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97)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97)

1. 胃反

反胃屬胃氣虛,忌破氣、升。苦寒、甘、熱燥,宜補氣降氣、和胃、清熱、酸斂以制肝。(《本草經疏》)

反胃,用伏龍肝水煎藥以補土,糯米汁以澤脾,代儲以鎮逆,烏鉛以抑肝。(《匯補》)

火衰證(宜參前條景岳說),反胃火衰,不能生土,其脈沉遲,宜八味丸,減熟地,加沉香、砂仁。(《沙篆》)(《醫通》作八味丸加丁、沉,間進黑錫丹。)

石頑治湯伯乾子,年及三旬,患嘔吐經年,每食後半日許,吐出原物,全不穢腐,大便二三日一行,仍不燥結,渴不喜飲,小便時白時黃。屢用六君子、附子理中、六味丸皆罔效,日瀕於危,逮後延余診之。其兩關尺弦細而沉,兩寸皆澀而大,此腎臟真陽大虧,不能溫養脾土之故,遂以崔氏八味丸與之。或謂附子已經服過二枚,六味亦曾服過,恐八味亦不能克效也。

余曰:不然。此證本屬腎虛,反以薑、附、白朮伐其腎水,轉耗真陰,至於六味雖曰補腎,而陰藥性滯,無陽則陰無以生,必於水中補火,斯為合法。服之不終劑而愈。(《醫通》)

大便秘結,反胃證,多有大便閉結者,此其上出,固因下之不通也;然下之不通,又何非上氣之不化乎。蓋脾胃氣虛,然後治節不行而無以生血,血涸於下,所以結閉不行,此真陰枯槁證也。必使血氣漸充,臟腑漸潤,方是救本之治。若徒為目前計而推之逐之,則雖見暫通,而真陰愈竭矣。(《景岳》)

有陽虛不能統運,嘔逆便秘,用人參、大黃、附子攻之,即真氣竭者,不可救。(《醫通》)

死證,反胃症沫大吐者多死,予目擊十數人矣。(《赤水》)

凡反胃而致大吐白沫如雞子清者,是肺胃俱亡,矢如羊糞,則大腸血槁,即大補氣血,終亦必亡而已。(《醫通》)

溫中諸方,《萬全方》療脾,飲食吐逆,水穀不化,此為胃反,半夏飲子方。

製半夏(八分),厚朴(炙),人參,白朮,生薑(切),棗(各六分),粳米(兩合),橘皮(四分)

上八味細切,以水二大升,煎取一升,去滓分溫四服。空肚服二服。(《外臺》)《葉氏》翻胃湯,治反胃嘔吐,胸膈不快,食即經宿吐出酸臭(石大夫方),於本方去半夏、粳米,加茯苓、吳茱萸。

李絳《兵部手集方》,療反胃,嘔吐無常,粥飲入口即吐,困弱無力,垂死者,以上黨人參二大兩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熱頓服日再,兼以人參汁煮粥與啖。李直方司勳徐郎中,於漢南患反胃,兩月餘諸方不瘥,遂與此方,當時便定,瘥後十餘日發入京。絳每與名醫持論此藥,難可為儔也。(《本草圖經》)

治反胃,吐酸水,人參粥方。

人參(為末半兩),生薑(取汁半升)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入粟米一合,煮為稀粥,覺飢即食之。(《聖濟》)(按:前門有參粟湯,即是類方。又《千金》有搗粟米作面,水和丸爛煮,內醋中吞之方,宜參。)

白話文:

反胃這種病症屬於胃氣虛弱,要避免使用會破氣、或讓氣往上跑的藥物。像是苦寒、甘味、熱性燥烈的藥物都不適合,應該要用補氣、降氣、調和胃氣、清熱、以及用酸味收斂的藥來抑制肝氣。

治療反胃,可以用伏龍肝(灶心土)煎水來補土,糯米汁來滋潤脾胃,用代赭石來鎮壓逆氣,烏鉛來抑制肝氣。

如果是因為火衰造成的反胃(這部分可以參考之前景岳的說法),是因為火衰弱,沒辦法生養脾土,這種情況脈象會呈現沉而遲緩。適合用八味丸,但要把熟地黃減少,加入沉香、砂仁。 (也有醫書說是用八味丸加上丁香、沉香,並搭配黑錫丹一起使用。)

有個叫湯伯乾的人,三十多歲,嘔吐了好幾年,每次吃完飯過半天左右,就會吐出原本吃的食物,完全沒有腐敗的臭味。大便兩三天一次,但不會乾燥結硬,口渴卻不想喝水,小便時而白時而黃。之前用過六君子湯、附子理中湯、六味丸都沒效果,病情越來越危險。後來找我診斷,發現他的兩手關脈、尺脈都呈現弦細而沉的脈象,兩手寸脈則是澀而大。這是因為腎臟的真陽嚴重虧損,沒辦法溫養脾土。所以我用崔氏八味丸給他服用。有人說他之前都吃過附子和六味丸了,擔心八味丸也沒用。

我說:不是這樣的。這個病根本原因是腎虛,結果之前用薑、附子、白朮這些藥物耗損了腎水,反而更加損耗了真陰。而六味丸雖然是補腎的藥,但裡面的陰藥性質比較遲緩,沒有陽氣的推動,陰液也沒辦法產生,所以一定要在補水的同時也補火,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結果他吃沒幾劑就好了。

反胃的症狀,常常會伴隨大便阻塞不通。這是因為上面的氣往上逆,導致下面的氣無法順暢運行;但下面的氣不通,又何嘗不是因為上面的氣沒辦法消化呢?這是因為脾胃氣虛,導致身體調節功能失常,無法產生血液,血液不足於下,才會造成大便阻塞不通,這是真陰枯竭的表現。一定要讓氣血慢慢充足,臟腑慢慢滋潤,才是治本的方法。如果只為了讓大便暫時通暢而用藥去推瀉,雖然能暫時通暢,但真陰會更加耗竭。

還有一種情況是陽氣虛弱,沒辦法正常運化,導致嘔吐、便秘。如果用人參、大黃、附子這些藥去攻伐,反而會讓真氣耗盡,無法救治。

反胃吐出大量泡沫的人,大多會死亡,我親眼見過十幾個這樣的人了。

凡是反胃吐出像雞蛋清一樣的白色泡沫,是肺和胃都已經衰竭的表現;如果大便像羊糞一樣,代表大腸的血液已經枯竭,即使大補氣血也沒辦法救活了。

《萬全方》裡有個治療脾胃虛弱、飲食後吐逆、水穀不化的方子,叫做半夏飲子,適用於胃反的狀況。

藥材成分有:製半夏、厚朴(炙烤過)、人參、白朮、生薑(切片)、棗(各六分)、粳米(兩合)、橘皮(四分)。

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加兩大升水煎煮成一升,濾掉藥渣,分成四次溫服。在空腹的時候服用兩次。 《葉氏》翻胃湯,是治療反胃嘔吐,胸口不舒服,吃下去的食物經過一晚吐出來,帶有酸臭味的(這是石大夫的方子)。這個方子把半夏、粳米去掉,加入茯苓、吳茱萸。

李絳在《兵部手集方》裡提到一個治療反胃的方子,能治療嘔吐不止,喝粥或飲料一下就吐出來,身體虛弱無力、快要死亡的人。用上等的黨參兩大兩拍碎,加一大升水煮成四合,趁熱一次喝完,一天喝兩次,同時用人參汁煮粥來吃。李直方司勳徐郎中在漢南得了反胃,兩個多月吃很多藥都沒好,後來用了這個方子,馬上就好了,過十幾天就啟程回京。李絳每次都拿這個藥和名醫討論,很少有藥能比得上。

還有一個治療反胃、吐酸水的方子,叫做人參粥方。

材料是:人參(磨成粉末半兩)、生薑(取汁半升)。

將以上兩味藥,加兩升水煮成一升,再加入一合小米,煮成稀粥,感到餓就吃。 (之前有個參粟湯,就是類似的方子。另外《千金方》裡也有一個把小米磨成麵粉,用水調成丸子煮爛,加入醋吞服的方子,可以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