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91)
臟腑類 (91)
1. 嘔吐
徐(四六),氣衝偏左,厥逆欲嘔,嘔盡方適,伏飲在於肝絡,辛以散之。
吳萸(泡淡八分),半夏(三錢),茯苓塊(三錢),淡乾薑(一錢),代赭石(三錢),旋覆花(二錢)(《臨證指南》)
治水逆嘔吐。
上用生料五苓散去桂,熟煎去滓,入生薑自然汁,細細服之效。(《經驗良方》)夏月嘔吐不止,五苓散加薑汁。(《丹溪》)
清中諸方,《廣濟》療煩熱,嘔逆不下食,食則吐出,麥門冬湯方。
生麥門冬(三兩去心),青竹茹(三兩),茅根(五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利。(《外臺》)又許仁則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生蘆根五味飲服,於本方去茅根、甘草、人參,加生蘆根、茯苓,水煮去滓,加竹瀝攪調服。《醫鑑》枇杷散,治胃虛嘔噦不止,於本方去茅根,加枇杷葉。
主熱嘔逆方。
生薑(二分),甘草(一分炙),竹葉(一握),人參(二分),梔子(七枚)
上以水一升,煎取半升,再服之。(《千金月令》)
治胃實熱,嘔逆不下食,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三分),枇杷葉(一兩),葛根(三分),麥門冬(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聖惠》)
治胃膈熱(按:膈熱原錯易,據下文正),吐逆不定,吃諸藥無效者,宜服乾葛散方。(胃膈熱者,手心熱,胸膈煩是也。)
乾葛(十二兩如白麵肥好者),甘草(三兩上者生用),齊州半夏(三兩,用生薑汁半盞,水一升同煮,切,焙乾(按:煮原作者,依誼改)。
上件藥同搗羅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原脫五錢水三字,二作一,據《雞峰》、《本事》補改),生薑三片,棗二枚(《本事》一個,《雞峰》不用棗)青竹茹一彈子大(此四字原作鬼子,今照《本事》補改,《雞峰》棗許大),同煎七分(煎原作前,今改。《雞峰》、《本事》並作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二服,亦可常服以為效,小兒一錢。
(傳家秘寶)乾葛湯,治心下微煩,惡聞熱物,得熱則嘔,時時喜渴。此由邪熱蓄於胃中,胃中得熱則氣不清,氣不清則陰陽渾,其脈虛數或細而疾,宜此(《雞峰》)(即本方,乾葛三兩,甘草、半夏各三分。)治胃熱嘔吐,竹茹湯(即本方,分量同《雞峰》)。胃熱者,手足心熱。
政和中,一宗人病傷寒,得汗身涼,數日忽嘔吐,藥與飲食俱不下。醫者皆進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下咽即吐。予曰:此正汗後餘熱留胃脘,孫兆竹茹湯正相當爾。亟治藥與之,即時愈。《良方》槐花散亦相類。(《本事》)《聖濟》治胃實熱,煩渴咽乾,吐逆,葛根湯,去棗,加黃連。
白話文:
嘔吐
有一個案例,病人徐某(四十六歲),感到氣往左邊衝,導致氣逆想吐,吐完之後才會舒服些,這是因為體內有積飲在肝臟經絡,需要用辛味的藥物來發散。
可以使用吳茱萸(泡淡後用八分),半夏(三錢),茯苓塊(三錢),淡乾薑(一錢),代赭石(三錢),旋覆花(二錢)這些藥物來治療。(出自《臨證指南》)
此方可以治療因水氣上逆導致的嘔吐。
將五苓散中的桂枝去掉,用生藥材煎煮後濾去藥渣,加入新鮮的生薑汁,慢慢服用,就會有效果。(出自《經驗良方》)夏天嘔吐不止,可以用五苓散加上薑汁。(出自《丹溪》)
《清中諸方》中,《廣濟》記載了一個治療煩躁發熱,嘔吐不止,吃不下東西,一吃就吐的方子,叫做麥門冬湯。
方中包含:生麥門冬(三兩,去心),青竹茹(三兩),茅根(五兩),炙甘草(一兩),生薑(五兩),人參(一兩)。
將以上六味藥切碎,用水七升煮至二升五合,濾去藥渣後分三次溫服,每次服藥後走六七里路再服第二次,這樣可以止吐。(出自《外臺》) 另外,許仁則認為積熱在胃也會導致嘔吐,吃不下東西,可以用生蘆根五味飲來治療,在原本的方子中去掉茅根、甘草、人參,加上生蘆根、茯苓,水煎後濾去藥渣,加入竹瀝攪拌後服用。《醫鑑》中的枇杷散,可以治療胃虛導致的嘔吐,在原本的方子中去掉茅根,加入枇杷葉。
以下是一個治療熱性嘔吐的方子:
生薑(二分),炙甘草(一分),竹葉(一小把),人參(二分),梔子(七枚)。
用水一升煎煮至半升,再服用。(出自《千金月令》)
以下是一個治療胃實熱,嘔吐不止,吃不下東西的方子,可以使用犀角散:
犀角屑(三分),枇杷葉(一兩),葛根(三分),麥門冬(一兩)。
將以上藥物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一中盞水,加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濾去藥渣後不拘時間服用。(出自《聖惠》)
以下是一個治療胃膈熱(按:原文「膈熱」可能為誤,應根據下文改正)導致的嘔吐不定,吃其他藥物無效的方子,可以使用乾葛散。(胃膈熱的症狀是手心發熱,胸膈煩悶。)
乾葛(十二兩,要像白麵一樣肥厚且好的),甘草(三兩,要好的生甘草),齊州半夏(三兩,用半盞生薑汁和一升水一起煮,切片,烘乾)。
將以上藥物一起搗碎,過篩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盞水(原文脫漏“五錢水”,並將“二”改為“一”,依據《雞峰》、《本事》補正),加入生薑三片,紅棗兩枚(《本事》記載一枚,《雞峰》則不用紅棗),青竹茹一小團(原文作鬼子,現根據《本事》改正,《雞峰》記載像紅棗一樣大小),一同煎煮七分(原文作煎,現改正。《雞峰》、《本事》均作煎煮至一盞),濾去藥渣後溫服,每日兩次,也可以長期服用。兒童服用一錢即可。
(傳家秘寶)乾葛湯,可以治療心下微微煩躁,不喜歡聞到熱的東西,遇到熱就想吐,時常感到口渴。這是因為邪熱積蓄在胃中,胃中受熱後氣機不暢,陰陽混亂,脈象虛數或細而疾,適合使用這個方子。(出自《雞峰》)(這個方子就是乾葛三兩,甘草、半夏各三分。)可以用竹茹湯治療胃熱嘔吐(這個方子和《雞峰》中的一樣,用量相同)。患有胃熱的人,通常手腳心會發熱。
政和年間,有一位宗親得了傷寒,出汗後身體涼爽,但幾天後突然嘔吐,藥和食物都吃不下去。醫生們都用丁香、藿香、滑石等藥物,但吃下去就吐。我認為,這是因為出汗後餘熱還留在胃部,孫兆的竹茹湯正對症。立刻給他開藥,很快就好了。《良方》中的槐花散也與此相似。(出自《本事》)《聖濟》記載,治療胃實熱,煩渴咽乾,嘔吐,可以用葛根湯,去掉紅棗,加入黃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