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74)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74)

1. 傷食

疏蕩方法,治脾胃氣不和,宿食不消,食已腹痛,嘔噦噁心,胸膈痞悶,大便秘利不定,磨滯丸方。

木香,青橘皮(湯浸去白焙),桂(去粗皮各一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三兩),硇砂(醋熬成霜研末一錢匕),巴豆霜(炒半錢匕)

上六味,搗羅四味為末,與硇砂巴豆霜拌勻,醋煮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加至五丸,早晚食後臨寢服。大便溏利,即減丸數。(《聖濟》)

盧氏感應丸,健脾進食,消化宿滯,酒食飽後宜服。(《得效》)(方見《積聚》中)

治食物過飽不消,遂成痞膈將死方。

馬牙硝(一兩碎之如無以朴硝代之),吳茱萸(半斤陳者)

上煎茱萸取濃汁,投硝承熱服之。久未轉,更進一服立愈。唐竇群,嘗話在常州時,食鱠不通,痞結悶甚,諸藥悉不轉,腹堅氣絕。醫徐彥莊處得此方,服乃瘥。竇云:微此殆絕。(《神巧》)(按:此二味散用,治腳氣,見《千金月令》,宜參彼門。)

檳榔丸,治飲食不化,心腹膨悶。

檳榔(一錢半),陳皮(去白一兩),木香(二錢半),牽牛(頭末半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米飲下,生薑湯亦可。(《保命集》)

經驗神芎丸,消酒食,明目,暖水臟,二十日目明為度。

大黃(二兩),附子(炮),青皮,陳皮(各五錢),牽牛頭末(四兩)

上為細末,硝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後溫水送下。(《經驗秘方》)

枳實大黃湯,治胸腹有食積,大便不通者。

枳實,厚朴,大黃,甘草,檳榔,腹痛甚加木香

上劑水煎,空心溫服,以利為度,不可再服。(《回春》)

石頑治幼科汪五符,夏月傷食,嘔吐發熱,顱脹,自利黃水,遍體肌肉捫之如刺,六脈模糊,指下尋之似有如無,足脛不溫。自認陰寒,而服五積散一服,其熱愈熾,昏臥不省,第三日自利不止,而時常譫語,至夜尤甚。乃舅葉陽生,以為傷暑而與香薷飲,遂頭面汗出如蒸,喘促不寧,足冷下逆。

歙醫程郊倩以其證大熱,而脈息模糊,按之殊不可得,以為陽欲脫亡之候,欲猛進人參、附子。云間沈明生,以為陰證斷無汗出如蒸之理,脈雖虛而證大熱,當用人參白虎。爭持未決,取證於石頑。診其六脈,雖皆澀弱模糊,而心下按之大痛,舌上灰刺如芒,乃食填中宮,不能鼓運,其脈往往多此,當與涼膈散下之。諸醫正欲藉此脫手,聽余用藥。

一下而神思大清,脈息頓起。當知傷食之脈,雖當氣口滑盛;若屢傷不已,每致澀數模糊,乃脾不消運之兆也。此證設非下奪,而與參、附助其壯熱,頃刻立斃,可不詳慎而妄為施治乎。(《醫通》)

食傷各治諸方(此類方藥,詳列在先教諭撰《救急選方》中,茲僅摘數款,余不具載。)崔禹錫食經宿食魚中毒方。

白話文:

傷食

疏通腸胃的方法:

治療脾胃不協、食物積滯不消化、飯後腹痛、想吐噁心、胸口悶脹、大便時而便秘時而腹瀉等症狀,可以使用磨滯丸。

  • 磨滯丸配方: 木香、青橘皮(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部分並烘乾)、桂皮(去除粗糙外皮,各一兩)、吳茱萸(用熱水洗過後烘乾炒熟,三兩)、硇砂(用醋熬煮成霜狀並研磨成粉末,一錢)、巴豆霜(炒過,半錢)。 將木香、青橘皮、桂皮、吳茱萸四味藥材搗碎磨成粉末,再與硇砂粉、巴豆霜粉混合均勻。用醋煮成的麵糊將藥粉揉成丸子,大小如綠豆一般。每次服用三丸,可增加至五丸,早晚飯後或睡前服用。若大便變得稀溏,就減少丸數。(出自《聖濟總錄》)

  • 盧氏感應丸: 可以健脾、促進食慾、消化積滯的食物,適合酒足飯飽後服用。(出自《得效方》,詳細配方見《積聚》篇)

  • 治療因食物過多積滯不消化,導致胸口痞悶、幾乎要死的方法: 馬牙硝(一兩,搗碎,若無可用朴硝代替)、吳茱萸(半斤,用陳年的)。 將吳茱萸煎煮成濃汁,趁熱加入硝,讓患者服用。如果很久沒好轉,再服用一劑即可痊癒。唐朝的竇群曾說,他在常州時,因吃生魚片導致腸胃不通,胸口悶脹,各種藥物都沒效果,肚子硬脹、氣息微弱,後來從醫生徐彥莊那裡得到這個藥方,服用後才痊癒。竇群說:沒有這個藥方,他可能就死了。(出自《神巧方》,此二味藥散用,可治療腳氣,見《千金月令》,可以參考那篇。)

  • 檳榔丸: 治療飲食不消化、心腹脹悶。 檳榔(一錢半)、陳皮(去除白色部分,一兩)、木香(二錢半)、牽牛子(頭末,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醋糊揉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丸,用米湯送服,也可以用生薑湯送服。(出自《保命集》)

  • 經驗神芎丸: 可以消除酒食積滯、明亮眼睛、溫暖腎臟,服用二十天後眼睛會明顯明亮。 大黃(二兩)、附子(炮製過的)、青皮、陳皮(各五錢)、牽牛子(頭末,四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硝糊揉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四、五十丸,飯後用溫水送服。(出自《經驗秘方》)

  • 枳實大黃湯: 治療胸腹部有食物積滯、大便不通暢。 枳實、厚朴、大黃、甘草、檳榔。腹痛嚴重時,可加入木香。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空腹時溫服,以排便為度,不可再服用。(出自《回春》)

一個案例: 醫生石頑治療一位名叫汪五符的幼童,在夏天因飲食不當而傷食,出現嘔吐發熱、頭顱脹大、腹瀉黃水、全身肌肉觸摸時像刺痛,六脈微弱模糊、幾乎摸不到,腳脛不溫。原先認為是陰寒證,服用五積散後,發熱更加嚴重,昏睡不醒。到了第三天,腹瀉不止、時常說胡話,晚上尤其嚴重。他的舅舅葉陽生認為是中暑,給他喝香薷飲,結果頭面汗出如蒸,喘氣急促、煩躁不安,手腳冰冷。

歙縣的醫生程郊倩認為這是大熱症,但脈象微弱幾乎摸不到,認為是陽氣要脫失,想使用大量人參、附子。而雲間的沈明生認為陰虛症不可能出汗如蒸,脈雖然虛弱但症狀是大熱,應該用人參白虎湯。兩方爭執不下,於是向石頑請教。石頑診斷後發現,雖然六脈澀弱模糊,但按壓心下卻有劇烈疼痛,舌頭上有灰色的芒刺,這是因為食物積塞在中焦,無法運化,脈象才會如此,應該用涼膈散來瀉下。其他醫生正想藉此脫手,便聽從石頑的用藥。

服藥後,病人神智清醒、脈象恢復。要知道,傷食的脈象通常應該是氣口脈滑而盛大,但如果多次傷食,就會導致脈象澀數模糊,這是脾胃無法正常運化的徵兆。如果當時沒有用瀉下的方法,而是用人參、附子來助長熱勢,病人很快就會死亡,因此在用藥時千萬不能不謹慎、胡亂用藥。(出自《醫通》)

各種傷食的治療方法(這類藥方詳細記載於先前的教諭所撰寫的《救急選方》中,這裡僅摘錄數個,其餘不一一列出。)

  • 崔禹錫食經記載的治療食物積滯、魚中毒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