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67)
臟腑類 (67)
1. 傷食
宜吐之以瓜蒂散,如不能則無治也。經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是也。(《保命集》)
食傷太陰、厥陰,寸口大於人迎兩倍、三倍者,或嘔吐,或痞滿,或下痢腸澼,當分寒熱輕重而治之。輕則內消,重則除下。如傷寒物者,半夏、神麯、乾薑、三稜、廣朮、巴豆之類主之。如傷熱物者,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糵、黃連、大黃之類主之。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論》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屬主之。
然而不可過劑,過劑則反傷腸胃。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凡毒治病,不可過之,此聖人之深戒也。(《蘭室》)
夫膏粱之人,起居閒逸,奉養過度,酒食所傷,以致中脘留飲脹悶,痞膈醋心,可服木香導飲丸(按:子和書無所考)以治之。夫蒭蕘之人,飲食粗糲,衣服寒薄,勞役動作,一切酒食所傷,以致心腹滿悶,時嘔酸水,可用進食丸(用牽牛、巴豆)治之。(《治病百法》)
初因食一物過傷,得病後再食之,舊病復作,一味紅丸子常服。傷食兼感風寒,其證與前同(按:前文用巢氏說),但添身疼一證,俗謂之夾食傷寒,宜生料五積散,或養胃湯、香蘇散、和解散(見《和劑》)選用。若不瘥而病入里者,宜下之。(《要訣》)
凡治飲食暫傷者,亦當辨虛實。若停滯中焦,或脹或痛者,此實證也,當先去其食,宜大和中飲主之(用陳、枳、砂,楂、樸、麥芽、澤瀉)。然去食莫先於理氣,又惟排氣飲為主(用陳、藿、枳、澤、樸、烏藥、香附、木香)。若所停猶在上焦,莫若用吐為捷法,或用吐劑亦可。若食停下焦,痛極兼脹者,須下而去之,宜神祐丸或備急丸。(《景岳》)
飲食傷脾而吐瀉已甚者,但察其無中滿,無腹痛,而惟嘔惡不能止,此其食物必已盡去,而以中氣受傷,大虛而然。或其人困倦不寧,少氣多汗,六脈豁大無神者,宜理中湯之類主之。凡大吐大瀉之後,多為腹脹,若但外脹而內不覺脹,或惡聞食氣,不欲飲食者,皆脾胃大虛之候,速宜用溫補諸法調治之。(同上)
病後胃口不開,飲食不進者,有二證:蓋一以濁氣未淨,或餘火未清,但宜以小和中飲(用陳、楂、茯、樸、甘、扁豆)加減主之。一以脾胃受傷,病邪雖去而中氣未復,故或有數日不能食,或旬日不能開,或胸喉中若有所哽如梅核氣者,此中本無停積,但以陽氣未舒,陰翳作滯,胃氣太虛,不能運化而然,輕則溫胃飲(系理中加歸、陳、扁豆)甚則必加人參、附子,但使陽氣得行,則胃口自開也。(同上)
白話文:
傷食
如果因為吃東西導致消化不良,最好用瓜蒂散來催吐,如果無法催吐,那就不用特別治療了。就像《黃帝內經》說的,東西積在上面的,就用催吐的方法讓它出來;東西積在下面的,就用導瀉的方法把它排出去。
如果飲食過量傷到太陰和厥陰經脈,導致寸口的脈象比人迎的脈象大兩倍或三倍,可能會出現嘔吐、胸腹脹滿、腹瀉或拉肚子帶黏液等症狀,這時應該根據寒熱和輕重程度來治療。症狀輕微的,可以用內服藥物來幫助消化;症狀嚴重的,就用瀉下的藥物來排除積滯。如果是吃了生冷食物造成的消化不良,可以用半夏、神麴、乾薑、三稜、廣朮、巴豆等藥物來治療。如果是吃了熱性食物造成的消化不良,可以用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芽、黃連、大黃等藥物來治療。有些情況也適合催吐,《陰陽應象論》說,東西積在上面的,就用催吐的方法讓它出來,可以用瓜蒂散之類的藥。
但是,用藥的劑量絕對不能過多,過多反而會傷害腸胃。因為本來就因為飲食不當傷了腸胃,又加上藥物過量,這樣腸胃就更加受損,導致氣機不能正常運化,食物更難消化,慢慢就會變得虛弱疲憊。《五常政大論》說,用大毒性的藥來治病,要去除十分之六的毒性;用小毒性的藥來治病,要去除十分之七的毒性。總之,用毒性藥物治病,絕不能過量,這是聖人深刻的告誡。
那些生活富裕的人,整天閒著沒事,吃得太好,如果因為喝酒吃肉導致消化不良,引起胃部脹悶、胸膈痞塞、胃酸過多,可以用木香導飲丸來治療(但是這藥方在朱丹溪的書中找不到)。那些勞動人民,飲食粗糙,衣服單薄,還要幹活,如果因為喝酒吃肉導致消化不良,引起胸腹脹悶,時常嘔吐酸水,可以用進食丸(裡面含有牽牛和巴豆)來治療。
剛開始是因為吃了某一種食物過量導致生病,後來又吃了這種食物,就會導致舊病復發,這時候可以長期服用紅丸子。如果消化不良還兼有風寒感冒,症狀和之前類似(這裡指參考巢元方的說法),但是會多出一個身體疼痛的症狀,民間叫做「夾食傷寒」,應該用生料五積散,或養胃湯、香蘇散、和解散(藥方在《和劑局方》裡)等藥方來選擇使用。如果這些藥都不見效,病情深入體內,就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凡是治療因飲食暫時引起的消化不良,也要辨別虛實。如果食物停滯在中焦,導致腹脹或腹痛,這是實證,應該先去除積食,可以用大和中飲來治療(裡面有陳皮、枳殼、砂仁、山楂、厚朴、麥芽、澤瀉等藥)。但是去除積食最重要的是理氣,所以應該以排氣飲為主(裡面有陳皮、藿香、枳殼、澤瀉、厚朴、烏藥、香附、木香)。如果積食還在上焦,最好用催吐的方法最快,也可以用催吐的藥物。如果積食在下焦,而且疼痛劇烈並伴有腹脹,必須用瀉下的方法來排除,可以用神祐丸或備急丸。
如果飲食傷了脾胃,導致吐瀉嚴重,但是沒有腹部脹滿,也沒有腹痛,只是不停的嘔吐,這說明食物已經吐乾淨了,而是因為傷了中焦的氣機,導致身體虛弱。如果這個人感到困倦疲憊,精神不振,少氣多汗,脈象大而無力,應該用理中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一般來說,在大吐大瀉之後,常常會出現腹脹,如果只是覺得肚子外面脹,裡面不覺得脹,或者討厭聞到食物的味道,不想吃東西,這都是脾胃極度虛弱的表現,應該趕緊用溫補的方法來調理。
生病後胃口不開,吃不下東西,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體內的濁氣還沒清除乾淨,或者餘熱還沒有完全消退,這時應該用小和中飲(裡面有陳皮、山楂、茯苓、厚朴、甘草、扁豆)來調整治療。另一種情況是因為脾胃受到損傷,雖然病邪已經去除,但是中焦的氣機還沒有恢復,所以可能會有幾天不能吃東西,或者十幾天都沒胃口,或者感覺胸口或喉嚨好像有東西堵著,像梅核氣一樣,這是因為中焦本身沒有積食,而是陽氣沒有舒展,陰氣阻滯,導致胃氣太虛,不能正常運化食物。輕微的可以用溫胃飲(是理中湯加當歸、陳皮、扁豆)來治療,嚴重的必須加上人參、附子,只要讓陽氣能夠正常運行,胃口自然就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