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10)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10)

1. 噫醋(吐酸)

半夏(湯浸去滑焙乾二兩),丁香(半兩),乾薑(炮裂一分)

上三味搗羅為末,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木瓜鹽湯下,不拘時。(《聖濟》)

曲術丸,治中脘有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噯宿腐氣者。

神麯(炒三兩),蒼朮(泔浸三宿洗淨乾炒一兩半),陳皮(一兩)

上為末,生薑汁別煮神麯末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無時。(《三因》)

五百九,治宿食留飲聚積中脘,噫臭吞酸,心腹疼痛,並療中虛積聚,及臟腑飧泄,赤白痢下。(同上)(方附《胃反》疏里諸方中。)

加減安胃湯,治脾胃虛寒,嘔吐酸水。

藿香,吳茱萸(各一錢半),人參(二錢),陳皮(三錢),蒼朮(二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統旨》)

十味保和湯,治胃氣虛而滯,作噯。(《醫統》)(按:即香砂六君子湯加藿香、木香。)

勻氣丸,治氣虛濁升多噯。

草豆蔻,橘皮,沉香,人參(各五錢),益智仁,檀香,大腹子(各一兩)

為末,飯丸梧子大,每八十丸,淡薑湯下。(《入門》)

治食後吐酸水,用乾薑、吳茱萸各二兩為末,每服方寸匕,酒調服,日二服,胃冷服之立效。(《保元》)

汪(二十),壯年飲酒聚濕,脾陽受傷已久,積勞飢飽,亦令傷陽,遂食入反出,噫氣不爽,隔拒在乎中焦,總以溫通鎮逆為例。

白旋覆花,釘頭代赭,茯苓,半夏,淡附子,淡乾薑(《臨證指南》)

清火調停諸方,噯氣,胃中有火痰。

南星,半夏,軟石膏,香附子,炒梔子

上為丸,或作湯服之。(《丹溪》)《回春》生薑三片,水煎,名星半湯。

破郁丹,治婦人噯氣胸緊,連十餘聲不盡,噯出氣,心頭略寬,不噯即緊。

香附米(醋煮四兩),梔子仁(炒),黃連(薑汁炒二兩),枳實(麩炒三兩),檳榔(一兩),莪朮(一兩),青皮(去白一兩),栝蔞仁(一兩),蘇子(一兩)

上共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滾水送下。(《回春》)

咽酸方。

茱萸(五錢去梗煮少時浸半日曬乾用),陳皮(五錢),蒼朮(七錢半泔浸),黃連(一兩陳壁土炒去土),黃芩(五錢陳壁土炒去土)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丹溪》)(按:丹溪曰:吞酸者,濕熱鬱積於肝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宜用茱萸順其性而折之。又曰:反佐方,用黃連、吳茱萸各炒用。)《統旨》清胃湯,治胃熱吐酸,於本方加茯苓、甘草。(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茱不用。)

茱連湯,吞酸,胸中無奈,或噯腐臭主之。

橘皮(一錢五分),半夏,神麯,蒼朮(各一錢),黃連(六分),蘿蔔子(炒五分),茯苓(一錢二分),香附子,山楂子(各八分),生薑(七片),吳茱萸(四分和黃連炒)

白話文:

噫醋(吐酸)

方劑一:

將半夏(用湯浸泡去除黏滑,烘乾,兩份)、丁香(半份)、乾薑(炮製裂開,一份)這三種藥材搗成粉末,再用生薑的自然汁煮成的麵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十五顆,用木瓜鹽湯送服,不拘時間服用。(出自《聖濟總錄》)

方劑二:曲術丸

適用於治療胃部中段有積存的食物殘渣和停滯的液體,導致胸口酸痛、吐清水、打嗝有腐敗氣味的病症。

將炒過的神麯(三份)、用淘米水浸泡過三晚、洗淨後炒乾的蒼朮(一份半)、陳皮(一份)搗成粉末。另外用生薑汁煮神麯粉成糊狀,再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顆,用薑湯送服,不拘時間。(出自《三因方》)

方劑三:五百九

適用於治療積食、停滯的液體堆積在中脘(胃部中段),導致打嗝有臭味、吞酸、心腹疼痛,同時也能治療中氣虛弱引起的積聚、以及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出自同上,方劑附在《胃反》的疏理方劑中。)

方劑四:加減安胃湯

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嘔吐酸水的病症。

將藿香、吳茱萸(各一份半)、人參(兩份)、陳皮(三份)、蒼朮(兩份)加兩碗水,放入三片薑,煎煮至八分。在飯前服用。(出自《醫統旨要》)

方劑五:十味保和湯

適用於治療胃氣虛弱而停滯,導致打嗝的病症。(出自《醫統大全》,實際上是香砂六君子湯加上藿香、木香。)

方劑六:勻氣丸

適用於治療氣虛導致濁氣上升,引起頻繁打嗝的病症。

將草豆蔻、橘皮、沉香、人參(各五份),益智仁、檀香、大腹子(各一份)磨成粉末,用米飯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八十顆,用淡薑湯送服。(出自《醫學入門》)

方劑七:

治療飯後吐酸水,用乾薑、吳茱萸各兩份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勺,用酒調服,每天服用兩次,胃部發冷的人服用效果迅速。(出自《保元集》)

案例分析:

汪某(二十歲),正值壯年,因飲酒導致體內濕氣堆積,長期下來損傷了脾陽,又因為勞累和飢飽不均,導致陽氣受損,進食後食物反而被吐出,打嗝也不順暢,感覺胸膈被阻礙在中焦部位。治療上應以溫通經絡、鎮逆止嘔為主。

使用的藥方:白旋覆花、釘頭代赭、茯苓、半夏、淡附子、淡乾薑。(出自《臨證指南醫案》)

方劑八:清火調停諸方

適用於治療打嗝,胃中有火和痰的病症。

將南星、半夏、軟石膏、香附子、炒梔子磨成粉末,可以製成丸藥或煎湯服用。(出自《丹溪心法》,《回春》則用生薑三片,水煎服,名為星半湯。)

方劑九:破郁丹

適用於治療婦女打嗝、胸悶,連續打十幾聲都停不下來,打出氣後胸口稍微舒服,不打嗝就又感到胸悶。

將醋煮過的香附米(四份)、炒過的梔子仁、用薑汁炒過的黃連(各兩份)、麩炒過的枳實(三份)、檳榔、莪朮、去白的青皮、栝蔞仁、蘇子(各一份)磨成粉末,用水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顆,飯後用開水送服。(出自《回春》)

方劑十:咽酸方

將吳茱萸(五份,去除梗,略煮後浸泡半日曬乾)、陳皮(五份)、用淘米水浸泡過的蒼朮(七份半)、用陳舊牆壁土炒過的黃連(一份,去除泥土)、用陳舊牆壁土炒過的黃芩(五份,去除泥土)磨成粉末,用神麯糊做成丸子。(出自《丹溪心法》,丹溪說:吞酸是因為濕熱鬱積在肝部,而發散到肺胃之間,應該用吳茱萸來順應它的特性而抑制它。又說:用黃連、吳茱萸一同炒製使用,是反佐法。)《醫統旨要》中提到的清胃湯,治療胃熱吐酸,在本方的基礎上加上茯苓、甘草。(黃連用吳茱萸一同炒製,用完後丟棄吳茱萸。)

方劑十一:茱連湯

適用於治療吞酸,胸中不適,或打嗝有腐臭味的病症。

將橘皮(一錢五分)、半夏、神麯、蒼朮(各一錢)、黃連(六分)、炒過的蘿蔔子(五分)、茯苓(一錢二分)、香附子、山楂子(各八分)、生薑(七片)、吳茱萸(四分,和黃連一同炒製)一起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