飲、吞酸的由來。沒有遇到好醫生,又用錯藥,痰夾雜著瘀血,就會形成病灶,這就是胸悶、疼痛、嘔吐、噎膈、反胃的發展過程。飲食湯水停滯不前,滲透通道阻塞,大便時而秘結時而稀溏,下焦失去傳化功能,中焦就更加停滯。醫生不仔細診察,仍然認為是寒症,反而覺得之前的藥有效,到這時,醫患都覺得藥力不夠溫燥,還想著長期服用,可以溫補脾胃,消積理氣,希望一下子就能痊癒。他們不明白胃是水穀之海,氣血充足,清和才能容納;脾是消化之氣,清和才能運化。現在反而得到香燥藥物的偏助,氣血沸騰。開始的時候,胃液凝聚,無法容納食物;時間久了,脾氣耗散,運化逐漸遲緩。有的人胃熱,容易飢餓,急著想吃東西,脾臟受損,消化不良,鬱積形成疼痛。醫生還說是虛寒積滯,不是一般草藥可以治好的,就直接用附子等藥物配合丹藥,專心服用。積久了,氣血都耗盡,胃脘乾枯。如果乾枯在上,靠近咽喉下方,水飲可以通過,但食物難以進入,偶爾可以進入,也吃不多,這就叫做噎。如果乾枯在下,靠近胃部,食物雖然可以進入,但難以完全進入胃中,過一會兒又吐出來,這就叫做膈,也叫做反胃。大便秘結,像羊糞一樣,名稱雖然不同,但病因都是一樣的。《局方發揮》(按:這段論述看似精闢,卻反而晦澀難懂,和前面引用的《三因方》等說法,意思也不一樣。但明代以來的醫家,大多引用這段話,而且所談論的,主要集中在膈噎,所以姑且記錄下來。另外,這裡混淆了反胃的概念,已在前面辨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