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60)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60)

1. 脾胃病

厚朴(三兩炙),白朮,人參(各一兩),茯苓(三兩),生薑(五兩),橘皮(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為三服。蔣孝瑜處。(《外臺》)

四君子湯,和胃進食。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棗一枚,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以時。(《雞峰》)《聖濟》治胃中不和,氣逆乾嘔,飲食不下,順氣湯(即本方)(《幼幼》莊氏家傳小兒和脾飲子,亦是)。《易簡》治大人小兒脾胃不和,中脘停飲,大病之後,宜服此藥。

但味甘非快脾之劑,常服宜減甘草一半。一方加橘紅等分,名異功散(按:異功散本出《直訣》,溫中和氣,治吐瀉不思乳食)。《得效》曰:又方加陳皮、半夏,名六君子湯(按:六君子湯本出《楊氏》,治胸膈痞塞,脾寒不嗜食,服燥藥不得者,於本方去甘草,加枳殼、陳橘皮、半夏。蓋不如危氏為佳,故不具錄)。

嘔吐,加藿香、縮砂(《金鑑》亦名香砂六君子湯)。泄瀉,加木香、肉豆蔻。《原病集》六君子湯,若加香附子一錢,縮砂仁七枚,名香砂六君子湯。《醫通》香砂六君子湯,治氣虛痰食氣滯,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烏梅(《金鑑》去烏梅,柯琴有注,宜考)。《薛氏》一婦人吞酸噯腐,嘔吐痰涎,面色純白,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

開胃養氣進食,七珍散。

人參(去蘆),白朮,黃耆(蜜水塗炙),山芋,白茯苓(去皮),粟米(微炒),甘草(各一兩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棗同煎,至七分服。如無故不思飲食,加白扁豆一兩蒸用,名八珍散。予制此方,溫平不熱,每有傷寒、瘧疾、中暑得瘥之後,用此以調脾胃,日三四服,十日外,飲食倍常。(《本事》)《幼幼》趙氏家傳六神湯,養氣補虛進食,於本方去粟米,每服半錢,白湯點服。(《家寶》名二三君子湯。)

《惠眼觀證》參苓散,常服養氣安神益胃,此藥不冷不熱。

白朮(半兩),人參(去蘆頭),茯苓(去皮),紫蘇子,甘草(炙各一分),木香(半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濃煎棗湯調下,此藥宜常服。(《幼幼》)

養脾丸,治脾胃虛冷,心腹絞痛,胸膈滿悶,脅肋虛脹,嘔逆噁心,噫氣吞酸,泄瀉腸鳴,米穀不化,肢體倦怠,不思飲食。

白茯苓(去皮),人參(去蘆頭),大麥糵(炒各一兩),縮砂,乾薑(炮各二兩),白朮(半兩),甘草(炙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兩分作八丸,每服一丸,細嚼,生薑湯送下,食前服,此藥養胃進食。(《和劑》)《三因》補脾湯,治脾虛寒病,泄瀉腹滿,氣逆嘔吐,心煩不得臥,腸鳴虛脹,飲食不消,勞倦虛羸,喜噫,於本方去縮砂,加草果、厚朴、橘皮,為銼散,水煎。

白話文:

脾胃病

厚朴(用蜜炙過,三兩),白朮,人參(各一兩),茯苓(三兩),生薑(五兩),橘皮(兩兩)。

將以上六味藥材切碎,用水四升煎煮,煮至剩下一升二合,分成三次服用。這是蔣孝瑜開的處方。(出自《外臺秘要》)

四君子湯,能調和脾胃、增進食慾。

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煎煮。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一同煎至剩六分,去渣後溫服,不限時間服用。(出自《雞峰普濟方》)《聖濟總錄》用此方治療胃氣不調和,氣逆乾嘔,吃不下東西,又名順氣湯(即本方)。《幼幼集成》中,莊氏家傳的小兒和脾飲子也是這個方子。《易簡方》用此方治療大人小孩脾胃不和,中脘有停飲,以及大病之後的調理。

但此方味道偏甘甜,並非能快速健脾的藥方,如果長期服用,應該將甘草的用量減半。有個方子加入橘紅等量的藥材,稱為異功散(說明:異功散最早出自《直指方》,能溫中和氣,治療吐瀉、不思飲食)。《得效方》說,還有個方子加入陳皮、半夏,稱為六君子湯(說明:六君子湯最早出自《楊氏家藏方》,治療胸膈痞塞,脾胃虛寒不愛吃東西,服用燥熱藥物不適者,此方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去掉甘草,加入枳殼、陳橘皮、半夏。但效果不如危氏的方子,所以不詳細記錄)。

如果是嘔吐,可以加入藿香、縮砂仁(《金鑑》中也稱此方為香砂六君子湯)。如果是腹瀉,可以加入木香、肉豆蔻。《原病集》記載,六君子湯如果加入香附子一錢、縮砂仁七枚,就稱為香砂六君子湯。《醫通》記載,香砂六君子湯治療氣虛、痰食、氣滯等症,它是在六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入木香、砂仁、烏梅(《金鑑》去掉了烏梅,柯琴有註解,應該參考)。《薛氏醫案》記載,一位婦人經常吞酸、噯氣、嘔吐痰涎,臉色蒼白,用六君子湯加上附子、木香治好了。

七珍散,能開胃、養氣、增進食慾。

人參(去掉蘆頭),白朮,黃耆(用蜜水塗過炙烤),山藥,白茯苓(去掉皮),粟米(微炒),甘草(各一兩,蜜炙)。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煎煮。加入生薑、紅棗一同煎煮,煎至剩下七分時服用。如果沒有任何原因就不想吃東西,可以加入蒸過的白扁豆一兩,就稱為八珍散。我製訂這個方子,藥性溫和不燥熱,每次有傷寒、瘧疾、中暑病癒之後,就用這個方子來調養脾胃,每天服用三四次,十天後,飲食就能恢復到之前的兩倍。(出自《本事方》)《幼幼集成》中趙氏家傳的六神湯,能養氣補虛、增進食慾,是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減去粟米,每次服用半錢,用白開水送服。(《家寶方》稱此方為二三君子湯。)

《惠眼觀證》記載,參苓散,經常服用可以養氣安神、健脾胃,此藥藥性不寒不熱。

白朮(半兩),人參(去掉蘆頭),茯苓(去掉皮),紫蘇子,甘草(用蜜炙過,各一分),木香(半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濃煎的紅棗湯調服,此藥適合經常服用。(出自《幼幼集成》)

養脾丸,治療脾胃虛寒,心腹絞痛,胸膈脹滿,脅肋虛脹,嘔吐噁心,噯氣吞酸,腹瀉腸鳴,吃下的食物難以消化,四肢倦怠,不想吃東西。

白茯苓(去掉皮),人參(去掉蘆頭),大麥芽(炒過,各一兩),縮砂仁,乾薑(炮製過,各二兩),白朮(半兩),甘草(用蜜炙過,一兩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和成藥丸,每兩分成八丸,每次服用一丸,細嚼,用生薑湯送服,在飯前服用,這個藥方能養胃、增進食慾。(出自《和劑局方》)《三因方》中的補脾湯,治療脾虛寒病,腹瀉腹脹,氣逆嘔吐,心煩失眠,腸鳴虛脹,飲食難以消化,勞累虛弱,容易噯氣,是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減去縮砂仁,加入草果、厚朴、橘皮,將藥材粗碎,用水煎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