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116)
臟腑類 (116)
1. 膈噎
膈與噎,其證雖異,而其因相均,其治亦相出入,是以不得區而析之。且余平生於此證,無能治愈,未審何說何方能中其綮。故今泛然採錄,並及奇方,覽者勿罪其繁蕪而可也。
五膈,五膈氣者,謂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也(按:此目本出《肘後》)。憂膈之病,胸中氣結煩悶,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不為氣力。恚膈之為病(按:《三因》作思膈),心下苦實滿,噫輒酢心,食不消,心下積結,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氣膈之為病(《三因》怒膈),胸脅逆滿,咽塞,胸膈不通,惡聞食臭。寒隔之為病(《三因》恐膈),心腹脹滿咳逆,腹上苦冷,雷鳴,繞臍痛,食不消,不能食肥。熱膈之為病(《三因》喜膈),臟有熱氣,五心中熱,口中爛生瘡,骨煩四肢重,唇口乾燥,身體頭面手足或熱,腰背皆疼痛,胸痹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羸瘦少氣及癖也。此是方家所說五膈形證也。經云:陽脈結謂之膈。言憂恚寒熱動氣傷神,而氣之與神併為陽也。傷動陽氣,致陰陽不和,而臟腑生病,結於胸膈之間,故稱為膈氣。眾方說五膈互有不同,但傷動之由有五,故云五膈氣。(《病源論》)(按:此與次五噎並系其形證,然論膈噎者,以此為祖,故首列之。)
《延年秘籙》凡憂膈、氣膈、食膈、寒膈、飲膈,五病同藥,常以憂愁思慮飲食而得之。(《外臺》)(按:此出五膈丸主治。)
五噎,夫五噎,謂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雖有五名,皆由陰陽不和,三焦隔絕,津液不行,憂恚嗔怒所生,謂之五噎。噎者,噎塞不通也。(《病源論》)
氣噎候:此由陰陽不和,臟氣不理,寒氣塞於胸膈,故氣噎塞不通而謂之氣噎,令人喘悸胸背痛也。
食噎候:此由臟氣冷而不理,津液澀少而不能傳行飲食,故飲食入則噎塞不通,故謂之食噎。胸內痛,不得喘息,食不下,是故噎也。(同上)
《古今錄驗》五噎者(三字據《千金》注引補),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脅苦痛。憂噎者,天陰苦厥逆,心下悸動,手足逆冷。勞噎者,苦氣隔,脅下支滿,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溫。食噎者,食無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
思噎者,心悸動喜忘,目視䀮䀮。此皆憂恚嗔怒,寒氣上逆胸脅所致。(外臺)
病在膻中之下,故名五膈。若在咽嗌,即名五噎。(《三因》)
膈噎胃反之別,夫飲食入於噎間,不能下噎,隨即吐出,自噎而轉,故曰噎(按:此以噎為咽義,非是)。膈是膈膜之膈,非膈截之謂也。飲食下噎,至於膈間,不能下膈,乃徐吐出,自膈而轉,故曰膈。翻胃是飲食已入胃中,不能運化,而下脘又燥結不通,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明其自胃中而倒出,故曰翻胃也。均一吐病,而有上中下之分。(《赤水》)
白話文:
膈噎
膈與噎雖然症狀不同,但致病原因卻相近,治療方法也略有差異,因此不能將它們完全分開討論。我一生中遇到許多這種病症,卻沒有能力完全治愈,也不知道什麼理論和方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所以,我現在就廣泛地收集整理相關內容,包括一些奇方異法,讀者不要因為內容繁雜而見怪。
五膈指的是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五種病症(注:此分類出自《肘後方》)。憂膈的症狀是胸中氣機鬱結煩悶,津液運行不暢,飲食不下,身體消瘦,沒有力氣。恚膈的症狀(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作思膈)是心窩部感到苦痛且脹滿,打嗝時會感到心口疼痛,食物消化不良,心窩部有積聚,堵塞在胃中,大小便不暢。氣膈的症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作怒膈)是胸脅部脹滿,咽喉堵塞,胸膈不通暢,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噁心。寒膈的症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作恐膈)是心腹脹滿,咳嗽嘔逆,上腹部感到寒冷,腸鳴音如雷,繞臍周圍疼痛,食物消化不良,不能吃肥膩的食物。熱膈的症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作喜膈)是臟腑有熱邪,五心煩熱,口腔潰爛長瘡,骨頭痠痛,四肢沉重,嘴唇乾燥,身體、頭面、手足或發熱,腰背疼痛,胸痛牽引至背部,食物消化不良,不能多吃,身體消瘦,氣短,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症狀。這些是醫家們所描述的五膈的症狀表現。經書記載:「陽脈結聚叫做膈。」意思是說憂慮、憤怒、寒冷、炎熱等情志變化以及氣機的損傷都會傷及神,而氣與神都屬陽,損傷陽氣就會導致陰陽失調,臟腑生病,在胸膈之間形成結聚,所以稱為膈氣。各種醫書對五膈的說法略有不同,但致病原因都是由於五種情志的損傷,所以稱為五膈氣。(《病源論》)(注:此處的五膈與後面的五噎,都是對其症狀的描述,但論述膈噎,以此為基礎,所以先列出。)
《延年秘籙》中提到,憂膈、氣膈、食膈、寒膈、飲膈五種疾病,用藥相同,都是由於憂愁、思慮、飲食不節而引起的。(《外臺秘要》)(注:此處出自五膈丸的主治。)
五噎指的是氣噎、憂噎、食噎、勞噎、思噎五種病症。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由於陰陽失調,三焦氣機阻滯,津液運行不暢,以及憂慮、憤怒等情志因素引起的,稱為五噎。「噎」指的是咽喉阻塞不通暢。(《病源論》)
氣噎的症狀:這是由於陰陽失調,臟腑氣機失常,寒邪阻滯於胸膈,導致氣機阻塞不通,稱為氣噎,會讓人感到呼吸困難,心悸,胸背疼痛。
食噎的症狀:這是由於臟腑氣機虛寒,津液不足,不能運化食物,所以食物進入咽喉就會阻塞不通,稱為食噎。胸內疼痛,呼吸困難,飲食不下,這就是噎的症狀。(同上)
《古今錄驗方》中記載的五噎包括(根據《千金要方》注釋補充):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氣噎的症狀是心悸,氣機上下不通暢,呃逆不止,胸脅部疼痛。憂噎的症狀是天氣陰沉時感到厥逆,心下悸動,手足冰冷。勞噎的症狀是氣機阻滯於胸膈,脅肋部脹滿,胸中感覺堵塞,手足冰冷,不能自行溫暖。食噎的症狀是無論吃多少食物,都會感到胸中阻塞,經常疼痛,呼吸困難。
思噎的症狀是心悸,容易健忘,目光呆滯。這些都是由於憂慮、憤怒、嗔恨等情志因素以及寒邪上逆於胸脅所致。(《外臺秘要》)
疾病發生在膻中(胸部正中)之下,就稱為五膈;如果發生在咽喉部位,就稱為五噎。(《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膈、噎、胃反的區別:食物進入咽喉,不能向下通過,馬上就吐出來,從咽喉處反吐,叫做噎(注:這裡的噎指的是咽喉的意義,並非完全正確)。膈指的是膈膜,並不是指氣機阻塞的意思。食物向下通過咽喉,到達膈膜部位,不能通過膈膜,然後慢慢地吐出來,從膈膜處反吐,叫做膈。胃反是食物已經進入胃中,不能被消化吸收,而且下腹部又乾燥不通暢,早晨吃的食物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食物早晨吐出來,說明食物是從胃中反吐出來的,叫做胃反。這三種都是嘔吐的病症,但發生部位有所不同,有上中下之分。(《赤水玄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