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外因類 (39)
外因類 (39)
1. 瘧
本縣二尹,北人形長魁偉,年逾四十,六月舟中受熱,病瘧寒少熱多,頭疼躁渴汗多,醫用七保飲治之不愈。予診其脈,浮濡而快略弦,曰:此暑瘧也。以白虎湯加人參三錢煎服,十餘帖而瘧止。(《石山》)
痰瘧,痰實瘧者,謂患人胸膈先有停痰結實,因成瘧病,則令人心下脹滿,氣逆煩嘔也。(《病源論》)
《衛州書》云:瘧,寒多熱少者,痰瘧。熱少而脈浮,則痰無疑矣,可吐之也。若脈遲微者,惡寒瘧耳,宜柴胡桂薑湯。(《雞峰》)(按:《幼幼》同)
《全生指迷論》:大人小兒瘧疾,若寒從背起,冷大如手,不甚戰慄,似欲發熱而汗出,或即頭痛,嘔吐時作,其脈遲小,此由脾胃素弱,因氣寒而收聚,水穀不能克化,變而成痰,伏痰在內,陰上乘陽,陽為陰所乘,所以作寒,逼而成汗。(《幼幼》)
痰瘧,發作有時,熱多寒少,頭痛不可勝忍,頞角並胸前肌肉跳起,食才入口,即便吐出,面色帶赤。(《事證方後集》引楊子建)
痰瘧者,瘧之兼證也,或先留飲感邪,或感邪而聚飲,氣鬱而津不行,則邪痰交結而不散,痰由邪甚,邪為痰留,痰留不泄,則病亦屢發不已,故有用劫痰截法而愈者。(《醫級》)
有人病瘧月餘日,又以藥吐下之,氣遂弱,疾來愈,觀其病與脈,乃夏傷暑,秋又傷風,乃與柴胡湯一劑安。後又飲食不節,寒熱復作,此蓋前以傷暑,今以飲食不謹,遂致吐逆不食,脅下牽急而痛,寒熱無時,病名痰瘧,以十棗湯一服,下痰水數升,明日又與理中散二錢遂愈。(《本草衍義》)
食瘧,《全生指迷論》:若寒熱如瘧,不以時度,腹滿膨亨,起則頭暈,大便不通,或時腹痛,胸膈痞悶,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結於腸間,氣道不舒,陰陽交亂,宜備急丸。(《幼幼》)
脾瘧,寒熱不定,非時發作,肌肉黃瘦,吃食減少,大腑不調,心中常如戰慄,頻頻腹痛。(《事證方後集》引楊子建)
食瘧,乃是飲食傷脾得之,或瘧已成而猶不忌口(按:此本於《三因》),或寒熱正作時吃食,其人噫氣吞酸,胸膈不利,宜生料平胃散,每服加草果半錢,砂仁半錢,仍佐以紅丸子、七香丸。(《要訣》)
食瘧者,瘧之兼證也,由強食過飽,致經脈之氣壅,不得暢達,故纏綿不已。(《醫級》)
至若胃瘧,既云飲食(按:此《三因》之言),則明是內傷,且凡先因於瘧而後滯於食者有之,未有不因外邪而單有食瘧者也。(《景岳》)
久瘧,夫瘧皆由傷暑及傷風所為,熱盛之時,發汗吐下過度,腑臟空虛,榮衛傷損,邪氣伏藏,所以引日不瘥,仍故休作也。夫瘧歲歲發,至三歲發,連月發不解,脅下有痞,治之不得攻其痞,但得虛其津液,先其時發其汗,服湯已,先小寒者,引衣自溫覆,汗出小便自引利,即愈也。(《病源論》)(按:瘧歲歲發以下,《外臺》引張仲景《傷寒論》連月作連日,無「自引」二字,即愈下有「瘧者病人形瘦皮上必粟起」十一字。)
白話文:
瘧疾
本縣的二尹,是個北方人,身材高大魁梧,年紀超過四十歲。六月時在船上受熱,得了瘧疾,發冷少而發熱多,頭痛、煩躁口渴、汗多。醫生用七寶飲治療沒有效果。我診斷他的脈象,是浮、濡而快,略帶弦的脈象,說:「這是暑熱引起的瘧疾。」用白虎湯加人參三錢煎服,十多帖藥後瘧疾就停止了。
痰瘧,指的是病患胸腔隔膜處原本就有痰積聚結實,因此引發瘧疾。會讓人感到心下脹滿、氣逆煩躁嘔吐。
《衛州書》記載:「瘧疾,發冷多發熱少的是痰瘧。如果發熱少而脈象浮,就一定是痰引起的,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如果脈象遲緩微弱,是怕冷型的瘧疾,應該用柴胡桂薑湯治療。」(《幼幼》的觀點相同)
《全生指迷論》提到:大人或小孩得了瘧疾,如果發冷從背部開始,冷的感覺像手掌一樣大,不太顫抖,像是要發熱而汗出,或馬上就頭痛、時常嘔吐,脈象遲緩微小,這是因為脾胃原本就虛弱,又因為寒氣而收縮凝聚,水穀不能消化,轉變成痰,痰積在體內,陰氣上行克制陽氣,陽氣被陰氣壓制,所以才會發冷,逼迫出汗。
痰瘧,發作時間不固定,發熱多發冷少,頭痛難以忍受,鼻梁兩側和胸前肌肉會跳動,食物才剛入口,馬上就會吐出來,臉色帶著紅色。
痰瘧,是瘧疾的併發症。有的是先有痰積存在體內又感受邪氣,有的是先感受邪氣而後產生痰飲,氣機鬱結而津液不能正常運行,邪氣和痰互相交結而不散,痰是因為邪氣旺盛而產生,邪氣又因為痰積留而難以去除。痰留滯體內無法排出,所以疾病也經常反覆發作。因此,有人用化痰截斷的方法治癒。
有人得瘧疾一個多月,又用藥物催吐和瀉下,導致氣虛弱,病情反而加重。觀察他的病況和脈象,是夏天中暑,秋天又感冒。於是給予柴胡湯一劑就痊癒。後來又飲食不節制,寒熱再次發作。這大概是因為之前中暑,現在又飲食不注意,導致嘔吐不吃東西,脅肋下牽引著疼痛,寒熱發作沒有規律,病名叫痰瘧。用十棗湯一服,排出痰水幾升,第二天又給予理中散二錢就痊癒了。
食瘧,《全生指迷論》提到:如果寒熱像瘧疾,發作時間不固定,腹部脹滿,站起來就頭暈,大便不通,或有時腹痛,胸膈痞悶,這是因為積存的食物沒有消化,結在腸道之間,氣機不順暢,陰陽失調,應該用備急丸來治療。
脾瘧,寒熱發作不固定時間,肌肉黃瘦,食慾減少,大便不規律,心中常感到像要發抖,頻繁腹痛。
食瘧,是因為飲食傷害脾胃所導致的,或者是得了瘧疾後仍然不忌口,或者是在寒熱發作時吃東西,病患會打嗝、吐酸水,胸膈不舒服,應該用生料平胃散,每次服用加草果半錢、砂仁半錢,還要配合紅丸子、七香丸服用。
食瘧,是瘧疾的併發症,因為過量飲食導致經脈的氣壅塞,不能暢通,所以病情纏綿不斷。
至於胃瘧,既然說是飲食(《三因》的說法),就明顯是內傷引起的。而且凡是先因瘧疾而後因飲食滯留的症狀是有的,但是沒有不因為外感邪氣而單獨出現食瘧的。
久瘧,瘧疾都是因為中暑和感冒所引起的,在發熱嚴重的時候,過度發汗、催吐、瀉下,導致腑臟空虛,營衛受損,邪氣潛伏在體內,所以才會久病不癒,仍然反覆發作。瘧疾如果每年都發作,甚至持續三年、連月發作不好的話,脅肋下會有硬塊,治療時不能直接攻打硬塊,而是要使津液減少,在發作前讓其發汗,服用湯藥後,如果先感到輕微寒冷,就自行加衣保暖,汗出小便順暢,病就會好。(《外臺》引述張仲景《傷寒論》連月發作改為連日,沒有「自引」二字,痊癒之下多出「瘧疾患者形體瘦弱,皮膚上一定會有粟狀突起」十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