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12)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12)

1. 嘈雜

源候證治諸說,夫心胸嘈雜,婦人多有此證。原疾之由,多是痰也,皆血液淚汗變成。或云是血嘈,今人多用豬余血,炒而食之則愈。詳其此理,是以血導血歸原爾,恰如以鹽極下涎之義。不若用許學士旋覆花湯,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滿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所致,其脈沉遲弦細,是其證也。《婦人良方》)(按:旋覆花湯,即《小品》半夏茯苓湯方,見《水飲》中。)

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姜炒黃連入痰藥,用炒山梔、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嘈雜,此乃食鬱有熱,炒梔子、姜炒黃連不可無。(《丹溪》)

嘈雜,乃心中似飢,煩雜不安,懶於飲食,謂之心嘈。此乃痰因火動,或酒過濕滯,或肥人痰熱,皆使然也。(《原病集》)

夫嘈雜之為證也(按:《醫統》此下曰:倏爾腹中如火發,腔內空空,若無一物,似辣非辣。),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憹不自寧之況(《醫統》此曰:得食暫止)者是也。其證或兼噯氣,或兼痞滿,或兼噁心,漸至胃脘作痛(《醫統》此曰:而作膈噎),實痰火之為患也。(《正傳》)

嘈雜之由,為其恣食無節,或酒面炙煿黏滑難化之物,滯於中宮,傷損脾胃(按:《醫統》作恣食濕面魚腥生冷,以及烹飪厚味等物,朝傷暮損而成,清痰稠飲,滯於中宮),日久不治,漸成痞滿吞酸,甚則為膈噎反胃。得斯疾者,不可輕視,必須早治,及忌口節欲,無有不安者也。(《統旨》)

此證有火嘈,有痰嘈,有酸水浸心而嘈。大抵食已即飢,或雖食不飽者,火嘈也,宜兼清火。痰多氣滯,似飢非飢,不喜食者,痰嘈也,宜兼化痰。酸水浸心而嘈者,慼慼膨膨,食少無味,此以脾氣虛寒,水穀不化也,宜溫胃健脾。又有誤用消伐等藥,以致脾胃虧損,血少嘈雜,中虛則煩雜不飢,脾弱則食不運化,此宜專養脾胃。總之嘈雜一證,多由脾氣不和,或受傷脾虛而然,所以治此者,不可不先顧脾氣。

然古人於此,悉以痰火論治。予恐專用寒涼,則胃氣虛寒不健者反以日甚,而漸至噁心噯氣,反胃噎膈之類,將由此而起矣。(《景岳》)

嘈雜屬胃火,忌同胃實,宜清熱降火,略兼消導。(《本草經疏》)

治方,和中湯,治虛火嘈雜。(《醫統》)(按:即六君子湯加黃連、粳米。)

三聖丸,治嘈雜神效。

白朮(炒四兩),黃連(炒五錢),橘紅(一兩)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同上)又術連丸,於本方去橘紅。

香連丸,治嘈雜火鬱,瘦人尤宜服。(同上)(方見《滯下》門。)

交泰丸,治胸中痞悶嘈雜,大便稀則胸中頗快,大便堅則胸中痞悶難當,不思飲食。

白話文:

嘈雜,指的是一種胸腹不適的症狀,古代醫家對其成因和治療方法有多種論述。

婦女常見此症,多因痰濕阻塞所致,痰濕乃由血液、淚液、汗液轉化而成。有人認為是血虛導致的嘈雜,可用炒熟的豬血治療,原理是利用血液來補充血液,如同用鹽水引導唾液分泌一樣。但也有醫家認為,心腹嘈雜、胃脘冷氣、腸鳴、多唾、口吐清水、脅肋脹痛等症狀,是胃氣虛冷所致,脈象沉遲弦細,可用旋覆花湯(即半夏茯苓湯)治療。

另有醫家認為嘈雜是痰火擾動所致,治療應以清熱化痰為主。 可用炒黃連配伍其他化痰藥物,或以炒山梔子、黃芩為主藥,佐以南星、半夏、陳皮等,熱盛者可加青黛。也有人認為嘈雜是飲食積滯、鬱熱所致,治療需用到炒梔子、姜炒黃連。

某些醫家認為嘈雜表現為似飢似痛,煩躁不安,不想吃東西,這可能是痰火擾動、飲酒濕滯或肥胖體質痰熱等因素造成。

還有人描述嘈雜為一種似飢似痛卻又非飢非痛的感覺,可能伴隨噯氣、痞滿、噁心等症狀,甚至發展為胃脘疼痛,這都是痰火內擾所致。

嘈雜也可能因飲食無度,或食用難以消化的油膩黏滯食物,損傷脾胃而引起,久而久之會發展成痞滿、吞酸、呃逆、反胃等症狀,需及時治療並注意飲食節制。

嘈雜可分為火嘈、痰嘈和酸水浸心而嘈三種。火嘈指飯後即飢或食不飽腹;痰嘈則痰多氣滯,似飢非飢,不想吃東西;酸水浸心而嘈則伴有脹滿感,食慾不振,這大多是脾胃虛寒,水穀不化所致。 此外,濫用消食藥物也可能損傷脾胃,導致血虛嘈雜,這需要養脾胃。總之,嘈雜大多與脾胃失調有關,治療時必須注重調理脾胃。

但也有人認為,單純使用寒涼藥物治療嘈雜,可能會加重胃氣虛寒,反而導致噁心、噯氣、反胃、噎膈等症狀。

部分醫家認為嘈雜屬於胃火,忌與胃實證合用,治療宜清熱降火,並兼顧消導。

治療嘈雜的方劑包括和中湯(六君子湯加黃連、粳米)、三聖丸(白朮、黃連、橘紅)、術連丸(三聖丸去橘紅)、香連丸(治火鬱嘈雜,瘦人適用)、交泰丸(治胸悶嘈雜,兼顧大便情況)以及加味小陷胸湯(秘方)。此外,當歸補血湯可用於治療血虛導致的嘈雜及心悸、怔忡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