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66)
臟腑類 (66)
1. 傷食
前門及以下八門,皆須互意參看,讀者請知之。
脈候,脈來滑者,為病食也。(《脈經》)(按:此上曰寸口之中。)
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同上)
浮而滑者,宿食。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同上)
寸口脈盛而緊者,傷於食。脈緩大而實者,傷於食也。(《病源論》)
經曰氣口緊而傷於食,心胸滿而口無味,與氣口同。氣口者,乃脾之外候,故脾胃傷則氣口緊盛。(《保命集》)(按:原便就氣口分輕重,舉在次款。)
兩手脈皆模糊不清,此宿食結滯,胃氣不行,急下奪之。傷食脈有滑澀之異,脾虛不鼓運,胃虛不能熟腐,故其脈不滑而澀,澀甚則模糊不清矣。(《醫通》)
證治諸說,宿食不消,由臟氣虛弱,寒氣在於脾胃之間,故使穀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則經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脹氣急,噫氣醋臭,時復憎寒壯熱是也。或頭痛如瘧之狀。(《病源論》)
夫食過於飽,則脾不能磨消,令氣急煩悶,睡臥不安。(同上)
卒食病似傷寒候,此由脾胃有伏熱,因食不消,所以發熱,狀似傷寒,但言身不疼痛為異也。(同上)
胃中有澼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熱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慄發熱,如瘧狀。宿食在小腹者,當暮發熱,明旦即止。(《千金》)
夫䅽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蓋五味入口,所以滋養五臟,得之則生,不得則死,傷之則反為生害,所以宿食為雜病之先。若五臟不平,食不輸化,血凝氣滯,群證蜂起,皆宿食所為也。治之當量其臟腑虛實淺深為治,其病頭痛,惡風憎寒,心腹脹滿,下利不欲食,吞酸噫宿腐氣,皆胃實熱,食反留滯,其脈數而滑,宜下之愈。若脾虛,其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澀,宜溫藥消。
(《三因》)(按:陳氏附有如神木香丸、感應丸,蓋所謂溫藥也。木香丸用木香、硇砂、莪、稜、薑、附等十二味。)
善攝生者,謹於和調,使一飲一食,入於胃中,隨消隨化,則無滯留之患。若稟受怯弱,飢飽失時,或過餐五味魚腥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留胃脘,遂成宿滯,輕則吞酸嘔惡,胸滿噫噎,或泄或利(按:《集成》此下曰:其臭如抱壞雞子),或米穀不化,久則積聚,結為癥瘕,面黃羸瘦,此皆宿滯不消而生病焉。(《濟生》)
治之須究其原,又須量人氣體虛實,病證淺深,投以藥餌。病之淺者,則消化之。甚者必須推利,而後調補脾胃。或有因挾寒暑之氣而泄者,又當以脈證辨而料量之。(《大成》)
傷食必惡食。(《丹溪》)
夫傷者,有多少,有輕重。如氣口一盛,脈得六至,則傷於厥陰,乃傷之輕也,檳榔丸主之。氣口二盛,脈得七至,則傷於少陰,乃傷之重也,煮黃丸(用雄黃、巴豆)、厚朴丸(用厚朴、黃連、巴豆等二十五味,云與局方溫白丸同)主之。氣口三盛,脈得八至,則傷於太陰,䐜塞悶亂,甚則心胃大痛,兀兀欲吐,得吐則已,俗呼食迷風是也。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則死。
白話文:
傷食
飲食積滯,需要綜合分析脈象、症狀等多方面資訊才能診斷。
脈象方面,脈搏滑利,表示飲食停滯;脈弦且位於寸口(手腕橈動脈)上部,則為宿食,宿食下行則可能頭痛;脈搏浮滑,也是宿食的表現,若脈浮滑且快速,則表示食物消化不良,脾胃運化功能受損。脈象盛而緊,或脈緩大而實,都可能因為飲食損傷所致。氣口(指脾胃的反應)緊緊的,伴隨胸悶、食慾不振,與氣口緊密相關,因為脾胃受損才會氣口緊盛。兩手脈象模糊不清,則表示宿食積滯,胃氣運行不暢,需要迅速通便。傷食的脈象可能滑利或澀滯,脾虛則運化功能不足,胃虛則腐熟功能減弱,脈象因此不滑而澀,嚴重則模糊不清。
症狀方面,食物積滯不消化,多因臟腑虛弱、寒邪侵犯脾胃,導致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吸收。宿食未消,又進食新的食物,脾胃功能虛弱,無法磨化消化,導致食物停滯不消。臨床表現為腹脹、氣短、呃逆(打嗝),呃出的氣體有酸臭味,並伴有畏寒、發熱等症狀,甚至頭痛,如同瘧疾發作一樣。飲食過飽,脾胃無法完全消化,導致氣急、煩悶、睡眠不安。急性飲食病症狀類似傷寒,這是因為脾胃伏熱,因食物積滯而發熱,但與傷寒不同的是沒有明顯的身體疼痛。胃中如有冰冷食物,則會疼痛難忍,無法進食;如果有溫熱食物,則想吃。腹部脹大,有宿食積滯,則會寒戰發熱,像瘧疾一樣。宿食積聚在下腹部,則傍晚發熱,第二天早上就好了。
飲食積滯是各種疾病的先兆,五味入口,滋養五臟,但飲食不節則會反受其害。五臟失調,食物無法消化吸收,氣血凝滯,各種病症接踵而至,都跟飲食積滯有關。治療需根據臟腑虛實程度進行,頭痛、怕風、畏寒、心腹脹滿、腹瀉、不想吃東西、呃逆、排出酸腐氣體,這些都表示胃實熱,食物積滯,脈象數而滑,需要瀉下通便。若脾胃虛弱,脈象浮大,按壓則澀滯,尺脈(手腕尺側的脈象)也略微澀滯,則需要溫和的藥物來幫助消化。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飲食有節制,使食物在胃中得以順利消化吸收,就能避免積滯。若體質虛弱,飲食不規律,或過度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食物,則容易造成食物停滯,輕則出現吞酸、嘔吐、胸悶、呃逆、腹瀉等症狀;嚴重則會積聚成癥瘕,出現面黃肌瘦等情況。
治療需根據病因、體質、病情輕重等因素,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病情輕微,則服用幫助消化的藥物;病情嚴重,則需先通利,再調理脾胃。若伴有寒邪或暑邪,則需根據脈象和症狀進行判斷。
傷食必定會厭食。
傷食的程度有輕重之分,輕者氣口略微充實,脈搏六次,屬於厥陰受損,可用檳榔丸治療;重者氣口充實,脈搏七次,屬於少陰受損,可用煮黃丸或厚朴丸治療;最嚴重者氣口非常充實,脈搏八次,屬於太陰受損,會出現胸悶、噁心、嘔吐等症狀,甚至劇烈的心胃疼痛,想吐又吐不出來,俗稱「食迷風」。經書記載,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則需催吐,否則會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