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臟腑類 (56)
臟腑類 (56)
1. 脾胃病
脈候,關上脈澀而堅,大而實,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實熱在胸中。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羸劣不欲飲食,如瘧狀。尺脈弱寸強,胃絡脈傷。(《脈經》)
實緊,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利者。難治(一作時時嘔,稽留難治)。滑疾,胃中有熱。(同上)
趺陽脈浮而澀,浮即胃氣微,澀即脾氣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為脾家失度。趺陽脈微而澀,微即無胃氣,澀即傷脾,寒在於膈而反下之,寒積不消,胃微脾傷,穀氣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虛下實,穀氣不通,為秘塞之病。凡有所擊僕,若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脾傷則中氣,陰陽離別,陽不從陰,故以三分候死生。(同上)(按:三分未詳其義,或是三部,當考。
)
尺中伏,水穀不消。寸口弦,胃中拘急(一作心下愊愊)。關上弦,胃中有寒,心下拘急。關上數,胃中有熱。關上芤,胃中虛。(同上)
人身之脾胃,專借之以容納五穀而克化之。脾屬土而居五臟之中,寄旺於四時之內,以土能容載萬物,故好靜。其脈常喜沉細而緩,帶浮緊洪數者,即有病之脈也。(《大成》)
證治諸說,脾者臟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氣相為表裡,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若虛實不等,水穀不消,故令腹內虛脹或泄,不能飲食,所以謂之脾胃氣不和,不能飲食也。(《病源論》)
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飢肉削,即食㑊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虛,此之謂也。夫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顯火上行,獨燎其面。
《黃帝針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脾為死陰,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焉。形體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脾既病,則其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脾胃論》)
尋常理脾助胃之道,當用以平和之藥。(《大成》)
脾不和則食不化,胃不和則不思食,脾胃不和則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瀉,或脹滿,或吞酸,或噯氣,或噁心,用治中湯。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縮二陳湯、枳朮丸。胃不和者,平胃散。脾胃虛損者,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脾胃虛,飲食不進,嘔吐瀉利,四肢無力,怠惰嗜臥,或病後脾胃受傷,元氣不足,參苓白朮散、建中湯。脾胃停食,不能消導,曲糵橘半枳朮丸或保和丸。
脾胃有寒,脈遲,理中湯。脾胃虛冷,心腹脹滿疼痛,厚朴溫中湯。胃寒不進食,香砂養胃湯、進食散。脾胃鬱火,二陳加芩、連、山梔。脾胃虛熱,津不足,白朮散。脾胃有熱,消穀善飢,三黃枳朮丸。脾熱口臭,瀉黃散(是錢氏方)。胃火齒痛,清胃散(方見《口齒》中)。
白話文:
脾胃病
脈象觀察
關脈(寸關尺中的中間位置)摸起來澀滯而堅硬,又大又實,按下去力量不減弱,表示中焦(脾胃所在位置)有實邪,有積聚在脾臟的病邪,導致肺氣鬱塞,胸中感覺有實熱。關脈有時出現有時消失,一下子大一下子小,時而舒緩時而急促,表示胃中有寒熱交替的情況,身體虛弱不想吃飯,像瘧疾發作一樣。如果尺脈虛弱而寸脈強盛,表示胃的絡脈受損。
如果脈象摸起來實且緊,表示胃中有寒氣,會感覺苦悶不想吃飯,而且常常腹瀉,這種情況很難治療(也有說是常常嘔吐,持續很久難以治療)。如果脈象摸起來滑而快,表示胃中有熱。
趺陽脈(腳踝處的脈搏)摸起來浮而澀,浮表示胃氣微弱,澀表示脾氣衰弱,這兩種情況相互搏擊,就會出現呼吸困難,這是脾臟功能失調的表現。如果趺陽脈微弱而澀,微弱表示沒有胃氣,澀表示脾臟受損,寒氣停留在膈(胸腹之間的部位),反而用攻下的藥物,這樣寒邪積聚不消散,導致胃氣更加微弱、脾臟受傷,食物的精華不能運行,吃完飯就打嗝,寒氣停留在胸膈,造成上面虛弱而下面實,食物的精華不能正常運輸,就會出現便秘的問題。凡是受到撞擊跌倒,或是酒醉吃飽後同房,或是出汗後吹風,都會損傷脾臟,脾臟受損就會導致中氣不足,陰陽分離,陽氣不能跟隨陰氣,這種情況下,需要從三分來判斷生死(這裡的三分具體指什麼,需要進一步考證,可能是指三部的意思)。
尺脈(寸關尺中的最下方)摸起來伏沉,表示水穀食物不能消化。寸口脈(手腕處的脈搏)摸起來像琴弦一樣繃緊,表示胃中拘急不舒服(也有說心下感覺憋悶)。關脈摸起來像琴弦一樣繃緊,表示胃中有寒,心下拘急。關脈摸起來急促,表示胃中有熱。關脈摸起來空虛,表示胃中虛弱。
人體的脾胃,專門負責容納和消化五穀食物。脾臟屬土,位於五臟的中間,寄託旺盛於四季,因為土能夠承載萬物,所以脾喜歡安靜。脾的正常脈象是沉細而緩慢,如果出現浮、緊、洪、數等脈象,就表示有病。
證治諸說
脾是臟,胃是腑,脾胃二氣相互為表裡,胃接受食物,脾負責研磨消化。如果二者的氣機平和協調,食物就能被消化,人就能正常進食。如果虛實不均,水穀食物不能消化,就會導致腹部虛脹或者腹瀉,不能正常進食,這就是所謂的脾胃氣不和,導致不能進食。
如果胃中元氣旺盛,就能夠正常進食而不受損傷,即使過了吃飯的時間也不會感到飢餓。如果脾胃都很旺盛,就能正常進食而且身體肥胖。如果脾胃都很虛弱,就不能正常進食而身體消瘦,或者吃的很少卻肥胖,雖然肥胖但是四肢無力,這是因為脾臟功能太強盛而邪氣也多。還有一種情況是吃的很多卻很消瘦,這是因為胃中有火邪潛伏在氣分,所以能吃,但是脾虛所以肌肉消減,這也是吃很多卻很消瘦的原因。古人說吃太多也會導致肌肉虛弱,就是這個道理。如果飲食沒有節制就會導致胃病,胃病會導致氣短、精神不振,並且產生熱邪,有時會出現火熱向上,獨獨燒灼面部。
《黃帝針經》說:面部發熱是足陽明經(屬於胃)的疾病。胃生病了,脾臟就沒有可以依賴的物質來源,脾臟是屬於陰的,沒有固定時令,所以也會跟著生病。如果身體過度勞累也會導致脾病,脾病會導致身體疲憊、喜歡躺著、四肢無力、大便腹瀉。脾臟生病後,胃也不能單獨運行津液,所以也會跟著生病。
治療脾胃疾病的方法,應該使用平和的藥物。
脾氣不和就會導致食物不能消化,胃氣不和就會導致不想吃飯,脾胃都不和就會導致既不想吃飯又不能消化,或者出現嘔吐、腹瀉、腹脹、吞酸、打嗝、噁心等症狀,可以用治中湯來治療。如果脾氣不和,不想吃飯而且吃了也消化不了,可以用枳縮二陳湯、枳朮丸來治療。如果胃氣不和,可以用平胃散來治療。如果脾胃虛損,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來治療。如果脾胃虛弱,飲食不能進,出現嘔吐腹瀉、四肢無力、身體疲憊、喜歡躺著,或者病後脾胃受傷、元氣不足,可以用參苓白朮散、建中湯來治療。如果脾胃停滯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可以用曲糵橘半枳朮丸或保和丸來治療。
如果脾胃有寒邪,脈象遲緩,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如果脾胃虛寒,心腹脹滿疼痛,可以用厚朴溫中湯來治療。如果胃寒不想吃飯,可以用香砂養胃湯、進食散來治療。如果脾胃鬱積火邪,可以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山梔來治療。如果脾胃虛熱,津液不足,可以用白朮散來治療。如果脾胃有熱邪,容易消化食物,而且容易感到飢餓,可以用三黃枳朮丸來治療。如果脾熱導致口臭,可以用瀉黃散來治療(這個方子是錢乙的)。如果胃火導致牙痛,可以用清胃散來治療(這個方子可以在《口齒》篇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