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08)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08)

1. 噁心

名義,蓋惡者,畏惡也,當作去聲。噁心者,想見飲食即有畏惡之心也。若作善惡之惡,則詞理不通矣。(《指掌》)

源由證治諸說,噁心者,由心下有停水積飲所為也。心主火,脾主土,土性剋水。今脾虛,則土氣衰弱,不能克消水飲。水飲之氣不散,上乘於心,復遇冷氣所加之,故令火氣不宣,則心裡淡淡然欲吐,名為噁心也。(《病源論》)

噁心,有痰,有熱,有虛,皆用生薑隨證佐藥。(《丹溪》)

噁心欲吐不吐,心中兀兀(按:《要訣》心下映漾),如畏舟船,宜大半夏湯,或小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以上《要訣》同)加半夏亦可。又胃中有熱噁心者,以二陳湯,加生薑汁炒黃連、黃芩各一錢,最妙。(同上)

戴云:噁心者,無聲無物,但心中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噁心,非心經之病,其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薑,蓋能開胃豁痰也。(《鉤玄》)

噁心者,皆胃口有痰,以生薑半夏湯主之。或集香寶屑,常嚼些須。(《原病集》)

噁心證,胃口泛逆,兀兀不寧之病。凡噁心欲吐,口必流涎,咽之不下,愈咽愈惡,而嘔吐繼之,亦有不嘔吐而時見噁心者。然此雖曰噁心,而實胃口之病,非心病也。此證之因,則有寒有食,有痰飲,有穢氣,有火邪,有陰濕傷胃,或傷寒瘧痢諸邪之在胃口者,皆得有之。若欲察之,但當察其虛實寒熱則盡之矣。

蓋實邪惡心者,邪去則止,其來速其去亦速。虛邪惡心者,必得胃氣大復,其病方愈。(《景岳》)

治方,《新錄方》治噁心方。

檳榔仁末,方寸匕,生薑汁服之,日二。又加橘皮更佳。(《醫心》)

拯要方,療冷痰氣在胸,腹脹不能食,吐水沫,耿耿噁心方。

吳茱萸(一升),橘皮(二兩),杏仁(三兩),生薑汁(三合)

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納檳榔仁散方寸匕,分再服,得一兩行利大快。三五日服一劑,病都除,乃停。亦可加厚朴三兩,益佳。(同上)

治噁心方。

苦瓠瓤並子一升碎,以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須臾吐並下如蝦蟆衣三升。(《千金》)

集香寶屑。

白豆蔻,縮砂仁,白茯苓,甘草,橘紅,香附子(各等分)

上件細切和勻,入鹽少許,常細嚼。(《原病集》)(按:《奇效·痰飲門》有醉鄉寶屑,此其類方。)

白話文:

噁心

「噁心」一詞,「惡」字應讀去聲,意指厭惡、畏懼。噁心是指看到食物就感到厭惡。若將「惡」解作善惡的「惡」,則詞義不通。

噁心的成因,是心下有停滯的水飲所致。心主火,脾主土,土能克水。脾虛則土氣衰弱,不能消解水飲,水飲之氣上衝於心,又遇寒邪,導致火氣不能宣洩,便會感到胸口悶悶的想吐,這就是噁心。

噁心有痰、熱、虛三種情況,均可用生薑配合其他藥物治療。

噁心欲吐卻吐不出來,心中悶悶的,像暈船一樣,可用大半夏湯、小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半夏。若胃中有熱而噁心,可用二陳湯加生薑汁炒黃連、黃芩。

噁心沒有明顯的聲音或物質表現,只是心中想吐卻吐不出來,想嘔卻嘔不出來。雖然稱為「噁心」,卻並非心經的病症,病症主要在胃口,宜用生薑,因為生薑能開胃豁痰。

噁心都是胃中有痰引起的,可用生薑半夏湯治療。也可以服用集香寶屑,少量常嚼。

噁心症表現為胃中翻騰,心中煩悶不安。凡噁心欲吐者,口中必流涎,吞咽不下,越吞咽越惡心,繼而嘔吐。也有些人不嘔吐,但時常感到噁心。雖然稱為噁心,但實際上是胃部的病症,而非心臟疾病。其病因有寒邪、飲食積滯、痰飲、穢氣、火邪、陰濕傷胃,或傷寒、瘧疾等邪氣侵犯胃部等。要診斷,需仔細辨別虛實寒熱。

實邪導致的噁心,邪氣去除後即可痊癒,來勢凶猛,去勢也快。虛邪導致的噁心,則需胃氣大復後才能痊癒。

治療方法:

一種治療噁心的方法:取檳榔仁研末,一錢,用生薑汁送服,每日兩次。加橘皮效果更好。

另一種治療胸腹脹滿,不能進食,吐水沫,噁心等症的方子:吳茱萸一升,橘皮二兩,杏仁三兩,生薑汁三合。加水五升,煮至一升六合,去渣,加入檳榔仁末一錢,分二次服用,瀉下後病情好轉。三五天服一劑,病癒即可停藥。也可以加厚朴三兩。

還有一種治療噁心的方法:取苦瓠瓤連同種子一升搗碎,加酒水三升,煮至一升,頓服,很快就會嘔吐及瀉下。

集香寶屑:白豆蔻、縮砂仁、白茯苓、甘草、橘紅、香附子(各等分),細切混合,加少許鹽,常嚼食。

2. 噫醋(吐酸)

脈候,關上沉,心痛,上吞酸。(《脈經》)

寸口脈緊,寒之實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滿而噫。(同上)

源由證治諸說,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穀。谷不消則脹滿而氣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氣息醋臭。(《病源論》)

夫中脘有飲則嘈,有宿食則酸,食後噫醋吞酸,皆宿食證,俗謂之咽酸是也。(《三因》)

噫氣吞酸,噯宿腐氣,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數口,日間無事者,亦有膈間常如酸折(折當作蜇,蜇,螫也),皆飲食傷中脘所致(文有訛脫),生料平胃散加神麯、麥糵各半錢,或八味平胃散。(《要訣》)(按:八味平胃散,據《類方》系《三因》厚朴、升麻、射干、茯苓、大黃、枳殼、甘草、芍藥水煎者,似不與證協,恐是別方。)

人之飲食在胃,惟速化為貴。若胃中陽氣不衰而健運如常,何酸之有。使火力不到,則其化必遲,食化既遲,則停積不行而為酸為腐,此酸即敗之漸也。故凡病吞酸者,多見飲食不訣,自食有不快,必漸至中滿痞膈泄瀉等證,豈非脾氣不強、胃脘陽虛之病,而猶認為火,能無誤乎。(《景岳》)

噫氣虛實,噯氣者,即《內經》之所謂噫也。此實脾胃之氣滯,起自中焦而出於上焦,故經曰上走心為噫也。凡人之飲食太飽者,多有此證;及飲食不易消化者,亦有此證。但太飽作噯者,此係實滯,治宜行氣化食。食不消化時多虛悶作噯者,此係胃氣虛寒,治宜溫補。若痰火作噯者,亦或有之。但停痰必以胃弱,胃弱多因無火,此當詳辨脈證而酌治之也。(《景岳》)

氣盛實噯,食罷噯轉腐氣,甚則物亦噯轉,多傷食濕熱所致,二陳湯加蒼朮、神麯、麥芽、姜炒黃連。不因飲食而噯者虛也,蓋胃有濁氣,膈有濕痰,俱能發噯,六君子湯加沉香為君,厚朴、蘇子為臣,吳萸為佐,甚者靈砂以鎮墜之。(《入門》)

吞酸吐酸之別,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於上,以致咽嗌之間,不及吐出而嚥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狀也。吐酸者,吐出酸苦之水。皆由胃氣不行,脾氣不運,飲食痰涎津液俱化為水,鬱而少久以成酸也。(《繩墨》)

吞酸之與吐酸證有三種:凡喉間噯噫,即有酸水,如醋浸心,嘈雜不堪者,是名吞酸,即俗所謂作酸也,此病在上脘最高之處,不時見酸而泛泛不寧者是也。其次則非如吞酸之近,不在上脘而在中焦胃脘之間,時多嘔惡,所吐皆酸,即名吐酸而渥渥不行者是也。又其次者,則本無吞酸吐酸等證,惟或偶因嘔吐,所出或酸或苦,及諸不堪之味,此皆腸胃中痰飲積聚所化氣味,每有濁惡如此,此又在中脘之下者也。但其順而下行,則人所不覺;逆而上出,則喉口難堪耳。

白話文:

噫醋(吐酸)

《脈經》記載,脈象診斷為關脈沉沉,伴隨心痛、吞酸的症狀。寸口脈緊,是寒邪實證,寒邪在上焦,胸部必然脹滿而打嗝。

《病源論》認為,打嗝吐酸是由於上焦停積痰液,脾胃積聚寒邪,導致食物無法消化。食物消化不良則脹滿,氣機逆亂,因此容易打嗝、吞酸,並伴有酸臭氣味。

《三因》指出,中脘部位有積水則嘈雜,有宿食則感覺酸,飯後打嗝吐酸都是宿食的表現,俗稱咽酸。

《要訣》認為,打嗝、吞酸、噯氣、逆流酸水,甚至清晨吐出少量清酸水,白天則無恙,或經常感覺膈間如同被酸液灼燒,都是飲食損傷中脘所致。治療方法是用生薑、麥芽、神麴等藥材搭配平胃散,或使用八味平胃散(但書中對八味平胃散的藥方有所質疑)。

《景岳全書》認為,人吃下的食物在胃中,快速消化吸收最為重要。如果胃中陽氣充足,運化功能正常,就不會出現胃酸。如果陽氣不足,消化就會緩慢,食物停積不化,就會產生酸腐,這種酸腐是食物變質的開始。因此,凡是吞酸的病人,大多飲食不節,自己感覺飲食不適,病情發展下去,就會出現腹脹、痞塊、胸膈堵塞、腹瀉等症狀。這是脾胃虛弱、胃脘陽氣不足的病症,卻誤認為是火熱,這是錯誤的。

《景岳全書》還對打嗝的虛實進行了辨別。打嗝,就是《內經》中所說的噫。這是脾胃之氣滯塞,從中焦升至上焦的表現,所以經書上說上走於心則為噫。凡是飲食過飽的人,或者飲食難以消化的,都容易出現這種症狀。但如果是因為過飽而打嗝,屬於實證,治療要以行氣化食為主;如果因為消化不良而打嗝,多伴隨虛弱和胸悶,這屬於胃氣虛寒,治療要以溫補為主;也可能是痰火引起的,但痰火多半也是因為胃弱,胃弱又多半因為陽氣不足,這需要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來確定治療方法。

《醫學入門》指出,氣盛則實證打嗝,飯後打嗝,並排出腐臭之氣,嚴重者甚至能將食物也嘔吐出來,這多半是飲食傷及濕熱所致,治療可以用二陳湯加蒼朮、神麴、麥芽、薑炒黃連。如果並非飲食引起的打嗝,而是虛證,這可能是胃中有濁氣,膈上積聚濕痰,都可能引起打嗝,這時可用六君子湯加沉香為主藥,厚朴、蘇子為輔藥,吳茱萸為佐藥,嚴重者可用硃砂來鎮墜。

《醫學繩墨》區分了吞酸和吐酸。吞酸是指胃中酸水衝擊向上,到達咽喉,尚未吐出而嚥下,酸味刺激心窩,感覺像吞咽酸液一樣。吐酸是指吐出酸苦的水。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胃氣不暢,脾氣不運,飲食、痰涎、津液都化為水,鬱積久了就變成酸。

《醫學繩墨》還將吞酸和吐酸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喉嚨間打嗝,伴隨酸水,如同醋浸透心臟,嘈雜難忍,這就是吞酸,俗稱作酸,這種病在上脘最高處,經常感覺酸味湧上來,不得安寧。第二種不像吞酸那樣靠近上焦,不在上脘而在中焦胃脘之間,經常嘔吐,嘔吐物都是酸的,這就是吐酸,並且吐出的酸水很少。第三種情況,本身沒有吞酸吐酸的症狀,只是偶爾嘔吐,嘔吐物可能是酸的、苦的或其他難聞的味道,這是腸胃中痰飲積聚後化生的氣味,常常是濁臭的,這種情況在中脘以下。如果順著向下走,人感覺不到;如果逆著向上走,就會使喉嚨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