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18)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18)

1. 膈噎

噎膈多起於憂鬱,憂鬱則氣結於胸臆而生痰。久者痰結成塊,膠於上焦,道路窄狹,不能寬暢,飲或可下,食則難下,而病已成矣。好酒之徒,患此者必是頑痰。(《訂補指掌》)

噎膈一證,必以憂愁思慮,積勞積鬱,或酒色過度,損傷而成。蓋憂思過度則氣結,氣結則施化不行,酒色過度則傷陰,陰傷則精血枯涸。氣不行,則噎膈病於上;精血枯涸,則燥結病於下。且凡人之臟氣,胃司受納,脾主運化,而腎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飲停膈不行,或大便燥結不通,豈非運化失職,血脈不通之為病乎。

而運行血脈之權,其在上者,非脾而何。其在下者,非腎而何。矧少年少見此證,而惟中衰耗傷者多有之,此其為虛為實,概可知矣。故凡治此者,欲舍根本而言捷徑,又安望其有成功也。(《景岳》)

五噎五膈,方書皆類一門,而《千金》獨以五膈隸之肺臟。究其所因,良由胃虛不能遊溢精氣於脾,所以氣噎不通。脾衰不能散精上歸於肺,所以食膈不下。原其受病,雖有氣食憂勞之不同,總緣思慮氣鬱之所致。《素問》明言隔塞閉絕,上下不通,暴憂之病也。(《千金方衍義》)

噎之與膈,本同一氣,膈病之始,靡不由噎而成。原其大概,不外乎郁,故張雞峰以為神思間病。其受病之源,非止一端。嘗考五噎之中,獨多思噎;五膈之中,獨多飲膈。每見多思慮人,每患氣噎,經謂思則氣結是也。好熱飲人,每患酒膈,丹溪謂之死血是也。然血膈亦非止一端,往往有勇力過甚,血菀於胃,阻礙飲食成隔者。

即如《靈樞》蟲為下膈,有此一證。若夫命門火衰,不能溫養土臟,食晬時乃出者,得非下膈之證乎。而《素問》又有三陽結渭之膈,言小腸、大腸、膀胱之津血俱結,如廁澀難,下不通而上逆,勢所必然。(同上)

病由氣血漸虧,膈噎始因酒色過度,繼以七情所傷,氣血日虧,相火漸熾,幾何不致於膈噎。夫血液漸虧,則火益甚,而脾胃皆失其傳化,飲食津液,凝聚而成痰,積於胃口,漸而致於妨礙道路,斯食不能入而成五膈五噎者是也。(《醫統》)

病由三陽結,俗謂噎食一證,在《內經》若無多語,惟曰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謂大腸、小腸、膀胱也。結,謂結熱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後不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俱結,則前後閟塞,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謂胃為水穀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陳,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今病噎者,三日、五日或五、七日不便,是乖其度也亦明矣。豈非三陽俱結於下,廣腸枯涸,所食之物為咽所拒,縱入太倉,還出咽嚨,此陽火不下推而上行也。(《事親》)

白話文:

「噎膈」這種病症,大多是因為憂愁鬱悶引起的。憂鬱會導致氣在胸口鬱結,進而產生痰。時間久了,痰會結成硬塊,黏在上焦(胸腔上部),使得食道變得狹窄不通暢。這樣一來,喝水可能還能勉強下去,但吃東西就難以下嚥,病情就此形成。特別是那些喜歡喝酒的人,如果得了這種病,通常是因為體內有頑固的痰。

噎膈這個病,必然是因為憂愁思慮過度,或是長期勞累積鬱,又或者是沉迷酒色,損傷身體造成的。憂思過度會使氣機鬱結,氣機鬱結就不能正常運行,酒色過度會損傷陰液,陰液受損就會導致精血枯竭。氣機運行不暢,就會導致噎膈病發生在上部;精血枯竭,就會導致大便乾燥結硬,病發生在下部。人體的臟器中,胃負責接收食物,脾負責運化食物,而腎則像是水和火的住所,是生命能量的來源。現在既然食物和水停留在食道無法下去,或是大便乾燥結硬不通暢,難道不是因為脾胃的運化功能失職,血脈不通造成的嗎?

而運行血脈的功能,在上部,不就是脾嗎?在下部,不就是腎嗎?何況這種病在年輕人身上很少見,大多發生在中年體力衰退,身體受損的人身上,由此可以知道這個病是虛症還是實症了。因此,治療這種病的人,如果想要捨棄根本,尋求捷徑,又怎能期望成功呢?

古書中將五種「噎」和五種「膈」都歸為一類疾病,但《千金方》卻獨特地將五種「膈」歸屬於肺臟。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胃虛弱,無法將精氣輸送到脾臟,所以導致氣機堵塞不通。脾臟衰弱,無法將精氣向上輸送到肺,所以導致食物難以下嚥。追溯病因,雖然有氣滯、食物阻塞和憂勞過度的不同,但總歸是由於思慮過度導致氣機鬱結造成的。《素問》明確指出,這種疾病是「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屬於因過度憂愁而引起的疾病。

「噎」和「膈」本質上都是同一種氣機不暢,膈病的開始,沒有不是從噎發展而來的。探究其大致原因,不外乎是鬱結,所以張雞峰認為這種病是精神思慮上的疾病。其發病原因,不止一種。研究五種「噎」的情況,唯獨「思噎」較多;而五種「膈」中,唯獨「飲膈」較多。常見那些思慮過多的人,容易患氣噎,正如醫書所說「思則氣結」。喜歡喝熱飲的人,容易患「酒膈」,丹溪將其稱為「死血」。然而「血膈」的病因也不止一種,有時候是過於用力,導致血瘀積在胃部,阻礙飲食,形成膈病。

例如《靈樞》中說,蟲為「下膈」,這也是一種原因。如果命門火衰弱,不能溫養脾胃,導致吃下去的食物很久才能排出,這難道不是「下膈」的病症嗎?《素問》中還有「三陽結謂之膈」的說法,指的是小腸、大腸、膀胱的津液血液都凝結在一起,導致排便困難,下部不通暢,氣機向上逆行,這是必然的結果。

病是因為氣血逐漸虧虛造成的。噎膈最初是因為酒色過度,接著又受到情志的傷害,導致氣血日益虧虛,相火逐漸旺盛,久而久之,就容易導致噎膈。血液逐漸虧虛,火氣就更加旺盛,導致脾胃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飲食和津液凝聚成痰,積聚在胃的入口,逐漸阻礙通道,這就是導致食物難以下嚥,形成五種噎和五種膈的原因。

病也可能是因為「三陽結」造成的。民間俗稱的「噎食」,在《內經》中沒有太多詳細的描述,只說「三陽結謂之膈」。所謂「三陽」,指的是大腸、小腸、膀胱。所謂「結」,指的是熱結。小腸熱結則血脈乾燥,大腸熱結則大便不通暢,膀胱熱結則津液枯竭。三陽都熱結,就會導致前後阻塞,下部既然不通暢,必然會向上逆行,這就是為什麼食物難以下嚥,即使勉強嚥下也會吐出來的原因。胃就像一個容納食物的海洋,每天接收新的食物,來代替舊的食物,一天排便一次是正常的。現在患噎病的人,三五天甚至五七天都不能排便,這明顯違背了正常的規律。難道不是因為三陽在下部熱結,大腸枯竭,導致吃下去的食物被咽喉拒絕,即使進入胃部,也會從咽喉吐出來嗎?這就是陽火無法向下推動,反而向上逆行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