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5)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5)

1. 健忘

健忘之健,與健啖、健步之健同義,猶言善忘。或以為健者建也,如建立其事,隨即遺忘也,謬矣。

病由心虛,多忘者,心虛也。心主血脈而藏於神,若風邪乘於血氣,使陰陽不和,時相併隔,乍虛乍實,血氣相亂,致心神虛損而多忘。(《病源論》)

白話文:

疾病產生的原因在於心的氣血虛弱,健忘通常是因為心氣血虛弱導致。心為血脈之主,藏有意識和精神,如果外來的風邪之氣侵襲血氣,使陰陽二氣不調和,時常互相交錯阻隔,陰虛時虛弱無力,陽盛時亢奮實熱,血氣相互混亂,導致心神虛損而健忘。(《病源論》)

健忘之病,本於心虛,血氣衰少,精神昏憒,故志動亂而多忘也。蓋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苟為怵惕思慮所傷,或愁憂過損,驚懼失志,皆致是疾。故曰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喜忘。(《聖濟》)

白話文:

健忘這個疾病,根源於心陰不足,血氣虛少,精神昏沉,所以思維混亂而多忘。因為心臟是君主之官,神識由此產生。如果受到驚嚇、思慮的傷害,或是憂愁過度、驚恐失去意志,都會導致這個疾病。所以說憂愁、思慮就會傷害心臟,心臟受傷就會記憶力減退。(《聖濟》)

病由心脾受傷,脾主意與思,意者記所往事,思則兼心之所為也。故論云:言心未必是思,言思則必是心。破外人議思心同時,理甚明也。今脾受病,則意舍不清,心神不寧,使人健忘,盡心力思量不來者是也。或曰常常喜忘,故謂之健忘。二者通治。(《三因》)

白話文:

疾病是由於心脾受到損傷引起的。脾臟負責主宰意志和思維,意志是記憶往事,思維是兼顧內心所作所為的。因此,議論說:說到「心」未必就是「思」,說到「思」則一定是「心」。打破了外人議論思與心同時出現的說法,道理是很清楚的。現在脾臟生病了,那麼意志力就會不清晰,精神不寧靜,讓人健忘,盡力思考也想不起來那些東西。有人說,常常喜歡忘記,所以稱之為健忘。這兩種情況的治療方法是一樣的。(《三因》)

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蓋脾主意與思,心亦主思。思慮過度,意舍不清,神官不職,使人健忘。治之之法,當理心脾,使神意寧靜,思則得之矣。(《濟生》)

白話文:

健忘的人,常常容易忘記事情。脾的功能是主宰思想,心臟也主宰思想。如果過度思考,思緒就會不清晰,神智就會混亂,就會導致健忘。治療健忘的方法,應該調理心臟和脾臟,使神智寧靜,這樣才能使思維清晰,不再健忘。(《濟生》)

健忘者,陡然而忘其返也。雖曰此證皆由憂思過度,損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然過思傷脾,亦能令人健忘。治之須兼理心脾,神凝意定,其證自除。(《大成》)

白話文:

健忘症,是突然忘記了該做的事情。雖然說這種症狀都是因為憂慮思考過度,損傷了心臟,導致精神不足,遇到事情容易忘記;但是過度思考也傷脾,也能導致健忘症。治療需要同時調理心和脾,讓精神集中,意志堅定,這種症狀自然消除。(《大成》)

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皆主於心脾二經,蓋心之官則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慮過多,傷於心,則血耗散,神不守舍,傷於脾,則胃氣衰憊而慮愈深,二者皆令人遇事則卒然而遂忘也。蓋心主血,因血少不能養其真藏,或停飲而氣鬱以生痰,氣既滯,脾不得舒,是病皆由此作,然治之之法,必須養其心血,理其脾土,凝神定志之劑以調理之。亦當以幽閒之處,安樂之中,使其絕於憂慮,遠其六淫七情,如此日漸安矣。

白話文:

健忘症的患者,會突然忘記事情。這主要與心脾兩條經絡有關。因為心臟的功能在於思考,脾臟的功能也在於思考。這是由於過度思考,傷害了心臟,導致血液耗散,精神無法集中,傷害了脾臟,導致胃氣衰弱,思考更加深刻。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人在遇到事情時,突然忘記。心臟主血,血液不足,無法滋養真正的藏血,或因停留在體內的體液而導致氣鬱,產生痰液。氣體停滯,脾臟無法舒展,這個疾病都是由此引起的。然而,治療的方法,必須滋養心血,調理脾土,凝神定志的藥物來調理。也應該在悠閒的地方,快樂的環境中,讓患者遠離憂慮,遠離六淫七情,日復一日便漸漸好了。

(《奇效》)

病由心腎不交,《內經》之原健忘,俱責之心腎不交。心不下交於腎,濁火亂其神明;腎不上交於心,精氣伏而不用。火居上則因而為痰,水居下則因而生躁,擾擾紜紜,昏而不寧。故補腎而使之時上,養心而使之善下,則神氣清明,志意常治,而何健忘之有。(《必讀》)

白話文:

疾病的根源在於心腎不交。《內經》中所說的健忘,都是因此腎不能上交於心,精氣隱藏而不發用;腎水居於下,而火氣居於上,則因心腎不交而形成痰濁、心煩意躁等症狀。

因此,補腎使腎水能上交於心,養心使心火能下交於腎,那麼神氣就會清明,志意就會堅定,健忘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了。(《必讀》)

病由痰由熱由怒由血氣並,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因痰者。(《丹溪》)

痰之健忘者,乃一時之病。然病忘之邪,非獨痰也。凡是心有所寄,與諸火熱傷亂其心者,皆得健忘。如《靈樞》謂盛怒傷志,志傷善忘。《內經》謂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善忘。夫如是,豈可不各從所由而為治耶。(《準繩》)

白話文:

由於痰症而引起的健忘症,只不過是暫時的疾病。但是,導致健忘症的病因,並不只有痰症一種。一切心有寄託,以及各種火熱之邪侵犯導致精神錯亂的因素,都可引發健忘症。例如:《靈樞》中說,盛怒會傷害意志,意志受損就會健忘。《內經》中說,血液都集中在下面,氣都集中在上面,精神錯亂就會健忘。如此看來,難道不可以根據不同的原因來進行治療嗎?(《準繩》)

老少之別,少壯之人,營衛足而心腎充,多無是證;惟衰老之人,多見此候也。治療是證,惟中衰者可愈,老邁者難復。其有少壯之人,多昏睡健忘者,乃內有火痰之候。(《醫級》)

白話文:

關於「老少之別」:年輕、強壯的人,氣血旺盛,精氣充足,大多不會出現這個症狀;只有衰老的人,纔多見這種情況。治療這種症狀,只有中年人可以治癒,老年人很難恢復。有些年輕、強壯的人,出現昏睡、健忘的症狀,這是體內有熱痰的緣故。(出自《醫級》)

治例,健忘屬氣血兩虛,忌升、燥熱,復忌苦寒、辛散,宜益脾陰兼補氣、酸斂、甘溫、甘寒、辛平以通竅。(《本草經疏》)

白話文:

在治療健忘症時,有氣血兩虛的症狀。要忌諱升散,燥熱的藥物,也要忌諱苦寒、辛散的藥物。應該以益脾陰兼補氣、酸斂、甘溫、甘寒、辛平的藥物,來疏通竅道。

心火不降,腎水不升,神志不定,事多健忘,宜朱雀丸。(《準繩》)

心氣不足,精神恍惚,少睡,夜多盜汗,怔忡健忘,辰砂妙香散。瘀積於內而善忘如狂,代抵當丸。(《醫通》)

白話文:

心氣不足,精神恍惚,睡眠少,夜裡盜汗多,心神不安健忘,辰砂妙香散。瘀血積聚在體內,因而健忘似瘋狂,代抵當丸。

因病而健忘者,精血虧少,或為痰飲瘀血所致,是可以藥治之。若生平健忘,乃心大竅疏之故,豈藥石所能療乎。故凡開鑿混沌之方,悉行裁汰。(同上)

白話文:

由於生病而健忘的人,精血虧損,或因痰飲瘀血所致,可以通過藥物治療。但是,如果一個人平時就健忘,那是因為他的心竅比較疏散,這難道是藥物可以治好的嗎?所以,所有聲稱可以開拓心智的方劑,通通都是騙人的。

補心諸方,孔子大聖智枕中方。

龜甲,龍骨遠志,菖蒲

上四味等分,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令人大聰。(《翼》云:食後水服。)(《千金》)(按:此出好忘門。又《肘後》曰:孔子大聖智枕中方,已出第九卷,姚同。然其方缺佚,無可考。)《聖惠》補心虛健忘,助神。

白話文:

將上面四種藥材等分,過篩,用酒送服一小匙,每天三次,長期服用可以讓人聰明。

(《翼》中說:在飯後用白開水送服。)

(出自《千金》方)(按:此藥方出自好忘門。又《肘後備急方》中說:孔子大聖智枕中方,已出第九卷,姚同。然而其藥方缺失,無法考證。)

《聖惠方》中記載:補心虛健忘,幫助精神。

治健忘方。

天門冬,遠志,茯苓乾地黃(等分)

白話文:

天門冬: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清熱消炎的作用。

遠志:具有益智寧心、益精補腎、活血通絡的作用。

茯苓:具有益氣健脾、寧心安神、利水消腫的作用。

乾地黃:具有滋陰涼血、清熱降火、養陰補血的作用。

這四味中藥材皆為滋陰補益類中藥,可以起到滋陰養血、益氣健脾、清熱解毒的作用。

上四味末之,蜜丸,酒服二十丸,如梧子,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常服之勿絕。(《千金》)《聖惠》補心虛,治健忘,茯神散,於本方加人參、龍骨、菖蒲,粗羅為散,入棗三枚,水煎。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味磨成粉末,用少許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用酒送服二十丸,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劑量至三十丸,長期服用,不可間斷。(《千金要方》)

《聖惠方》中補心虛、治療健忘的茯苓散,在原方中加入人參、龍骨、菖蒲,研磨成粗糙的藥粉,加入三枚紅棗,用約600c.c.的水煎煮。

治心氣不定,驚悸多忘,養神丸方。

遠志(去心),麥門冬(去心焙),菖蒲,熟乾地黃(焙),山芋,人參,茯神(去木各一兩),甘草(炙半兩),白朮(三分)

白話文:

遠志(去掉核),麥門冬(去掉核,炒製),菖蒲,熟曬生地黃(炒製),山藥,人參,茯苓(去掉木質部分,各一兩),甘草(炙烤,半兩),白朮(三分)。

上九味搗羅為末,煉蜜和,再搗下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米飲下。(《聖濟》)

白話文:

將配方的九味藥碾成粉末,混入蜂蜜,再次研磨三四百次,將其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搭配米飲服用。(出自《聖濟》)

歸脾湯,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白朮,茯神(去木),黃耆(去蘆),龍眼肉酸棗仁(炒去殼各一兩),人參,木香(不見火各半兩),甘草(炙二錢半)

白話文:

白朮、茯苓(去掉木質部分)、黃耆(去掉蘆頭)、龍眼肉、酸棗仁(炒過、去殼,各一兩)、人參、木香(不經過火炒過,各半兩)、甘草(炙烤過,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內科摘要》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於本方加當歸、遠志。又加味歸脾湯,於前方加柴胡、山梔。

白話文:

上㕮咀,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盞半的水,五片生薑和一顆棗子,煮至七分熟,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不限時間。(《濟生》)《內科摘要》用於治療思慮過度傷脾,不能攝血,導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在原方中加入當歸、遠志。又加味歸脾湯,在原方中加入柴胡、山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