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外因類 (37)
外因類 (37)
1. 瘧
瘧候何如?始而呵欠,繼而足冷,面色青黃,身體拘急,寒慄鼓頷,腰脊俱疼,寒去未幾,內外皆熱,頭痛而渴,但欲飲冷,嘔惡妨滿而不嗜食者,其候也。或內伏寒痰,寒從背起,冷如掌大。(《直指》)
兆端,有炎暑之時,其人卒然厥逆,色蒼蒼如死狀。人必駭曰:此痧發也。放痧出血,以救一時之困,數日之後,轉而為瘧。詎知厥逆若死,非痧也,乃邪盛於經,經脈一時不能交接,即瘧之兆端始發也。徒刺其血,後必病瘧,瘧亦不輕,然此瘧乃發於經脈之陽者。更有一時暴厥,厥不知人。刺之無血,牙關緊急。醫見之,不曰急痧,即曰中風入臟。刺指無血,則用鋒針刺曲池、委中,以出其血。牙關不開,則以銅箸撬齒,灌礬水而探吐。時余始蘇,精神委頓,六脈微虛。一日稍平,次日復厥,厥而無熱,微微有汗。此瘧從陰出,不得陽熱之化,乃厥瘧也。余於夏日,曾治一二,其後亦愈。若既蘇之後,投劑不宜,亦不能生。此瘧之方起為然也。(《醫學真傳》)
瘧脈緩大虛,調以甘藥。凡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出必已。故初病脈不出者,多是氣血壅遏所致,無用張皇,遽投溫補,亦致敗事。(《讀書記》)
發期,或一日一發,或間日一發,或三日一發。一日一發者易治,間日一發者難愈,三日一發者尤難愈。(《濟生》)
傷之淺者,正氣勝邪,日與邪敵,故一日一作而易愈;傷之深者,正不勝邪,不能日與邪敵,必停一二日,候正氣稍充後與邪爭,是以間一日或二日始一作而難愈。(《原理》)
在氣則發之早,在血則發之晏。淺則日作,深則間之。(《元戎》)
在陽分者易治,陰分者難治。(《丹溪》)
陽為日發,陰為夜發。(《入門》)(按:此據《明醫雜著》)
有感病極深,邪氣必自臟傳出至腑,其發無時,(按:《病源》曰:若腑臟受邪,內外失守,邪氣妄行,所以休作無時也。虞氏或據於此。)若發於午之後、寅之前者,血受病也,為難愈,須漸趲早,亦佳兆也。(《正傳》)
凡瘧病自陰而漸陽,自遲而漸早者,由重而輕也;自陽而漸陰,自早而漸遲,由輕而重也。凡感邪極深者,其發必遲,而多致隔日,必使漸早漸近,方是佳兆。故治此疾者。春夏為易,秋冬為難。(《景岳》)
其始晏而終早者,邪氣下行極而之上也。是以瘧病欲愈,一日反二三發,其邪愈淺,輒與衛氣相搏故也。(《醫學續記》)
寒熱虛實,瘧雖感於陰邪,至其病變,則有寒有熱,人氣亦有虛有實,最當詳別陰陽虛實而治之。若初起之時,熱多寒少,煩渴便閉,脈洪而數者,陽邪之勝也,宜以辛涼之劑解其熱。若寒多熱少,小便調,不渴,脈遲而小者,陰邪之勝也,宜以辛溫之劑散其寒。及發之既久,而便泄腹膨,倦怠脈微者,此病在陽氣,惟溫補脾肺,則虛寒自退。若二便秘少,口乾煩熱者,此病在陰血,惟滋養腎肝,則虛熱自斂。瘧證雖多,不出虛實寒熱四端,要在臨證權宜,不可膠於一見。(《病機匯論》)(按:此治法不確,姑存之。)
白話文:
瘧疾的症狀是怎樣的呢?一開始會打呵欠,接著腳會冰冷,臉色呈現青黃色,身體感到拘束緊繃,寒冷顫抖且下巴抖動,腰和背部都疼痛。寒冷過後不久,身體內外都發熱,頭痛而且口渴,只想喝冰冷的飲料,感到噁心想吐,腹部脹滿而不喜歡吃東西,這就是瘧疾的症狀。有時候是因為體內潛伏著寒痰,寒冷感從背部開始,感覺像手掌大小的冰冷。(出自《直指》)
在疾病發作的徵兆方面,有些人在炎熱的夏天,會突然昏厥,臉色蒼白像死了一樣。人們一定會驚訝說:「這是中痧了!」就會放血,希望能暫時緩解困境。但幾天之後,反而轉變成瘧疾。其實,這種像死一般的昏厥,並不是中痧,而是因為邪氣太盛,導致經脈一時之間無法正常連接,這就是瘧疾開始發作的徵兆。如果只是放血,之後一定會生瘧疾,而且病情不會輕微,這種瘧疾是發於經脈陽氣的。還有一種情況是突然昏厥,昏倒到不省人事,扎針沒有血出來,而且牙關緊閉。醫生看到這種情況,不是說是急痧,就是說中風入臟。扎手指沒有血,就用鋒利的針刺曲池穴和委中穴,希望能放出血液。牙關緊閉時,就用銅筷撬開牙齒,灌入明礬水,然後催吐。這時病人可能會甦醒,但精神會非常委靡,脈搏微弱虛弱。一天稍微好轉,隔天又昏厥,昏厥時沒有發熱,微微出汗。這種瘧疾是從陰氣出來的,沒有陽熱的轉化,所以是厥瘧。我在夏天曾經治療過一兩個這樣的病例,後來也都痊癒了。如果甦醒之後,用藥不適當,也無法活命,這是瘧疾剛開始發作時的情況。(出自《醫學真傳》)
瘧疾的脈象是緩和、粗大且虛弱的,應該用甘甜的藥來調養。所有瘧疾病例如果摸不到脈象,應該刺破十指尖端放血,血出來就會好轉。所以剛發病時摸不到脈搏,大多是氣血壅塞造成的,不必驚慌,立刻使用溫補的藥物,反而會弄糟事情。(出自《讀書記》)
發病的時間,有的是一天發作一次,有的是隔一天發作一次,有的是隔兩天發作一次。一天發作一次的比較容易治療,隔一天發作一次的比較難痊癒,隔兩天發作一次的就更難痊癒了。(出自《濟生》)
傷邪比較淺的,正氣可以戰勝邪氣,每天都與邪氣對抗,所以一天發作一次且容易痊癒。傷邪比較深的,正氣無法戰勝邪氣,不能每天都與邪氣對抗,必須休息一兩天,等正氣稍微恢復後,才能再與邪氣鬥爭,因此會間隔一天或兩天才發作一次,而且比較難痊癒。(出自《原理》)
邪氣在氣分,發作就比較早;邪氣在血分,發作就比較晚。邪氣淺就每天發作,邪氣深就間隔發作。(出自《元戎》)
邪氣在陽分比較容易治療,在陰分就比較難治療。(出自《丹溪》)
陽氣旺盛時會在白天發作,陰氣旺盛時會在夜晚發作。(出自《入門》)(註:這是根據《明醫雜著》的說法)
有些病情很嚴重,邪氣會從臟腑傳到六腑,發作時間不固定。(註:《病源》說:如果六腑臟器受到邪氣侵襲,體內外都失去防禦,邪氣會到處亂竄,所以發作時間不固定。虞氏可能是根據這個說法。)如果發作時間在中午之後到凌晨之前,是血受到疾病影響,比較難治癒,必須逐漸讓發作時間提早,才是好的徵兆。(出自《正傳》)
一般來說,瘧疾從陰氣轉向陽氣,從發作時間較晚轉向發作時間較早,代表病情由重轉輕。反之,從陽氣轉向陰氣,從發作時間較早轉向發作時間較晚,代表病情由輕轉重。凡是受到邪氣侵襲很深的,發作時間一定比較晚,而且常常會隔一天發作,必須讓發作時間逐漸提早靠近,才是好轉的徵兆。所以治療這個疾病,春夏比較容易,秋冬比較困難。(出自《景岳》)
瘧疾開始發作時間較晚,後來發作時間較早,代表邪氣往下走到了極點,然後又往上走。所以瘧疾快要好的時候,一天反而會發作兩三次,表示邪氣變淺,常常和衛氣搏鬥。(出自《醫學續記》)
瘧疾雖然是受到陰邪侵襲,但病情變化時,會有寒冷和發熱的症狀,人的氣也有虛弱和強壯的不同,最重要的是要詳細區分陰陽虛實,然後再加以治療。如果剛開始發病時,發熱多於寒冷,煩躁口渴、大便不通暢,脈搏洪大而快,這是陽邪過盛,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解熱。如果寒冷多於發熱,小便正常、不口渴,脈搏遲緩而微弱,這是陰邪過盛,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散寒。等到發病時間久了,出現腹瀉、肚子脹、倦怠乏力、脈搏微弱,這是病在陽氣,只能溫補脾肺,虛寒就會自行消退。如果出現大小便不通、口乾煩熱,這是病在陰血,只能滋養肝腎,虛熱就會自行收斂。瘧疾病症雖然很多,但不超出虛、實、寒、熱這四個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不能固執己見。(出自《病機匯論》)(註:這個治法不夠確切,暫時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