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外因類 (36)
外因類 (36)
1. 瘧
邪著少陽,夫人四體安然,外邪得以入而瘧之,每伏藏於半表半裡,入而與陰爭則寒,出而與陽爭則熱。半表半裡者,少陽也。所以寒熱往來,亦少陽所主。謂少陽而兼他經之證,則有之;謂他經而全不涉少陽,則不成其為瘧矣。(《法律》)
少陽乃東方甲木之象,故其脈主弦,此不但初病之脈乃爾,即久瘧正虛,脈不鼓指,而弦象亦隱然在內,所以仲景云:瘧脈自弦。由首及尾,脈之屢遷縱不同,而弦之一字,實貫徹之也。瘧邪之舍於營衛,正屬少陽半表半裡,始之似瘧非瘧,與後之經年不解,總一少陽主之。
蓋瘧發必有寒有熱,其寒熱之往來,適在少陽所主之界,偏陰則多寒,偏陽則多熱,即其純熱無寒而為癉瘧、為溫瘧,純寒無熱而為牡瘧,要皆自少陽而造其極偏,補偏救敝,亦必返還少陽之界,陰陽兩協於和而後愈也。施汗吐下之法以治實熱,施和溫之法以治虛寒,無非欲致其和平耳。
瘧邪如傀儡,少陽則提傀儡之線索,操縱進退,一惟少陽主張,寧不恢恢乎遊刃空虛也耶。(同上)
脈候,諸瘧之脈,大約尺寸俱弦,或浮數,或緊實,或緩澀,或虛遲,或左手濡而右手盛,或尺寸盛而關中濡,不可定名以為弦也。總前治法,弦數多熱者寒之,弦遲多寒者溫之,浮弦、浮緊、浮數,其邪在表者可汗,弦實、沉實、數實,其邪在裡者可下。(《直指》)
有病久而脈極虛微而無力,似乎不弦,然而必於虛微之中見弦,但不搏手耳,細察可見也。(《丹溪》)
若多寒而但有寒者,其脈或洪實或滑,當作實熱治之,若便用桂枝誤也。如或多熱而但有熱者,其脈或空虛或微弱,當作虛寒治之,若便用白虎湯亦誤也。所以欲學者必先問其寒熱,或熱多熱少,或寒多寒少,又診脈以參之,百無一失矣。(《綱目》)弦而緊實者宜下之,弦而虛細者宜補之,弦而實大者宜吐之,遲緩者病自愈,久瘧不愈者脈必虛,宜養正去邪。(《回春》)
脈宜弦數滑散,忌沉細虛微。(《慈航》)(按:散字可疑。又初起脈不見,見於後脈止歇,舉在調停方中治驗,並宜參。)
《脈經》云:瘧脈自弦,微則為虛,代散則死。(《微義》)
弦如刀刃者死。弦小者生。(《玉案》)
病後脈來微滑而平緩者,自愈之兆也。(《證治百問》)
證狀概略,此病之始,與天行不多別,亦頭痛,骨肉酸楚,手足逆冷,口鼻喉舌乾,好飲水,毛聳。腰脊強欲反拗,小便赤,但先寒後熱,發作有時,可不審察,其發作日有準。(《外臺》引許仁則)
瘧疾因外邪客於風府(《和劑》作臟腑),生冷之物,內傷肺胃(《和劑》脾胃),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寒熱獨作,或連日發,或間日一發(《和劑》此下曰:或發後三五日再發),寒則肢體顫掉,熱則舉身如燒,頭疼噁心,煩渴引飲,氣息喘急,口苦咽乾,脊膂痠疼,腸鳴腹痛。(《雞峰》)
白話文:
瘧疾這種病,是因為邪氣侵入少陽經所導致的。人如果身體沒事,外來的邪氣就能進入體內而引發瘧疾。這些邪氣通常潛伏在半表半裡的位置,當它往裡與陰氣抗爭時就會產生寒冷,往外與陽氣抗爭時就會產生發熱。所謂的半表半裡,指的就是少陽經。所以瘧疾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也是少陽經所主導的。如果說少陽經的病症同時合併其他經絡的症狀,這有可能;但如果說其他經絡的病症完全不涉及少陽經,那就不能算是瘧疾了。
少陽經對應五行中的東方甲木,所以它的脈象主要呈現弦脈。這種弦脈不僅是發病初期會出現,即使是久病體虛、脈象微弱不明顯時,弦脈的跡象也仍然隱藏在其中。所以張仲景才說「瘧疾的脈象是弦脈」。從發病到結束,脈象的變化雖然有所不同,但弦脈的特徵始終貫穿其中。瘧邪會停留在營衛之間,而這正好屬於少陽經半表半裡的範圍。開始的時候症狀像瘧疾但又不太像,到後來病情拖延經年不癒,這一切都是少陽經在主導。
瘧疾發作一定會有寒冷和發熱兩種症狀,而寒熱交替的時機,恰好是在少陽經所主導的區域。如果陰氣偏盛,就多出現寒冷;如果陽氣偏盛,就多出現發熱。即使是純粹發熱而沒有寒冷的癉瘧或溫瘧,或是純粹寒冷而沒有發熱的牡瘧,也都是因為少陽經偏離了平衡,走向了極端。要治療這種偏頗的狀況,也必須回到少陽經的平衡狀態,讓陰陽調和才能痊癒。使用發汗、催吐或攻下的方法來治療實熱的病症,使用溫和、補益的方法來治療虛寒的病症,都是為了讓身體恢復陰陽平衡。
瘧邪就像是傀儡,而少陽經則是牽引傀儡的線索。瘧邪的進退都由少陽經來操控,就像在空虛的空間中揮灑自如一樣。
各種瘧疾的脈象,大體上寸脈和尺脈都會呈現弦脈,有時會是浮數脈、緊實脈、緩澀脈、虛遲脈,也可能左手的脈比較弱而右手比較強,或者寸尺脈強而關脈弱,無法用單一的弦脈來定義。總的來說,治療原則是:弦脈且脈數代表熱象較盛,要用寒涼藥;弦脈且脈遲代表寒象較盛,要用溫熱藥。如果是浮弦、浮緊、浮數的脈象,表示邪氣還在表層,可以用發汗的方法;如果是弦實、沉實、數實的脈象,表示邪氣已經進入體內,可以用攻下的方法。
有些久病的人脈象極度虛弱,似乎不是弦脈,但仔細檢查,一定能在虛弱的脈象中發現弦脈的跡象,只是不明顯而已。
如果瘧疾以寒冷為主,但脈象卻是洪實或滑脈,就應該用治療實熱的方法來處理,如果誤用桂枝湯就會錯了。如果瘧疾以發熱為主,但脈象卻是空虛或微弱,就應該用治療虛寒的方法來處理,如果誤用白虎湯也會錯了。所以學習醫術的人,一定要先問清楚病人是寒冷還是發熱,是熱多還是熱少,是寒多還是寒少,然後再結合脈象來判斷,這樣才能萬無一失。弦脈且緊實的脈象,適合用攻下的方法;弦脈且虛弱細小的脈象,適合用補益的方法;弦脈且實大的脈象,適合用催吐的方法;脈象遲緩的,疾病會自己痊癒。久治不癒的瘧疾,脈象一定是虛弱的,應該用補益正氣、驅除邪氣的方法來治療。
瘧疾的脈象應該是弦脈、數脈、滑脈、散脈,最忌諱沉脈、細脈、虛脈、微脈。(這裡的「散脈」可能不準確。另外,初期發病時可能看不出脈象,要到後來才看得出來,這個現象與調整藥物後的療效有關,需要一起參考。)
《脈經》說:瘧疾的脈象是弦脈,脈象微弱則表示虛,脈象如果出現代脈或散脈,則表示病情危重。《微義》也說:弦脈如刀刃般的脈象表示病情危重。弦脈細小的則表示病情較輕。
病後脈象出現微滑且平緩的,是疾病即將痊癒的徵兆。
瘧疾剛開始發病時,與一般流行的疾病很像,也會有頭痛、骨肉痠痛、手腳冰冷、口鼻喉舌乾燥、想喝水、起雞皮疙瘩、腰背僵硬、小便赤黃等症狀。但瘧疾的特點是先寒冷後發熱,而且發作的時間規律,只要仔細觀察,就能判斷出來。
瘧疾是因為外來的邪氣侵入風府(有的說是侵入臟腑),或者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而損傷了肺胃(有的說是脾胃),導致寒邪和熱邪在體內交錯。有的會先寒冷後發熱,有的會先發熱後寒冷,有的則只發寒或只發熱,有的會連續幾天發作,有的會間隔一天發作(有的說間隔三五天發作)。發冷時會全身發抖,發熱時會全身像火燒一樣,還會伴隨頭痛、噁心、煩渴想喝水、呼吸急促、口苦咽乾、脊背痠痛、腸鳴腹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