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52)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52)

1. 關格

至於尋常腹痛,二便不通而嘔吐,其脈沉靜不緊盛倍大者,非關格也,乃痰食之證,宜二陳湯加白芥子、山楂、枳實、青皮治之。(《匯補》)(按:尋常二便不通,自有專門,宜參。)

補瀉兩難,本經《脈度篇》所云,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此舉脈證而兼言之也。若以脈言,則如前之四倍者是也。若以證言,則又有陰陽俱盛者,以陽病極於陽分,而陰病極於陰分也。凡陽盛於陽者,若乎當瀉,而陰分見陰,又不可瀉。陰極於陰者,若乎當補,而陽分見陽,又不可補。病若此者,陽自陽而陽中無陰,陰自陰而陰中無陽,上下否隔,兩顧弗能,補之不可,瀉之又不可,是亦關格之證也,有死而已。此與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之證大有不同,學者當辨其疑似。(《景岳》)

熱劑從治,人有一時關格,大小便閉結不通,渴飲涼水,少頃即吐,又飲之又吐,面赤唇焦,粒米不能下胃,飲一杯吐出杯半,脈亦沉伏。人以為脈絕也,誰知是格陽不宣,腎經寒邪太盛之故乎。夫腎屬少陰,喜溫而不喜寒也。寒邪入腎,則陽無所附,陽欲杜陰而不能,陰且格陽而愈勝。於是陽不散居於下焦,而盡逆衝於上焦,咽喉之間,難於容物而作吐矣。夫陽宜陰折,熱宜寒折,似乎陽熱在上,宜用陰寒之藥以治之。然而陽熱在上,而下正陰寒也。用陰寒以折陰寒,正投其所惡也,不特無功而反有大害。蓋上假熱而下真寒,非用真熱假寒之法從治之,斷不能順其性而開其關也。方用白通湯治之,方中原是大熱之味,得人尿、豬膽以亂之,則下咽覺寒,而入腹正熱,陽可重回而陰可立散,自然脈通而關啟矣。(《辨證錄》)

治宜開通,凡治關格病,不知批郄導竅,但冀止嘔利溲,亟治其標,技窮力竭,無益反損,醫之罪也。(《法律》)

此證危急,法難緩治,宜先投辛香通竅下降之藥以治其上,次用苦寒利氣下泄之藥以通二便(按:沈氏襲潔古之謬,故用苦寒)。蓋證既危急,縱有裡虛,亦宜通後再補也。(《尊生書》)

用吐之謬,丹溪書云:必用吐,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又云:有痰,二陳湯吐之,吐中便有降。中氣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此蓋竊其治小便之法,填於條下,蹈世俗之弊而不悟,悲夫。(《準繩》)

丹溪則曰此證多死,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愚謂兩寸俱盛四倍,又安得為寒在上耶?且脈大如此,則浮豁無根,其虛可知,又堪吐乎?謬而又謬,莫此為甚矣。(《景岳》)

白話文:

關格

一般的腹痛,伴隨大小便不通暢且嘔吐,如果脈象沉靜、不緊張、不強盛,那並非關格,而是痰食引起的,應該用二陳湯加上白芥子、山楂、枳實、青皮來治療。(《匯補》)(註:一般的大小便不通暢有專門的處理方法,可以參考。)

補瀉兩難

《脈度篇》說,陰氣太盛,陽氣就無法運行,這稱為「關」;陽氣太盛,陰氣也無法運行,這稱為「格」;陰陽都過於強盛,無法相互協調,就稱為「關格」。患上關格的人,往往無法活到預期的壽命。這是將脈象和症狀一起來說的。如果單從脈象來說,就如之前說的脈象比平常大四倍的情況。如果從症狀來說,則有陰陽都過於強盛的情況,也就是陽病發展到陽分極限,陰病發展到陰分極限。凡是陽氣在陽分過於強盛,看起來好像應該瀉,但如果陰分出現陰虛的症狀,又不能瀉。陰氣在陰分過於強盛,看起來好像應該補,但如果陽分出現陽盛的症狀,又不能補。像這種情況,陽氣自己盛在陽分,陽氣中沒有陰氣;陰氣自己盛在陰分,陰氣中沒有陽氣,上下不通,兩方面都無法照顧到,補不行,瀉也不行,這也是關格的症狀,往往會死亡。這種情況和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的症狀大不相同,學習醫學的人應該辨別清楚。(《景岳》)

熱藥反治

有些人會突然出現關格,大小便堵塞不通,口渴想喝冷水,但喝下去不久就吐出來,再喝又吐,臉色發紅,嘴唇焦乾,一點米飯都吃不下,喝一杯水能吐出半杯,脈象也沉伏。人們以為脈搏已經斷絕,殊不知這是陽氣被阻礙,無法宣發,是腎經寒邪過於強盛的緣故。腎屬於少陰,喜歡溫暖而不喜歡寒冷。寒邪侵入腎臟,陽氣就沒有依附的地方,陽氣想要排斥陰氣卻無法做到,陰氣反而阻礙陽氣更加嚴重。於是陽氣無法在下焦散布,全部向上衝到上焦,在咽喉之間難以容納食物而引起嘔吐。一般來說陽氣應該用陰氣來折服,熱邪應該用寒邪來折服,現在看起來是陽熱在上,應該用陰寒的藥物來治療。然而,陽熱在上,而下面卻是陰寒。如果用陰寒的藥物來治療陰寒,正好是它所厭惡的,不僅沒效果反而會有很大的危害。這是因為上面是假熱而下面是真寒,必須用真熱假寒的方法反治,才能順應它的特性而打開關格。可以用白通湯來治療,方劑中的藥物本來是大熱之性,加入人尿、豬膽來干擾它,喝下去時會感覺寒冷,進入腹部後卻會感覺溫熱,陽氣就可以重新回來,陰氣也可以消散,自然脈絡暢通,關格也打開了。(《辨證錄》)

治療應該疏通

治療關格病,如果不懂得疏通阻塞、引導氣機,只希望止嘔、利尿,只注重治標,就會技窮力竭,不僅沒效果反而會損傷身體,這是醫生的罪過。(《法律》)

這種病很危急,治療不能拖延,應該先用辛香開竅、下降的藥物來治療上面的問題,然後用苦寒、利氣、下泄的藥物來疏通大小便(註:沈氏襲用了潔古的錯誤觀點,所以用苦寒藥)。因為病情危急,即使體內有虛弱,也應該先疏通,然後再補。(《尊生書》)

使用吐法的錯誤

丹溪的書中說:必須使用吐法,提升被阻礙的氣,不一定是要吐出痰。又說:有痰,用二陳湯吐出,吐後氣機就能下降。中氣不運的,可以在補氣的藥中加入升降的藥物。這大概是把治療小便的方法,套用到這裡,蹈襲了世俗的錯誤卻沒有領悟,可悲啊!(《準繩》)

丹溪說這個病多會死亡,寒邪在上,熱邪在下,脈象在兩寸部位都強盛四倍以上,應該用吐法,來提升被阻礙的氣,不一定是要吐出痰。我認為脈象在兩寸部位都強盛四倍,又怎麼會是寒邪在上呢?而且脈象如此大,則浮散無根,其虛弱可以知道,又怎麼能用吐法呢?錯誤而且離譜,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