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84)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84)

1. 嘔吐

凡胃氣本虛而或停滯不行者,是又虛中有實,不得不暫從清理,然後可以培補。又或雖有停滯而中氣虛困不支者,是又所急在虛,不得不先顧元氣而略兼清理。此中本末先後,自有確然之理,所以貴知權也。(同上)

胃虛嘔吐,宜分寒熱,忌宜俱同胃虛。(《本草經疏》)

脈細弱或虛大,倦於言動,日久不食而吐者,屬胃虛,宜六君子湯加薑汁。久病或服攻伐藥,吐涎不止,脈大無力,屬脾虛不能攝涎而涎泛上,六君子加薑、桂涼服,睡覺即止。(《六要》)

實嘔,凡實邪在胃而作嘔者,必有所因,必有見證。若因寒滯者,必多疼痛。因食滯者,必多脹滿。因氣逆者,必痛脹連於脅肋。因火鬱者,必煩熱燥渴,脈洪而滑。因外感者,必頭身發熱,脈數而緊。如無實證實脈而見嘔吐者,切不可以實邪論治。(《景岳》)

寒嘔,《醫門方》云:食已吐其食者,胃中虛冷所致。

(《醫心》)(按:此說可疑,姑存之。)

病者胃中寒,心下澹澹,四肢厥冷,食即嘔吐,名曰寒嘔。或因傷食多,致傷胃氣,或因病曾經汗下,致胃氣虛冷之所為也。(《三因》)

如胃冷而嘔吐,宜用《局方》人參丁香散、理中丸及許仁則半夏丸、人參七味丸(並見《外臺》)。如胃中冷、胃口熱而嘔吐者,宜用《局方》藿香正氣散,生薑、棗子煎,沉冷服即止。(《婦人良方》)

嘔吐痰飲,不納飲食,狀猶翻胃,投燥脾胃等藥,疾愈增劇,意欲飲水,此雖胃中冷,而胃口有熱也。(《澹寮》)

寒嘔,中脘停寒飲食,喜辛熱物,入口即吐出,宜二陳湯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湯加枳實半錢。不效則溫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或丁附湯,並須冷服。蓋冷遇冷則相入,庶不吐出。(《要訣》)

胃虛嘔吐。惡食不思食,兼寒者惡寒,或食久還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脈遲而微澀,此皆虛寒者也,宜藿香安胃湯(用藿香、丁香、人參、橘紅)、理中湯,甚者丁香煮散(系辛溫群隊方)溫補。(《醫統》)

脈沉緊,四肢逆冷,或兼腹痛而吐者,屬寒。卒然而起,或過食生冷,或誤服寒藥所致,宜溫中理胃。(《六要》)

人有胃寒嘔吐不納藥者,此陰盛格陽病也,家秘加減理中湯一服。(《保命歌括》)

熱嘔,病者胃中挾熱煩躁,聚結涎沫,食入即吐,名曰熱嘔。或因胃熱伏暑,及傷寒伏熱不解,濕疸之類,皆熱之所為也。(《三因》)

如胃熱而嘔吐者,宜用小柴胡湯、蘆根湯、竹茹散、槐花散。(《婦人良方》)

凡進熱藥愈增者,當於熱(原作寒)嘔中求,熱嘔宜二陳湯,加黃連一錢。(《要訣》)

胃中鬱熱,飲食積滯而嘔者,則惡食惡寒,煩悶膈滿,或渴喜涼,聞食則吐,服藥亦吐,脈洪大而數,此皆實熱者也,宜竹茹湯、麥門冬湯(即《廣濟》方)清之。若食積多者,用二陳加神麯、麥芽、黃連,保和丸之類消導。(《醫統》)

白話文:

大凡胃氣虛弱,或者因為停滯不通暢而引起的嘔吐,這種情況是虛弱之中又帶有實證,必須暫時先清理腸胃,然後才能進行補養。還有一種情況,雖然有停滯,但是中氣虛弱,無力支撐,這種情況急需先照顧元氣,然後再略微清理一下。這裡面的本末先後順序,有著確定的道理,所以重要的是要懂得權衡。

因為胃虛而引起的嘔吐,應該區分寒熱的屬性,禁忌和適宜的情況都應該與胃虛的情況相符合。

如果脈象細弱或者虛大,容易疲倦,不喜歡說話和活動,長期不進食而嘔吐,這是屬於胃虛,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加薑汁來治療。如果是久病或者服用過於攻伐的藥物,導致吐出大量涎液不止,脈象大而無力,這是屬於脾虛不能收攝涎液,導致涎液上泛,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薑、桂,涼服,睡覺後症狀就會停止。

實證引起的嘔吐,凡是因為實邪在胃裡而引起的嘔吐,必定有原因,也一定會有相應的症狀。如果是因為寒氣停滯,必定會多有疼痛。如果是因為食物積滯,必定會多有腹脹滿。如果是因為氣機逆亂,必定會疼痛和脹滿連到脅肋部位。如果是因為火氣鬱結,必定會感到煩躁發熱、口渴,脈象洪大而滑。如果是因為外感疾病,必定會頭身發熱,脈象數而緊。如果沒有實證實脈而出現嘔吐,切不可以實邪來論治。

寒性嘔吐,《醫門方》說:吃下去的食物又吐出來,這是由於胃中虛冷所導致的。

(《醫心》認為這個說法值得懷疑,暫且保留。)

病人胃中寒冷,心下感到空虛不適,四肢冰冷,吃下東西就嘔吐,這稱為寒嘔。有的是因為吃太多東西損傷了胃氣,有的是因為生病時曾經發汗或瀉下,導致胃氣虛弱寒冷所引起的。

如果因為胃寒而嘔吐,適合使用《局方》中的人參丁香散、理中丸,以及許仁則的半夏丸、人參七味丸(都可以在《外臺》中找到)。如果胃中寒冷、胃口卻發熱而嘔吐,適合使用《局方》中的藿香正氣散,用生薑、紅棗煎煮,放涼後服用即可止吐。

因為痰飲而嘔吐,不肯進食,情況如同翻胃,如果投用燥濕健脾胃的藥物,病情會更加嚴重,反而想要喝水,這種情況雖然胃中寒冷,但胃口卻有熱。

寒性嘔吐,是因為中脘部位停滯寒氣和飲食,喜歡辛熱的食物,吃進去就吐出來,適合使用二陳湯加丁香十粒,或者理中湯加枳實半錢。如果效果不佳,就改用溫中湯,如果情況嚴重,則用附子理中湯或附附湯,並且一定要放涼服用。因為寒冷的藥物遇到寒冷的病症,可以相互協調,才不會吐出來。

因為胃虛而引起的嘔吐,厭惡食物,不想吃東西,如果兼有寒證,就會怕冷,或者吃下去的食物過一會兒又吐出來,或者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食物早上吐出來,脈象遲緩而微弱,這都是屬於虛寒的症狀,適合使用藿香安胃湯(用藿香、丁香、人參、橘紅),或者理中湯,嚴重的情況則使用丁香煮散(屬於辛溫的藥方)來溫補。

脈象沉緊,四肢冰冷,或者兼有腹痛而嘔吐,屬於寒證。突然發病,或者因為過食生冷食物,或者誤服寒涼藥物所導致,適合溫中理胃。

有人因為胃寒而嘔吐,不能接受藥物,這是陰氣過盛,陽氣被阻隔的病症,可以用家傳的加減理中湯來治療。

熱證引起的嘔吐,病人胃中夾有熱邪,感到煩躁,口中聚集涎沫,吃進食物就吐出來,這稱為熱嘔。有的是因為胃熱伏暑,有的是因為傷寒引起的伏熱沒有解除,或者濕熱等疾病,都是因為熱邪所導致的。

如果因為胃熱而嘔吐,適合使用小柴胡湯、蘆根湯、竹茹散、槐花散。

凡是服用熱性藥物後,病情反而加重的,應該從熱嘔的角度來考慮。熱嘔適合使用二陳湯,加入黃連一錢。

胃中鬱積熱邪,飲食積滯而嘔吐,會出現厭惡食物、怕冷,感到煩悶、胸膈脹滿,或者口渴喜歡涼的食物,聞到食物就吐,吃藥也吐,脈象洪大而數,這些都是實熱的症狀,適合使用竹茹湯、麥門冬湯(也就是《廣濟方》),來清熱。如果食物積滯過多,則使用二陳湯加神麯、麥芽、黃連,或者保和丸等來消食導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