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2)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2)

1. 癲狂

眩僕曰癲,失心曰狂,《靈樞》、《難經》其義判然矣。如《素問》云癲疾欲走呼之類,別是一義,而後世或以癲為失心,殆非是也。癲與癇不過大人小兒之別,而癇字倘用之大人,則亦即癲已。蓋癲狂二病,其狀雖異,而其因相近,治方亦相出入。故今析其證,而仍併為一門,學者宜互通酌耳。

白話文:

眩暈、抽搐稱為癲癇,精神錯亂稱為狂躁,《靈樞》、《難經》中的意義很明顯。例如《素問》中說癲狂病症狀是想要跑動和呼喊之類,這是另一種意義,後世有些人把癲癇視為精神錯亂,這恐怕不是。癲癇和抽搐只不過是成年人和兒童的區別,而抽搐這個字倘若用在成年人身上,那麼也正是癲癇。癲癇和狂躁這兩種疾病,其症狀雖然不同,但其病因相似,治療方法也互相參照。所以現在分析其證據,仍將其合併為一門,學者應該互相通融考慮。

癲狂辨異,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脈經》)(按:原文此上曰:凡脈大為陽,浮為陽,數為陽云云。又曰: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又《巢源》曰:脈浮大附陰者癲疾。據此陰附陽,言關前見陰脈,陽附陰,言關後見陽脈。以見陰犯陽者為狂、陽犯陰者為癲之理,與《金匱》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其意相發,乃首揭之。又《沙篆》、《續焰》並有釋義,欠確,故不錄。)

白話文:

癲狂,陰脈附著於陽脈則發狂、陽脈附著於陰脈則發癲。

(補充資料:《脈經》中曾提到:凡是脈大為陽,浮為陽,數為陽之類。又說:關前為陽,關後為陰。另在《巢源》中提到:脈浮大而附著於陰脈的即是癲疾。依據以上的內容,陰附陽脈是說在關前出現陰脈;陽附陰脈是說在關後出現陽脈。可見陰氣侵犯了陽氣的就是狂,陽氣侵犯了陰氣的就是癲的道理,與《金匱》所說的陰氣衰竭的是癲,陽氣衰竭的是狂,其涵義是一致的,因此首先提到它。另外《沙篆》、《續焰》中都有對這段話做解釋,但欠缺正確性,因此不再列出。)

狂病之候,觀其人初發之時,不欲眠臥,又不肯飲食,自言賢智尊貴,歌笑行走不休,皆陽氣盛所為。故經言重陽者狂,此之謂也。今人以為癲疾,謬矣。癲,顛也,發則僵仆焉,故有顛蹶之言也,陰氣太盛,故不得行立而倒僕也。今人以為癇病,誤矣。(楊玄操《難經注》)(按:《資生經》載此說曰:其剖析癲狂之病,曉然如此,而人終不信,豈亦傳習之誤,難以改歟。先兄曰:顏師古《急就篇注》曰:顛疾,性理顛倒失常,亦謂之狂也。

白話文:

狂病發作的時候,觀察病人在發作初期,不想要睡覺躺下,也不肯吃東西,自己說自己是賢人智者,尊貴顯赫,唱歌、笑著、走動不停,都是因為陽氣太盛造成的。所以《難經》上說,重陽的人會發狂,就是指這種情況。現在有人認為這是癲癇病,這是錯的。癲癇,就是癲狂症,發作時會僵直倒地,所以有「顛蹶」這個詞,是陰氣太盛,所以不能站立行走而倒地。現在有人認為這是癇病,也是錯的。

是楊氏所非。又按:《萬全方》以癲為狂而《集成》從之,《準繩》就失心中分癲與狂,今並不取。又楊氏辨以癲為癇之誤,蓋言癲與小兒驚風不同也。)

白話文:

這是楊氏有所批評的地方。又根據:《萬全方》認為癲是狂,而《集成》依照這個說法,但《準繩》就沒有分辨癲與狂的不同,現在不採納這些說法。楊氏辨別癲是癇的誤稱,意思是說癲與小兒驚風不同。

狂謂妄言妄走也,癲謂僵仆不省也,各自一證。然經有言狂癲疾者,有言狂互引顛者,又言顛疾為狂者,此則又皆狂顛兼病。今病有妄言妄走頃時前後僵仆之類,有僵仆後妄見鬼神半日方已之類,是以顛狂兼病者也。(《綱目》)

白話文:

狂症是指胡言亂語、行為失常;癲症是指僵直倒地、失去知覺。這兩種疾病各有其不同的症狀。然而,經典著作中有所記載,有的是狂症,但也會同時伴隨著癲症的症狀;有的互相引發,顛狂兼病。現在的疾病症狀中,有胡言亂語、行為失常,一會兒之後又僵直倒地;也有一些是先僵直倒地後,出現幻視、幻聽等症狀半天后才緩解下來,這些都是顛狂兼病的症狀。(摘錄自《綱目》)

經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蓋狂者狂言妄動,逾垣上屋,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而自高賢,好歌樂,此皆心火獨盛,陽氣有餘,以致神不守舍,痰火壅盛而然。癲者沉默嗔忿,悒悒不樂,僵仆直視,變易常情,此是陰虛血少,心火不寧以致此也。有怒氣忿鬱,一時不得舒越,以成狂癲者,須先開達肝火。(《病源集》)

白話文:

醫書上說,陽氣過盛的人會狂亂,陰虛症的人會癲狂。狂亂的人胡言亂語,做出奇怪的動作,爬墻上屋,登高而歌,脫光衣服亂跑,罵人時不分親疏,還自以為是賢能,喜歡唱歌奏樂,這些都是由於心火獨盛,陽氣過剩,導致精神無法守住身體,痰火壅盛而引起的。癲狂的人沉默寡言,容易憤怒,鬱郁不樂,身體僵硬,目光呆滯,行為舉止怪異,這是由於陰虛血少,心火不寧所導致的。那些經常生氣,怒火鬱結,一時無法發泄的人,可能會變成狂亂或癲狂。治療這種情況,首先要疏解肝火。

《難經》謂重陰者癲,重陽者狂。《素問注》云多喜為顛,多怒為狂。然則喜屬於心而怒屬於肝,乃二臟相火有餘之證。《難經》陰陽之說,恐非理也。大抵狂為痰火實盛,顛為心血不足,多為求望高達不得者有之。(《正傳》)

白話文:

《難經》:「重陰之人容易癲病,重陽之人容易狂病。」《素問注》中說:「過度喜歡會導致顛病,過度憤怒會導致狂病。」也就是說,喜屬於心臟,怒屬於肝臟,這都是臟腑的火氣太過造成的。而《難經》中所說的陰陽之說,恐怕不合乎道理。狂病通常是痰火實盛導致的,而癲病通常是心血不足導致的。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那些追求高目標卻無法實現的人身上。(《正傳》)

癲狂之病,病本不同。狂病之來,狂妄以漸,而經久難已。癲病之至,忽然僵仆,而時作時止。狂病常醒,多怒而暴。癲病常昏,多倦而靜。由此觀之,則其陰陽寒熱,自有冰炭之異。故《難經》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義可知也。後世諸家,有謂癲狂之病,大概是熱,此則未必然也。此其形氣脈氣,自亦有據,不可不辨察陰陽,分而治之。(《景岳》)

白話文:

癲狂疾病的根本原因並不相同。狂病的發作,會逐漸變得狂妄,並且會持續很長時間難以痊癒。癲病的發作,會突然僵直倒地,時好時壞。狂病患者通常清醒,容易發怒且暴躁。癲病患者通常昏迷,容易疲倦和安靜。由此可見,它們的陰陽寒熱截然不同。所以《難經》中說:過度陽氣盛的人會得狂病,過度陰氣盛的人會得癲病。這個道理可以理解。後世的醫家,有人認為癲狂疾病主要是由熱引起的,這不一定正確。癲狂疾病的症狀和脈象都有其依據,不能不辨別陰陽,而應分開治療。

2.

癲癇名義,癇者,小兒病也。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癇。(《病源論》)(按:大人癲,小兒癇,本出《脈經》,引在脈候中,徐嗣伯亦有其言,出《千金》,引在病由蓄痰條,並宜參。)

白話文:

癇疾的名稱,小兒得的病叫做癇。十歲以上的稱為癲,十歲以下的稱為癇。(《病源論》)(按:成年人的癲癇,幼兒的癇疾,這兩個詞語最初出自《脈經》,引在脈象候症中,徐嗣伯也談到了這兩個詞語,出自《千金要方》,引在病由蓄痰一節,並應參照。)

癲即癇也,觀《內經》所言癲證甚詳,而癇則無辨,即此可知。後世有癲癇、風癇、風癲等名,所指不一,則徒滋惑亂,不必然也。又如《別錄》所載五癇,曰馬癇、牛癇、豬癇、羊癇、雞癇者,即今人之謂羊癲、豬癲也,此不過因其聲之相似,遂立此名。可見癲癇無二,而諸家於癲證之外,又有癇證,誠屬牽強,無足憑也。(《景岳》)

白話文:

癲即癇,在《內經》中對癲的證狀描述得很詳細,但對於癇卻沒有明確的區分,由此可見。後世有癲癇、風癇、風癲等名稱,所指的都不一致,因此只會增加混亂,未必正確。又如《別錄》中記載的五癇,分別是馬癇、牛癇、豬癇、羊癇、雞癇,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羊癲、豬癲。這不過是根據它們的聲音相似而立下的名稱。由此可見,癲癇並沒有兩種,而諸家在癲證之外,又有所謂的癇證,實在是牽強附會,不足為憑。 (《景嶽》)

癇字從病從間,以病間斷而發,不若別證相連而病也。此病一如瘧狀,初有間一年而發者,或有間半年而發者,或有間數月而發者,發久氣虛,則月近日密,其有間一二時而即發者,發後神清氣爽,與無病之人一般,故取義為癇也。(《證治百問》)

白話文:

癇字是由「病」和「間」兩個字組成的,疾病間斷發作,不像其他疾病連續發病。這種疾病像瘧疾一樣,起初間隔一年發一次,或者間隔半年發一次,或者間隔幾個月發一次。發病時間長了,元氣虛弱,發病的間隔時間就越來越短,甚至一兩個小時就發一次。發病後,精神清爽,氣色很好,與沒有生病的人一樣,所以取名為癇。

病由邪入陰經,風癲者,由血氣虛,邪入於陰經故也。人有血氣少,則心虛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因為風邪所傷,故入於陰,則為癲疾,其發則仆地吐涎沫無所覺是也。原其癲病,皆由風邪故也。(《病源論》)

白話文:

病變由邪氣侵襲陰經所造成,患有風癲的人,是因為血氣虛弱,邪氣侵入了陰經所引起的。一個人如果血氣不足,心臟就會虛弱,精神渙散,魂魄脫離正常軌道,就有可能被風邪所傷,進而侵襲陰經,就會導致癲癇的產生。其發病的症狀是突然倒地、吐涎沫、神志不清。造成癲病的根本原因,都是由於風邪所引起的。(《病源論》)

病由蓄痰,夫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定,胸上蓄實,故有高風面熱之所為也。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大人曰癲,小兒則為癇,其實是一。(《千金》引徐嗣伯)(按:此風眩即癲,非尋常頭眩也。)

白話文:

疾病的成因來自於積蓄痰液。頭暈目眩的疾病,起因於心氣不穩定,胸口積蓄痰液,因此會有高熱、臉紅的症狀。痰液和熱氣互相影響而引起風,風和心氣互相干擾則會出現胸悶、眼花,因此稱之為頭暈目眩。成年人稱之為癲癇,而小孩則稱之為癇症,其實都是一種疾病。(《千金方》引述徐嗣伯的說法)(註:此處的頭暈目眩是癲癇,不是一般的頭暈。)

夫癲癇病,皆由驚動,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驚,或少小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詳而推之,三因備具。(《三因》)

白話文:

癲癇病都是是由於受到驚嚇,導致臟腑之氣不調和,鬱積而產生涎沫,堵塞了經脈,於是出現厥症而形成的。有的人在母胎中受到驚嚇,或者在少小時期受到風寒暑濕的侵襲,或者飲食不節制,違背了臟腑之氣。仔細推究起來,這三種原因都齊備。

癇不必分五等,專主在痰,多用吐法。有驚有痰有火,假如癇因驚而得,驚則神出其舍,舍空則痰聚也。(《丹溪》)

白話文:

癇症不必分為五等,主要原因出在於痰,多用吐法來治療。如果有受到驚嚇、有痰、有火氣,如果癇症是因為驚嚇而引起的,驚嚇就會導致精神不能安定,精神不在,則痰液就會凝聚。

病由痰邪上逆,凡癲癇及中風、中寒、中暑、中濕、氣厥、屍厥而昏眩倒僕,不省人事者,皆由邪氣逆上陽分,而亂於頭中也。癲癇者,痰邪逆上也。中風寒暑濕及氣厥屍厥者,亦風寒暑濕等邪氣逆上也。邪氣逆上則頭中氣亂,頭中氣亂則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故耳不聞聲,目不識人,而昏眩無知,仆倒於地也。以其病在頭巔,故曰癲疾。治之者,或吐痰而就高越之,或鎮墜痰而從高抑之,或內消痰邪使氣不逆,或隨風寒暑濕之法,用輕劑發散上焦,或針灸頭中脈絡而導其氣,皆可使頭巔脈道流通,孔竅開發,而不致昏眩也。(《綱目》)

白話文:

癲癇與中風的病因皆為痰邪上逆。凡是癲癇、中風、中寒、中暑、中濕、氣厥、屍厥而昏眩倒地失去意識的,都是邪氣逆行進入陽分,而擾亂頭腦所致。癲癇是痰邪逆行的緣故。中風、中寒、中暑、中濕和氣厥、屍厥也是風寒暑濕等邪氣逆行所致。邪氣逆行則頭腦氣亂,頭腦氣亂則脈道閉塞,孔竅不通,因此聽不到聲音,視而不識人,而昏眩無知,仆倒於地。因其病位於頭頂,所以稱之為癲疾。診治方法有:或吐痰且服用上昇的藥物,或鎮壓並降低痰邪,或內服藥物消除痰邪,使氣不逆行,或依據風寒暑濕的方法,服用輕劑藥物以發散上焦,或針灸頭部脈絡以導氣,皆能使頭頂脈道通暢,孔竅打開,而不致昏眩。(《綱目》)

病必由熱說(見狂)

脈候,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人風癇疾。脈來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脈也,動苦腰背膝寒,大人癲、小兒癇也,灸頂上三丸,正當頂上。(《脈經》)

白話文:

脈像,寸口尺側都浮起,直上直下,這是督脈的表現。腰背強硬疼痛,不能俯仰,大人是癲癇病,小孩是風癇病。脈搏在中央浮起筆直,上下疼痛的是督脈,動作會感到腰背及膝蓋寒冷,大人患癲癇,小孩患癇疾,以艾灸頭頂上的三個穴位,位於頭頂正中央。(出自《脈經》)

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大堅疾者,癲病。(同上)

癲疾,脈實堅者生(《病源論》緊弦實牢者生),脈沉細小者死。顛疾,脈搏大滑者,久久自已。其脈沉小急實,不可治。小堅急,亦不可療。(同上)(按:《丹溪》曰:虛而弦急者死,亦小堅急之意。)

白話文:

癲癇症,脈搏堅實有力的人,可以活下來(《病源論》中說:脈搏緊繃、堅實牢固的人,可以活下來),脈搏沉細小的人,則會死亡。癲癇症,脈搏大而流暢的人,可以拖很久時間再自然痊癒。如果脈搏沉細、小而快,又堅實有力,那麼就無法治癒了。脈搏細小、堅實、急促,也無法治療。(根據《丹溪心法》所說:脈搏虛弱而弦急的人會死亡,這也是脈搏細小、堅實、急促的意思。)

脈浮大附陰者,癲疾。脈來牢者,癲疾。三部脈緊急者,可治。(《病源論》)

證狀,凡癲疾發則仆地吐涎沫無知,強掠起,如狂及遺糞者,難治。(《肘後》)

發則旋暈顛倒,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手足搐搦,背脊強直,食頃乃蘇。(《濟生》)

癲癇,即頭眩也。痰在膈間,則眩微不僕;痰溢膈上,則眩甚仆倒於地而不知人,名之曰癲癇,然與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仆倒不同。凡癲癇僕時,口中作聲,將省時吐涎沫,省後又復發,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中寒、中暑、屍厥之類,則僕時無聲,省時無涎沫,其後不復再發。間有發者,亦如癲癇之常法也。(《綱目》)

白話文:

癲癇,就是頭暈。痰在橫膈膜之間,則頭暈不嚴重,不至於倒地;痰溢出橫膈膜之上,則頭暈嚴重,倒地不起,而且不省人事,這種病就叫做癲癇。然而癲癇和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倒地不起的病不同。凡是癲癇倒地時,口中發出聲音,清醒時吐涎沫,清醒後又再次發作,時而發作,時而停止,不休息。中風、中寒、中暑、屍厥之類的病,則倒地時沒有聲音,清醒時沒有涎沫,之後不再發作。偶爾有發作的,也和癲癇的發作規律一樣。

五癲,五癲者,一曰陽癲,發如死人,遺尿,有頃乃解。二曰陰癲,初生小時,臍瘡未愈,數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風癲,發時眼目相引,牽縱反強,羊鳴,食頃方解,由熱作(《千金》作「執作」)汗出當風,因房室過度,醉飲(《千金》此有「飽滿行事」字),令心意逼迫,短氣脈悸得之。四曰濕癲,眉頭痛身重,坐熱沐頭,濕結腦,沸(千金作汗)未止,得之。五曰馬癲,發作時時,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體皆然。(《病源論》)(《千金》然作熱,下有「坐小時膏氣腦熱不和得之」十一字。按:此段難解,姑存之。)

白話文:

五癲

五癲分別是:

  1. **陽癲:**發作時就像死人一般,會遺尿,一會兒之後才恢復正常。

  2. **陰癲:**出生後沒多久,肚臍傷口還沒完全癒合,經常洗澡,由此引發癲癇。

  3. **風癲:**發作時,眼睛會抽搐,身體扭曲、僵硬,還會發出羊叫聲,持續一陣子之後才會緩解。癲癇可能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熱汗出後被風吹到、房事過度、喝醉酒(《千金》有「飽滿行事」字)、導致心意受到壓迫、氣短、脈搏悸動等。

  4. **濕癲:**眉毛和頭疼,身體沉重,喜歡坐在熱水裡洗澡,濕氣凝聚在腦部,沸騰不止,由此引發癲癇。

  5. **馬癲:**發作時,眼睛翻白,嘴巴緊閉,手腳抽搐,身體僵硬。(《病源論》) (《千金》作熱,下有「坐小時膏氣腦熱不和得之」十一字。按:這段很難理解,姑且先保留。)

《古今錄驗》牛癲則牛鳴,馬癲則馬鳴,狗癲則狗吠,羊癲則羊鳴,雞癲則雞鳴。五癲病者,腑臟相引,盈氣起寒厥,不識人,氣爭(《千金》注氣靜)瘈瘲吐沫,久而得蘇。(《外臺》)(按:《三因》分馬、羊、雞、豬、牛五癇,配之五臟,其說稍詳,然殆屬不經,今僅存此說而已。)

白話文:

《古今錄驗》記載,得了牛癲瘋的人會像牛叫,得了馬癲瘋的人會像馬叫,得了狗癲瘋的人會像狗叫,得了羊癲瘋的人會像羊叫,得了雞癲瘋的人會像雞叫。這五種癲癇病,都是因為臟腑互相牽引,盈氣導致寒厥,不認識人,氣息爭鬥(《千金》注:氣息靜止)癲狂煩躁,吐沫橫流,長時間後才能清醒。(《外臺》)(注:《三因》將馬、羊、雞、豬、牛五種癇證,分別配屬五臟,它的說法稍微詳細一點,但卻不太合理,現在僅保留這個說法而已。)

六畜癇者,發時作牛、馬、豬、羊、雞、犬聲,便致僵仆,口吐涎沫,不省人事。張氏論此,蓋初發作羊犬聲者,咽喉為風痰所梗,聲自如此,其理甚明。若言六畜者,特強名耳。(《活幼心書》)

白話文:

家畜癲癇病患者,發作時會發出牛、馬、豬、羊、雞、狗的叫聲,然後就僵硬倒地,口吐白沫,失去知覺。張氏的論述是,剛開始發作時會發出羊和狗的叫聲,是因為咽喉被風痰阻塞,所以發出的聲音就這樣,這個道理很明顯。至於說六畜,只是強行取的疾病名稱罷了。

諸書有以病因風、驚、食為三癇者,有以病象馬、羊、雞、豬、牛又為五癇者。斯三癇專主小兒言,故有未該盡者。五癇雖有分配五臟之說,於經既無所據,而治法又未見其有五者之分,此所以不必分五等也。(《丹溪纂要》)(按:不必分五等,是丹溪說,既見上。)

白話文:

各種醫書中,有將癇疾的病因分為風癇、驚癇、食癇,另外有將癇疾的症狀分為馬癇、羊癇、雞癇、豬癇、牛癇這五種。以上三種癇疾廣泛被認為是小兒的疾病,因此只侷限於疾病的某一類別,並不能涵蓋所有的癇疾。五癇雖然有分屬於五臟的說法,在醫經中並無根據,且治療方法也並未見依此五種區別,因此不必將癇疾區分為五種等級。

類證,有一室女,每經候欲行,如風之狀,發搐不省人事。診其脈,心脈浮,衝任脈沉,此因經行伏驚致此。《局方》黑神散,入硃砂,燈心、麥門冬煎湯調下。服數日,自然經行如常,前病不作。(《朱氏》)

白話文:

《類證》中記載,有一個女子,每當經期要來的前幾天就會發作像風一樣的狀況,抽搐不止、不省人事。診脈後發現,她的心脈浮,衝任脈沉。這都是因為經血來潮時,氣血擾動,驚寒伏熱之邪乘虛而入所致。《局方》中的黑神散,加入硃砂、燈心、麥門冬煎湯調服,服用幾天後,經期就能正常來了,之前的病症也都不再發作了。(《朱氏》)

一人手足搐掣,似角弓反張狀,遍體動搖,不能安臥,兩晝夜無寧刻,即脈亦難診。予用炙甘草湯,二劑立瘳。(程星海)(按:此蓋陰虛筋急證,原文冗而少要,今僅節錄。又《臨證指南·肝風門》有復脈湯去參、薑、麻仁案,旨趣不了,不錄。)

白話文:

有一個人的手腳抽搐,就像弓箭反張一樣,全身搖晃,不能安睡,兩晝夜不停,連脈搏也很難診斷。我用了炙甘草湯,兩劑就痊癒了。(程星海)(注:這可能是陰虛筋急證,原文冗長而重點少,現在只節錄。另外,《臨證指南·肝風門》中記載了復脈湯,去了人參、生薑、麻仁的方子,用意不清楚,不予記載。)

死證,至於目瞪如愚者,不可治,《內經》曰神不守,謂神亂也。(《治病百法》)

凡此病,乍作乍醒者蘇,不食迷癡者死。(《得效》)

循衣縫者,死。(《丹溪》)

久瀉不食,形脈無神者,不治。(《心統》)

治例,夫癇病不至於目瞪如愚者,用三聖散投之(瓜蒂、防風藜蘆),更用火盆一個,於暖室中(《治法雜論》作凡癇病至於呆證者,用三聖散吐之,於暖室中,勿令透風),令汗吐下三法俱行,次服通聖散,百餘日則愈矣。

白話文:

治療原則,凡是癇病症狀不至於嚴重到兩眼發直,如同癡呆般的患者,使用三聖散讓他服用(三聖散的藥材包括瓜蒂、防風、藜蘆),另外準備一個火盆,放在溫暖的房間中(《治法雜論》寫著,凡是癲癇病發展到癡呆證狀的患者,必須讓他服用三聖散,並且讓他待在溫暖的房間內,不可讓風透進來),讓患者發汗、嘔吐、瀉下三種方法都施行,再服用通聖散,經過百餘天就可以痊癒了。

(《治病百法》)

凡人患風癇者,只在一二年間,則可治;久則頑痰入心,則難治矣。治之之法,先以吐痰為急。(《活法秘方》)

白話文:

凡是患有癲癇症的人,如果只有兩、三年的時間,則可以治癒。但是,如果時間長了,頑固的痰液進入心臟,那麼就難以治癒了。治療的方法,首先要以吐出痰液為緊急措施。(《活法祕方》)

驚與痰宜吐,大率行痰為主,用黃連、南星、栝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分少治之,無不愈者。分痰與熱。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者,必用吐藥,吐後用東垣安神丸。大法宜吐,吐後用平肝之劑,青黛柴胡川芎之類,龍薈丸正宜服之。(《丹溪》)

白話文:

驚慌與痰,都需要使用催吐的藥物來治療。主要使用黃連、南星、栝蔞、半夏等藥物,先找出痰和熱,再根據情況分別用藥,大多數都能治癒。治療時,要分清哪些是痰,哪些是熱。如果是熱證,就要使用涼藥清熱,如果是有痰,必須先用吐藥,吐出痰液後,再服用東垣安神丸。總的來說,治療痰和驚慌,應該以催吐為主,吐出痰液後,再服用平肝藥。如青黛、柴胡、川芎等,龍薈丸也是適當的藥物。(《丹溪心法》)

癲病多由痰氣,凡氣有所逆,痰有所滯,皆能壅閉經絡,格塞心竅,其倏病倏已者,正由氣之倏逆倏順也。故治此者,當察痰察氣,因其甚者而先之。至若火之有無,又當審其脈證而兼為之治也。(《景岳》)

白話文:

癲癇病多由痰氣引起。凡是氣有逆亂,痰有停滯,都能夠阻塞經絡,阻礙心臟。發病突然發作又突然治癒,就是由於氣有時逆亂,有時通暢的緣故。所以治療癲癇病的人,應該觀察痰和氣,依據哪個更嚴重而先治療。至於是否有火氣,則應當審察脈象和症狀,同時進行治療。(《景嶽》)

前人多用鎮墜清心之藥,固可以治熱,可以清痰。若有頑痰膠固者,此藥未易驅逐。在上者先必用吐,更用痰實在裡者,亦須下之。(《錦囊》)

白話文:

前人大多使用鎮靜安神、清心降火的中藥,這些藥物可以治療熱證和化痰。但是,如果痰液粘稠而難以清除,這種藥物就不容易去除。對於在上的痰液,首先必須用吐法,進一步治療實實在在在體內的痰液,也必須使用下法。

湧吐方,《經驗後方》治大人小兒久患風癇,導痰湯,咳嗽,遍身風疹,急中涎潮。此藥不大吐逆,只出涎水,小兒服一字。瓜蒂不限多少,細碾為末,壯年一字,十五以下老怯半字,早晨井華水下。一食頃,含沙糖一塊,良久涎如水出,年深涎盡有一塊如涎,布水上如鑑矣,涎盡食粥一兩日。如吐多困甚,即咽麝香湯一盞,即止矣。麝細研,溫水調下。昔天平尚書,覺昏眩,即服之,取涎有效。(《本草》)(宜與《狂》門參考。)

白話文:

湧吐方,出自《經驗後方》,用於治療大人小孩長時間患有癲癇,需要導痰湯,咳嗽,全身風疹,急中涎潮。服用此方藥不會有嘔吐反應,只是會有口水流出,兒童服用少量藥物。瓜蒂用量不限,搗碎成粉,成年人服用適量,十五歲以下和老年人服用半量,清晨用井水送服。過一段時間後,含一塊沙糖,過一段時間後口水會像水一樣流出來,長年累月口水中會有一塊像口水的東西,放在水面上像一面鏡子一樣。口水流完後可以喝粥一兩天。如果吐的多感到虛弱,就喝一杯麝香湯,這樣就可以止住了。將麝香研細,用溫水送服。以前,天平尚書覺得頭暈,就服用此方,吐出口水後見效。(《本草》)(適合與《狂》門一起參考。)

瀉下諸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此方能下肝膽之驚痰,以之治癲癇必效。(《傷寒論類方》)(按:先子治狂,加鐵粉一味,其效尤著。)

白話文:

對於腹瀉的方法有很多種,柴胡加上龍骨和牡蠣一起煮湯,這個藥方可以治療肝膽受到驚嚇而生的痰,以此來治療癲癇必定有效。(《傷寒論類方》)(註:我父親治療狂躁症,加入鐵粉一味,效果尤其顯著。)

防風通聖散,治一切癲狂風疾暴發之證。(《醫鑑》)(按:此本於子和,既見上。)

白話文:

防風通聖散,治療一切癲狂風疾突然發作的疾病。(《醫鑑》)(注:此藥方本於子和,已經見過上面。)

一婦有孕六個月發癇,手揚直,面紫黑,閤眼流涎,昏憒而蘇,醫與震靈丹五十帖,時作時止,至產自愈。其夫疑丹毒發,未治。脈舉弦按澀,至骨則沉帶數,意其癇必於五月復發,至則果作,皆巳午時。乃制通聖散,其甘草生用,加桃仁紅花,或瀉或吐,四五劑漸輕,發疥而愈。(《丹溪》)

白話文:

一位婦女懷孕六個月時患了癲癇,她的手伸直,臉色發紫發黑,眼睛閉著流口水,昏迷後又清醒過來。醫生給了她五十帖震靈丹,病情時而發作,時而停止,直到分娩後才自行痊癒。她的丈夫懷疑是丹毒發作,但沒有治療。脈搏舉按澀,按到骨頭時則沉帶數,醫生預測她會在五月再次發作,果然在巳午時發作。於是醫生開了通聖散,其中甘草生用,並加入桃仁、紅花,或瀉或吐,四五劑後病情逐漸減輕,發了疥瘡後痊癒。(摘自《丹溪》)

治因風致驚,眼斜反張,手足瘈瘲,背急發搐,雄黃丸方。

雄黃(一分別研細),巴豆(去皮心膜醋熬令赤黃淨洗壓去油取末二錢),鬱金(末二兩)

白話文:

雄黃(研磨成細末)

巴豆(先去皮、皮膜, 再以醋煎熬直到變成赤黃色。之後將巴豆清洗乾淨、將油壓出。研磨成細末,總量為 2 錢)

鬱金(研磨成細末,總量為 2 兩)

上三味研勻,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荊芥湯下,常服臨臥服。若當病發,煎槐膠薄荷酒調下一錢或半錢,當吐利風涎痰涕等。小兒每服一丸至二丸,冷荊芥湯下。(《聖濟》)

白話文:

將上述三種藥材研磨均勻,煉製成綠豆大小的蜜丸,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荊芥湯送服,每天睡覺前服用。如果正在發病,煎煮槐膠薄荷酒,調和一錢或半錢服用,就能吐出風涎痰涕等。兒童每次服用一到兩丸,用冷荊芥湯送服。

神授丹,治五喑(疑五瘨。瘨即癲字,)癇風。(出《衛生家寶》)

腦子(半字),麝香(半字),辰砂(一錢),全蠍(四個去毒),巴豆(四粒不去油),輕粉(半字),淡豉(五十粒湯浸去皮)

白話文:

  • 腦子(半錢):取半錢重的豬腦。

  • 麝香(半錢):取半錢重的麝香。

  • 辰砂(一錢):取一錢重的辰砂。

  • 全蠍(四個去毒):取四個全蠍,去除毒性。

  • 巴豆(四粒不去油):取四粒巴豆,不去除油脂。

  • 輕粉(半錢):取半錢重的輕粉。

  • 淡豉(五十粒湯浸去皮):取五十粒淡豉,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

上並研細,以豉膏為丸,如健人,酒一二滴,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好酒送下,即時吐瀉,如不吐瀉,再服一丸,瀉後白粥補之,七日後再依上服,又七日再服三丸取效。(《活法秘方》)《金匱翼》妙香丸,治驚癇百病,於本方去全蠍、淡豉,加牛黃金箔(巴豆三百五十粒,去皮心膜,炒熟研如面,辰砂九兩,金箔九十片,餘四味各三兩),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白湯下二丸,日二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成細粉,加入豆豉膏製成丸劑,丸劑的劑量要符合健康的成人份量。服用時,先用少量的酒送服一丸,如果沒有吐瀉的反應,再服用一丸。服用後再用白粥補養身體。七天後再按照上述方法服用,再過七天再服用三丸藥劑。

金匱翼妙香丸,用於治療癲癇和各種疾病。將原有配方中的全蠍、淡豉去除,加入牛黃、金箔(巴豆三百五十粒,去皮去心膜,炒熟後研成粉末,辰砂九兩,金箔九十片,剩下的四種藥材各三兩),將所有藥材研勻,再加入六兩的黃蠟,三分的白蜜,一起煉製均勻後製成丸劑,每兩藥材可製成三十丸丸劑。每次服用兩丸,每日服用兩次,以白開水送服。

妙功十一丸,治癲。

丁香木香沉香乳香,麝香,荊三稜(炮),廣朮(炮),黑牽牛(微炒),黃連,雷丸(炒),鶴蝨(炒),胡黃連黃芩大黃(焙),陳皮青皮,雄黃,熊膽,甘草(炙各二錢半),小赤豆(三百六十粒煮),白丁香(直尖者三百六十個),輕粉(四錢),巴豆(七粒)

白話文:

丁香、木香、沉香、乳香、麝香、炮製的荊三稜、炮製的廣朮、微炒的黑牽牛、黃連、炒制的雷丸、炒制的鶴蝨、胡黃連、黃芩、焙製的大黃、陳皮、青皮、雄黃、熊膽、炙製甘草各二錢半,煮三百六十粒小赤豆,三百六十個尖尖的白丁香,四錢輕粉,七粒巴豆。

上二十三味為細末,赤小豆爛煮研泥,同蕎麥打糊,和作十一丸,硃砂為衣,陰乾,服時水浸一宿,化一丸,大便出,隨病各有形狀取出為驗,或作化一番,不可再服,曾經火灸者不治,遠年愈效。(《神效名方》)

白話文:

將上面二十三味的藥材研成細末,赤小豆煮爛後搗成泥,與蕎麥粉一起煮成糊,和在一起做成十一丸藥丸,用硃砂做藥衣,陰乾後服用。服用時,將藥丸浸泡在水中一夜,然後化成一丸,大便後取出,根據藥丸形狀的不同,可以判斷病情。有時候,藥丸還會化成不同的形狀,但不能再服用。曾經接受過火灸治療的人,服用此藥無效。此藥對於遠年的疾病療效較好。(《神效名方》)

控涎丸,治諸癇久不瘥,頑涎聚散無時,變生諸證,悉皆治之。

生川烏(去皮),半夏(洗),殭蠶(不炒此三味銼碎生薑汁浸一宿各半兩)全蠍(去毒七個),鐵粉(三錢),甘遂(二錢半)

白話文:

生川烏(去掉外皮),半夏(洗乾淨),殭蠶(不炒,這三味藥材搗碎後用生薑汁浸泡一夜,每種各半兩)全蠍(去掉毒刺,七個),鐵粉(三錢),甘遂(二錢半)。

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打糊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食後用薑湯吞下,忌食甘草。(《濟生》)

白話文:

將藥材搗碎成細末,用生薑汁自然糊化成丸狀,大小如綠豆,表面塗上一層硃砂。每次服用15丸,在飯後用薑湯吞服。服用期間忌食甘草。(出自《濟生》)

滾痰丸,治膈熱太甚作癇。(《丹溪心法附錄》)(按:《活法秘方》奪命丹,壓癲癇,用礞石、焰消二味,宜參。)

白話文:

滾痰丸,治療膈上有熱氣,引起的癲癇。(《丹溪心法附錄》)(註:《活法祕方》的奪命丹,治療癲癇,使用礞石、焰硝兩種藥材,可參考一下。)

龍薈丸,治肝火太甚,作癇。(同上)治腎水陰虛,風熱蘊積,時發驚悸癇搐。(《赤水》)

鎮墜諸方,治風癲失性,顛倒欲死,五癲驚癇,雌雄丸方。

雄黃,雌黃,真珠(各一兩),鉛(二兩熬令成屑),丹砂(一分),水銀(八分)

白話文:

雄黃、雌黃、珍珠(各一兩)、鉛(二兩,熬成粉末)、丹砂(一分)、水銀(八分)

上六味末之,以蜜搗三萬杵,丸如胡豆,先食服二丸,日二,稍加以知為度。(《千金》)《聖惠》治心風狂言,神思不安,如見鬼神,真珠散,於本方出雌黃、水銀,加水精、人參、金銀薄、琥珀、牛黃,都研令勻,每於食後,薄荷湯調下半錢。又治風癲失性,倒僕惡聲,吐沫口噤,雄朱丹,於本方去真珠(黑鉛與水銀結為砂子)。

白話文:

上六味藥研成末,加入蜂蜜擂搗三萬次,製成胡豆大小的藥丸。一開始服用二丸,每天服用二丸,逐漸增加服用量,服用到適可而止的程度。《聖惠方》中記載了由明珠散組成的藥方,用於治療心風癲狂、神思恍惚、好似看見鬼神等症狀。具體做法是將雌黃、水銀從原方中取出,加入水精、人參、金銀薄、琥珀、牛黃,研磨均勻。每次於飯後服用半錢,用薄荷湯送服。另外,本方還可以治療風癲失性、倒地抽搐、聲音嘶啞、吐沫橫飛、口齒緊閉等症狀。具體做法是從原方中去掉明珠(黑鉛與水銀結成的砂子),製成雄朱丹。

治癲癇痸瘲方。

鴟頭(二枚),鉛丹(一斤)

上二味末之蜜丸,先食服三丸,日三,劇者夜一,稍加之。(《千金》)《濟生》鴟頭丸,治風癇,於本方加皂角酥炙,用糯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以粥飲送下。

白話文:

先用上面兩味藥研成粉末,加入少許糯米粉和蜜製成小丸子,先服用三丸,每天三次。病情較重的患者,在晚上也服用一次,並逐漸增加服用量。(《千金》)《濟生》中的「鴟頭丸」治療風癇,在原方中加入皁角酥炙,用糯米糊包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丸,逐漸增加到二十丸,用粥送服。

治積痰不散,上衝心臟,變為風癇,不問長幼,宜服半夏丸方。

半夏(五兩),白礬(三兩),硃砂(三兩),黃丹(二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以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食前後,以人參湯下二十丸。(《聖惠》)《三因》鎮心丹,治心氣不足,病苦驚悸,自汗心煩悶短氣,用辰砂、白礬各等分,水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又礬丹,治五癲百癇,無問陰陽冷熱,用虢丹、晉礬各一兩,豬心血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

白話文:

  1. 把上文提到的藥物搗碎成粉末,全部研磨均勻,用粟米飯和成藥丸,丸子的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不拘泥於飯前或飯後,用人參湯送服二十丸。(出自《聖惠》)
  1. 《三因》中的鎮心丹,用來治療心氣不足、驚悸不安、自汗心煩、氣短等症狀。藥方是辰砂和白礬等分,用水和成丸子,丸子的大小如同雞頭。每次服用一丸。

  2. 還有礬丹,用來治療五癲百癇,不論陰陽冷熱。藥方是虢丹、晉礬各一兩,用豬心血和成藥丸,丸子的大小如同綠豆。每次服用十丸至二十丸。

《神效名方》硃砂滾涎散,治五癇,於鎮心丹赤石脂、硝石各等分研,蒜膏和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

白話文:

在《神效名方》中有一種叫做硃砂滾涎散的藥方,可以治療五癇。

它的製作方法是將鎮心丹、赤石脂、硝石等成分等分研磨成粉末,然後用蒜汁和成丸狀,大小如綠豆。

每服三十丸。

治風癲疾,時發時省,涉歷年月,丹砂煎方。

丹砂(細研水飛濾過後焙乾再研如粉三兩),石膏(五兩研細),黃連(去須搗篩一斤),生地黃(不計斤兩研取自然汁二升不得入水)

白話文:

  • 丹砂(先細研,再以水飛濾過,然後焙乾。再研磨成粉,三兩)

  • 石膏(五兩研磨成細粉)

  • 黃連(去須後搗碎,並篩選,一斤)

  • 生地黃(不計斤兩,研磨取自然汁液二升,不得加入水)

上四味,以清水一斗,先煮石膏、黃連,取五升淨去滓,次下生地黃汁,又煎之如稀餳,始下火,取丹砂粉投入,勻攪百餘遍,貯於不津器中更攪,待冷即住手,每日兩度,以溫水調服,約如半彈丸大,服藥後,只得吃淡飯、蔓菁菜等。(《聖濟》)《良朋彙集》治大人氣性風、羊羔風、中風中痰,小兒急驚風,生石膏十兩,硃砂五錢,細末,每服大人三錢,小兒一錢。

白話文:

上述四味藥材,用清水一斗,先煮石膏、黃連,取五升的藥汁,去除渣滓,再加入生地黃汁,繼續煎煮至藥汁稀稠,然後把丹砂粉投入,均勻攪拌一百多次,貯存在不沾水的容器中,繼續攪拌,等到藥汁冷卻就停止攪拌,每天兩次,用溫水調服,約如半個彈丸大小,服用藥物後,只能吃清淡的飯菜,蘿蔔等蔬菜。(《聖濟》)《良朋彙集》治療成年人的氣性風、羊羔風、中風中痰,小兒急驚風,生石膏十兩,硃砂五錢,細末,每服大人三錢,小兒一錢。

安魂定魄丹,治驚邪癲癇,天行熱病,心神狂亂,無不瘥(按:即《和劑》養正丹,去硃砂),以軟飯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新汲水,研七丸服之。(《雞峰》)《是齋》抱膽丸,治一切癲癇風狂,或因驚恐怖思所致,於本方加乳香。

白話文:

安魂定魄丹,可以用來治療驚嚇引起的癲癇,以及天花引起的熱病,心神狂亂等疾病,沒有治不好的。(按:這其實就是《和劑》中的養正丹,只是去掉了硃砂),用軟飯和藥粉做成丸子,像綠豆那麼大,每次吃藥時,用新汲的水將七丸藥研碎後服用。(《雞峯》)《是齋》中的抱膽丸,可以治療各種癲癇和發狂的疾病,這些疾病可能是由驚嚇、恐懼、思慮過度引起的,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在原本的方子中加入乳香。

張渙熊膽丹方,治癲癇,鎮心安神。

真熊膽,鐵粉(各細研),硃砂(細研水飛),生天南星(末),雄黃(水磨精明者別研各半兩),粉霜(一分研),腦麝(各研一錢)

白話文:

真正的熊膽,鐵粉(研磨成細粉),硃砂(研磨成細粉然後用水飛),生天南星(研磨成末),雄黃(用水磨研磨至精細的程度,分開研磨,各半兩),粉霜(研磨成一分),腦麝(每種研磨成一錢)。

上件同拌勻,用獖豬膽一枚,取汁和諸藥,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至二十粒,煎金銀薄荷湯下。(《幼幼》)

白話文:

把上件藥材全部拌勻,再用野豬的膽汁,取汁和所有的藥材混合,丸成黍米般大小,每次服用十粒至二十粒,用煎煮金銀薄荷的湯服用。(《幼幼》)

治癲癇經驗丸藥方。

膽星(八錢),真牛黃(四錢),辰砂(三錢),真麝香(三分)

甘草膏為丸,芡實大,金箔為衣,薄荷湯下五丸。(《赤水》)

白話文:

將甘草熬膏製成藥丸,大小如芡實,以金箔為衣,用薄荷湯送服五丸。(出自《赤水》)

如五癇,宜肥大蝙蝠二個,各築入辰砂五錢入口內,以瓦蓋四圍,慢火燒令乾,為末,米糊丸,米湯下,得吐妙。(《如宜》)(按:《醫學集成》為散用。)

白話文:

治療癲癇病,要選用肥大的蝙蝠兩個,每個放入五錢辰砂,放在嘴裡,用瓦蓋住周圍,用慢火燒乾,研成粉末,用米糊丸服下,用米湯送服,能吐出涎沫是最好。(《如宜》)(按照:《醫學集成》是用散劑服用。)

疏經清心諸方,治驚憂積氣,心受風邪,發則牙關緊急,涎潮昏塞,醒則精神若癡,驚氣丸

白話文:

疏經清心諸方:

這類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因驚嚇、憂慮而積聚在體內的病氣,或因心臟受到風寒之邪所引起的疾病。這些疾病的症狀包括:牙關緊閉、流涎昏迷、醒來後精神恍惚。可以使用驚氣丸來治療。

附子(炮去皮臍),南木香,白殭蠶(去絲嘴炒),花蛇(酒浸去皮骨炙),橘紅天麻(去蘆),麻黃(去根節各半兩),乾蠍(一兩去毒),紫蘇子(一兩淘洗),天南星(洗浸薄切片薑汁浸一夕半兩),硃砂(水飛一分留少許為衣)

白話文:

附子(用炮製過的,去皮去臍),南方產的木香,白色殭蠶(去除絲和嘴,炒過),花蛇(用酒浸泡後,去皮去骨,炙過),橘紅,天麻(去除蘆頭),麻黃(去除根和節,各半兩),蠍子(一兩,去除毒),紫蘇子(一兩,淘洗乾淨),天南星(洗淨浸泡,切成薄片,用薑汁浸泡一晚,半兩),硃砂(水飛製過分好的一分,留一點做表面塗層)。

上為末,入研腦、麝少許,同研極勻,煉蜜杵丸,如龍眼大,每服一粒,金銀薄荷湯化下,溫酒亦得,此予家秘方也。戊申年,軍中一人犯法,褫衣將受刃得釋,神失如癡,予與一粒服訖而寐,及覺病已失矣。江東提轄張載揚,其妻因避寇失心已數年,予授此方,不終劑而愈。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研成極細的末,再加入少量的腦和麝香,一起研磨均勻,然後用煉製過的蜜做成丸劑,丸子的規格如同龍眼那麼大。每次服用一粒,用金銀花薄荷湯送服或者用溫酒送服均可。這是我們家的祕方。戊申年,軍中有一個人犯了法,被剝了衣服準備處刑的時候被赦免下來,但已經神智昏迷如同癡呆。我給他服用了這一粒藥,他服用後就睡著了,等他醒來後,病症已經消失了。在江東擔任提轄的張載揚,他的妻子因為躲避叛軍的攻擊而導致精神失常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了。我將這個藥方傳授給他,他的妻子還沒吃完所有的藥,病情就已經痊癒了。

又黃山沃巡檢彥,其妻狂厥者逾年,更十餘醫而不驗,予授此方,去附子,加鐵粉,亦不終劑而愈。鐵粉非但化涎鎮心,至如摧抑肝邪特異。若多恚傷肝,邪太盛,鐵粉能制伏之。《素問》言陽厥狂怒,治以鐵落飲,金制木之意也,此亦前人所未嘗論及。(《本事》)(按:《心法附余》曰:蓋癇痰結於心胸之間,每遇火動則發,非附子熱性走而不守而能流通結滯、開散頑結可乎。此從治之法,乃劫劑也。

白話文:

沉香、益智仁、川烏(各八公克),天麻、防風、半夏、附子(炮製過的各十二公克),羌活(二十公克),甘草、當歸、殭蠶(各六公克),獨活(四公克)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三劑而愈。(《微義》)(按:羅氏此方,本為小兒而設,徐氏取收之大人門中,以為救壞證之劑,故今亦列於此。又殭蠶《寶鑑》原作姜屑,今用殭蠶為便。)

白話文:

這種湯藥,每次服用五錢,加兩小碗水,加三片生薑,煎到只剩下一小碗,去掉藥渣,溫熱服用,在飯前服用,服用三劑後就會痊癒。(《微義》)(注:羅氏的這個藥方,本來是為兒童而設的,徐氏取來收錄到成人門中,作為拯救壞疽的藥方,所以現在也把它列於此。另外,在《寶鑑》中,殭蠶原本寫作姜屑,現在用殭蠶更方便。)

摧肝丸,鎮火平肝,消痰定顫。

牛膽南星,釣藤鉤,黃連(酒炒),滑石(水飛),鐵華粉(各一兩),青黛(三錢),殭蠶(炒五錢),天麻(酒洗二兩),辰砂(飛五錢),大甘草(二錢)

白話文:

牛膽、南星、釣藤鉤、黃連(用酒炒過)、滑石(用清水漂洗過)、鐵華粉(各一兩)、青黛(三錢)、殭蠶(炒過五錢)、天麻(用酒洗過二兩)、辰砂(飛過五錢)、大甘草(二錢)。

上末,以竹瀝一碗,薑汁少許,打糊丸綠豆大,食後及夜,茶下一錢五分,忌雞、羊肉。(《準繩》)(按:此方本出《顫振》中,然能平肝逆,通治癲狂,仍列於茲。)

白話文:

把藥材研成粉末,用一碗竹瀝和少量薑汁調和,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在吃完飯後和晚上,用茶服用一錢五分。忌諱食用雞肉和羊肉。(《準繩》)(注:此方原本出自《顫振》,但它可以平肝降逆,治療癲狂,因此仍然列於此。)

清神湯,治心熱,痰迷胞絡。

茯神(去皮木),黃連(各二錢),酸棗仁(炒),石菖蒲柏子仁(炒),遠志(各五錢甘草同煮去骨),甘草(五分),

白話文:

  • 茯神(去皮木):3公克

  • 黃連:3公克

  • 酸棗仁(炒):7.5公克

  • 石菖蒲:7.5公克

  • 柏子仁(炒):7.5公克

  • 遠志(與甘草一起煮,去除果核):7.5公克

  • 甘草:1.5公克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統旨》)

鉤藤湯,治諸癇痙痓。

橘紅,鉤藤,膽星,天麻,殭蠶,人參,遠志,犀角

白話文:

橘紅:具有化痰止咳、理氣健脾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咳嗽、胸悶、腹脹等症狀。

鉤藤: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痙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發燒、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膽星:具有清熱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眼部炎症、視物模糊、白內障等症狀。

天麻:具有鎮靜安神、活血通絡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中風後遺症等症狀。

殭蠶:具有祛風止痙、活血通絡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中風後遺症等症狀。

人參:具有補氣益血、益智安神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疲勞、體虛、失眠、健忘等症狀。

遠志:具有益智健忘、補氣益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健忘、失眠、心悸、氣短等症狀。

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眼部炎症、視物模糊、白內障等症狀。

石菖蒲

加燈心水煎,臨服加牛黃、珍珠末。(《錦囊》)

灸法,有人患癇疾,發則僵仆在地,久之方蘇。予意其用心所致,為炙百會,又疑是痰厥致僵仆,為灸中脘,其疾稍減,未除根也。後閱《脈訣》,後(疑得字)通真子有愛養小兒謹護風池之說,人來覓灸癇疾,必為之按風池穴,皆應手痠疼,使灸之而愈。(《資生》)

白話文:

針灸方法,有些人患有癲癇,發作時僵硬倒地,過了很久才蘇醒過來。我猜想他的疾病是由心神所致,於是他灸百會穴,又懷疑是痰厥導致僵硬倒地,為他灸中脘穴,他的疾病略微減輕,但沒有除根。後來我閱讀《脈訣》,得到通真子關於愛護小兒謹慎保護風池穴的說法,有人來找我針灸癲癇,我一定會按壓他們的風池穴,大多數人都會感到痠疼,讓他們灸這個穴位就可以痊癒。(《資生》)

〔附〕顫振。顫,搖也。振,動也。風火相乘動搖之象,比之瘈瘲,其勢為緩。《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即顫振之謂也。常見此證,多於傷寒、熱病、痢疾中兼見者,是熱甚而然,虛亦有之,皆戰搖振動輕利而不痿弱,比之中風嚲曳牽動重遲者,微有不同。(《綱目》)

白話文:

【解釋】顫振:顫,是搖晃的意思,振,是搖動的意思。風火相乘搖動的現象,比之於瘈瘲,其勢為緩和。《內經》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就是顫振的意思。經常見到的這種證狀,多於傷寒、熱病、痢疾中兼見,這是由於熱盛造成的,虛證也有可能,都是戰慄搖動輕利而不痿弱,比之中風嚲曳牽動重遲的人,略有不同。(《綱目》)

顫振與瘈瘲相類,但瘈瘲則手足牽引而或屈或伸,顫振則但戰動而不屈伸也。有氣虛而振,用參朮湯補之。(系異功散黃耆,甚者加附子)。心虛而振,用補心丸養之(用歸、甘、參、生地、遠志、酸棗、柏仁、硃砂、金箔、麝、琥、茯、芎、菖、膽南星)。挾痰,用導痰湯加竹瀝。

白話文:

顫振與瘈瘲(一種抽搐症)相似,但瘈瘲會出現手足痙攣、彎曲或伸展的症狀,而顫振則只是震動而不會出現屈伸。

有以下原因會引起顫振:

  1. 氣虛而振:使用參朮湯補氣。
  • 系異功散加上黃耆,如果情況嚴重,可再加上附子。
  1. 心虛而振:使用補心丸補養心氣。
  • 使用當歸、甘草、人參、生地黃、遠志、酸棗仁、柏子仁、硃砂、金箔、麝香、琥珀、茯苓、川芎、菖蒲、膽南星等藥材。
  1. 挾痰:使用導痰湯加上竹瀝化痰。

有實熱積滯而振,宜吐下之可也。若老人戰動,宜定振丸。(《統旨》)(定振丸用四物湯及天麻、秦艽、全蠍、細辛、荊、防、朮、耆、威靈仙。)

白話文:

如果患有實熱積滯而震顫的,應採用催吐、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是老年人震動,應服定振丸。(定振丸使用四物湯以及天麻、秦艽、全蠍、細辛、荊芥、防風、蒼術、山藥、威靈仙。)

顫振者,人病手足搖動,如抖擻之狀,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內經》云:諸風眩掉,皆屬肝木。肝主風,風為陽氣,陽主動,此木氣太過而克脾土,脾主四肢,四肢者諸陽之末,木氣鼓之故動,經謂風淫末疾者此也。亦有頭動而手足不動者,蓋頭乃諸陽之首,木氣上衝,故頭獨動而手足不動,散於四末,則手足動而頭不動也。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後乃有之,老年尤多。

白話文:

顫振是指人體手腳搖動,好像抖擻的樣子,筋脈約束力不足,無法控制,這是風的表現。《內經》中說:各種頭暈目眩,都屬於肝木。肝主風,風為陽氣,陽氣主運動,這是木氣過盛剋制脾土,脾主四肢,四肢是諸陽的末端,木氣鼓動所以會活動,經書上說的風淫末疾就是這個。也有人頭動而手腳不動,這是因為頭是諸陽的開始,木氣往上衝,所以只有頭動而手腳不動,如果風氣散佈到四肢末端,手腳就會動而頭不動。這種疾病在壯年人身上很少見,中年以後才會有,老年人尤其多。

夫老年陰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極為難治。前哲略不及之,惟張戴人治新寨馬叟,作木火兼痰而治,得效。遇此證者,當參酌其旨而運其精思云。(《準繩》)(按:戴人治驗出《十形三療》,用通聖散及湧劑。)

白話文:

老年人的陰血不足,津液少而不能壓制旺盛的虛火,極難治療。前人略微沒有提到這一點,只有張戴人治療新的寨子裡的老叟,將此病症看做是肝火旺盛兼痰濕,並用此方法治療,取得了效果。遇到這種情況的患者,應參考該方法來運用精妙的思維來治療。

(註解:戴人的治療方法見於《十形三療》,使用通聖散和湧劑。)

顫振之脈,小弱緩滑者可治,虛大急疾者不治。間有沉伏澀難者,必痰濕結滯於中之象。(《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