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外因類 (38)
外因類 (38)
1. 瘧
治瘧當辨寒熱,寒勝者即為陰證,熱勝者即為陽證,蓋有素稟之寒熱,有染觸之寒熱。然必其表裡俱有熱邪,方是火證。若瘧至則熱,瘧止則退,而內無煩熱閉結等證,則不得以火證論治。(《景岳》)
至其病變,則有為寒證者,有為熱證者,有宜散者,有宜斂者,有宜溫者,有宜清者,其要在標本虛實四字,知此四者而因證制宜,斯盡善矣。其有云傷暑而認暑為火者,有云脾寒而執以為寒者,皆一偏之見,不足憑也。(同上)
各證通說,《通玄》云:瘧病多種,各不同形,有溫瘧,有寒瘧,有癊瘧,有勞瘧,有鬼瘧,此五瘧,內應於五臟。溫瘧者,先熱而後寒。寒瘧者,先寒而後熱。癊瘧者,吐逆嘔宿汁,腹中生弦癖。勞瘧者,不得用力。鬼瘧,不可與飲食。用藥不得同。(《醫心》)(按:癊,痰癊之癊。)
瘧之病候,經論載之詳矣。先寒後熱,名為寒瘧。先熱後寒,名為溫瘧。但熱無寒,名為癉瘧。但寒無熱,名為牝瘧。是皆發作有時云云。然經止論寒溫癉瘧所受之因,而不及牝瘧。又論溫瘧、癉瘧所舍之藏,而不及寒瘧。意有互見發明處,學者究陰陽之盛衰,深思以得之云云。
以溫瘧得之於冬,邪氣藏於骨髓,則知寒瘧乃得之於夏。邪氣客於皮膚腠理之間矣。以癉瘧之氣實而不泄,且不及於陰,則知牝瘧乃氣虛而泄,且不及於陽矣。是皆不出於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也。(《雞峰》)
寒瘧牡瘧,寒瘧臨發時,先寒戰動,相次發熱,便頭痛不可勝,忽熱極,即汗出煩渴,相次便醒。(《事證方後集》引楊子建)
《三因》云:牡瘧無熱,則《內經》並無此證,惟《金匱要略》云:瘧多寒者,名日牡瘧,蜀漆散主之。亦非曰無熱也。若果全無發熱,而止見寒慄,此自真寒陽虛之證耳,又安得謂之瘧耶。(《景岳》)
溫瘧癉瘧,夫病瘧六七日,但見熱者,溫瘧矣。(《病源論》)(按:此仲景之溫瘧。)
溫瘧初發,渾身大發熱,頭痛不可勝忍,臨醒時即寒慄戰動,逡巡便醒。癉瘧發作有時,熱多寒少,忽熱而不寒,頭痛不安,身上肌肉忽然通身俱黑,大腑秘熱,小便黃赤。(《事證方後集》引楊子建)
癉瘧一證,在《內經》則此以陽藏而病陽證也,自與諸瘧不同,而治此之法有三。如熱邪內蓄,而表邪未未解者,則當散以苦涼,若熱因邪致,表雖解而火獨盛者,則當清以苦寒,此皆治其有餘也。若邪火雖盛,而氣血已衰,真陰日耗者,急宜壯水固元。若但知瀉火,則陰日以亡,必致不救。(《景岳》)
暑瘧,暑瘧,其人面垢口渴,雖熱已退後,無事之時,亦常有汗,宜養胃湯一帖,香薷飲一帖,和勻作二服。渴甚汗出多者,加味香薷飲,間進辰砂五苓散。不問已發未發,其人嘔吐,痰食俱出,宜多進二陳湯,每服加草果半錢。又恐伏暑蘊結為痰,宜消暑丸。(《要訣》)
白話文:
治療瘧疾時,必須分辨是寒證還是熱證。寒證較盛的屬於陰證,熱證較盛的屬於陽證。這之中有原本體質的寒熱差異,也有因外感而來的寒熱。然而,必須是內外都有熱邪,才能算是火證。如果瘧疾發作時發熱,停止時就退燒,體內沒有煩躁、閉結等症狀,就不能當作火證來治療。《景岳》
至於瘧疾的病變,有的屬於寒證,有的屬於熱證;有的適合用發散的方法,有的適合用收斂的方法;有的適合用溫熱的藥物,有的適合用清涼的藥物。關鍵在於掌握「標」、「本」、「虛」、「實」這四個字。了解這四點,並根據不同證狀來制定治療方案,就能做到盡善盡美。有人認為中暑就是火證,也有人認為脾虛就是寒證,這些都是片面的看法,不足以採信。《景岳》
關於各種證型的總體說法,《通玄》認為:瘧疾有很多種,各有不同的表現。有溫瘧、寒瘧、癊瘧、勞瘧、鬼瘧這五種,分別對應於人體的五臟。溫瘧是先發熱後發冷,寒瘧是先發冷後發熱。癊瘧會嘔吐,吐出宿食,腹中產生硬塊。勞瘧是無法使力。鬼瘧則是不能進食,用藥治療也不能相同。《醫心》(按:癊,指的是痰癊的癊。)
關於瘧疾的病症,《經論》裡已經記載得很詳細。先發冷後發熱的,稱為寒瘧;先發熱後發冷的,稱為溫瘧;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的,稱為癉瘧;只有發冷而沒有發熱的,稱為牝瘧。這些都是發作時間有規律的。然而《經論》只探討了寒瘧、溫瘧、癉瘧的病因,而沒有提到牝瘧。又探討了溫瘧、癉瘧會影響哪些臟腑,卻沒有提到寒瘧。這裡面是有相互補充發明的地方,學者應該深入研究陰陽的盛衰,才能理解其中的奧妙。《雞峰》
因為溫瘧是冬天感受寒邪,邪氣藏於骨髓之中,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寒瘧是夏天感受暑邪,邪氣停留在皮膚的紋理之間。因為癉瘧的邪氣旺盛卻無法發散,而且還不影響到陰氣,所以我們知道牝瘧是氣虛而外洩,而且沒有影響到陽氣。這些都是陰陽上下相互爭鬥、虛實交替的結果。《雞峰》
寒瘧、牝瘧,寒瘧發作時,先是全身發冷顫抖,接著開始發熱,頭痛非常嚴重,突然高燒,然後出汗、煩躁口渴,接著就清醒過來。《事證方後集》引用楊子建的說法
《三因》認為:牡瘧(牝瘧)沒有發熱,這在《內經》中沒有提到這種證狀,只有《金匱要略》說:「瘧疾多寒冷的,稱為牡瘧」,可以用蜀漆散治療。但這也不是說完全沒有發熱。如果真的完全沒有發熱,只有發冷顫抖,這屬於真正的寒證陽虛,又怎麼能稱作瘧疾呢?《景岳》
溫瘧、癉瘧,如果瘧疾病了六七天,只有發熱的,就是溫瘧。《病源論》(按:這裡指的是仲景所說的溫瘧。)
溫瘧剛發作時,全身發高燒,頭痛難忍,快要清醒時會發冷顫抖,不久就清醒了。癉瘧發作的時間有規律,發熱多而發冷少,有時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頭痛不舒服,身上肌肉突然變黑,腸胃燥熱,小便黃赤。《事證方後集》引用楊子建的說法
癉瘧這種病症,《內經》認為這是陽氣內藏而導致的陽證,和其他瘧疾不同。治療這種病症的方法有三種:如果熱邪積聚在內,而體表的邪氣沒有解除,就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發散;如果熱邪是由於外邪入侵導致的,雖然體表的邪氣已經解除,但體內火熱很盛,就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如果邪火雖然很盛,但氣血已經衰弱,真陰每天都在損耗,就應該馬上滋養腎陰,鞏固元氣。如果只知道瀉火,陰氣會一天天耗盡,導致無法救治。《景岳》
暑瘧,患上暑瘧的人會面色污垢,口渴,即使退燒後,在沒有發作的時候也常常會出汗。應該用養胃湯和香薷飲各一帖,混合在一起分兩次服用。如果口渴很嚴重,出汗很多,就用加味香薷飲,間隔服用辰砂五苓散。無論有沒有發作,如果患者嘔吐,痰液和食物都吐出來,就應該多服用二陳湯,每次加草果半錢。又擔心潛伏的暑邪會結成痰,應該服用消暑丸。《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