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92)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92)

1. 嘔吐

治上焦壅熱,見食嘔吐,頭痛目赤,石膏竹茹湯方。

石膏(八兩),竹茹(焙),人參,白茅根,半夏(湯洗七遍炒各一兩),玄明粉(研),桔梗(炒),甘草(炙銼),葛根(銼各半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聖濟》)(按:又治小兒吐逆,麥門冬散,用麥門冬、石膏、甘草為散。)

治嘔吐屬熱者。

黃連(姜炒一錢),石膏(水煅二錢)

上為末,白滾水送下。(《保元》)

治上焦吐,頭髮痛有汗,脈弦,青鎮丸主之。(《保命集》)(即小柴胡加青黛,方見《咳嗽》。)

竹葉湯,治熱吐翻胃。及傷寒遍身發熱冷,吐(冷字疑)亦宜服之。

竹葉(半斤),白茯苓(一兩銼),真珠小半夏(一兩洗),生薑(四兩切)

上以水十碗,煎一碗,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每服一盞服亦可。(《家寶》)《經驗良方》加味二陳湯,治胃熱嘔吐不已,於二陳湯加刮筀竹青。

胃中有熱,膈上有痰者,二陳湯加炒山梔、黃連、生薑。(《丹溪》)

新定清中止嘔方。

半夏(一錢),茯苓(二錢),陳皮(一錢),竹茹(一錢),乾葛(五分),生薑(五分),蘆根(五錢),枇杷葉(三片),麥冬(一錢),白風米(百粒)

(《金匱翼》)(按:此係《濟生》橘皮竹茹湯加減方。)

治熱吐,槐花散。

皂莢(去皮燒煙絕),白礬(熬沸定),槐花(炒黃黑色),甘草(炙)

右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嘉興李使君曾病嘔,每食訖即吐,如此兩月,服翻胃藥愈甚。或謂有痰飲,投半夏散,旋服之,亦皆不驗。幕下樂判官授此方,服之即時瘥。又有一老年人,久病嘔,與服之又瘥。大凡吐多是隔熱,熱且生痰(《本事》生涎),此藥能化胃膈熱涎,特有殊效。(《蘇沈》)

疏里方法,足陽明之經,胃之絡脈也,陽明之氣下行則順。今逆而上行,謹不可泄,固也;然嘔吐者,每每大便秘結,上下壅遏,氣不流行,盍思所以區畫而利導之。(《直指》)

此證決不可輕用利藥,惟腹滿腳脹(腳字蓋訛),視其何部不利,然後利之。《三因》詳論及此,不可不審。(《大成》)

嘔吐證忌用利藥者,此言其常;然大小腸膀胱熱結而不通,上作嘔吐隔食,若不用利藥,開通發泄,則嘔吐何由而上。(《丹溪附余》)

仲景云: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症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憒亂而益以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於大黃者,故不禁也。兵法曰:避其銳,擊其惰。此之謂也。丹溪泥之,而曰凡病嘔吐切不可下,固矣哉。(《準繩》)

白話文:

治療上焦(指胸膈以上部位)因熱引起的壅塞,導致吃東西就嘔吐,同時伴隨頭痛、眼睛發紅的症狀,可以用石膏竹茹湯這個方子:

石膏(八兩)、竹茹(炒過)、人參、白茅根、半夏(用湯洗過七次並炒過,各一兩)、玄明粉(研磨)、桔梗(炒過)、甘草(炙烤並切碎)、葛根(切碎,各半兩)。

將以上九味藥材粗略搗碎篩過,每次服用五錢匕,加入一碗半的水,放入五片生薑,一起煎煮到剩八分,去除藥渣,溫服。(出自《聖濟總錄》)(另:此方也治療小兒嘔吐,用麥門冬散,配方為麥門冬、石膏、甘草,磨成粉末。)

治療因熱引起的嘔吐,可以使用:

黃連(用生薑炒過,一錢)、石膏(用水煅燒,二錢)。

將以上兩味藥材磨成粉末,用白開水送服。(出自《保元集》)

治療上焦(胸膈以上)的嘔吐,伴隨頭痛、出汗、脈象弦緊的症狀,可以用青鎮丸來治療。(出自《保命集》)(也就是小柴胡湯加上青黛,方子記載在《咳嗽》篇中。)

竹葉湯,治療因熱引起的嘔吐,包括翻胃(指吃下就吐)的情況。也適用於傷寒導致全身發熱發冷,伴隨嘔吐的症狀。

竹葉(半斤)、白茯苓(切碎,一兩)、真珠小半夏(洗過,一兩)、生薑(切開,四兩)。

將以上藥材加入十碗水,煎煮成一碗,去除藥渣,溫服,不限制服用時間,每次服用一碗即可。(出自《家寶方》)《經驗良方》中的加味二陳湯,治療因胃熱引起的持續嘔吐,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入刮筀竹青。

如果胃裡有熱,膈上有痰,可以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入炒過的梔子、黃連、生薑。(出自《丹溪心法》)

新制定清中止嘔的方子:

半夏(一錢)、茯苓(二錢)、陳皮(一錢)、竹茹(一錢)、乾葛(五分)、生薑(五分)、蘆根(五錢)、枇杷葉(三片)、麥冬(一錢)、白風米(一百粒)。

(出自《金匱翼》)(說明:這是《濟生方》橘皮竹茹湯的加減方。)

治療因熱引起的嘔吐,可以使用槐花散:

皂莢(去掉皮並燒成煙盡),白礬(熬煮沸騰後靜置),槐花(炒至黃黑色),甘草(炙烤)。

將以上藥材等分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調服。嘉興的李使君曾經生病嘔吐,每次吃完飯就吐,持續兩個月,服用治療翻胃的藥反而更加嚴重。有人認為是痰飲,使用半夏散,服用後也不見效。幕下的樂判官傳授這個方子,服用後立刻痊癒。還有一位老年人,長期嘔吐,服用後也痊癒。一般來說,嘔吐多半是因為膈熱,熱久了會產生痰,這個藥能夠化解胃膈的熱和痰涎,有特別的療效。(出自《蘇沈良方》)

疏理的方法:足陽明經是胃的絡脈,陽明的氣向下運行就會順暢。現在卻逆行向上,絕對不能瀉,應該固護。然而,嘔吐的人,常常會大便秘結,上下都被阻礙,氣無法流通,應該思考如何疏導使其暢通。(出自《直指方》)

這個病絕對不能輕易使用瀉藥,只有腹脹腳腫的情況,要觀察是哪個部位不通暢,然後才能使用瀉藥。《三因方》對此有詳細論述,不可不仔細考慮。(出自《醫方大成》)

嘔吐的病症忌用瀉藥,這是常規;但是如果大小腸和膀胱有熱結不通,導致嘔吐和隔食,如果不使用瀉藥疏通發洩,那麼嘔吐又怎麼會停止呢?(出自《丹溪附余》)

張仲景說:病人想吐的時候,不能使用瀉藥。又用大黃甘草湯治療吃完飯就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想吐的時候,病症在上方,所以可以讓它往上吐出來。如果逆著讓它向下,就會造成阻塞和混亂,病情反而會加重,所以禁止使用瀉藥。如果已經吐了,而且吐個不停,只升不降,就應該逆轉這種情況,引導其向下,沒有比大黃更快速的了,所以這時候可以使用瀉藥。兵法說:避開敵人的鋒芒,攻擊敵人的懈怠。就是這個道理。丹溪固守這個觀點,認為凡是嘔吐的病症都絕對不能使用瀉藥,這就太固執了。(出自《醫學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