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105)
臟腑類 (105)
1. 噦
痢後發呃,極為險證。(《尊生書》)
至若吐利後發呃者,難治。傷寒、痢疾、產後、久病、虛損及汗下後致呃者,皆難治,不可言其易也,後必有悔。(《繩墨》)
死證(互見上)其人氣不接續,呃氣轉大,其脈虛而無力。若虛而短數者不治,有痰者不治,飲食不入者不治。(《繩墨》)
溫中諸方,順氣湯,治咳逆神驗。
丁香(四十九粒),柿蒂(二十七個)
上用水一碗,同煎至半碗,溫服一盞,立效。如未住,更服。(《家寶》)(按:此方本出《簡要濟眾》,既錄《傷寒》中。)《易簡》丁香十粒,柿蒂十五枚,煎湯半盞,乘熱頓服。《濟生》名柿蒂湯,治胸滿咳逆不止,各一兩,加姜煎。
治胃冷咳癔,氣厥不通,高良薑散方。
高良薑(一兩),乾木瓜,蓮子心,菖蒲(各半兩),丁香(一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聖惠》)丁香煮散,治翻胃嘔逆,丁香、石蓮肉各十四枚,北棗七枚截碎,生薑七片,黃秫米半合洗。上水碗半,煮稀粥,去藥,取粥食之。(《直指》)
治氣逆咳癔不止方。
伏龍肝(一兩),丁香(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煎桃仁醋湯,調下一錢。(《聖惠》)
丁香柿蒂散,治吐利及病後,胃中虛寒,咳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人參,茯苓,橘皮,半夏,良薑(炒),丁香,柿蒂(各一兩),生薑(一兩半),甘草(五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乘熱頓服。或用此調蘇合香丸亦妙。(《得效》)(按:《直指》曰:噫逆即咳逆,胃寒所致也。良薑為要藥,人參、白茯苓佐之。良薑溫胃,能解散胃中邪氣。蓋危氏立此方,豈本其意乎。)
陳,食傷脾胃,復病嘔吐、發呃、下利。診兩脈微澀,是陽氣欲盡,濁陰沖逆,事危至急,舍理陽驅陰無別法。
人參,茯苓,丁香,柿蒂,炮附子,乾薑,吳茱萸(《臨證指南》)
黃,脈小舌白,氣逆呃忒,畏寒微戰,胃陽虛,肝木上犯,議用鎮肝安胃理陽。
人參,代赭石,丁香皮,茯苓,炒半夏,淡乾薑(同上)
噦不止,乾薑六分,附子四分,炮搗,苦酒丸如梧子,服三丸,日三效。(《肘後》)
吳茱萸丸。(主治全系前諸說中《資生經》文。)
橘皮(洗一兩,《活法》三兩),吳茱萸(醋炒,《活法》三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
上為細末,白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至八十丸,溫生薑湯下,食前。(《御藥》)(按:據《資生》是王子亨方。)
止咳逆羌活散。(出《靈苑》。館案云:《三因方》有丁香一兩。)
羌活,附子(炮),茴香(微炒各半兩),木香,乾薑(去土炮各棗許,按:館本各一兩)
白話文:
痢疾之後出現打嗝,是非常危險的徵兆。(《尊生書》)
如果嘔吐或腹瀉後出現打嗝,很難治療。像是傷寒、痢疾、產後、久病、身體虛弱以及發汗或瀉藥後導致的打嗝,都很難治療,不能輕忽,之後一定會後悔。(《繩墨》)
這是死亡的徵兆(與上面所述情況相同):病人呼吸微弱,打嗝越來越大聲,脈象虛弱無力。如果脈象虛弱、短促且頻數,或者有痰,或者吃不下東西,都是無法治癒的。(《繩墨》)
溫中藥方中,順氣湯治療咳嗽和打嗝有神奇的效果。
丁香(四十九粒),柿蒂(二十七個)
將以上藥材用水一碗煎至半碗,溫熱服用一碗,立刻見效。如果沒有停止,可以再服一次。(《家寶》)(註:此方出自《簡要濟眾》,也收錄在《傷寒》中。《易簡》記載丁香十粒,柿蒂十五枚,煎成半碗湯,趁熱一次喝完。《濟生》稱此方為柿蒂湯,治療胸悶咳嗽不止,各用一兩,加入薑一起煎。)
治療胃寒引起的咳嗽和打嗝,以及氣血不順暢的高良薑散方:
高良薑(一兩),乾木瓜,蓮子心,菖蒲(各半兩),丁香(一分)
將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約一杯水和少許生薑,煎至六分,去渣溫服。(《聖惠》)丁香煮散,治療胃翻嘔吐,用丁香、石蓮肉各十四枚,紅棗七枚切碎,生薑七片,黃秫米半合洗淨。加入一碗半水,煮成稀粥,去除藥材,只吃粥。(《直指》)
治療氣逆引起的咳嗽和打嗝不止的藥方:
伏龍肝(一兩),丁香(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粉末,用桃仁醋湯調和,服用一錢。(《聖惠》)
丁香柿蒂散,治療腹瀉和疾病後,胃中虛寒,咳嗽和打嗝連續七八聲,無法緩解,難以治療。
人參,茯苓,橘皮,半夏,良薑(炒),丁香,柿蒂(各一兩),生薑(一兩半),甘草(五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一碗水煎煮,趁熱一次喝完。也可以用這個藥方調和蘇合香丸,效果也很好。(《得效》)(註:《直指》說:打嗝就是咳嗽和打嗝,是胃寒引起的。良薑是主要的藥材,人參和白茯苓輔助。良薑溫暖胃部,可以驅散胃中的邪氣。這個藥方可能是危氏根據這個原理創立的。)
病久了,飲食損傷脾胃,又出現嘔吐、打嗝、腹瀉。診斷脈象微弱澀滯,是陽氣快要耗盡,陰濁之氣上逆,情況危急,沒有其他辦法,只能調理陽氣驅散陰寒。
人參,茯苓,丁香,柿蒂,炮附子,乾薑,吳茱萸(《臨證指南》)
病人脈細、舌頭發白、氣逆打嗝、怕冷發抖,是胃陽虛弱,肝木之氣上犯,應當鎮肝安胃,調理陽氣。
人參,代赭石,丁香皮,茯苓,炒半夏,淡乾薑(同上)
打嗝不止,用乾薑六分,附子四分,炮製搗碎,用苦酒做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服用三丸,一天三次有效。(《肘後》)
吳茱萸丸。(主要治療前面所說的各種情況,出自《資生經》。)
橘皮(洗淨一兩,《活法》用三兩),吳茱萸(醋炒,《活法》用三兩),附子(炮製去除皮臍,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白麵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七十到八十丸,用溫熱的生薑湯送服,飯前服用。(《御藥》)(註:據《資生經》記載,這是王子亨的藥方。)
止咳逆羌活散。(出自《靈苑》。醫館記載,《三因方》中有丁香一兩。)
羌活,附子(炮製),茴香(稍微炒過,各半兩),木香,乾薑(去除泥土炮製,各少許,醫館版本為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