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59)
臟腑類 (59)
1. 脾胃病
東垣內外傷辨概略,外感八風之邪,乃有餘證也。內傷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病也。其內傷亦惡風自汗,若在溫暖無風處,則不惡矣。與外傷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頗相似,細分之特異耳。外感風邪,其惡風、自汗、頭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時,增加愈甚,直至傳入里作下證乃罷,語聲重濁,高厲有力,鼻息壅塞而不通,能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動搖,便著床枕,非扶不起。其內傷與飲食不節,勞役所傷,雖亦惡風。居露地中,遇大漫風起,則不惡也。惟門窗隙中,些小賊風來,亦大惡也,與傷風、傷寒俱不同矣。況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語則氣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穀之味,小便頻數而不渴。初勞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黃,大便常難,或澀或結,或虛坐,只見些小白膿,時有下氣,或泄黃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結而不通,若心下痞,或胸中閉塞,如刀劙之痛,二者亦互作,不並出也。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必臍下相火之勢,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使陽明之經逆行,亂於胸中,其氣無止息,甚則高喘。熱傷元氣,令四肢不收,無氣以動而懶倦嗜臥。以其外感風寒,俱無此證,故易為分辨耳。(《辨惑論》)
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寒,則手背熱,手心不熱,此辨至甚皎然。(按:外傷胃實,必手心熱,此豈指表證而言歟。)內證頭痛,有時而作,有時而止;外證頭痛,常常時作,直須傳入裡實方罷,此又內外證之不同者也。外感風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去,邪氣傳裡,始有渴也。
內傷飲食失節,勞役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氣在血脈中,有餘故也。初勞役形質,飲食失節,傷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熾上,克於肺金,故渴也,又當以此辨之。其外傷賊邪,必語聲前輕後重,高厲而有力。若是勞役所傷,飲食不節,表虛不足之病,必短氣氣促,上氣高喘懶語,其聲困弱而無力,至易見也。若毫釐之誤,則千里之謬。
(同上)
和中消導諸方,《錄驗方》治惡食,人參湯方。
人參(四兩),生薑(三斤),厚朴(二兩),枳實(二兩),甘草(二兩)
凡五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醫心》)
治脾寒飲食不消,勞倦氣脹噫滿,憂恚不樂,檳榔散方。
檳榔(八枚皮子並用),人參,茯苓,陳曲,厚朴,麥糵,白朮,吳茱萸(各二兩)
上八味治下篩,食後酒服方寸匕,日再。一方用橘皮一兩半。(《千金》)
《延年》厚朴湯,療不能食,腹內冷氣方。
白話文:
脾胃病
**東垣的《內外傷辨概略》**提到,外感風邪(如八風)引起的疾病,通常是身體機能過剩的表現。而內傷,像是飲食不節制、過勞造成的損傷,都是身體虛弱的表現。內傷的人也會怕風、容易流汗,但如果待在溫暖無風的地方,就不會怕風。這點和外感引起的鼻涕、頭痛、自汗很相似,但仔細分辨還是能找出差異。
外感風邪的症狀,如怕風、流汗、頭痛、流鼻涕等,會持續出現,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直到病情深入體內才停止。此時患者說話聲音會變得低沉沙啞且有力,鼻塞不通,但食慾正常,腹部平和,味覺正常,大小便正常,全身筋骨疼痛,無法動彈,只能躺在床上,需要別人攙扶才能起身。
內傷是因為飲食不節制或過勞引起的,也會怕風。但如果身處空曠的地方,遇到大風反而不怕;反而是從門窗縫隙吹進來的微風會讓人很不舒服。這點和一般的傷風、傷寒不一樣。而且內傷的流鼻涕、頭痛、自汗症狀是偶爾出現,不會持續不斷。另外,內傷的人會覺得鼻腔氣短,呼吸困難,說話時氣虛無力,影響食慾,可能不想吃東西,或吃不下,或這三種情況交替出現。腹部不舒服,可能腹痛難以伸直,味覺喪失,小便頻繁但不口渴。剛開始因過勞生病,會食慾不振,小便赤黃,大便常便秘,或排出帶有黏液的膿,時常放屁,或腹瀉如粥,或大便稀白,或便秘不通。有時會感到胸口悶脹,像刀割一樣疼痛,這些症狀也不會同時出現。有時胃部會感到疼痛,向上牽引至兩側肋骨,這通常是因為腎臟的相火太旺,像洪水一樣無法控制地向上衝,導致陽明經的氣逆行,擾亂胸腔,氣息難以平復,嚴重時會氣喘。熱氣損傷元氣,導致四肢無力,懶得動,只想躺著。因為外感風寒沒有這些症狀,所以很容易區分。
內傷和因過勞、飲食不節制引起的疾病,會出現手心發熱,手背不熱的情況;而外感風寒則是手背發熱,手心不熱。這是很明顯的區別。內傷引起的頭痛,有時會出現,有時會消失;外感引起的頭痛則會持續不斷,直到邪氣深入體內才會停止。這也是內外傷不同的地方。外感風寒,三天之後,體內的食物消化完畢,邪氣深入體內,人才會開始感到口渴。
內傷是因飲食不節制、過勞而引起的,長期患病者通常不會口渴,是因為邪氣在血脈中過剩。剛開始因過勞、飲食不節制而受傷嚴重的人,會感到口渴,因為心火旺盛,克制肺金,所以才會口渴。這也是區分內外傷的一個方法。外感風邪的人,說話聲音會先輕後重,高亢有力。而因過勞、飲食不節制、體虛引起的疾病,則會出現氣短、呼吸急促、說話無力、氣喘、懶言等症狀,聲音虛弱無力。這也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區別。只要稍有誤判,就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和中消導諸方》,《錄驗方》中記載了一個治療食慾不振的方子,叫做人參湯:
人參(四兩),生薑(三斤),厚朴(二兩),枳實(二兩),甘草(二兩)
將這五種藥材切碎,加六升水煎煮成二升,分三次服用。(出自《醫心》)
另有一個治療脾胃虛寒、飲食不消化、勞累氣脹、憂愁不樂的方子,叫做檳榔散:
檳榔(八枚,連皮一起用),人參,茯苓,陳曲,厚朴,麥芽,白朮,吳茱萸(各二兩)
將這八種藥材研成細末,每次用一小匙,飯後用酒送服,每天兩次。也有一個方子用橘皮一兩半。(出自《千金》)
《延年》中記載了一個厚朴湯,可以用來治療食慾不振、腹內寒冷的症狀: (方子內容未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