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58)
臟腑類 (58)
1. 脾胃病
一婦人年逾二十,不進飲食二年矣,日飲清茶果品之類,面部微黃浮腫,形體如常,仍能步履,但體倦,肝脾二脈弦浮,按之微而結滯。余用六君加木香、吳茱,下痰積甚多,飲食頓進,形體始瘦,臥床月餘,仍服六君之類而安。
(同上)(按:《丹溪翁傳》一女子病不食且半載,翁診之,肝脈弦出左寸口。曰:此思男子不得,氣結於脾故耳。乃以怒解之。當參。)
朱思古,眉州人,年三十歲時,得疾不能食,聞葷腥即嘔,惟用大鐺旋煮湯,沃淡飯,數數食之,醫莫能治。史載之曰:俗輩不讀醫經,而妄欲療人之疾,可嘆可駭,君之疾正在《素問》經中,名曰食掛。凡人之肺六葉,舒張而蓋,下覆於脾。子母氣和,則進食。一或有戾,則肺不能舒,脾為之敝,故不嗜食。
遂授之一方,以清氣潤肺為治。服之三日,病者鼻聞肉味覺香,取啖之甚美。此事宋人載於傳記(按:此出《閒窗括異志》),余考之岐黃書,皆無食掛之說,或記者假託耳,或史公妄言,以欺世惑人歟,二者皆未可知。(《續醫說》)
善飢(善食而瘦)(不能食而瘦),舍侄偶食罷即飢,再食又飢,自碎生薑,濃泡二碗服愈。(《資生》)
易飢屬脾家邪火,忌升、辛溫、大熱、香燥,宜清火除熱、生津液、益脾陰、甘寒、苦寒、酸寒。(《本草經疏》)
善食而瘦者,多因有火(按:此本於東垣,既見上),然當察火之微甚。微火者,微清之,如生地、芍藥、丹皮、沙參、麥冬、石斛、竹葉、地骨皮、黃芩、知母、細甘草之屬是也。若火甚者,或隨食隨飢,隨飲隨渴,或肌膚燥熱,二便澀結,則石膏、黃連、梔子、黃柏、龍膽草、苦參之屬所不可免。此當察其三焦五臟,隨所在而治之。
然陽盛者陰必虛,如一陰煎、二陰煎、四陰煎之屬,皆當擇而用也。不能食而瘦者,必其脾胃虛弱,不能健運而然,故或為噯氣吞酸、痞滿不飢等證,宜四君子湯、歸脾湯。(《景岳》)
濕熱,濕熱之原,蓋因寒溫飢飽失常,喜怒勞役過度以傷脾胃。夫脾胃乃水穀之海也,今脾胃受傷而動火,火則熏蒸水穀而為濕熱者也。又按胃司納受,脾司運化,今脾不能運化飲食,飲食停積而生濕熱,亦良多矣。為治之法,人壯實則專攻其濕熱,人弱虛則攻補兼施,而補脾、消穀、導水三者不可闕一也。(《丹溪附余》)
《脈理提綱》曰:濕熱,脈緩大。(同上)
血虛脾弱,今之人治脾病,不曰補,則曰健。《內經》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參、苓、白朮,補之燥之者是也。又如易所稱天行健,易老作枳朮丸,一消一補,健之者是也。二者世人知之矣,至於血虛脾弱,鮮有論及其理何哉?人之五臟,二臟屬氣,三臟屬血。脾血藏也,善統血者也。血枯脾弱,致失其職,亦不能司轉輸。用參朮補之燥之則誤,一消一補健之則非。吾鄉溪南吳隱君(諱正學)傳一秘方,名正中散,用當歸、白朮、香附、茯神、黃連、木香,共為末,胸脹傷食氣逆,隨意米飲、酒、水皆可調服,傳之數世,皆謂神方。客問曰:血虛脾弱,外證何似?曰:思慮則傷脾。心脾相連,心生血而脾統血。血枯脾弱,外證則大腸乾燥而秘結,非若飲食不節,脾氣損傷,大腸多溏也。當歸補血藥,故用之最多。然不外乎實脾土,故次多白朮。思慮者,開鬱為主,香附次之。寧神者,茯神為先,則又次之。血少火生,黃連用以清火。然氣又不可不順,故少加木香。(《星海》)
白話文:
脾胃病
一位二十多歲的婦人,已經兩年不吃東西了,每天只喝清茶和吃水果之類的東西。她的臉色微微發黃浮腫,體型看起來正常,還能走路,但感覺身體疲倦。把脈發現她的肝脈和脾脈都呈現弦浮的脈象,按下去感覺微弱而且有結滯。我用了六君子湯再加木香和吳茱萸,幫她排出了很多痰液積滯,之後她就開始能吃東西了,體型也開始變瘦。她在床上休養了一個多月,繼續服用六君子湯之類的藥,身體就康復了。
(同一案例)(補充:《丹溪翁傳》記載,有一個女子生病半年不吃東西,醫生診斷後發現她的肝脈弦出在左手寸口。醫生說:「這是因為思念男子而不得,導致氣結在脾臟的緣故。」後來用激怒的方法來疏解她的氣結,可以參考這個案例。)
朱思古,是眉州人,三十歲時得病不能吃東西,聞到葷腥就想吐,只能用大鍋煮稀湯,淋在淡飯上,少量多次地吃。醫生都治不好他的病。史書記載說:「那些不讀醫書的庸醫,卻想著要醫治別人的病,真是可嘆又可怕。朱思古的病其實在《素問》這本書裡有記載,叫做『食掛』。人的肺有六葉,會舒展開來覆蓋在脾臟上面。如果肺和脾的氣順暢,人就能正常進食;如果其中一方有問題,肺就不能舒展,脾臟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就不想吃東西了。」
於是醫生給了他一個方子,用清肺潤肺的方法治療。服用三天後,病人聞到肉味覺得很香,吃起來也覺得很好吃。這件事是宋朝人記載在傳記裡的。(補充:我查閱《黃帝內經》和岐伯的醫書,都沒有關於『食掛』的說法,可能是作者假託的,或是史官為了欺騙世人而胡說的,這兩種情況都不能確定。)
容易飢餓(能吃卻消瘦)(不能吃也消瘦),我的一個侄子常常吃完飯就覺得餓,吃了又餓,他自己把生薑搗碎,用濃濃的薑湯泡兩碗喝就好了。(《資生》)
容易飢餓是脾胃有邪火的表現,要避免使用溫熱、辛辣、大熱、香燥的食物或藥物。應該使用清火除熱、滋生津液、滋養脾陰、甘寒、苦寒、酸寒的藥物或食物。(《本草經疏》)
能吃卻消瘦的人,大多是因為體內有火(這是根據李東垣的觀點)。但應該仔細觀察火的大小。如果火勢輕微,就用輕微清火的方法,例如生地、芍藥、丹皮、沙參、麥冬、石斛、竹葉、地骨皮、黃芩、知母、細甘草等藥材。如果火勢很盛,常常吃完就餓、喝完就渴,或者皮膚乾燥發熱、大小便不順暢,就必須使用石膏、黃連、梔子、黃柏、龍膽草、苦參等藥材。還應該仔細觀察三焦五臟的情況,根據病變所在來治療。
此外,陽氣旺盛的人,陰氣一定虛弱。像是用一陰煎、二陰煎、四陰煎等方劑來滋陰,都應該選擇適合的方子來使用。不能吃東西而消瘦的人,一定是脾胃虛弱,不能好好運化食物。所以才會出現打嗝、吞酸、胸悶不餓等症狀,應該使用四君子湯、歸脾湯等方劑來治療。(《景岳》)
濕熱,濕熱的產生,大多是因為飲食不規律,忽冷忽熱、飢一頓飽一頓,或是因為過度勞累、情緒失控而傷害脾胃。脾胃是儲存水穀的倉庫,如果脾胃受損而產生火,火就會把水穀蒸發成濕熱。另外,胃負責納受食物,脾負責運化食物,如果脾臟無法運化飲食,飲食停留在體內就會產生濕熱。治療的方法,體格壯實的人,應該著重治療濕熱;體質虛弱的人,應該攻補兼施,並且要補脾、消食、導水,這三者缺一不可。(《丹溪附余》)
《脈理提綱》說:濕熱的脈象是緩而大的。(同上)
血虛脾弱,現在的人治療脾病,不是補,就是健。《黃帝內經》說:「脾臟討厭濕,要趕快用苦味藥來燥濕。」像人參、茯苓、白朮等,就是補而且能燥濕的藥。又像是《易經》說的「天行健」,醫家張元素用枳實、白朮做成枳朮丸,一個消食一個補氣,就是健脾的例子。這兩種方法世人都知道,但是對於血虛脾弱的情況,很少有人討論它的道理。人的五臟,有兩個是屬氣的,有三個是屬血的。脾臟是藏血的,善於統攝血液。如果血虛而脾臟虛弱,就會失去它的功能,也不能運化食物。用人參、白朮等藥物來補氣燥濕是錯誤的,用消食補氣的方法也是不對的。我的家鄉溪南的吳隱君(名正學)傳了一個秘方,叫做正中散,用當歸、白朮、香附、茯神、黃連、木香等藥材磨成粉末。如果胸悶、食積、氣逆,可以用米湯、酒或水隨意調服,這個藥方流傳了好幾代,大家都認為是神方。有客人問說:「血虛脾弱,外在會有什麼症狀?」吳隱君說:「思慮過度會傷害脾臟。心臟和脾臟是相連的,心臟產生血液,而脾臟統攝血液。如果血虛脾弱,外在就會出現大腸乾燥便秘的情況,這跟飲食不節、脾氣損傷造成大便溏瀉的情況不同。當歸是補血的藥,所以用的最多。但總的來說不外乎是補養脾土,所以接著用白朮。思慮過多的人要先疏肝解鬱,所以用香附。寧神方面,茯神是首選,所以也用在後面。血少容易生火,所以用黃連清火。但是氣也不能不順,所以加一點點木香。」(《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