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83)
臟腑類 (83)
1. 嘔吐
宿食證者,胸腹脹滿,醋悶吞酸,與之消食去積輩。腥氣燥氣,熏炙噁心,此膿血之聚,經所謂嘔家有癰膿,不須治,膿儘自愈是爾。七情內郁,關隔不平,此氣攻之證,經所謂諸鬱於胃則嘔吐是爾。若夫風邪入胃,人多不審,率用參、術助之,攔住寒邪,於此尤關利害。其或惡聞食臭,湯水不下,粥藥不納,此則翻胃之垂絕者也。
辨之不早,其何以為對治乎。(《直指》)
中寒則脈沉緊,四肢厥冷,飲食不下,當以溫暖之藥調之。挾暑則脈弦數,煩躁而渴,又當清涼之。停食則消化之。痰聚則順氣溫胃。停積者,多由憂思過度,損傷經絡。嘔吐之證,名狀不一。至若腳氣內攻,婦人懷妊,中毒困酒,俱有嘔吐,又須各從其類以求之。(《大成》)
嘔有聲長聲短之辨,吐有見痰見食之分,參之以脈證,合之以顏色,問之以從來,始為無失。毋但曰嘔吐小疾而忽之,常見肝實之證,令人嘔吐不已而死者。(《方考》)
食積吐,噫酸氣穢。寒積吐,清濁混出,不作腥臭,吐汁久澄,清浮濁底。血積吐,汁出色黑,口苦氣腥,吐汁久澄,濁浮清底。(《會解》)
病分三焦,吐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於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而胸發痛,其治也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弱,其證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其脈沉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以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保命集》)
病分新久,無病之人,卒然而嘔吐,定是邪客胃府。在長夏暑邪所幹,在秋冬風寒所犯。干暑者,六和湯、五苓散之類。犯寒者,藿香正氣散、理中湯、五積散之類。久病而吐者,胃虛不納穀也,六君子湯加丁香、豆蔻之類。常常噁心,嘔吐清水,有熱而有痰也,宜用二陳湯加蒼朮、厚朴、黃連、生薑之類是也。(《醫統》)
虛嘔,凡胃虛作嘔者,其證不一,當知所辨。若胃脘不脹者,非實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氣逆也。內無熱躁者,非火證也。外無寒熱者,非表邪也。無食無火而忽為嘔吐者,胃虛也。嘔吐無常而時作時止者,胃虛也。食無所停而聞食則嘔者,胃虛也。氣無所逆,聞氣則嘔者,胃虛也。或身背,或食飲,微寒即嘔者,胃虛也。或吞酸,或噯腐,時苦噁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寧者,胃虛也。或因病誤治,妄用克伐寒涼,木無嘔而致嘔者,胃虛也。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中焦而不化者,胃虛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無陽,命門虛也。凡此虛證,必皆宜補。(《景岳》)
白話文:
嘔吐
因食物積滯引起的嘔吐,會感到胸腹脹滿、胃部有醋酸味和悶痛感,應該用幫助消化、消除積食的藥物來治療。若嘔吐物帶有腥臭或焦臭氣味,感覺噁心,這通常是體內膿血聚集的表現,就像古書上說的「嘔吐病患有癰腫膿瘍,不用治療,膿排盡自然痊癒」的情況。若是由於情緒不佳、氣機鬱結不暢引起的嘔吐,這是氣往上衝的表現,古書上說的「各種鬱結在胃,就會導致嘔吐」就是指這種情況。若是因風邪侵入胃部而導致嘔吐,人們常常不注意,反而用人參、白朮等藥物來補益,反而會阻礙寒邪的排出,這關係到治療效果的好壞。若病人厭惡食物氣味,連湯水都喝不下,粥藥也無法進食,這表示胃氣衰竭,病情非常危險。
如果不能及早辨明病因,該如何對症治療呢?(《直指》)
因受寒引起的嘔吐,脈象會變得沉而緊,四肢冰冷,無法進食,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調理。因暑邪引起的嘔吐,脈象會變得弦而數,會感到煩躁口渴,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因食物積滯引起的嘔吐,應該幫助消化。因痰液積聚引起的嘔吐,應該疏通氣機、溫暖胃部。因積滯引起的嘔吐,多是憂思過度、損傷經絡所致。嘔吐的症狀表現多種多樣。例如,腳氣病發作、婦女懷孕、中毒或酒醉等情況,都有可能引起嘔吐,因此要根據不同的病因來對症治療。(《大成》)
嘔吐有聲音長短的區別,吐出的東西有痰和食物的區別,要結合脈象、症狀,觀察顏色,詢問病史,才能準確判斷病因。不要輕視嘔吐這種小病,要知道常見肝臟實證的病人,會因持續嘔吐而死亡。(《方考》)
因食物積滯引起的嘔吐,會打出酸臭的嗝。因寒氣積聚引起的嘔吐,吐出的東西清濁混雜,不會有腥臭味,嘔吐的汁液靜置久了,清的會浮在上面,濁的會沉在下面。因血積引起的嘔吐,吐出的汁液顏色發黑,口苦且有腥味,嘔吐的汁液靜置久了,濁的會浮在上面,清的會沉在下面。(《會解》)
疾病可分為上、中、下三焦,嘔吐也可分為氣、積、寒三種,都要從三焦來論述。上焦在胃的入口處,上接天氣,主導食物的納入而不外泄。中焦在中脘,上接天氣,下接地氣,主要負責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下接地氣,主要負責排泄而不納入。因此,上焦引起的嘔吐,多與氣有關,氣屬陽,脈象浮而洪,症狀表現為吃完就吐,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燥,氣往上衝而胸部疼痛,治療應該以降氣和中為主。中焦引起的嘔吐,多與積滯有關,積滯有陰陽之分,食與氣結合形成積滯而引起疼痛,脈象浮而弱,症狀表現為可能先痛後吐,也可能先吐後痛,治療應該用有毒性的藥物來消除積滯,用檳榔、木香來疏通氣機。下焦引起的嘔吐,多與寒氣有關,屬於地道,脈象沉而遲,症狀表現為早上吃的晚上吐,晚上吃的早上吐,小便清澈且量多,大便秘結不通,治療應該用有毒性的藥物來疏通閉塞,用溫熱的藥物來驅散寒氣,等大便逐漸通暢後,再用調理中焦的藥物來調和,不讓大便再次秘結,病就會痊癒。(《保命集》)
疾病可分為新病和久病。原本沒有疾病的人,突然發生嘔吐,一定是邪氣侵入胃部。在夏天多是暑邪侵犯,在秋冬多是風寒侵犯。因暑邪引起的,可用六和湯、五苓散之類的藥方。因寒邪引起的,可用藿香正氣散、理中湯、五積散之類的藥方。久病引起的嘔吐,多是胃虛不能接受食物,可用六君子湯加丁香、豆蔻之類的藥方。常常感到噁心,嘔吐清水,同時有熱象和痰液的,可用二陳湯加蒼朮、厚朴、黃連、生薑之類的藥方。(《醫統》)
虛證引起的嘔吐,凡是因胃虛引起的嘔吐,其症狀表現各不相同,需要仔細辨別。如果胃部沒有脹滿感,就不是實邪引起的。如果胸膈沒有疼痛感,就不是氣逆引起的。如果體內沒有發熱煩躁的感覺,就不是火證引起的。如果體表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就不是外感引起的。如果既沒有積食也沒有火熱,卻突然嘔吐,就是胃虛引起的。如果嘔吐沒有規律,時有時無,就是胃虛引起的。如果食物沒有積滯,卻一聞到食物的氣味就想吐,就是胃虛引起的。如果氣機沒有逆亂,卻一聞到氣味就想吐,就是胃虛引起的。如果身體、背部或吃喝稍微受涼就想吐,就是胃虛引起的。如果感到吞酸、噯腐,時常覺得噁心、頭暈、身體虛弱、食慾不振,就是胃虛引起的。如果因為生病被誤治,濫用克伐寒涼的藥物,本來沒有嘔吐卻反而引起嘔吐,就是胃虛引起的。如果早上吃的晚上吐,晚上吃的早上吐,食物進入中焦卻無法消化,就是胃虛引起的。如果食物進入下焦卻無法消化,是因為脾胃之母(土母)缺乏陽氣、命門虛衰。凡是這些虛證引起的嘔吐,都必須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