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04)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04)

1.

又有始熱終寒者,始本熱邪,因過用苦寒,寒鬱其熱,遂至呃逆,急宜連理湯加薑、半主之。五六日大便不通者,削陳醬姜導之。若真陽素虛人,誤用苦寒通其大便,必致熱去寒起,多成不救。

復有飲熱飲冷而呃,背微惡寒,目晴微黃,手足微冷,大便溏黑者,屬瘀血;若飲熱則安,飲冷則呃,雖有背惡寒,手足冷,大便溏等證,此屬濕痰,肥人多此,須推瘀血、痰飲例治之。(《醫通》)

無病而呃者,不必治也,即治不過用《內經》刺鼻取嚏,或閉息不令出入,或驚之之法,皆可立已。若有病而呃者,形氣壯實,別無惡候,審其致閉之邪,去之亦即已。惟病重得此,多為氣脫。凡見其呃自丹田而上,久久乃一聲,通身振動者,即是危候,恐難治矣(此先天命門真火欲脫,多不救),與黑錫丹,灸關元。(《醫碥》)

病系陰為火所乘,吃,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書》曰:火炎上。《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又謂火氣之賊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矣,此土敗木賊也。陰為火所乘,不得納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衝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格致餘論》)(按:噦證自此言出,而後有明諸家,多以陰火上衝為說,處以補陰方劑。今驗之病者,未見其可。仍姑錄此說,以俟識者。)

偶然致呃,亦有無病,偶然致呃,此緣氣逆而生,重者或經一二日,宜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半夏湯,或用煎湯泡蘿蔔子,研取汁,調木香調氣散,乘熱服,逆氣用之最佳。(《要訣》)

瘀血(互見上),傷寒血證呃逆不止,舌強短者,桃仁承氣湯主之。心痛飲湯水下作呃逆者,是有死血在中,桃仁承氣湯下之。(《丹溪》)

超越陳氏,二十餘歲,因飽後奔走數里,遂患噦病,但食物則連噦百餘聲,半日不止,飲酒與湯則不作,至晚發熱,如此者二月。脈澀數,以血入氣中治之,用桃仁承氣湯,加紅花煎服,下汙血數次即減,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綱目》引丹)

停食,又有因於食而致呃者,脾胃不能健運,食阻氣而不行,宜以溫中消導可也,如二陳湯加厚朴、山楂、砂仁、木香。(《繩墨》)

,因於蟲者,其聲或作或止,或緩或促,兼面色不一,胃中或痛,或吐清水冷涎,或心中嘈雜,脈遲大小不勻。(《續焰》)

滯下後(諸病後)吐利後噦,即丹溪治趙立道與陳擇仁噦,皆於滯下得之之類,六脈大豁,用參、術而愈是也。予長兄,九月得滯下,每夜五十餘行,嘔逆食不下,五六日後加呃逆。與丁香一粒,含之立止,但少時又至。遂用黃連瀉心湯,加竹茹飲之,呃雖少止,滯下未安,如此者十餘日。遂空心用御米殼些少,澀其滑,日間用參、朮、陳皮之類補其虛。自服御米殼之後,呃聲漸輕,滯下亦收而安。(《綱目》)

白話文:

噦(呃逆)

有些情況是開始發熱,後來轉為怕冷。這通常是開始時是熱邪,但因為過度使用苦寒藥物,導致寒氣鬱結熱邪,於是產生呃逆。這種情況應該立即使用連理湯,並加入生薑、半夏來治療。如果五六天沒有大便,可以用陳醬薑來導瀉。但如果病人本身是陽虛體質,誤用苦寒藥物來通便,就會導致熱邪消退,寒邪加重,常常會變成無法救治的危重情況。

另外有些人因為喝熱飲或冷飲而發生呃逆,同時背部微微怕冷,眼睛稍微發黃,手腳冰冷,大便稀溏且顏色發黑,這屬於瘀血造成的。如果喝熱飲會覺得舒服,但喝冷飲就會引發呃逆,即使有背部怕冷、手腳冰冷、大便稀溏等症狀,這也屬於濕痰造成的。肥胖的人比較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需要區分瘀血和痰飲,再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治療。(出自《醫通》)

如果沒有生病卻發生呃逆,就不用特別治療。如果要治療,可以用《黃帝內經》的方法,例如刺激鼻孔使人打噴嚏,或閉氣不讓氣息出入,或是用驚嚇的方法,這些都能立即停止呃逆。如果是因為生病而發生呃逆,而且病人身體強壯,沒有其他嚴重症狀,那就要仔細檢查是什麼原因導致氣機閉塞,將其去除就可以停止呃逆。但是,如果病情嚴重時發生呃逆,通常是氣脫的表現。如果看到呃逆的聲音從丹田向上發出,而且持續很久才發出一聲,並伴隨全身震動,這就是危險的徵兆,恐怕很難治癒(這是因為先天命門真火將要脫失,多半無法救治),這時要給予黑錫丹,並灸關元穴。(出自《醫碥》)

呃逆是病邪屬於陰,被火邪侵犯。呃逆發作時,病氣會逆向上衝,氣從肚臍下方直衝而上,從口中發出聲音,這就是「呃逆」的名稱。《尚書》說:「火性炎上」,《黃帝內經》也說:「各種逆氣上衝,都屬於火邪。」李東垣認為火邪與元氣不相容,還說火氣是元氣的賊。過去的醫方都認為是胃虛引起的,而沒有考慮到火邪,並且使用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藥物來治療,不知道這些藥物哪些能降火,哪些能補虛。人的陰氣依靠胃來滋養,如果胃土受損,木氣就會侵犯胃土,這是土敗木賊的表現。陰氣被火邪侵犯,無法固守,木邪挾帶相火上衝,所以氣機直衝上道。說胃虛,其實是陰虛,而且是非常虛弱的表現。(出自《格致餘論》)(按:從這裡開始討論呃逆的原因,後來的許多醫家都認為是陰火上衝導致的,並使用滋陰的方劑來治療。但現在看來,這種說法不一定正確。這裡暫且記錄這種說法,以便後人參考。)

偶爾發生的呃逆,也有可能是無病的情況下偶然發生的。這種情況是因為氣逆造成的,嚴重的可能會持續一兩天,可以使用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半夏湯來治療,或是用煎湯泡過的蘿蔔子磨成汁,調入木香調氣散,趁熱服用,對於逆氣效果最好。(出自《要訣》)

瘀血(詳細情況見上文),外感病導致的血症引起呃逆不止,而且舌頭僵硬、短縮,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如果心痛時喝湯水後發生呃逆,表示體內有瘀血,也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來瀉瘀血。(出自《丹溪》)

有一個人叫陳氏,二十多歲,因為吃飽飯後奔走了數里路,就得了呃逆病。只要吃飯就會連續呃逆百多聲,半天都停不下來,但喝酒或喝湯就不會呃逆。到了晚上會發熱,這樣持續了兩個月。他的脈象澀數,於是從血瘀導致氣逆的角度來治療,使用桃仁承氣湯,並加入紅花煎服,排出多次瘀血後就減輕了症狀,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來服用,十天就痊癒了。(出自《綱目》引用丹溪的醫案)

因為停滯的食物引起的呃逆,是因為脾胃功能不佳,食物阻礙氣機運行而導致的,應該用溫中消食的方法來治療,可以使用二陳湯,並加入厚朴、山楂、砂仁、木香等藥物。(出自《繩墨》)

因為蟲積引起的呃逆,它的聲音時發時止,或快或慢,同時臉色也不一樣,胃部有時會疼痛,有時會吐出清水或冷痰,或心中嘈雜不安,脈象遲緩、大小不均。(出自《續焰》)

大病、吐瀉之後引起的呃逆,就像朱丹溪治療趙立道和陳擇仁的呃逆,都是在痢疾之後發生的,他們的脈象都很大而空,使用人參、白朮等藥物治療就好了。我的哥哥在九月份得了痢疾,每晚腹瀉五十多次,嘔吐且吃不下東西,五六天後又開始呃逆。給他含了一粒丁香,呃逆立刻停止了,但過一會兒又會發作。於是使用黃連瀉心湯,加入竹茹來服用,呃逆雖然稍稍停止,但痢疾還沒好,這樣持續了十多天。後來空腹服用少量御米殼,來收澀止瀉,白天則服用人參、白朮、陳皮等藥物來補虛。自從服用御米殼後,呃逆的聲音漸漸減輕,痢疾也止住了,身體就康復了。(出自《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