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64)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64)

1. 脾胃病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御藥院方》)

蕩積瀉熱諸方,深師療宿寒,脾胃中冷,心腹脹滿,食不消化,溫脾丸方。

大黃(二兩),麥曲(熬),乾薑(各三兩),厚朴(炙),附子(炮),當歸,甘草(炙),桂心,人參,枳實(炙各一兩)

上十味搗下篩,蜜和服如梧子十五丸,日三,增至二十丸亦得,食已服之。(《外臺》)

《範汪方》治久寒,不欲飲食數十歲方。

茱萸(八合),生薑(一斤切),硝石(一升)

凡三物,清酒一斗,水一斗,煮令得四升,絞去滓,溫飲二升,病即下去,勿復服也。(《醫心》)

開胃進食,丁香湯。

藿香(半兩),巴豆(二十粒去殼取肉),丁香(四十九粒),粟米(一合)

上先將粟米、巴豆肉同炒,令赤色,去巴豆不用,只使粟米與丁香、藿香,同研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本事續集》)

消食快氣,尊貴食藥。

陳米(半升年深者為妙),大麥糵(一兩),陳皮(半兩去瓤),青皮(半兩去瓤),縮砂仁(一兩),丁香皮(半兩),甘草(一兩炙),香附子(二兩去黑皮生者),巴豆(三七粒和陳米炒七分熟不可焦取出去巴豆不用)

上八味為細末,水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熟水吞下,嚼碎亦得,小兒量力加減,空心淡薑湯下。(《選奇後集》)

三黃枳朮丸,治傷肉食濕面辛辣厚味之物,填塞悶亂不快。

黃芩(二兩),黃連(酒洗),大黃(濕紙裹煨),神麯(炒),橘皮,白朮(以上各一兩),枳實(麩炒五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量所傷服之。(《辨惑論》)

治脾氣實,其人口中淡,甘臥憒憒,痛無常處,及嘔吐反胃方。

大黃(六兩)

上一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又主食即吐,並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兩,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千金翼》)

治脾臟熱,唇焦口氣,引飲不止,紅芍藥散方。

紅芍藥(一兩),川大黃(半兩),甘草(半兩),地黃(一兩乾者)

上件藥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溫服食後臨臥。(《簡要濟眾》)

潤補諸方,清膈散,治脾家疸熱,令人口甘。

麥門冬(去心),沙參,人參(去蘆),金釵,石斛(各一兩去根),草龍膽,柴胡(去梗),陳皮(去白),黃連(去須),木通(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日進二服。(《魏氏》)

戊申有一貧士,七月中病脾胃虛弱,氣促憔悴,因與人參芍藥湯。

麥門冬(二分),當歸身,人參(以上各三分),炙甘草,白芍藥,黃耆(以上各一錢),五味子(五個)

白話文:

脾胃病

將藥材磨成細末,用水煮成麵糊,搓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六、七十丸,飯後用生薑湯送服。(出自《御藥院方》)

清除積滯、瀉熱的方子,深師治療因長期寒冷、脾胃虛寒、胸腹脹滿、消化不良的溫脾丸配方:

大黃(二兩),炒麥芽(三兩),乾薑(三兩),炙過的厚朴(一兩),炮製過的附子(一兩),當歸(一兩),炙甘草(一兩),桂心(一兩),人參(一兩),炙過的枳實(一兩)。

將以上十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搓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丸,每日三次,也可以增至二十丸,飯後服用。(出自《外臺》)

《範汪方》治療長期寒冷,食慾不振數十年的情況:

吳茱萸(八合),切好的生薑(一斤),硝石(一升)。

將以上三種藥材,加入清酒一斗,水一斗,煮至剩四升,過濾掉藥渣,溫熱飲用二升,病情好轉就停止服用。(出自《醫心》)

開胃促進食慾的丁香湯:

藿香(半兩),去殼取肉的巴豆(二十粒),丁香(四十九粒),小米(一合)。

先將小米和巴豆肉一同炒至赤色,去除巴豆不用,只留小米與丁香、藿香一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出自《本事續集》)

幫助消化、疏通氣機的尊貴食藥:

陳年小米(半升,越久越好),炒麥芽(一兩),去瓤的陳皮(半兩),去瓤的青皮(半兩),縮砂仁(一兩),丁香皮(半兩),炙甘草(一兩),去黑皮的生香附子(二兩),巴豆(二十一粒,和陳米炒至七分熟,不能炒焦,取出巴豆不用)。

將以上八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調成糊狀,搓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用溫開水吞服,也可以嚼碎服用,小孩用量酌情減少,空腹用淡薑湯送服。(出自《選奇後集》)

三黃枳朮丸,治療因吃肉食、濕麵、辛辣厚味食物引起的胸悶不適:

黃芩(二兩),用酒洗過的黃連(一兩),用濕紙包裹煨過的大黃(一兩),炒過的焦神麴(一兩),橘皮(一兩),白朮(一兩),麩炒的枳實(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湯浸泡蒸熟的餅搓成丸子,比綠豆大一倍,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開水送服,根據病情輕重服用。(出自《辨惑論》)

治療脾氣實,症狀為口中無味、嗜睡、身體疼痛不定、嘔吐反胃的方子:

大黃(六兩)。

將大黃切開,加入六升水煮至剩下一升,分兩次服用。如果同時有吃東西就吐,大便不通的情況,則加入甘草二兩,煮至剩二升半,分三次服用。(出自《千金翼》)

治療脾臟有熱,症狀為嘴唇焦乾、口臭、不停喝水的紅芍藥散配方:

紅芍藥(一兩),川大黃(半兩),甘草(半兩),乾地黃(一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煎至剩六分,溫服,飯後睡前服用。(出自《簡要濟眾》)

滋潤補益的方子,清膈散,治療脾臟有熱引起的黃疸,症狀為口中發甜:

麥門冬(去心,一兩),沙參(一兩),人參(去蘆,一兩),金釵石斛(一兩,去根),草龍膽(半兩),柴胡(去梗,半兩),陳皮(去白,半兩),黃連(去鬚,半兩),木通(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煎至剩七分,去渣,飯前溫服,每日服用兩次。(出自《魏氏》)

戊申年有一位貧困書生,七月份患病,脾胃虛弱,呼吸急促,形容憔悴,因此給予人參芍藥湯:

麥門冬(二分),當歸身(三分),人參(三分),炙甘草(一錢),白芍藥(一錢),黃耆(一錢),五味子(五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