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88)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88)

1. 嘔吐

大凡治嘔,多是飲藥難服。於此方中(按:此方即丁香飲,治寒嘔,用丁香、半夏、橘紅、乾薑,更加減治諸嘔)選宜用者,研為細末,薑汁為丸尤妙,或間服鎮墜丹砂亦好,審而用之,不可苟也。(《續易簡方脈論》)

嘔家諸藥不效,日久胃虛不納穀,用長流水,和伏龍肝澄清,炒陳米煮湯,飲一二杯,以安胃氣,殊效。(《六要》)(按:此本於《正傳》,引在後。)

嘔吐難納藥者,必徐徐一匙而進,不可太急也。(《統旨》)(按:此本於《傷寒蘊要》。)

予按為醫者臨診治病,貴能體貼病情,能用心法。大凡嘔吐不納藥食者,最難治療。蓋藥入即吐,安能有功。又切不可強灌胃口,愈吐愈翻,萬不能止。予之治此頗多,先將薑湯和黃土作二泥丸,塞其兩鼻,使之不聞藥氣。然後用對證之藥煎好,斟出澄清,冷熱得中,止服一口。

即停之半時之久,再服一口。又停之良久,服二口。停之少頃,則任服不吐矣。斯時胃口已安,焉能作吐。愚人不知,明見其吐藥不納,偏以整杯整碗強灌之,則一吐傾囊而出,又何藥力之可恃乎。此等之法,不但幼科可用,即方脈亦當識此。倘臨證不體病情,全無心法,即如嘔吐一證,雖能識病,雖能用藥,其如不納何哉。

(《幼幼集成》)

嘔吐藥,忌栝蔞、杏仁、桃仁、蘿蔔子、山梔,皆要作吐(《醫通》曰:一切有油之物,皆犯胃作吐)。凡藥帶香藥行散不妨。(《丹溪》)(按:此說無類可附,姑錄於此。)

溫中方法,《備急》療吐逆,水米不下,乾薑甘草湯方。

乾薑(二分炮),甘草(一分炙)

上二味切,以水二合,煎取一合,去滓頓服則定。少間與粥,則不嘔,神驗。(《外臺》)

《延年》甘草飲,主脾腎疼氣乘心,痛悶吐利,四肢逆冷或煩疼方。

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乾薑(四兩),厚朴(二兩炙),白朮(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四服,如人行八、九里。(同上)又許仁則積冷在胃,嘔逆不下食,人參等七味丸,於本方去甘草、乾薑,加生薑屑、細辛、橘皮、桂心為末,蜜和為丸,如梧子,飲下之,初服十丸,日二,加至二十丸。

一方,白朮散,治嘔吐,用白朮、人參各一兩,半夏一兩半,茯苓、乾薑、甘草各半兩,薑、棗煎。

治嘔逆噁心者,於治中湯中(按:系理中湯四味各一兩,加橘紅二兩)更加丁香半兩,半夏一兩,名丁香溫中湯,每服加生薑十片煎服。(同上)加味理中湯,治痰浮於上,嘔吐不已,加半夏、丁香,酌量用,每服四錢,水煎不拘時熱服,再入生薑亦可。(《得效》)

半夏茯苓飲子,治痰飲嘔吐。

半夏(二兩),附子,赤茯苓,白朮,人參,黃橘皮,丁香(各一分)

白話文:

一般來說,治療嘔吐,常常遇到病人因為藥味難以下嚥。所以,可以從丁香飲(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寒性嘔吐,由丁香、半夏、橘紅、乾薑組成,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來治療各種嘔吐)這個方子中選擇適合的藥材,將它們研磨成細末,再用薑汁做成藥丸,這樣服用效果更好。或者,也可以間斷服用一些鎮靜的丹砂,效果也不錯。總之,要仔細斟酌用藥,不能隨便馬虎。

如果嘔吐不止,吃了各種藥都沒效果,而且時間久了導致胃虛弱、吃不下東西,可以用長流水(流動的清水),和用灶心土(伏龍肝)澄清的沉澱物混合,再用炒過的陳米煮成湯,喝一兩杯,可以安撫胃氣,效果非常好。

如果嘔吐嚴重,難以服藥,一定要慢慢地用湯匙餵,一次一匙就好,不能太急。

我認為,醫生看病時,最重要的是要體諒病人的情況,用心思考治療方法。嘔吐不止、吃不下藥和食物的病人,是最難治療的。因為藥一吃下去就吐出來,怎麼會有效果呢?千萬不能強行灌藥,這樣只會吐得更厲害,根本止不住。我治療這種情況有很多經驗,首先會把薑湯和黃土做成兩個泥丸,塞住病人的兩個鼻孔,讓病人聞不到藥味。然後,再把對症的藥煎好,倒出澄清的藥汁,調整到不冷不熱的溫度,讓病人先喝一口。

喝完後,停半個小時,再喝一口。然後,再停一段時間,喝兩口。停一會兒後,就可以隨意服藥了,一般不會再吐。這時候,病人的胃已經比較舒服,自然不會再吐了。有些愚笨的人不明白,明明看到病人吐藥,還偏要整杯整碗地強灌,結果只會把所有的藥都吐出來,這樣藥效又從何談起呢?這種方法,不僅小兒科可以使用,內科也應該知道。如果醫生看病不體諒病人,沒有用心思考,就算能診斷病情,能開藥方,但病人吃不下去,又有什麼用呢?

治療嘔吐的藥,要忌用栝蔞、杏仁、桃仁、蘿蔔子、山梔子,因為這些藥都容易引起嘔吐。一切含油的食物,都容易刺激胃部引起嘔吐。凡是帶有香味且能行氣散結的藥物,則可以使用。

以下是溫中方法:

《備急方》中,治療嘔吐不止、吃不下東西,有一個乾薑甘草湯的方子。

乾薑(炮製過的,二分),甘草(炙過的,一分)

將這兩味藥切碎,用水二合煎煮成一合,去除藥渣後一次性喝完,嘔吐就會停止。稍微休息一下,再喝點粥,就不會再吐了,效果非常神奇。

《延年方》中,有一個甘草飲,主要治療脾腎虛弱,導致氣機上逆,引起心痛、胸悶、嘔吐、腹瀉,四肢冰冷,或者煩躁疼痛等症狀。

甘草(炙過的,二兩),人參(二兩),乾薑(四兩),厚朴(炙過的,二兩),白朮(二兩)

將這五味藥切碎,用水五升煎煮成一升五合,去除藥渣後,分三次或四次溫服,就像人走八九里路的時間一樣間隔服用。許仁則認為,積寒在胃,導致嘔吐、吃不下東西,有一個人參等七味丸的方子,是從甘草飲這個方子中去掉甘草和乾薑,加入生薑末、細辛、橘皮、桂心磨成的粉末,用蜂蜜調和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用開水吞服,開始每次服用十丸,每天兩次,逐漸加到每次二十丸。

還有一個方子,叫白朮散,治療嘔吐,用白朮、人參各一兩,半夏一兩半,茯苓、乾薑、甘草各半兩,用生薑、紅棗煎煮服用。

治療噁心嘔吐的,可以在理中湯(理中湯由四味藥組成,每味一兩,加入橘紅二兩)的基礎上,再加入丁香半兩、半夏一兩,叫做丁香溫中湯,每次服用時加入生薑十片煎煮服用。還有一個加味理中湯,治療痰液上浮導致的嘔吐不止,可以加入半夏、丁香,用量可以酌情增減,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不拘時間趁熱服用,也可以加入生薑。

半夏茯苓飲子,治療痰飲引起的嘔吐。

半夏(二兩),附子、赤茯苓、白朮、人參、黃橘皮、丁香(各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