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13)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13)

1. 嘈雜

黃連(二兩薑汁浸黃土炒),枳實(一兩麩炒),白朮(去蘆土炒三兩),吳茱萸(湯泡微炒二兩),歸尾(酒洗一兩二錢),大黃(用當歸、紅花、吳茱萸、乾漆各一兩煎水,浸大黃一晝夜,切碎曬乾,仍以酒拌曬之,九蒸九曬用,四兩。)

上為細末,薑汁打神麯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八十丸,不拘時,白滾水送下。(《回春》)

加味小陷胸湯,(秘方)治火動其痰,嘈雜。

黃連(炒三錢),半夏(二錢),栝蔞(半個),枳實(一錢),梔子(一錢)(《大還》)

當歸補血湯,治心中血少而嘈,兼治驚悸怔忡。

當歸,芍藥,生地黃,熟地黃(各三錢),人參(五分),白朮(去蘆),茯苓(去皮),麥門冬(去心),山梔仁(炒),陳皮(各八分),甘草(二分),辰砂(研末臨服入二分),烏梅(一個去核),炒米(百粒)

上銼一劑,棗二枚,水煎溫服。(《回春》)

白話文:

嘈雜

藥方一:

黃連(用薑汁浸泡後用黃土炒過,約75克),枳實(用麩皮炒過,約37.5克),白朮(去除根部蘆頭後用土炒過,約112.5克),吳茱萸(用熱水浸泡後稍微炒過,約75克),當歸尾(用酒洗過,約45克),大黃(用當歸、紅花、吳茱萸、乾漆各約37.5克煎煮的水浸泡大黃一天一夜,切碎曬乾,再用酒拌勻曬乾,經過九次蒸煮和九次曬乾後使用,約150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薑汁調和神麯糊做成藥丸,大小像綠豆一樣,每次服用七、八十顆,不限時間,用白開水送服。(出自《回春》)

藥方二:

加味小陷胸湯(秘方),治療因為火氣導致痰液湧動而引起的嘈雜症狀。

黃連(炒過,約11克),半夏(約7.5克),栝蔞(半個),枳實(約3.75克),梔子(約3.75克)(出自《大還》)

藥方三:

當歸補血湯,治療因為心中血液不足而引起的嘈雜症狀,同時也治療驚悸和心悸。

當歸、芍藥、生地黃、熟地黃(各約11克),人參(約1.8克),白朮(去除根部蘆頭)、茯苓(去除外皮)、麥門冬(去除中心)、山梔仁(炒過)、陳皮(各約3克),甘草(約0.75克),辰砂(研磨成粉末,服用時加入約0.75克),烏梅(一個,去除果核),炒米(約一百粒)。

將以上藥材粗略切碎成一劑,加入兩枚紅棗,用水煎煮後溫服。(出自《回春》)

2. 痞滿

脈候,寸口脈雙緊,即為入,其氣不出,無表有里,心下痞堅。(《脈經》)

脈弦急而滑,驟然胸中痞悶,乃肝氣與食滯而成,為實。脈弦或沉弦,或澀,或虛大無力,氣口為甚,此日久脾胃受傷,或過服克伐藥所致,為虛。胸膈痞悶,而寸口脈沉滑或遲滑者,為有停滯。(《醫通》)

源候,痞者與否同,不通泰也。(按:此二句,據《丹溪心法附錄》補。)痞之為病,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䐜滿痞塞,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脹滿則外亦有形也。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為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為痞者。有濕熱太甚,土乘心下為痞者。(《微義》)(參《心法附錄》。)

脹在腹中,痞在心下。脹有形,痞無形。(《準繩》)

痞者痞塞不開之謂,滿者脹滿不行之謂。蓋滿則近脹,而痞則不必脹也,所以痞滿一證,大有疑辨,則在虛實二字。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物無滯而痞者,虛痞也。有脹有痛而滿者,實滿也;無脹無痛而滿者,虛滿也。實痞實滿者,可散可消;虛痞虛滿者,非大加溫補不可。此而錯用,多致誤人。(《景岳》)(虛痞更見次條。)

治例,心下痞,宜升胃氣,以血藥治之。若全用氣藥導之,則其痞愈甚,甚而復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皆非其治也。又有虛實之殊,如實痞大便秘,厚朴、枳實主之。虛痞大便利者,芍藥、陳皮治之。如飲食所傷而為痞滿者,當內消導,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則宜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凡治痞者,宜詳審焉。(《試效》)

痞同濕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與疏導。世人苦於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暫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微義》)

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心下痞者,以香砂六君子湯主之。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為痞者,以枳縮二陳湯加姜炒黃連主之,亦治心下夯悶,虛寒不散。心下痞,或寬或急,常喜熱物,以枳實理中湯主之。(《原病集》)

邪氣作痞,宜用疏劑。若氣不順,衝上而為痞,此乃虛痞,愈疏而痞愈作,宜於收補之中,微有疏通之意,決不可十分用香劑,古方載瀉後膈痞用理中,即此意也。痞塞服諸藥不效,大便不甚通者,宜感應丸加巴豆。(《要訣》)

虛寒之痞,凡過於憂思,或過於勞倦,或飢飽失時,或病後脾氣未醒,或脾胃素弱之人而妄用寒涼克伐之劑,以致重傷脾氣者,皆能有之。其證則無脹無悶,但不知飢,亦不欲食。問其胸腹脹痞,則曰亦覺有些,而又曰不甚脹。蓋本非脹也,止因不欲食而自疑為脹耳。察其脈則緩弱無神,或弦多胃少,察其形則色平氣怯,是皆脾虛不運而痞塞不開也。

白話文:

痞滿

脈象診斷方面,寸口脈搏雙側緊緊的,就是痞證已經形成,氣機不能宣暢,沒有表證,但有裡證,心下感覺痞塞堅硬。(出自《脈經》)

脈象弦急而滑利,突然胸中感到痞悶,這是肝氣鬱結和食積停滯導致的,屬於實證。脈象弦細或沉弦、澀滯,或虛大無力,氣息短促,這是長期脾胃受損,或服用過多攻伐性藥物造成的,屬於虛證。胸膈痞悶,而寸口脈沉滑或遲滑,則表示有停滯的病邪。(出自《醫通》)

病因病機方面,痞證與滿證類似,都是氣機不通暢的表現。(按:此兩句引自《丹溪心法附錄》)痞證的發生,是由於陰邪內伏,陽氣鬱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痞證位於心下,為腹部中央,胸腹滿悶痞塞,都是脾胃土運化功能失常的表現。痞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證內在感覺痞悶,但外觀沒有脹大的形狀;脹滿則外在也有脹大的形狀。有些是中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而致痞;有些是飲食停滯、痰飲積聚,不能運化而致痞;有些是濕熱過盛,犯脾胃而致痞。(出自《微義》,參照《心法附錄》)

脹滿位於腹部,痞證位於心下。脹滿有外在的形狀,痞證則沒有外在的形狀。(出自《準繩》)

痞證是指痞塞不通,滿證是指脹滿不通。一般來說,滿證接近於脹證,而痞證不一定脹。因此,痞滿這一個症狀,需要仔細辨別,關鍵在於虛實兩方面。凡是有邪氣或停滯而導致痞證的,是實痞;沒有邪氣或停滯而導致痞證的,是虛痞。有脹有痛的滿證是實滿;沒有脹痛的滿證是虛滿。實痞實滿可以攻散、消導;虛痞虛滿則必須溫補,如果用藥錯誤,很容易造成誤診。(出自《景岳全書》,虛痞詳見下文)

治療原則方面,心下痞證,應該升舉胃氣,用活血的藥物治療。如果只用理氣的藥物,則痞證會加重,甚至發展成下痢,氣機下陷,最終可能演變成中滿鼓脹,這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此外,虛實證候不同,實證痞證伴隨大便秘結的,可用厚朴、枳實等藥物;虛證痞證伴隨大便溏瀉的,可用芍藥、陳皮等藥物。如果是飲食所傷引起的痞滿,應該內服消導藥物。如果胸中窒塞,氣逆上涌,想要嘔吐,則應該催吐,這是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的治法。治療痞證,必須仔細審察。(出自《試效方》)

痞證的治療與濕邪的治療相似,應該上下分消其氣機。如果有內實的證候,可以略加疏導。很多人受痞塞之苦,喜歡用瀉下藥求速效,雖然一時通快,但痞證再次發作時,往往會更嚴重。(出自《微義》)

中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導致心下痞證的,可用香砂六君子湯;飲食停滯,痰飲積聚,不能運化而致痞的,可用枳實消痞湯加姜炒黃連,也可治療心下痞悶,虛寒不散的證候;心下痞證,時輕時重,經常喜愛熱物的,可用枳實理中湯。(出自《原病集》)

邪氣導致的痞證,應該使用疏散的藥物。如果氣機不順,衝向上逆而導致痞證,這是虛痞,越疏散,痞證越加重,應該在收斂補益的基礎上,略加疏通,絕對不能大量使用辛香發散的藥物,古方記載瀉下後膈痞用理中湯,就是這個道理。痞塞服用各種藥物無效,大便又不甚通暢的,應該服用感應丸加巴豆。(出自《醫學心悟要訣》)

虛寒痞證,多因過度憂思,或過度勞累,或飢飽失常,或病後脾胃未復,或脾胃素體虛弱的人,濫用寒涼攻伐的藥物,導致脾胃受損而引起的。其症狀表現為無脹無悶,不飢不欲食。詢問胸腹脹痞,則回答略有感覺,但又說不是很脹。其實根本就不是脹,只是因為不想吃東西而誤以為是脹。觀察脈象,則脈緩弱無力,或弦脈多而胃脈少;觀察面色,則面色平和,氣息怯弱,這些都是脾虛不運,氣機不通暢所致。(出自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