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61)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61)

1. 脾胃病

(按:《聖惠》治脾胃冷熱氣不和,胸中滿悶,不能下食,草豆蔻散,與此相似,有桂心、枳殼,半夏,無干薑、麥糵。蓋此為優,仍不錄。)

養胃湯,治胃虛寒,脛寒不得臥,淅淅惡風,洒洒惡寒,腹中痛虛鳴,寒熱如瘧,唇口乾,面目虛浮,嘔噦吐瀉,四肢疼痛,不思飲食,或傷寒濕,骨節皆痛。

厚朴(薑製炒),藿香(去梗),半夏(湯洗七次),茯苓(各一兩),人參甘草(炙),附子(炮去皮臍),橘皮(各三分),草果(去皮),白朮(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烏梅半個,煎七分,去滓空心服,常服溫胃消痰,進食下氣,闢寒疫。(《三因》)(宜與《瘧》門相參。又上方與此方俱兼溫中,然消導為主,故列於此。)《辨疑》香砂養胃湯,理脾胃,進食,逐寒邪,止嘔吐,於本方,去附子、白朮、草果,加砂仁、蒼朮。(《回春》有白朮,更去藿香、半夏,加香附、木香、白豆蔻。

)《金匱翼》谷勞沉香湯,於本方去藿香、附子,加沉香、木香、黑乾薑。

治三焦滯氣,榮衛氣不和,溫脾平胃氣,進食,木香散。

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紫色),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瓤焙乾),甘草(一兩炮),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茯苓(半兩),枇杷葉(一兩水浸刷去毛),木香(半兩),神麯,前胡(一兩去蘆頭),旋覆花(一兩),大腹皮(雨水浸洗焙乾),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生薑一塊,棗二個,煎至六分去滓,通口空心食前服。(《傳家秘寶》)

白朮散,治虛熱而渴。

人參(去蘆),白朮,木香,白茯苓(去皮),藿香(去土),甘草(以上各一兩),乾葛(二兩)

上件為粗末,每服三錢至五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辨惑論》)(按:此本錢氏方。)《宣明》人參白朮散,此方證同調中湯治法(見於後),本方去木香,加橘皮、澤瀉、滑石。

治胃氣不和,調氣進食,平胃散方。

蒼朮(四兩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厚朴(三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陳橘皮(二兩洗令淨焙乾),甘草(一兩炙黃)

上件藥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入生薑二片,棗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簡要濟眾》)《和劑》紹興方,正氣散,於本方加藿香、半夏。吳直閣名不換金正氣散。《葉氏》人參平胃散,石仲虛方,於本方加人參、茯苓。《易簡》曰:一方加茯苓、丁香各三兩,共為六味。

若胃寒嘔吐多,加生薑煎服。一法加縮砂、香附子各三兩,共為八味,加生薑煎服。若氣不舒快,中脘痞塞,不進飲食,病後調理,亦宜服之。《元戎》曰:平胃散與五苓散相合,名對金散。與六一散相合,名黃白散。與錢氏異功散相合,名調胃散。《回春》香砂平胃散,治傷食,於《易簡》八味方,去厚朴,加枳實、藿香、木香。

白話文:

脾胃病

《聖惠方》治療脾胃虛寒、冷熱之氣不調和,導致胸悶、無法進食的草豆蔻散,和這裡的方子類似,只是多了桂心、枳殼、半夏,少了乾薑、麥芽。這裡的方子更好,所以就不收錄草豆蔻散了。

養胃湯,治療胃部虛寒,導致腿腳冰冷無法入睡,微微怕風,時冷時熱像瘧疾一樣,肚子裡空虛作響,嘴唇乾燥,面部浮腫,噁心嘔吐腹瀉,四肢疼痛,不想吃東西,或者因為外感寒濕,導致骨節疼痛。

藥方組成:厚朴(用薑汁炒過)、藿香(去除梗)、半夏(用湯洗七次)、茯苓(各一兩)、人參、炙甘草(各三分)、炮附子(去除皮和臍)、橘皮(各三分)、草果(去除皮)、白朮(各半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杯半,加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烏梅半個,煎至七分,去除藥渣後空腹服用。經常服用可以溫暖脾胃,消除痰液,促進食慾,順暢氣機,預防寒冷引起的疾病。《三因方》中記載這個方子,可以參考《瘧疾》篇的內容。另外,這個方子和之前的方子都具有溫暖脾胃的作用,但是這個方子以消食導滯為主,所以歸在這裡。《辨疑》中記載的香砂養胃湯,可以調理脾胃,促進食慾,驅散寒邪,止住嘔吐,是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去除附子、白朮、草果,加入砂仁、蒼朮。《回春方》中這個方子有白朮,又去掉了藿香、半夏,加入了香附、木香、白豆蔻。

《金匱翼》中的谷勞沉香湯,是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去掉藿香、附子,加入沉香、木香、黑乾薑。

木香散,治療三焦氣滯,導致營衛之氣不調和,可以溫暖脾胃,調和脾胃之氣,促進食慾。

藥方組成:厚朴(一兩,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炙烤至紫色)、陳橘皮(一兩,用水浸泡後去除瓤,烘乾)、甘草(一兩,炮製)、人參(半兩,去除蘆頭)、白茯苓(半兩)、枇杷葉(一兩,用水浸泡後刷去毛)、木香(半兩)、神麯、前胡(一兩,去除蘆頭)、旋覆花(一兩)、大腹皮(用雨水浸泡後洗淨烘乾)。

用法:將以上藥材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大錢,用水一杯,加入生薑一塊、紅棗兩個,煎至六分,去除藥渣,空腹飯前服用。《傳家秘寶》中記載的方子。

白朮散,治療虛熱導致口渴。

藥方組成:人參(去除蘆頭)、白朮、木香、白茯苓(去除皮)、藿香(去除泥土)、甘草(以上各一兩)、乾葛(二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至五錢,用水一杯,煎至五分,溫服。《辨惑論》中記載的方子,這是錢氏的方子。《宣明方》中的人參白朮散,這個方子的症狀和調中湯的治療方法類似(見後文),這個方子去除了木香,加入了橘皮、澤瀉、滑石。

平胃散,治療胃氣不調和,可以調理氣機,促進食慾。

藥方組成:蒼朮(四兩,去除黑皮搗成粗末,炒至黃色)、厚朴(三兩,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炙烤至香熟)、陳橘皮(二兩,洗淨烘乾)、炙甘草(一兩)。

用法:將以上四味藥材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杯,加入生薑兩片、紅棗兩枚,一同煎至六分,去除藥渣,飯前溫服。《簡要濟眾方》中記載的方子。《和劑局方》中的紹興方,正氣散,是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藿香、半夏。吳直閣稱之為不換金正氣散。《葉氏方》中的人參平胃散,石仲虛的方子,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人參、茯苓。《易簡方》中說:有一個方子加入了茯苓、丁香各三兩,共六味。

如果胃寒嘔吐嚴重,可以加入生薑煎服。還有一種方法,加入縮砂、香附子各三兩,共八味,加入生薑煎服。如果氣機不暢,中脘部痞塞,食慾不佳,病後調理,也適合服用此方。《元戎方》中說:平胃散和五苓散合用,稱為對金散。和平胃散和六一散合用,稱為黃白散。和平胃散和錢氏異功散合用,稱為調胃散。《回春方》中的香砂平胃散,治療傷食,是在《易簡方》的八味基礎上,去除厚朴,加入枳實、藿香、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