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70)
臟腑類 (70)
1. 傷食
凡飲食傷脾之證,有寒傷,有熱傷,有暫病,有久病,有虛證,有實證。但熱者暫者實者,人皆易知,而寒者久者虛者,人多不識。如今人以生冷瓜果致傷胃氣,而為瀉為痢為痛之類者,人猶以為火證而治以寒涼者,是不識寒證也。有偶因停滯而為脹為痛者,人皆知其實也。
然脾胃強壯者,即滯亦易化。惟其不能化者,則最有中虛之證。故或以不食亦知飢,小食即作脹,或以無飢無飽,全然不思飲食,或以胃虛兼嘔而腹滿膨膨,或以火不生土而時食時吐。或中氣不化,則胸喉若有所哽,而本非飲食之滯者。或因病致傷胃氣,則久不思食,而本非中滿之病者。
且胃病於暫者多實,脾病於久者多虛。時醫於此,無論邪正久暫,鮮有不用開胃消導等劑,是不知虛證也。蓋脾胃之職,原以化食為能。今既不能化食,乃其所能者病,而尚可專意克化以害其能乎。且凡欲治病,必須先借胃氣以為行藥之主。若胃氣實者,攻之則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
胃氣虛者,攻亦不去,此非藥不去病也,以胃虛本弱,攻之則益弱,而藥力愈不能行也。若久攻之,非惟藥不能行,必致元氣愈傷,病必愈甚,盡去其能,必於死矣。矧體質貴賤尤有不同,凡藜藿壯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為善;若以弱質弱病,而不顧虛實,概施欲速攻治之法,則無不危矣。(《景岳》)
治察素稟嗜好,素喜冷食者,內必多熱;素喜熱食者,內必多寒。故內寒者不喜寒,內熱者不喜熱。然熱者嗜寒,多生中寒,寒者嗜熱,多生內熱,此《內經》所謂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故凡治病養生者,又當於素稟中,察其嗜好偏勝之弊。(《景岳》)
治察何因受傷,飲食致病,凡傷於熱者,多為火證而停滯者少;傷於寒者,多為停滯而全非火證。大都飲食之傷,必因寒物者居多,而溫平者次之,熱者又次之。故治此者,不可不察其所因。(《景岳》)
或有傷於食者,必先問其人,或因喜食而多食之耶,或因飢餓而急食之耶,或因人所勉強勸而強食之耶,或因病後宜禁之物而誤食之耶。如因喜食得之,當先益其胃氣,胃氣素強,損谷自愈,消導耗氣之藥,不必服也。如因飢餓得之,當先益其胃氣,胃氣復,所傷之物自消導矣。如因勉強勸而得之,宜行消導之劑。若因病後得之,當以保養為主。(《保元》)
谷勞,谷勞候:脾胃虛弱,不能傳消穀食,使腑臟氣痞塞,其狀令人食已則臥,肢體煩而嗜眠是也。(《病源論》)
胃受水穀,其氣虛弱,不能轉化,則令人怠惰嗜臥,肢體煩重,腹滿善飢而不能食,食已則發,穀氣不行使然也,故謂之穀氣。(《聖濟》)
白話文:
[傷食]
凡是因為飲食導致脾胃受損的情況,有因為寒冷引起的,也有因為燥熱引起的,有暫時性的病症,也有長久的病症,有屬於虛弱的,也有屬於實證的。但是,燥熱引起的、暫時性的、實證的,人們大多容易辨識。而寒冷引起的、長久的、虛弱的,人們往往不太了解。現在的人,因為吃了生冷的瓜果導致胃氣受損,引起腹瀉、痢疾、腹痛等症狀,人們還以為是火熱的病症,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這就是不了解寒證。有些人因為飲食停滯導致腹脹、腹痛,人們都知道這是實證。
然而,脾胃強壯的人,即使食物停滯也容易消化。只有那些不能消化的,大多屬於脾胃中虛的症狀。所以,有些人明明不吃東西也覺得餓,稍微吃一點就腹脹;有些人則完全沒有飢餓感或飽脹感,不想吃東西;有些人則因為胃虛而嘔吐,並且腹部脹滿;有些人則因為脾胃虛弱,無法產生足夠的陽氣,導致時常吃東西又時常吐出來。有些人是因為中焦之氣無法正常運化,導致胸口或喉嚨感覺好像有東西梗住,但這並不是飲食積滯造成的。有些人是因為生病導致胃氣受損,因此長期不想吃東西,但這並不是中焦脹滿的病症。
而且,胃部的疾病通常在初期多屬於實證,脾部的疾病則通常在久病之後多屬於虛證。現在的醫生,對於這些疾病,無論是邪氣、正氣、久病、暫時性的病症,很少有不用開胃消食等藥物的,這是不了解虛證的表現。要知道,脾胃的職責本來就是消化食物。現在既然不能消化食物,是其功能出了問題,怎麼還能專門想辦法去加重其消化的負擔呢?而且,凡是想要治療疾病,都必須先藉助胃氣來輔助藥物發揮作用。如果胃氣強盛,用攻邪的藥物就能把病邪祛除,而且疾病通常容易痊癒,這是因為胃氣強盛,藥力容易發揮作用。
如果胃氣虛弱,即使使用攻邪的藥物也無法祛除病邪,這不是藥物沒有效果,而是因為胃氣本來就虛弱,使用攻邪的藥物只會讓它更虛弱,藥力更加無法發揮作用。如果長期使用攻邪的藥物,不但藥物沒有效果,還會導致元氣更加受損,病情會更加嚴重,直到完全喪失功能,最終導致死亡。更何況每個人的體質都有不同,體質強壯的人以及剛發病的疾病,自然應該使用消食導滯的藥物,盡快祛除病邪;如果體質虛弱且患有虛弱疾病的人,卻不考慮虛實的情況,一味地使用快速攻邪的藥物來治療,那就會很危險。
根據平日的飲食喜好來判斷,如果平時喜歡吃寒冷的食物,體內一定多有熱氣;如果平時喜歡吃溫熱的食物,體內一定多有寒氣。所以,體內有寒氣的人不喜歡寒冷,體內有熱氣的人不喜歡溫熱。然而,體內有熱氣的人喜歡吃寒冷的食物,大多會導致體內產生寒氣;體內有寒氣的人喜歡吃溫熱的食物,大多會導致體內產生熱氣。這就是《內經》所說的“久而增氣”,是事物變化的常態。氣不斷增長而時間久了,就會導致早夭。所以,凡是治療疾病和養生的人,還應該從平日的飲食喜好中,觀察其是否有偏食的弊端。
根據受傷的原因來判斷,飲食導致的疾病,凡是因吃熱食而受傷的,大多屬於火熱的病症,而停滯的情況較少;凡是因吃寒冷食物而受傷的,大多屬於停滯的病症,而完全不是火熱的病症。總的來說,飲食造成的傷害,大多是因為吃了寒冷的食物,其次是溫和的食物,再次才是熱性的食物。所以,治療這種情況,必須要仔細分辨受傷的原因。
有些人因為飲食而受傷,必須先問清楚這個人,是因為喜歡吃而吃得太多嗎?還是因為飢餓而吃得太急嗎?還是因為別人勉強勸說而強迫吃下去的嗎?還是因為生病之後,不應該吃的東西卻誤食了?如果是因為喜歡吃而導致的,應該先補益胃氣,如果胃氣本來就強盛,只要減少食量自然就會痊癒,不需要服用消食導滯等損耗氣的藥物。如果是因為飢餓而導致的,應該先補益胃氣,當胃氣恢復正常,所傷的食物自然就會消化掉。如果是因為別人勉強勸說而導致的,應該服用消食導滯的藥物。如果是因為生病之後誤食而導致的,應該以保養為主。
穀勞,所謂穀勞的症狀: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導致腑臟的氣機堵塞。這種情況會讓人吃完飯就想躺下,四肢煩躁而且容易嗜睡。《病源論》
胃接受水穀,如果胃氣虛弱,無法正常運化,就會讓人感到疲倦、懶惰、喜歡躺著,四肢沉重,腹部脹滿並且容易感到飢餓卻吃不下東西,吃完飯之後症狀會更加明顯,這是因為穀氣無法正常運化的緣故,所以叫做穀氣。《聖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