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外因類 (35)
外因類 (35)
1. 瘧
病由風暑寒濕,方夏之時,陰居於內,暑雖入之,勢未能動,候得秋氣,陽為之變,汗出遇風,乃成此疾,故曰痎瘧,皆生於風。(《聖濟》)
凡瘧因於暑,人皆知之,不知夏令炎熱,此自正氣之宜,然而人有畏熱者,每多避暑就陰,貪涼過度,此因暑受寒,所以致瘧。經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義可知也。然又惟稟質薄弱,或勞倦過傷者,尤易感邪,此所以受邪有淺深,而為病有輕重也。第以病因暑致,故曰受暑,而不知暑有陰陽,瘧惟陰暑為病耳。(《景岳》)
瘧疾之作,本由風寒水濕之邪感而致病,亦或有非風非水而衣薄受涼,凡體怯者皆能為瘧。及其病深,則未免因經及藏,因表及里,故有不慎飲食而更甚者,有不慎勞役而增病者。總之無非外邪為之本,豈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瘧者耶。今觀朱丹溪之言亦以痰食並列,嚴用和則悉歸之痰,蓋皆因陳氏(《三因方》)之說,而殊失《內經》之正意矣。(同上)
夫夏傷於暑,汗出腠開,當風浴水,淒滄之寒伏於皮膚,及遇秋風新涼束之,表邪不能外越,陰欲入而陽拒之,陽欲出而陰遏之,陰陽相薄而瘧作矣。(《必讀》)
病必挾痰挾食,《素問》云:夫瘧疾皆生於風。又云:夏傷於暑,秋必病瘧。此四時之氣使然也。或乘涼過度,露臥濕處,飲冷當風,飢飽失時,致令脾胃不和,痰積中脘,遂成此疾,所謂無痰不成瘧也。(《濟生》)
瘧痢皆生於脾胃。若脾胃虛而有痰,外冒風暑,致陰陽紛爭,寒熱更作,休作有時,病名曰瘧云云。由此而知痰者瘧之根。(《簡易》)
凡瘧皆因腹中停蓄黃水,惟水不行,所以寒熱不歇,此瘧家受病之處也。(《直指》)
嚴用和謂胃氣不和,痰積中脘而成瘧,則自內而生病於外也。與《素問》風暑外傷雖異,然外既受傷,則內氣必郁亦生痰,此自外而生病於內也。瘧而挾痰,誠有之矣,其有以無痰不成瘧之一句,則失之偏也。(《微義》)
大抵邪氣與正氣相遇,則搏而成寒熱,令人痰與宿食結於胃中,適與衛氣相遇則發,次日邪熱得汗氣衰故暫止,邪熱復熾故復發,必宿滯去、結痰開、正氣旺乃痊,理可見矣。(《六要》)
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無定期,而瘧病往來寒熱則有定期者,以彼止感受無形之邪風,風者善行數變,故無定期;此雖亦感無形之邪氣,然必郁成有形之痰涎,留滯一處,與日行之衛氣相遇,邪正交爭乃作,故有定期也。古謂無痰不成瘧以此。夫瘧出於痰滯,而痰之滯也,豈獨由於風寒,一切外感內傷皆能致之,故又謂無食不成瘧,以食滯成痰也。外感以風寒為舉隅,內傷以食為舉隅,所當推廣以求之者也。
又推之,外感內傷既能鬱熱蓄痰,獨不能停濕滯血而為是證乎,此楊仁齋所以有黃水瘀血之論也。(《醫碥》)
白話文:
瘧疾這種病,是由於受到風、暑、寒、濕這些外邪侵襲而引起的。在初夏時節,人體陰氣較盛,雖然暑氣會進入體內,但還不能發作。等到秋天氣候轉變,陽氣也開始變化,如果這時出了汗又吹到風,就容易形成瘧疾,所以說,瘧疾的產生都與風有關。
一般人認為瘧疾是因暑熱而起,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夏天炎熱是自然界正常的氣候,人體也應該順應這種氣候。然而,有些人怕熱,經常躲避暑熱,待在陰涼的地方,過度貪涼,這樣反而會因為暑熱而感受寒氣,從而導致瘧疾。就像《黃帝內經》所說的「夏天暑熱時出汗不暢,到秋天就容易得瘧疾」。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此外,那些體質虛弱,或過於勞累的人,更容易感受外邪,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受邪氣輕,病情也輕,有些人受邪氣重,病情也重的原因。雖然瘧疾是因暑熱而起,所以說是感受暑邪,但大家要知道,暑邪有陰陽之分,瘧疾主要是由陰暑引起的。
瘧疾的發生,根本原因是由於受到風、寒、水、濕等外邪侵襲所致,也可能是因為沒有風、水,只是穿衣太少而受涼。凡是體質虛弱的人,都可能得瘧疾。等到病情加深,就會從經絡到臟腑,由外及內蔓延,所以有些人因為飲食不當而使病情加重,有些人因為過於勞累而使病情加重。總而言之,瘧疾的根本原因還是外邪入侵,怎麼會是因為飲食或痰液而引起的呢?現在看朱丹溪的說法,把痰和飲食並列為病因,嚴用和則把病因都歸結於痰,這都是因為他們受到陳氏(《三因方》)的影響,而偏離了《黃帝內經》的正確觀點。
夏天如果受暑氣侵襲,出汗時毛孔張開,如果這時吹風或洗冷水澡,寒氣就會潛伏在皮膚中。等到秋天涼風襲來時,寒氣被束縛在體內無法散出,陰氣想進入體內,陽氣又在抵抗,陽氣想往外走,陰氣又阻礙它,這樣陰陽之氣相互搏鬥,就會引發瘧疾。
瘧疾這種病一定會夾雜著痰液和積食。《黃帝內經》說過:「瘧疾都是因為風邪引起的。」又說:「夏天感受暑氣,秋天一定會得瘧疾。」這都是四季氣候變化的影響。有些人因為過度貪涼,在潮濕的地方露宿,喝冷飲或吹風,吃飯時間不規律,導致脾胃功能失調,痰液積聚在中脘部位,就會形成瘧疾,這就是所謂的「無痰不成瘧」。
瘧疾和痢疾都與脾胃有關。如果脾胃虛弱而有痰液,又感受風邪和暑氣,就會導致體內陰陽之氣相互抗爭,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發作時間也有規律,這種病就叫做瘧疾。由此可見,痰是瘧疾的根本原因。
所有瘧疾都是因為腹腔內積聚黃水,如果這些水不能正常排出,就會導致寒熱交替不止,這就是瘧疾患者受病的原因。
嚴用和認為,脾胃功能失調,痰液積聚在中脘部位而形成瘧疾,這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疾病,蔓延到外部。雖然這與《黃帝內經》所說的風暑外傷不同,但外邪入侵後,體內的氣機也會鬱結而產生痰液,這又是一種從外部生病蔓延到內部的情況。瘧疾確實會夾雜痰液,但是說「無痰不成瘧」就太過片面了。
總的來說,邪氣與正氣相遇,就會搏鬥而產生寒熱,使人體內產生痰液和積食,這些東西積聚在胃中,正好與衛氣相遇就會發作。第二天,邪熱因為出汗而衰弱,所以暫時停止發作,當邪熱再次強盛時,又會再次發作。只有當體內積滯的食物被清除,痰液被化解,正氣旺盛時,病才能痊癒,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傷寒中的少陽證也會出現寒熱交替,但寒熱發作的時間不固定,而瘧疾的寒熱發作時間則有規律,這是因為傷寒少陽證只是感受了無形的風邪,風邪的特性是善於變動,所以發作時間不固定。而瘧疾雖然也是感受無形的邪氣,但這種邪氣一定會鬱積成有形的痰涎,滯留在某個地方,當它與每天運行的衛氣相遇時,正邪交戰才會發作,所以發作時間才有規律。古人說「無痰不成瘧」就是這個道理。瘧疾的產生是因為痰液停滯,而痰液的停滯,難道只是因為風寒嗎?所有外感和內傷都可能導致痰液停滯,所以又有「無食不成瘧」的說法,因為飲食停滯也會產生痰液。外感通常以風寒為例,內傷則以飲食為例,但我們應該擴大理解範圍。
再進一步推論,外感和內傷既然能鬱結熱邪,積聚痰液,難道就不能停滯濕邪和瘀血,而形成這種病症嗎?這就是楊仁齋提出黃水和瘀血病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