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96)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96)

1. 胃反

翻胃之病,所以重於嘔吐者,嘔吐食入即吐,翻胃則或一日半日,食復翻上,不化如故。腹中非不欲食,食不肯留。胃氣不溫,不能消食,食既不消,不為糟粕而入大腸,必隨氣逆上,從口而出。故翻胃人,胸膈多為冷氣所痞。二陳湯加丁香十粒,枳殼半錢;或治中湯,加枳殼,砂仁各半錢,半夏一錢,入米與生薑同煎。

若胃寒甚,服藥而翻者,宜附子粳米湯,加丁香十粒,砂仁半錢;大便秘者,更加枳殼半錢。隧道久不通,名結腸翻胃,半硫丸尤宜。病重百藥無效,勢危篤者,宜桂香青金散(按:蓋即桂香散)以墜之。(《要訣》)

治反胃之法,當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飲無度,傷於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因七情憂鬱,竭其中氣。總之無非內傷之甚,致損胃氣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氣,健脾養胃為主。但新病者,胃氣猶未盡壞,若果飲食未消,則當兼去其滯;若有逆氣未調,則當兼解其鬱。

若病稍久或氣體稟弱之輩,則當專用溫補,不可標本雜進,妄行峻利開導、消食化痰等劑,以致重傷胃氣,必致不起也。(《景岳》)

虛在上焦,微寒嘔惡者,惟薑湯為最佳,或橘皮湯亦可。虛在中焦而食入反出者,宜五君子煎(即理中湯加茯苓)、理中湯之類主之。虛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其責在下,除非補命門以扶脾土之母,則火無以化,土無以生,亦猶釜底無薪,不能腐熟水穀,終無濟也,宜六味回陽飲(方見傷寒)或人參附子理陰煎(用熟地、當歸、炙甘、乾薑)或右歸飲(系腎氣丸去苓、澤、牡,加枸杞、甘草、杜仲)之類主之。此屢用之妙法,不可忽也。

(《景岳》)

反胃系真火式微,胃寒脾弱,不能消穀,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兩時而吐,或積至一日一夜,腹中脹悶不可忍而復吐。雖曰脾胃虛寒,然致病之由,必有積滯於內。《千金》治反胃初起,用《金匱》茯苓澤瀉湯,去白朮,換乾薑,加人參、橘皮、大黃、青竹茹,得利去大黃,為胃虛反胃、下喉便吐之主方。

若吐出原物酸臭不化,此飲食入胃,既抵胃之下脘,復返而出也,宜理中湯為主,甚則加丁、附、川連(按:此本出《沙篆》)。食物之後,冷涎不已,隨即反出,或心腹覺疼,藿香安胃散,或六君子湯加丁香、藿香。咽喉阻塞,胸膈滿悶,暫用香、砂、枳、樸以開其結滯,然通氣藥過多,中氣因而不運,異功散加香、砂,使氣旺自能運化。胃反上氣,食即吐出,屬熱者,《千金》用蘆根、茅根等煎服;不應,加竹茹、生薑。

反胃而胸中嘈雜不寧,或作或止,其人懊憹,面上有白點者,作蟲積治之。(《醫通》)

翻胃不甚劇者,但視其所食之物猶未盡者是也,宜用溫藥如木香、桂心、生薑之類以溫其脾,加半夏、黃連、人參、茯苓煎服。翻胃甚者,所食之物吐盡者是也,其胃大寒,必用熱藥如煨熟附子、丁香、乾薑之類,加姜炒黃連、人參、茯苓、蘇子、沉香、白豆蔻煎服。(《醫鏡》)

白話文:

「翻胃」這個病,比一般的嘔吐嚴重,嘔吐是吃下去就吐出來,而翻胃則可能過半天或一天,食物才又翻上來,而且沒有消化,跟原來的樣子一樣。肚子不是不想吃東西,而是吃下去留不住。因為胃氣不夠溫暖,不能消化食物,食物沒消化就不能變成糞便進入大腸,反而會隨著氣往上逆,從嘴巴吐出來。所以翻胃的人,胸腔和橫膈膜常常感到冷氣阻礙。可以用二陳湯加丁香十粒、枳殼半錢來治療;或是用治中湯,加入枳殼、砂仁各半錢,半夏一錢,和米、生薑一起煎煮。

如果胃寒很嚴重,吃藥後還是翻胃,就適合用附子粳米湯,加入丁香十粒、砂仁半錢;如果便秘,再加枳殼半錢。如果排泄通道長期不通暢,稱為結腸翻胃,用半硫丸特別適合。如果病情嚴重,各種藥都沒效,情況危急,就適合用桂香青金散(其實就是桂香散)來鎮壓。

治療翻胃的方法,要分辨是新病還是舊病,以及導致的原因。有些人是因為過度飲酒,損傷了酒濕;有些人是因為貪吃生冷的食物,損害了體內的陽氣;有些人是因為心情憂鬱,耗竭了中氣。總而言之,都是因為內傷太嚴重,導致胃氣受損而引起的。所以治療這種病,一定要以扶助正氣、健脾養胃為主。但如果是新發的病,胃氣還沒完全壞掉,如果食物還沒消化,就應該同時去除積滯;如果有逆氣,就應該同時疏解鬱結。

如果病程比較久,或是體質比較虛弱的人,就應該專心用溫補的方式,不要各種方法一起用,胡亂使用峻猛的瀉下、消食化痰等藥,這樣會更嚴重地損傷胃氣,一定會無法治癒。

虛弱在上焦,感到輕微寒冷、想吐,用薑湯是最好的,或者也可以用橘皮湯。虛弱在中焦,食物吃下去就吐出來,適合用五君子煎(就是理中湯加茯苓)、理中湯這類的藥方。虛弱在下焦,早上吃下去晚上才吐,或是吃下去很久才吐,問題在下焦,除非補腎陽來扶助脾土這個母親,才能生火來消化食物,就像釜底沒有柴火,沒辦法煮熟食物,這樣就沒有用了,適合用六味回陽飲或是人參附子理陰煎,或是右歸飲這類的藥方。這些都是多次使用的好方法,不能忽略。

翻胃是因為體內的真火衰弱,胃寒脾虛,不能消化食物,早上吃下去晚上吐,晚上吃下去早上吐,或是過一兩個小時就吐,或是累積到一天一夜,腹部脹悶難忍,然後又吐出來。雖然說是脾胃虛寒,但導致生病的原因,一定有積滯在體內。《千金方》治療翻胃初期,用《金匱要略》中的茯苓澤瀉湯,去掉白朮,換成乾薑,加入人參、橘皮、大黃、青竹茹,如果排便順暢就去掉大黃,這是治療胃虛翻胃、吃下去就吐出來的主要藥方。

如果吐出來的東西是原來的食物,而且有酸臭味沒有消化,這是食物進入胃後,到了胃的下口,又逆流而上吐出來,適合用理中湯為主,嚴重的話可以加入丁香、附子、川連。如果吃完東西後,一直流口水,接著就吐出來,或是感到心腹疼痛,適合用藿香安胃散,或是六君子湯加入丁香、藿香。如果感到喉嚨阻塞、胸口悶脹,可以暫時用香附、砂仁、枳殼、厚朴來疏通結滯,但通氣的藥用太多,反而會導致中氣無法運行,可以用異功散加入香附、砂仁,讓氣旺盛自然就能運化。如果翻胃是往上衝氣,吃下去就吐出來,屬於熱性的,可以用蘆根、茅根等煎煮服用;如果沒效,可以加入竹茹、生薑。

如果翻胃時胸口感到煩躁不安,時好時壞,而且感到心煩意亂,臉上有白點,就要當作蟲積來治療。

翻胃不是很嚴重的人,只要看他吃的東西有沒有完全消化就可以知道,適合用溫性的藥,例如木香、桂心、生薑等來溫暖脾胃,加入半夏、黃連、人參、茯苓一起煎煮服用。翻胃很嚴重的人,吃下去的東西都吐出來了,這是胃很寒冷,一定要用熱性的藥,例如煨熟的附子、丁香、乾薑等,加入薑炒過的黃連、人參、茯苓、蘇子、沉香、白豆蔻一起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