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117)
臟腑類 (117)
1. 膈噎
噎膈者,飢欲得食,但噎塞迎逆於咽喉胸膈之間,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帶痰涎而出。若一入胃下,無不消化,不復出矣。惟在年高者有之,少無噎膈翻胃者,飲食倍常(按:此句殊可疑),盡入於胃矣。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兩時而吐,或積至一日一夜,腹中脹悶不可忍而復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翻胃,男女老少皆有之。(《醫貫》)
噎膈反胃二證,丹溪謂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若乎似矣,然而實有不同也。蓋反胃者,食猶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能下,故曰噎膈。食入反出者,以陽虛不能化也,可補可溫,其治猶易;食不得下者,以氣結不能行也,或開或助,治有兩難,此其輕重之有不同也。且凡病反胃者多能食,病噎膈者不能食。
故噎膈之病,病於胸臆上焦;而反胃之病,則病於中下二焦,此其見證之有不同也。所以反胃之治,多宜益火之源,以助化功;噎膈之治,多宜調養心脾,以舒結氣。此其證候既有不同,故診治亦當分類也。(《景岳》)
病由氣結(氣結生涎、氣結傷陰二因,更有死血等數因。)夫陰陽不和則三焦隔絕,三焦隔絕則津液不利,故令氣塞不調理也,是以成噎。此由憂恚所致,憂恚則氣結,氣結則不宣流使噎。噎者,噎塞不通也。(《病源論》)
五噎諸氣(婦人多有此病),此病不在外,不在內,不屬冷,不屬熱,不是實,不是虛,所以藥難取效。此病緣憂思恚怒,動氣傷神,氣積於內,氣動則諸證悉見,氣靜疾候稍平,捫之而不得疾之所在,目視之而不知色之所因,耳聽之不知音之所發,故針灸服藥皆不獲效,此乃神意間病也。頃京師一士人家,有此疾證,勸令靜觀內外,將一切用心力事,委之他人,服藥方得見效。
若不如此,恐不能安。但依此戒,兼之灼艾膏肓與四花穴,及服此三藥(按:此三藥未考),可以必瘥。孫真人云:婦人嗜欲多於丈夫,感病倍於男子,加以慈戀愛憎,嫉妒憂恚,染著堅牢,情不自抑,所以為病根深,療之為難瘥。(《雞峰》)
膈氣噎塞者,由憂思過甚,氣結不通,肺胃虛弱,氣留肓膜則結滯於胸膈,故升降否塞。蓋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若氣塞不通,則咽喉噎悶,狀若梅核,咽納有妨,故謂之膈氣咽喉噎塞也。(《聖濟》)
夫五噎者云云,雖五種不同,皆以氣為主云云。皆由喜怒不常,憂思過度,恐慮無時,鬱而生涎,涎與氣搏,升而不降,逆害飲食,與五膈同,但此在喉嗌,故名五噎。(《三因》)
《素問》云:陽脈結謂之膈。蓋氣之與神併為陽也,逸則氣神安,勞則氣神耗。儻或寒溫失宜,食飲乖度,七情傷感,氣神俱擾,使陽氣先結,陰氣後亂,陰陽不和,臟腑生病,結於胸膈則成膈氣,留於咽嗌則成五噎。其為病也,令人胸膈痞悶,嘔逆噎塞,妨礙飲食,胸痛徹背,或脅下支滿,或心忡喜忘,咽噎氣不舒。(《濟生》)
白話文:
噎膈
所謂的「噎膈」,是指人明明感到肚子餓想吃東西,但食物卻在咽喉和胸膈之間被阻擋,食物還沒進入胃裡,就連同痰液一起吐出來。如果食物能順利進入胃中,就能正常消化,不會再吐出來。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年紀大的人身上,很少有年輕人會出現噎膈或翻胃的情況,年輕人通常食量正常,食物都能進入胃裡。但如果出現早上吃下去的東西傍晚吐出來,或傍晚吃下去的東西早上吐出來,或者吃完一兩個小時就吐,甚至積了一整天才吐,吐之前肚子脹悶到難以忍受,吐出來的東西還是原樣,酸臭沒有消化,這就是食物已經進到胃裡又吐出來,所以稱為「翻胃」,這種情況不論男女老少都有可能發生。
雖然「噎膈」和「翻胃」這兩種病的名字不同,但丹溪認為它們的病因其實是一樣的。表面上看好像是這樣,但實際上它們還是有區別的。「翻胃」是指食物還能吃進去,只是吃進去又吐出來,所以叫「翻胃」。而「噎膈」則是食物被阻礙,無法順利嚥下,所以叫「噎膈」。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是因為身體的陽氣不足,無法消化食物,這種情況可以透過補養和溫暖身體來治療,相對容易處理。而食物無法嚥下,是因為體內氣機鬱結,無法正常運行,治療上需要疏通或補益,比較困難。這就是兩者在輕重程度上的不同。而且,患有翻胃的人通常食慾還不錯,而患有噎膈的人則通常食慾不佳。
因此,「噎膈」這種病主要是病在胸腔上部的上焦部位;而「翻胃」這種病則主要是病在腹部中下部的中焦和下焦部位,這是兩者在症狀表現上的不同。所以,治療「翻胃」大多需要補益體內的火源,幫助消化功能;而治療「噎膈」大多需要調養心脾,疏通鬱結的氣機。由於兩者的病症和表現不同,所以在診斷和治療上也應該區分開來。
病因大多是因為氣機鬱結。氣機鬱結又會產生痰涎,或損傷陰液,甚至還有血瘀等其他原因。體內陰陽失調,就會導致三焦阻塞,三焦阻塞就會使津液無法順暢運行,進而造成氣機阻滯,形成「噎」。這大多是因為憂愁和憤怒所引起的,憂愁和憤怒會使氣機鬱結,氣機鬱結就無法順暢運行,造成噎塞不通。噎,就是噎塞不通的意思。
「五噎」這種病(婦女比較容易罹患),既不是外來的疾病,也不是內在的疾病,不屬於寒症,也不屬於熱症,不是實證,也不是虛證,所以用藥很難見效。這種病是由於憂思、憤怒等情緒波動,導致氣機運行不暢,積聚在體內。當氣機波動時,各種症狀就會出現;當氣機平靜時,症狀就會稍微減輕。這種病摸不到病灶,看不到病色,也聽不到病音,所以針灸和服藥都無法有效治療,這其實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疾病。從前京城有一戶人家,有人患了這種病,經過勸導,讓他靜下心來觀察自己內外的狀況,把所有耗費心力的事都交給別人去做,再配合吃藥,才見到療效。
如果沒有這樣做,恐怕很難痊癒。只要遵守這些禁忌,再配合艾灸膏肓穴和四花穴,以及服用這三味藥(這裡沒有說明是哪三味藥),就能夠痊癒。孫思邈說:婦女的慾望比男人多,患病的機率也比男人高,再加上有愛戀、憎恨、嫉妒、憂愁等情緒,這些情緒都難以控制,所以病根很深,治療起來比較困難。
「膈氣噎塞」是由於過度憂思,導致氣機鬱結不通,加上肺和胃虛弱,氣積在胸膈,就會阻礙氣機的升降。喉嚨是氣機上下通行的通道,如果氣機阻塞不通,就會感到咽喉噎悶,像是有梅核卡在喉嚨一樣,吞嚥困難,所以稱為「膈氣咽喉噎塞」。
「五噎」雖然有五種不同的情況,但都以「氣」為主要因素。這都是因為情緒波動不定,過度憂思,不斷恐懼,導致氣機鬱結而產生痰涎,痰涎和氣結在一起,向上逆行而無法下降,阻礙飲食的消化,和「五膈」的症狀類似,只是「五噎」主要在喉嚨,所以稱為「五噎」。
《素問》說:「陽脈結滯就叫做膈。」氣和精神合起來就是陽,放鬆心情則氣和精神就會安定,勞累過度則氣和精神就會耗損。如果因為寒溫失調、飲食不節制、或受到七情傷害,就會擾亂氣和精神,使陽氣先結滯,然後陰氣才跟著紊亂,陰陽失調,臟腑就會生病。結滯在胸膈就形成「膈氣」,停留在咽喉就形成「五噎」。這種病會讓人感到胸膈悶脹,想吐,噎塞不通,阻礙飲食,胸痛到背部,或脅肋脹滿,或心悸健忘,咽喉噎塞,氣機不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