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06)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06)

1.

上每服二錢,水一盞,鹽一捻,同煎一、二十沸,帶熱服,一服止。(《蘇沈》)《活人》名羌活附子散。

橘皮乾薑湯,治噦。

橘皮,通草,乾薑(炮),桂心(各二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進三服。(同上)

大吐大瀉後,虛寒,四肢厥冷,咳逆者,以附子理中湯主之。(《原病集》)

病後元氣不足,發咳逆者,以六君子湯加柿蒂主之。(同上)

參附湯,治大汗大吐大瀉後,厥逆,呃忒,腹痛。(《匯補》)

治寒氣攻胃咳癔方。

胡椒(三十顆),麝香(一錢細研)

上搗破胡椒,入麝香,用酒一中盞,煎至半盞,稍熱服。(《聖惠》)

清中諸方,橘皮竹茹湯,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

赤茯苓(去皮),橘皮(去白),枇杷葉(拭去毛),麥門冬(去心),青竹茹,半夏(湯泡七次各一兩),人參,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

人參三白湯,身熱,脈數而虛,咳逆者主之。

人參(二錢),白茯苓,白朮(各錢五分),白芍(一錢),竹茹(一團)

食前服。(《原病集》)《統旨》參朮竹茹湯,於本方去芍藥,加陳皮、半夏、甘草、姜,水煎。

瀉心湯,咳逆便秘者,大承氣湯下之;便軟者,瀉心湯主之。

黃連(一兩)

上為末,水調二、三分,量病人大小與之。(《醫林集要》)(按:此方本出錢氏,治心氣實。)

驅飲諸方,噦不止,半夏洗乾末之,服一匕則立止。(《肘後》)

水寒相搏者,小青龍湯,寒甚加附子尖。(《統旨》)(按:此本於《正傳》引《丹溪活套》。)

一婦患時疫,飲水過多,心下堅痞,咳逆倚息,短氣不臥,湯藥不下,諸藥靡效。作停飲治之,進以五苓散一劑而安。(《大還》)

利氣諸方,《廣濟》療嘔噦不止,橘皮湯方。

橘皮(一升),生薑(八兩),甘草(二兩炙),枇杷葉(四兩拭毛蜜炙)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外臺》)

治寒氣攻胃,咳癔方。

草豆蔻,益智子(各一兩),乾柿(二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熱服。(《聖惠》)

咳逆方,蘇合香丸,用丁香、柿蒂煎湯調下。(《直指》)

木香調氣散,中焦呃逆者,此方主之。(《方考》)(按:即《和劑》勻氣散方,見《諸氣》中。)

袁氏子,五歲,咳癔。一醫治之,五日不退云云。愚用木香、肉豆蔻(名香南散)濃煎熱服半盞,放手即定。主人曰:何效之速也?愚曰:木香順氣,肉豆蔻治逆,熱服去寒,所以立效也。(《全嬰方論》)

白話文:

[噦]

  • 方法一: 每次服用二錢藥粉,加一碗水,少許鹽,一起煎煮一、二十次沸騰後,趁熱服用,一劑就能止住。(出自《蘇沈良方》)。《活人書》稱此方為羌活附子散。

  • 方法二: 橘皮乾薑湯,治療噦。

藥材:橘皮、通草、炮製過的乾薑、桂心(各二兩),人參(一兩),炙甘草(二兩)。

用法: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的顆粒,每次服用四錢,加一碗水煎煮至剩下六分,去除藥渣後溫服,每天服用三次。(出自同上)

  • 方法三: 大吐瀉後,身體虛寒,四肢冰冷,並伴有咳逆症狀,用附子理中湯來治療。(出自《原病集》)

  • 方法四: 病後元氣不足,出現咳逆症狀,用六君子湯加入柿蒂來治療。(出自同上)

  • 方法五: 參附湯,治療大汗、大吐、大瀉後出現的厥逆、呃逆、腹痛等症狀。(出自《匯補》)

  • 方法六: 治療寒氣侵襲胃部導致的咳逆。

藥材:胡椒(三十顆),麝香(一錢,研磨成細粉)。

用法:將胡椒搗碎,加入麝香,用一盅酒煎煮至剩下半盅,稍微加熱後服用。(出自《聖惠方》)

  • 方法七: 橘皮竹茹湯,治療胃熱引起的口渴、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

藥材:去皮的赤茯苓、去白的橘皮、擦去毛的枇杷葉、去心的麥門冬、青竹茹、用湯泡過七次的半夏(各一兩),人參、炙甘草(各半兩)。

用法: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加一碗半水,生薑五片,煎煮至剩下八分,去除藥渣後溫服,不拘泥於何時服用。(出自《濟生方》)

  • 方法八: 人參三白湯,治療身熱、脈搏快而虛弱、並伴有咳逆症狀。

藥材:人參(二錢),白茯苓、白朮(各一錢五分),白芍(一錢),竹茹(一團)。

用法:飯前服用。(出自《原病集》)《統旨方》中的參朮竹茹湯,是在此方的基礎上,去除白芍,加入陳皮、半夏、甘草、生薑,用水煎煮。

  • 方法九: 瀉心湯,對於咳逆且便秘者,用大承氣湯來通便;如果大便偏軟,則用瀉心湯來治療。

藥材:黃連(一兩)。

用法:將黃連磨成粉末,用水調成二、三分的用量,根據病人體型大小給予服用。(出自《醫林集要》)(按:此方出自錢氏,治療心氣實證。)

  • 方法十: 半夏洗淨後磨成粉末,服用一勺就能立即止住噦。(出自《肘後備急方》)

  • 方法十一: 水寒互搏的情況,用小青龍湯治療,如果寒氣嚴重,則加入附子尖。(出自《統旨方》)(按:此方出自《正傳》,引用《丹溪活套》。)

  • 方法十二: 一位婦女感染時疫,喝水過多,導致心下堅硬痞塞,咳逆氣喘,無法平躺,無法進食湯藥,各種藥物無效。診斷為停飲,使用五苓散一劑後痊癒。(出自《大還方》)

  • 方法十三: 《廣濟方》治療嘔吐不止,橘皮湯方。

藥材:橘皮(一升),生薑(八兩),炙甘草(二兩),擦去毛並用蜜炙過的枇杷葉(四兩)。

用法:將以上四味藥切碎,加五升水煎煮至剩下二升五合,絞去藥渣,分溫三次服用,每次服藥的時間間隔約為步行六、七里的距離。(出自《外臺秘要》)

  • 方法十四: 治療寒氣侵襲胃部導致的咳逆。

藥材:草豆蔻、益智子(各一兩),乾柿(二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一盅水,加入少許生薑,煎煮至剩下五分,去除藥渣後熱服。(出自《聖惠方》)

  • 方法十五: 治療咳逆,用蘇合香丸,用丁香、柿蒂煎湯調服。(出自《直指方》)

  • 方法十六: 木香調氣散,治療中焦呃逆,此方為主要用方。(出自《方考》)(按:此方即《和劑局方》中的勻氣散方,見《諸氣門》中。)

  • 方法十七: 袁氏的兒子,五歲,咳逆。一位醫生治療了五天沒有效果。我用木香、肉豆蔻(又名香南散)濃煎後熱服半盅,就立刻止住了。主人問:為何效果如此迅速?我說:木香可以順氣,肉豆蔻可以治逆,熱服可以祛寒,所以效果如此迅速。(出自《全嬰方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