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69)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69)

1. 傷食

內傷之證,又有虛實之分。如飲食失飢,勞役所傷,發熱自汗,倦怠乏力,乃虛中之虛,宜補益中和之劑調治,毋施解表。若飲食過飽,乃虛中之實,為其所傷飲食積滯不消,以致心胸痞悶,仍發寒熱,噁心惡食,須用化導之劑,俟其消克,心胸舒泰,仍用益脾之藥,使無重虛元氣。有宿食不消,日晡潮熱,氣實者,下之亦要詳審,毋妄通利。(《原病集》)

傷食傷飲之別,《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又經云: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飽食,筋脈橫解,則腸澼為痔。飲者無形之氣,傷之則宜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五苓散之類主之。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其次莫若消導,丁香爛飯丸(用丁、木、莪、稜、香附、砂仁、甘松等十味)、枳朮丸之類主之。稍重則攻伐,三稜消積丸(用莪、稜、炒曲、青皮、巴豆、茴香等)、木香見哯丸(用木香、香附、神麯、三稜、草蔻、巴霜等)之類主之。尤重者,則或吐或下,瓜蒂散、備急丸之類主之。以平為期。蓋脾已傷,又以藥傷,使營運之氣減,則食愈難消。(《辨惑論》)(按:此與前款《蘭室》文相類,宜互參。)

傷飲脈症,飲即茶湯酒水之類,或脾虛不運而結滯,或暴渴多飲而停留,或豪興狂飲而沉醉,或僧家清客以茶茗自供,往往至後面黃肌瘦,脾泄中滿,煩渴腫脹,若遇利疾,危者不少,六脈濡微細滑,舉按無力。(《百問》)

藥各有對,人之腑臟,皆因觸冒以成疾病,而脾胃最易受觸。蓋日用飲食,稍或過多,則停積難化,冷熱不調,則吐嘔泄痢,膏粱者為尤甚,蓋口腹縱恣,不能慎節。近用消化藥,或論飲食既傷於前,難以毒藥反攻其後,不復使巴豆、硇砂等藥,止用曲、糵之類。殊不知古人立方用藥,各有主對。曲糵止能消化米穀。如肉食有傷,則非硇砂、阿魏等藥不能治也。至於魚蟹過傷,則須用橘皮、紫蘇、生薑。果菜有傷,則須用丁香、桂心。水飲傷,則須用牽牛、芫花。固不可以一概論也。必審其所傷之因,對用其藥,則無不愈。其間輕重,則隨患人氣血以增減之而已。(《雞峰》)

克伐可否(宜與前虛實條相參)《養生方》戒不得用巴豆,令服青木香丸。如有食癖,非巴豆不克,所謂擾乎可擾,擾亦無擾。木香丸用牽牛,牽牛最瀉人腎,不徒不消食積,而又害於元精,識者知之。(《三因》)

大率才有停滯,當量人虛實,速宜克化之,不可後時,養成沉疴也。(《濟生》)(按:嚴氏有黑丸子、如意丸、阿魏丸三方,然俱不出感應丸之範圍,仍不採入。)

白話文:

傷食

身體內部的損傷,又有虛證和實證的區別。像是飲食不規律,或過於勞累所造成的損傷,出現發熱、自汗、疲倦乏力等症狀,屬於虛證中的虛證,應該用補益和中氣的藥物來調理,不要使用發散的藥物。如果是因為飲食過量造成的損傷,屬於虛證中的實證,這是因為所吃的食物積滯不消化,導致胸悶不適,也會出現發冷發熱、噁心不想吃東西等情況,必須使用幫助消化的藥物,等食物消化後,胸部恢復舒暢,再用健脾的藥物,避免再次損傷元氣。如果有宿食沒有消化,導致下午發熱,屬於體內有實邪的,可以使用瀉下的藥物,但也要詳細審查,不要隨意使用通便的藥物。

傷食和傷飲的區別,《痹論》說:「陰氣平靜時,精神就會安定,躁動時就會消散,如果飲食過量,腸胃就會受傷。」這裡說的是籠統的,應該將其分為兩類,一是傷於飲,二是傷於食。經文又說:「因為過量飲酒會導致氣逆,因為吃太飽會導致筋脈鬆弛,進而造成腸道疾病和痔瘡。」飲,是無形的氣,如果傷於飲,應該用發汗和利小便的方法,讓體內的濕氣從上下排出,可以服用解酲湯、五苓散之類的藥物。食,是有形的食物,如果傷於食,應該減少飲食量,其次最好是用幫助消化的藥物,像是丁香爛飯丸(包含丁香、木香、莪朮、三稜、香附、砂仁、甘松等十味藥)、枳朮丸等藥物。情況稍微嚴重一點,可以用攻伐的藥物,像是三稜消積丸(包含莪朮、三稜、炒麥芽、青皮、巴豆、茴香等)、木香見哯丸(包含木香、香附、神麯、三稜、草蔻、巴豆霜等)。如果情況更嚴重,可以採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例如瓜蒂散、備急丸之類的藥物,以身體恢復平衡為目標。因為脾臟已經受傷,如果再用藥物來傷害它,會使脾臟運化能力下降,食物會更難以消化。

傷飲的脈象和症狀,飲是指茶、湯、酒水之類的液體,有可能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而積滯,也有可能是因為口渴暴飲而停留體內,或是因為過度飲酒而醉,又或者僧侶或清閒的人以茶水度日,往往會導致面黃肌瘦,脾虛腹瀉,腹部脹滿,煩渴水腫,如果遇到急性疾病,危險性很高,其脈象會呈現濡弱、細滑、按之無力的狀態。

各種藥物有其對應,人體的臟腑,都是因為受到外界刺激而生病,其中脾胃最容易受到影響。因為每天都要進食,如果稍有過量,食物就會堆積難以消化;如果冷熱不調,就會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吃太多肥膩食物的人,情況尤其嚴重,因為他們放縱口腹之慾,不能節制飲食。現在常用的消化藥,大多認為既然飲食已經損傷在前,不應該再用毒性較強的藥物來攻伐,不再使用巴豆、硇砂等藥,只用麥芽、神麯之類。其實古人擬定藥方和用藥,都是有針對性的。麥芽、神麯只能幫助消化米穀類的食物。如果吃肉食過多導致的損傷,就必須用硇砂、阿魏等藥才能治療。如果吃魚蟹過多導致的損傷,就必須用橘皮、紫蘇、生薑。如果吃果菜過多導致的損傷,就必須用丁香、桂心。如果是因為喝水過多導致的損傷,就必須用牽牛、芫花。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必須仔細辨別導致損傷的原因,對症用藥,才能治癒。病情輕重,則根據病人的氣血情況來增減藥量。

藥物的攻伐是否恰當,(這裡應該和前面的虛實篇互相參看)《養生方》告誡說不要使用巴豆,可以服用青木香丸。如果出現食積癖好,不用巴豆就無法治療,這就是所謂的「擾其可擾,擾亦無擾」。木香丸中使用了牽牛,牽牛最傷人的腎,不僅不能幫助消化食積,反而會損傷人的元氣,有見識的人都知道這一點。

總體而言,一旦出現食物停滯,應該根據個人體質虛實情況,及時使用藥物來幫助消化,不要拖延,養成頑固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