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62)
臟腑類 (62)
1. 脾胃病
《小青囊》香砂平胃散,治病後胃虛少食,於本方加香附、砂仁。
白朮調中湯,治中寒痞悶急痛,寒濕相搏,吐瀉腹痛,無問寒熱久新,並宜服之。(或有口瘡目疾,孕婦等吐瀉者,以畏乾薑、官桂,不服。)
白朮,茯苓(去皮),陳皮(去白),澤瀉(各半兩),乾薑(炮),官桂(去皮),縮砂仁,藿香(各一分),甘草(一兩)
上為末,白湯化蜜少許,調下二錢,每日三服。煉蜜和就,每兩作十丸,名白朮調中丸,小兒一服分三服。(《宣明》)
《廣濟》療脾胃氣微,不能下食,五內中冷,時時下痢方。
白朮(八兩),神麯(末五兩),甘草(二兩炙),乾薑(二兩),枳實(二兩炙)
上五味搗篩,蜜和丸,空腹溫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三十丸。腹中有痛,加當歸二兩。(《外臺》)
易水張先生枳朮丸,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枳實(麩炒黃色去瓤一兩)
上同為極細末,荷葉裹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白朮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氣強實不復傷也。(《辨惑論》)又橘皮枳朮丸,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於本方加橘皮一兩。(《丹溪附余》橘連枳朮丸,補脾和胃,瀉火消痰,更加黃連。
)又曲糵枳朮丸,治為人所勉勸,強食之,致心腹滿悶不快,於本方加大麥糵、神麯各一兩炒。又木香枳朮丸,破滯氣,消飲食,開胃,於本方加木香。《脾胃論》木香人參生薑丸,開胃進食,於本方加乾生薑、木香、人參、陳皮。
大安丸,健脾胃,消飲食。
山楂,白朮(各二兩),茯苓,神麯(炒),半夏(各一兩),陳皮,萊菔子(炒),連翹(各五錢)
上末之,炊餅丸。一方無白朮,名保和丸。(《丹溪》)
溫中諸方,《集驗方》治久寒,胸脅逆滿,不能食,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一兩),生薑(八兩切),小麥(一升),甘草(一兩),桂心(一兩),半夏(一升),大棗(二十枚劈)
凡八物㕮咀,以清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飲一升,日二。(《醫心》)
治脾虛,附子湯方。
附子(炮裂去皮臍),人參(等分)
上二味銼如麻豆,每服二錢匕,水一盞,入棗二枚劈破,生薑三片,煎至六分,食前去滓溫服。(《聖濟》)
加減理中丸,治脾胃不和,三焦壅滯,胸膈痞悶,脅肋脹痛,嘔吐噁心,口淡無味,呼吸寒冷,心腹暴痛,飲酒過傷,全不思食,常服生養諸氣,大益脾胃。
白朮,人參,甘草,乾薑(各一兩),青皮,陳皮(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不以時。(《雞蜂》)(按:方名云丸而為末服,可疑。又此方本出《活人書》,名治中湯。)
白話文:
脾胃病
《小青囊》的香砂平胃散,是用來治療生病後胃虛、食慾不振的,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香附和砂仁。
白朮調中湯,是用來治療因中焦虛寒引起的胸悶、急痛,以及寒濕相合導致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無論病程長短、寒熱情況都可以服用。(但如果患者有口腔潰瘍、眼疾,或是孕婦出現嘔吐等情況,因為顧忌乾薑和官桂,所以不適合服用。)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白朮、茯苓(去皮)、陳皮(去白)、澤瀉(各半兩),乾薑(炮製過)、官桂(去皮)、縮砂仁、藿香(各一分),甘草(一兩)。
把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加入少許蜂蜜調和後服用二錢,每天服用三次。也可以用煉製過的蜂蜜將藥粉製成丸藥,每兩藥粉製作成十丸,稱為白朮調中丸,小孩子服用時,每次用一丸分三次服用。(出自《宣明》)
《廣濟方》是治療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進食、五臟中寒、時常腹瀉的方子。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白朮(八兩),神麯(磨成粉五兩),甘草(炙烤過二兩),乾薑(二兩),枳實(炙烤過二兩)。
將這五味藥材搗碎過篩,再用蜂蜜調和成丸藥,在空腹時用溫酒送服,每次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二十粒,每天服用兩次,可以逐漸增加到三十粒。如果腹部疼痛,可以加入當歸二兩。(出自《外臺秘要》)
易水張先生的枳朮丸,是用來治療痞塊、幫助消化、強健胃的。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白朮(二兩),枳實(用麩皮炒至黃色並去除內瓤一兩)。
將這兩味藥材一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荷葉包裹炒飯後製作成丸藥,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可以用白開水送服,不限時間。用白朮的目的不是為了讓食物快速消化,而是為了增強胃氣,使其不再受損。(出自《辨惑論》)還有橘皮枳朮丸,是用來治療老人和小孩因元氣虛弱、消化不良,或臟腑功能失調、心下痞悶的,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橘皮一兩。(出自《丹溪附余》)橘連枳朮丸則是在此基礎上再加入黃連,用來補脾健胃,瀉火化痰。
另外,曲糵枳朮丸是用來治療因勉強進食導致心腹脹悶不適的,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炒過的大麥芽和神麯各一兩。還有木香枳朮丸,是用來疏通滯氣、幫助消化、開胃的,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木香。《脾胃論》中的木香人參生薑丸,具有開胃進食的功效,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了乾生薑、木香、人參、陳皮。
大安丸,具有健脾胃、幫助消化的作用。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山楂、白朮(各二兩),茯苓、神麯(炒過)、半夏(各一兩),陳皮、萊菔子(炒過)、連翹(各五錢)。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麵餅製作成丸藥。另一個方子不含白朮,稱為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
溫中諸方,《集驗方》中記載的吳茱萸湯,是用來治療因久寒導致的胸脅脹滿、食慾不振的。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吳茱萸(一升),人參(一兩),生薑(切成八兩),小麥(一升),甘草(一兩),桂心(一兩),半夏(一升),大棗(劈開二十枚)。
將這八味藥材切碎,加入五升清酒和三升水,煮至剩三升,過濾掉藥渣,取溫熱的藥液服用一升,每天服用兩次。(出自《醫心方》)
治療脾虛的附子湯,組成為:附子(炮製過去皮臍),人參(等量)。
將這兩味藥材切成像麻豆大小,每次取二錢,加入一杯水,以及兩枚劈開的紅棗,三片生薑,煎至剩下六分,在飯前過濾藥渣後溫服。(出自《聖濟總錄》)
加減理中丸,是用來治療脾胃不和、三焦氣機壅滯、胸膈痞悶、脅肋脹痛、嘔吐噁心、口淡無味、呼吸感覺寒冷、心腹突然疼痛、因飲酒過多導致食慾不振等症狀,經常服用可以滋養各種氣血,大大有益脾胃。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白朮、人參、甘草、乾薑(各一兩),青皮、陳皮(各半兩)。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取一錢,用滾燙的開水沖泡服用,不限時間。(出自《雞蜂普濟方》)(按:這個方子名為丸,但實際是服用散劑,可能存在錯誤。另外,這個方子最早出自《活人書》,名為治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