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85)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85)

1. 嘔吐

脈弦數或洪滑,口乾面赤,喜冷惡熱,煩躁引飲而吐者,屬火,宜清胃降火。(《六要》)

嘔吐屬胃火者,必面赤,小便短赤或澀,大便多燥,口苦或乾渴,忌同胃實,宜同胃實。(《本草經疏》)

外感邪入而嘔者,胃陽被鬱而上衝也,治宜辛散,生薑所必用也。不因外感而內熱胃火上衝者,治宜清降,石膏所必用也。痰濕鬱滯成熱上逆者,陳皮、半夏、茯苓所必用也。食鬱氣滯而上逆者,枳實、麥芽等所必用也。二便熱結,下不通而反於上者,大黃、滑石等所必用也。

此治實熱之例也。若夫胃氣虛衰不運,鬱熱而嘔者,則推揚胃氣。寒冷不運,壓火而嘔者,則溫中散寒。胸中虛熱,久不食而嘔者,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則立止(按:胸中虛熱云云,本出《準繩》)。此治虛熱之例也。(《醫碥》)

金宅少婦,宦門女也,素任性,每多胸脅痛及嘔吐等證,隨調隨愈。後前證復作,而嘔吐更甚,病及兩日,甚至厥脫不省如垂絕者。再後延予至。予因診之,見其脈亂數甚,而且煩熱躁擾,莫堪名狀。意非陽明之火,何以急劇若此。乃問其欲冷水否,彼即點首。遂與以半鍾,惟此不吐,且猶有不足之狀。

乃復與一鍾,稍覺安靜。因以太清飲(用知母、石斛、木通、石膏)投之,及藥下咽,即酣睡半日,不復嘔矣。自後凡見嘔吐,其有聲勢湧猛,脈見洪數,證多煩熱者,皆以此法愈之,是又不可不知也。(《景岳》)(節錄)

痰嘔,病者素盛今瘦,腸中瀝瀝有聲,食入即嘔,食與飲並出,名曰痰嘔。或因氣鬱涎結於胃口,或因酒食甜冷聚飲之所為也。(《三因》)

如痰盛嘔吐者,宜《局方》半夏茯苓湯、二陳湯。(《婦人良方》)

有痰飲,粥藥到咽即吐,人皆謂其翻胃,非也。此乃痰氣結在咽膈之間,宜先以姜蘇湯下靈砂丹,俟藥可進,則以順氣之藥繼之。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發,俗謂之冷癇,或服新法半夏湯,或撾脾湯(用麻油、蘹香、良薑、甘草)。外有熱痰而嘔者,宜小半夏茯苓湯,加竹茹如錢大。

若嘔痰而或致厥者,乃寒痰迷悶,謂之痰厥,宜姜附湯,以生附代熟附。(《要訣》)

胃中有痰飲者,嘔吐痰沫,痞滿怔忡,法宜消痰逐飲。痰有寒熱,宜分治之。(《保命歌括》)

脈滑或沉伏或弦實,雖吐,口不渴,屬痰。(《六要》)

食嘔,病者胸腹脹悶,四肢厥冷,惡聞食臭,食入即嘔,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食嘔。此由飲食傷脾,宿穀不化之所為也。(《三因》)

食嘔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氣,並飲食不節而生。大概治以理中為先,二陳湯加枳實一錢,或加南星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只服枳南湯。(方缺)或導痰湯。(《要訣》)

白話文:

如果脈象呈現弦數或洪滑,同時有口乾、臉色發紅、喜歡冷卻厭惡熱、煩躁不安想喝水卻又吐出來的情況,這是屬於火熱引起的,應該要用清胃降火的方法治療。

嘔吐如果是因為胃火引起的,臉色一定會發紅,小便會短少且顏色深紅或排尿不順暢,大便通常很乾燥,口中會感到苦味或是口乾舌燥,這種情況要避免使用與「胃實」相關的治療方法,而是要使用適合「胃實」的治療方法。

因為外感邪氣侵入導致的嘔吐,是因為胃的陽氣被壓抑,氣往上衝所導致,治療上應該要用辛散的方式,生薑是必須使用的藥材。如果不是因為外感而是因為內熱導致的胃火上衝,治療上應該要用清降的方式,石膏是必須使用的藥材。如果是因為痰濕鬱積導致化熱往上逆行,陳皮、半夏、茯苓是必須使用的藥材。如果是因為飲食積滯、氣機阻滯而導致往上逆行,枳實、麥芽等是必須使用的藥材。如果是因為大小便不暢通,熱結在下方而往上逆行,大黃、滑石等是必須使用的藥材。

以上所說的是治療實熱導致嘔吐的情況。如果是由於胃氣虛弱、運化功能失常,產生鬱熱而導致嘔吐,應該要用健脾胃、提升胃氣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是因為寒冷導致胃的運化失常,壓制了火氣而導致嘔吐,應該要用溫中散寒的方式治療。如果是因為胸中虛熱,很久沒吃東西而導致嘔吐,只要給予五穀雜糧的陰氣來調和,嘔吐就會立刻停止(註:這裡說的胸中虛熱,是出自《準繩》的觀點)。以上所說的是治療虛熱導致嘔吐的情況。

有一個姓金的少婦,是官宦人家的女兒,個性比較任性,經常有胸脅疼痛和嘔吐的症狀,每次治療後都會好轉。後來之前那些症狀又復發,而且嘔吐的情況更嚴重,病發兩天後,甚至出現昏厥、意識不清,像是快要斷氣一樣。後來請我去看診,我診斷後發現她的脈象很亂而且數快,同時感到煩熱躁動,情況非常嚴重。我認為這不是一般的陽明經熱,不然怎麼會這麼急劇。我問她是不是想喝冷水,她立刻點頭。所以我先給她半杯冷水,喝下後沒有吐,而且感覺還不夠。

我又給她一杯冷水,她稍微安靜下來。接著我給她服用太清飲(用知母、石斛、木通、石膏),藥一下肚,她就酣睡了半天,再也沒有嘔吐。從此之後,凡是遇到嘔吐的病人,只要是嘔吐聲勢很大、脈象洪數、症狀多是煩躁發熱的,我都用這個方法治療,都能夠治好,這也是大家應該要知道的。

痰嘔的特徵是,病人原本很壯實,現在卻變得消瘦,腸子裡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吃東西後會立刻吐出來,食物和水會一起吐出來,這種情況叫做「痰嘔」。有的因為氣機鬱滯導致痰涎結在胃口,有的因為飲酒或食用過多甜冷食物導致痰飲停留在胃中。

如果因為痰多導致嘔吐,應該使用《局方》的半夏茯苓湯或二陳湯來治療。

有些病人因為有痰飲,粥或藥一下肚就會吐出來,大家都說這是翻胃,但其實不是。這是因為痰氣結在咽喉和胸膈之間,應該先用姜蘇湯送服靈砂丹,等藥可以吃下去之後,再用調理氣機的藥物來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痰伏在中脘,遇到寒冷就會發作,俗稱冷癇,可以用新法半夏湯或撾脾湯(用麻油、茴香、良薑、甘草)來治療。還有因為熱痰導致的嘔吐,應該用小半夏茯苓湯,再加竹茹少許來治療。

如果嘔吐痰液甚至導致昏厥,是因為寒痰蒙蔽了心竅,稱為「痰厥」,應該用姜附湯來治療,並且用生附子代替熟附子。

如果胃中有痰飲,會嘔吐痰沫、感到胸悶、心悸,治療上應該要消痰逐飲。痰有寒熱之分,治療上也要區分清楚。

脈象呈現滑脈、沉伏脈或弦實脈,雖然嘔吐,但是口不渴,這是屬於痰導致的嘔吐。

食嘔的特徵是,病人感到胸腹脹悶,四肢冰冷,討厭聞到食物的氣味,吃東西後會立刻吐出來,早上吃的東西晚上才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才吐出來,這種情況叫做「食嘔」。這是因為飲食損傷脾胃,導致宿食不化的緣故。

食嘔大多是因為情緒波動引起的,也有是因為外感邪氣、飲食不節制而引起的。治療上大致以理中湯為優先,也可以用二陳湯加枳實少許,或者加南星少許,沉香、木香少許,或是直接服用枳南湯(方缺),或導痰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