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55)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55)

1. 脾胃病

脾胃位於中而最易受傷,巢太醫書於五臟六腑外,更立脾胃諸病候,而後世諸家多從之,良有由也。今仍其例,採掇方論,以冠傷食等證之首。至如東垣所謂內傷,則自是一種病,蓋當時兵荒,人多勞役以致之,而學者沿襲為說,不知其實非今日所見,茲僅存梗概,以備參照已。

中焦義蘊,胃處腹中,猶灶中之火;谷在腹外,猶灶外之薪。薪不得灶內之火則不燃,故穀氣要胃氣腐之;火不得灶外之薪則易熄,故胃氣要穀氣充之。究竟火之燃薪,只是要變其體質,以為發端。既變後,莫非取波之體,助我之用。薪在灶內燃動,薪勢莫非火勢,谷在腹中運化,穀氣莫非胃氣。當此薪火合勢,炎炎不息時,自有一種升騰簇動之象氤氳而發為焰者,充盈於灶內,此即胃家之有中氣也。胃氣指腑言,中氣指焦言。凡火之能腐熟一切,使釜中之氣,充盈蒸潤,能升能溢者,皆焰之力也,焰力到則釜中之氣足。釜中之氣在人身,即膻中之氣也,凡所謂灑陳六腑、和調五臟者,皆此氣透上華蓋,而肺得之以輸布周身者也。故凡肺氣虛者,膻中之氣乏也,膻中之氣乏者,釜底之焰微也。欲盛其焰,須是火足;欲足其火,須是薪添。薪之為言谷也,谷入於陰,長養於陽,則實此谷者,非陽而何。然則胃之有陽氣,又何氣也?曰:陽氣之與胃氣,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胃氣從發宣處見,雖是發宣,只有具體;陽氣從包蘊處見,雖是包蘊,用則無窮。究而言之,陽氣即胃中所稟之性,猶夫火之云熱也。火性熱,故釜底熱,則釜上無火之處無不熱。火不能化一切之非火而為火,而火性之熱,則能化一切之非熱而為熱。故穀氣足則胃氣充,尚是後一層事;而陽氣充則穀氣化,實是先一層事。猶之夫火,將欲化彼之非熱而為熱,自不得不先化此薪之非火而為火也。所以此處之陽,專隸在胃上言,非與陰字對看,乃胃之所具,以統乎五臟六腑者也。其所以統乎五臟六腑者,正以其能長養穀氣也。穀氣者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能養此者即能統彼,以中氣在我,凡四旁上下之氣,皆從我布也。由中氣列之為陽氣、為胃氣、為穀氣,此皆就其氣候未成,物交物則引之者而言;若已經融化後,則數氣只摶為一氣。一氣者,何氣也?中氣也。以其於數者完全具足,而又能擴而充之,天地已於此分造化,更何諸氣之偏隸乎。故治法,只以中之一字該之,而助陽化谷,以宣行胃氣,則皆理字內功夫也(按句曰臟腑不調,中氣不運,病久不愈,俱理中證,故測云爾)。若脾之為氣,不過為胃行其津液,平常只可與胃作對峙,而在此處,猶之薪火接合處,用之作抽添扇揚力者。火非抽添扇揚則不炎,胃無消磨健運則不化,故言胃氣,內已該括及脾氣,不可抽出與中氣、陽氣、穀氣等並提而互舉也。此則中焦之義蘊,大略盡此。蓋人身之有氣血津液,皆從中焦造作醞釀出來,到得膻中而上,則有升有降,皆從自然處布宣,無待於五臟六腑之為造作、為醞釀也。然則中之一字在人身,其為義之大何如也。(《醫徑句測》)

白話文:

脾胃病

脾胃位於人體中央,最容易受到傷害。巢氏醫書在論述五臟六腑之外,另立脾胃諸病的章節,後世醫家多沿用此法,是有道理的。本文也沿用此例,選取相關方論,作為論述傷食等症的首要篇章。至於東垣(李東垣)所說的內傷,則是一種特殊病症,因當時戰亂頻仍,百姓勞役過度所致,後世學者沿用此說,卻不知其病因已非今日所見,這裡只簡述其大意,供參考。

中焦的奧妙在於:胃位於腹部,如同灶中的火;食物在腹外,如同灶外的柴薪。柴薪若沒有灶內之火則無法燃燒,所以穀物之氣需要胃氣來腐熟;火若沒有灶外的柴薪則容易熄滅,所以胃氣需要穀物之氣來充盈。總之,火的燃燒柴薪,只是為了改變其物質性質,作為發端的動力。既已改變後,其所產生的能量,則幫助人體運作。柴薪在灶內燃燒,柴薪的勢能就是火的勢能,穀物在腹中運化,穀物之氣就是胃氣。當柴薪與火勢合一,熊熊燃燒時,就會產生一種向上升騰、活躍的氣象,氤氳而發為火焰,充盈於灶內,這就是胃的“中氣”。胃氣指腑而言,中氣指焦而言。凡是火能腐熟一切,使鍋中之氣充盈滋潤,能上升能溢出的,都是火焰的力量,火焰之力充足,鍋中之氣就充足。鍋中之氣在人體,就是膻中之氣,凡是所謂調和六腑、協調五臟的,都是這股氣上升到胸腔,然後由肺臟輸布全身。所以,凡是肺氣虛弱的人,膻中之氣就不足;膻中之氣不足,鍋底的火焰就微弱。想要旺盛火焰,必須要火勢充足;想要火勢充足,必須要添加柴薪。柴薪比喻穀物,穀物進入陰位,生長於陽位,所以滋養穀物的,非陽氣莫屬。那麼胃的陽氣是什麼氣呢?陽氣與胃氣,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胃氣從其發散宣洩之處可以見到,雖然是發散宣洩,但卻是具體可見的;陽氣則從其包容蘊藏之處可以見到,雖然是包容蘊藏,但其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總而言之,陽氣就是胃中所秉受的特性,如同火之為熱一樣。火性為熱,所以鍋底熱,則鍋上沒有火的地方也同樣是熱的。火不能使一切非火之物變成火,但是火的熱性,卻能使一切非熱之物變成熱。所以穀物之氣充足則胃氣充盈,這是後一步的事情;而陽氣充足則穀物之氣得以轉化,這是先一步的事情。如同火,要想使非熱之物變為熱,就必須先使柴薪由非火之物變為火。所以這裡所說的陽,專指胃而言,不是與陰相對而言,而是胃所具有的,統攝五臟六腑之氣。它之所以能統攝五臟六腑,正是因為它能滋養穀物之氣。五臟六腑都依靠穀物之氣來維持,所以能滋養穀物之氣就能統攝五臟六腑,因為中氣在我,周圍上下之氣,都由我來布散。由中氣分列為陽氣、胃氣、穀物之氣,這是指其氣候未成,物與物相感應時而言;如果已經融合之後,則這幾種氣就凝聚為一氣。一氣者,是什麼氣呢?就是中氣。因為它具足了幾種氣的全部,而且又能擴展充盈,天地之間的造化就在於此,更無需其他氣的偏屬了。所以治療方法,只用“中”一個字就概括了,輔助陽氣、轉化穀物,宣通胃氣,都是理中之法(按:臟腑失調,中氣不運,久病不愈,都屬於理中證,所以這樣說)。至於脾之氣,不過是幫助胃運化津液,平常只是與胃相對應,而在這裡,如同柴薪與火相接處,起著抽添扇揚的作用。火沒有抽添扇揚就不能燃燒,胃沒有消磨健運就不能運化,所以說胃氣,裡面已經包含了脾氣,不可將其抽出來與中氣、陽氣、穀物之氣等並列互提。這就是中焦奧妙之所在,大致如此。蓋人體之氣血津液,皆由中焦運化產生,到達膻中而上,則有升有降,都自然地布散,無需五臟六腑另行運化。那麼“中”字在人體,其意義是何等重大!(《醫徑句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