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

1. 臟腑總證

古之論雜病,必原於臟腑,觀《金匱》第一篇而其義可見焉。孫真人書,以至宋代官撰醫方,多遵其規式。故今類臟腑諸證,以其總說列之於首。但其治方,則排列於後卷各門,使學者易就證檢方云。

白話文:

古代討論各種疾病,一定會追溯到臟腑的問題,看《金匱要略》的第一篇就可以瞭解這個道理。孫思邈的著作,到宋朝官府編撰的醫方,大多遵循這個規範。所以現在將臟腑各類證狀歸納起來,總括的介紹排列在前面。但是治療的方法,則排列在後面的各個章節裡,讓學習的人容易對證查找治療方法。

肝病證,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脅下痛,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時小便難,苦目眩頭痛,腰背痛,足為逆寒,時癃,女人月信不來,時亡時有,得之少時有所墜墮。肝主胸中喘怒罵,其脈沉,胸中必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熱,鼻窒。肝傷者,其人脫肉,又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為肝臟傷所致也。肺乘肝,即為癰腫。心乘肝,必吐利。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脅下苦滿,或時眩冒,其脈弦長,此為可治。肝病,胸滿脅脹,善恚怒叫呼,身體有熱而復惡寒,四肢不舉,面目白,身體滑,其脈當弦長而急,今反短澀,其色當青而反白者,此是金之剋木,為大逆。十死不治。(《脈經》)

白話文:

肝病的證狀是:肝脈沉而急,浮脈也是如此,脅下疼痛,有氣脹滿,引到少腹疼痛,有時小便困難,頭暈頭痛,腰背疼痛,足部逆冷,有時癃閉,婦女月經不調,有時有,有時沒有,這是由於年輕時跌傷或墮胎引起的。肝臟主導胸中的喘怒罵,肝脈沉時,胸中必定窒息,想要讓人推按,有熱氣,鼻子不通。肝臟受傷的人,會消瘦,嘴巴想張開,時常手腳發青,眼睛閉合,瞳孔疼痛,這是由於肝臟受傷引起的。肺臟侵犯肝臟,就會形成癰腫。心臟侵犯肝臟,必定會嘔吐腹瀉。肝病的病人,臉色青,手足拘急,脅下脹滿,有時頭暈,脈搏弦長,這是可以治好的。肝病的病人,胸滿脅脹,容易發怒,身體發熱怕冷,四肢無力,面色蒼白,身體溼滑,脈搏應爲弦長而急促,但現在反而短澀,面色應爲青色,但現在反而蒼白,這是金克木,是大逆。十死不治。(《脈經》)

肝實,左手關上陰實者,肝實也,苦肉中痛動,善轉筋。(《脈經》)(按:辨臟腑虛實,宜以《素問·藏氣法時論》、《靈樞·經脈篇》及叔和說等為據,故具載於此。但原文附有刺法,今省不錄。)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左手的關節疼痛,且按壓時感覺很硬,這就是肝臟實證。這種情況還會伴隨着肋骨疼痛,且疼痛感會移動,容易抽筋。

左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厥陰經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脅痛,自忿忿如怒狀。(同上)(按:《千金》曰,名曰肝實熱也。)

白話文:

左手關脈浮弱,陰氣充盈而實的徵候,是足厥陰經的病變,病人在心下會覺得堅脹、滿痛,兩脅常常疼痛,自己常常悶悶不樂而發怒的樣子。(同上)(《千金》說,這叫肝實熱。)

夫肝實則生熱,熱則陽氣盛,致心下堅滿,兩脅痛引小腹,忿忿如怒,氣逆頭眩,為血有餘,即目痛,眼眥赤,生瘜肉,陽毒所攻,悒悒先寒而後熱,頸直背強筋急,不得屈伸,診其脈浮大而數者,此是肝氣實也。(《聖惠方》)

白話文:

肝實,則產生熱,熱則陽氣旺盛。因此心下堅硬、脹滿。兩脅疼痛,一直引到小腹。心情憤怒,氣機向上逆反,頭暈目眩。是血有餘,所以眼睛疼痛,眼皮發紅,長出類似肉瘤的凸起肉質。陽毒侵襲,心情鬱鬱寡歡,先畏寒,後發熱,頸直背硬,筋脈緊張,不能屈伸。透過診脈,脈象浮大而急速,這就是肝氣實證。

肝實(五證)善怒,怒則氣上逆,甚則嘔血及飧泄;善太息,忽忽不樂;脅痛嘔血,屬肝氣逆,肝火盛,肝血虛;發搐,屬肝家邪熱,熱則生風,風主掉眩故也;口赤腫痛,屬血熱。(《神農本草經疏》)

肝虛,左手關上陰絕者,無肝脈也,苦癃遺溺難言,脅下有邪氣,善吐。(《脈經》)

白話文:

肝實症狀有五種:

1.好生氣,發怒時氣往上逆,嚴重時會吐血或腹瀉。

2.常常嘆息,感覺鬱鬱寡歡,提不起勁。

3.肋骨疼痛並伴隨吐血,是肝氣逆流,肝火旺盛,肝血虛弱的症狀。

4.手足抽搐,是肝家邪熱,熱生風,風主掉眩所致。

5.口舌紅腫疼痛,是血熱引起的。

左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脅下堅,寒熱,腹滿不欲飲食,腹脹,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痛。(同上)(《千金》曰:名曰肝虛寒也。)

白話文:

左手關上脈呈現陰虛的證狀,是足厥陰肝經。症狀為肋骨以下、肝臟附近的地方疼痛,同時伴有忽冷忽熱、肚子脹滿、食慾不振、腹脹、悶悶不樂的樣子。另外,還有月經不調、腰腹疼痛等症狀。

肝氣若不足,遠視目失力,兩脅氣脹滿,上下連胸臆,四肢熱復冷,肚痛不能食,眼前見火生,冷淚頻頻拭,不療恐失明,此為肝不足。(《五臟論》)

白話文:

如果肝氣不足,就會導致視力不清,肋部脹滿,胸口感到壓迫,四肢熱而後又冷,肚子痛無法進食,眼前出現火光,冷淚不斷流出,若不治療可能會失明,這就是肝不足的症狀。

夫肝虛則生寒,寒則苦脅下堅脹,寒熱,腹滿不欲飲食,悒悒情不樂,如人將捕之,視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頭疼,關節不利,筋脈攣縮,爪甲乾枯,喜悲恐,不得太息,診其脈沉滑細者,此是肝虛之候也。夫肝臟虛損,氣血不榮,內傷寒冷,致使兩脅脹滿,筋脈拘急,四肢厥冷,心腹疼痛,眼目昏暗,手足常青,胸中不利,不能大息者,是肝氣不足之候也。(《聖惠方》)

白話文:

如果肝氣虛,就會產生寒性,寒性造成兩脅下堅硬腫脹、寒熱交替、腹脹不想吃東西、鬱鬱寡歡、好像有人要抓捕自己、視力不清、眼前出現黑影、嘴裡發苦、頭痛、關節不利、筋脈攣縮、指甲乾枯、容易悲傷恐懼、且不能大聲呼氣。診脈沉細滑的,就是肝氣虛弱的徵兆。如果肝臟虛損,氣血不能滋潤,內傷於寒,就會導致兩脅脹滿、筋脈拘急、四肢厥冷、心腹疼痛、眼目昏暗、手足常青、胸中不利、不能大聲呼吸等症狀,這是肝氣不足的徵兆。

肝虛十證:胸脅痛,屬肝血虛,肝氣實,因而上逆;轉筋,屬血虛;目光短,屬肝血虛及腎水真陰不足;目昏,屬肝血虛,有熱,兼腎水真陰不足;目翳,屬肝熱,兼腎水不足;亡血過多,角弓反張,屬肝血虛,有熱;少腹連陰作痛,按之則止,屬足厥陰經血虛;偏頭痛,屬血虛,肝家有熱,不急治,久之必損目,目黑暗眩暈,屬血虛,兼腎水真陰不足;肥氣,屬氣血兩虛,肝氣不和,逆氣與瘀血相併而成。(《本草經疏》)

膽實,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苦腹中實不安,身軀習習也。(《脈經》)

白話文:

肝虛十種證狀:

  1. 胸脅疼痛,是肝血虛,肝氣盛,因而上逆引起的;

  2. 肌肉抽筋,是血虛引起的;

  3. 視力短淺,是肝血虛及腎水真陰不足引起的;

  4. 眼睛昏花,是肝血虛,有熱,兼腎水真陰不足引起的;

  5. 眼睛生翳,是肝熱,兼腎水不足引起的;

  6. 血虛過多,出現角弓反張,是肝血虛,有熱引起的;

  7. 小肚子和陰部連續疼痛,按壓後疼痛停止,是足厥陰經血虛引起的;

  8. 偏頭痛,是血虛,肝中有熱,如果不緊急治療,時間長了必定損傷眼睛,眼睛昏暗眩暈,是血虛,兼腎水真陰不足引起的;

  9. 肥氣,是氣血兩虛,肝氣不和,逆氣與瘀血相併而成。

左手關上脈陽實者,足少陽經也,病苦腹中氣滿,飲食不下,咽乾頭重痛,洒洒惡寒,脅痛。(同上)(《千金》曰:名曰膽實熱也。)

白話文:

左手關上的脈象陽氣充實,這是足少陽經的脈象,病人感到腹部脹滿,吃不下東西,咽喉乾燥、頭部疼痛,畏寒怕冷,脅部疼痛。(《千金翼方》中說:這叫做膽實熱。)

夫膽是肝之腑,若肝氣有餘則膽實,實則生熱,熱則神驚而不安,起臥不定,胸中冒悶,身體習習,眉頭傾萎,口吐苦汁,心煩咽乾,此膽實之候。(《聖惠方》)

白話文:

膽是肝臟的附屬器官,如果肝氣過盛,膽就會過於實熱,導致精神不寧,無法安眠,胸中煩悶,身體疲倦,眉毛皺縮,口吐苦水,心煩咽乾,這些都是膽實熱的症狀。(《聖惠方》)

膽實二證:口苦耳聾脅痛,往來寒熱;鼻淵,屬膽移熱於腦。(本草經疏)

膽虛,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見鬼狀,多驚少力。(《脈經》)

白話文:

膽實兩種症狀:口苦、耳聾、脅痛,伴有時冷時熱的現象;鼻竇炎,是膽的熱毒上移至腦部所致。 膽虛的情況,如果左手關部位的陽脈消失,表示膽脈不足,常感到膝蓋疼痛,口中苦澀,眼睛易瞇,容易害怕好像看到鬼一樣,經常驚恐且體力不足。

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搖,躄坐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䀮䀮。(同上)(《千金》曰:名曰膽虛寒也。)

白話文:

左手關上部位脈象沉細弱的,是足少陽膽經的病變,症候有眩暈、昏厥、手腳麻痺,足趾不能屈伸,癱瘓不能起立,僵硬仆倒,眼黃精血虧損的症候。(《千金要方》說是膽虛寒。)

膽虛二證:易驚,屬膽氣虛;病後不得眠,屬膽虛。(《本草經疏》)

肝膽俱實,左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實也,病苦胃脹嘔逆,食不消。(《脈經》)

白話文:

膽虛兩種症狀:容易受到驚嚇,屬於膽氣虛弱;病後無法安睡,屬於膽虛。 肝膽都充實時,左手關脈陰陽都強盛,表示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都充實,病症表現為胃脹、嘔吐逆流、食物不易消化。

肝膽俱虛,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虛也,病苦恍惚,屍厥不知人,妄見少氣,不能言,時時自驚。(《脈經》)

白話文:

肝、膽都虛弱。左手關脈的陰陽都虛弱的人,是足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都虛弱引起的。病人精神恍惚,昏迷不知他人,出現幻覺,少氣不能說話,時時自己恐懼。

心病證,心脈沉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嚥唾,時手足熱煩滿,時忘不樂,喜大息,得之憂思。腎乘心,必癃。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而數,此為可治。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蕩心,嘔吐咳逆,狂語,汗出如珠,身體厥冷,其脈當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剋火,為大逆,十死不治。(《脈經》)

白話文:

心病的證狀:

  • 心臟脈絡沉靜、細小而緊迫,即使是浮脈也不會有喘息的現象。
  • 心下積聚氣體而疼痛,吃不下東西,喜歡吞嚥唾液。
  • 有時手腳感到灼熱煩躁,有時忘卻了快樂的事情,喜歡長籲短嘆。
  • 此病多因憂思而得,腎臟病乘虛侵犯心臟,必定會導致小便不利。

心病的症狀:

  • 臉色發紅,心痛、氣短,手掌灼熱煩躁。
  • 有時會哭泣、歡笑、謾罵、痛哭、憂心、思慮過多。
  • 面色發紅、身體發熱,脈搏強壯、急促而有力。
  • 此病是可以治癒的。

心病的症狀:

  • 煩悶、氣短、大熱,熱氣上衝心臟,導致嘔吐、咳嗽、逆氣,說出狂亂的言語。
  • 汗水像珠子一樣流出,身體手腳厥冷。
  • 脈搏應該浮起,但實際上卻沉靜、濡緩而滑動。
  • 臉色應該發紅,但實際上卻發黑。
  • 這是水剋火所致的大逆之症,十分危急,十死無生。

心煩熱之病,手少陰經有餘所致也。其不足,則亦能令人虛煩。《聖惠方》止及實熱。大抵心屬火而惡熱,其受病則易以生熱,熱則血氣壅滯,故為煩躁,寢臥不得安寧,口舌生瘡,頭痛頰赤之類。虛則熱氣內收,心神不寧,亦為煩躁也。(《聖濟總錄》)

心實,左手關前寸口陰實者,心實也,苦心下有水氣,憂恚發之。(《脈經》)

白話文:

造成心煩發熱的疾病,多是手少陰經(心經)的陽氣過剩所導致;但如果手少陰經的陽氣不足,也可能使人出現虛煩的症狀。醫書《聖惠方》只提到實熱引起的煩躁。一般來說,心屬火,因此厭惡熱氣,如果受到病邪侵襲,很容易生熱;熱氣則會使血氣瘀滯,所以會感到煩躁,無法安穩地入睡,甚至出現口腔破損、頭痛、臉頰發紅等症狀。而如果心經的陽氣虛弱,熱氣便會內斂,使心神不寧,同樣會導致煩躁。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厥陰經也(《千金》作手少陰經也),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四肢重,身熱苦胃脹。(同上)(《千金》曰:名曰心實熱也。)

白話文:

在左手寸口至人迎之前的脈搏陰實的人,是手厥陰經(《千金》作手少陰經)出了問題,患者閉結不通,大便不通利,腹滿四肢沉重,身熱苦於胃脹。(參考《千金方》記載:也就是所謂的心實熱。)

夫心實則生熱,熱則陽氣盛,陽盛則衛氣不行,榮氣不通,遂令熱毒稽留,心神煩亂,面赤身熱,口舌生瘡,咽燥頭疼,喜笑恐悸,手心熱滿,汗出衄血,其脈洪實相搏者,是其候也。(《聖惠方》)

白話文:

心臟充實就會產生熱,熱則陽氣旺盛,陽盛則衛氣不流通,榮氣不通暢,導致熱毒積留,心神煩亂,臉紅身熱,口舌生瘡,咽喉乾燥頭痛,喜歡笑又害怕恐懼,手心發熱脹滿,汗出鼻血,脈搏洪盛搏動,就是這樣的症狀。(《聖惠方》)

心實即實火實熱五證:譫語,屬心家邪熱;舌破,屬心火;煩躁,屬心家邪熱,及心火內炎;自笑,屬心家有熱邪;發狂,屬心家有邪熱甚。(《本草經疏》)

心虛,左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心脈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脈經》)

白話文:

心臟出現實熱的五大徵狀:

  1. 譫語:神志錯亂,胡言亂語,表示心臟的邪熱嚴重。

  2. 舌破:舌頭出現潰瘍或裂口,表示心火旺盛。

  3. 煩躁:心情煩躁不安,坐立難安,表示心臟的邪熱,以及心火內熱。

  4. 自笑:無緣無故地發笑,表示心臟有熱邪。

  5. 發狂:神志錯亂,行為異常,表示心臟的邪熱很嚴重。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厥陰經也(《千金》作手少陰經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狀,恍惚。(同上)(《千金》曰:名曰心虛寒也。)

白話文:

左手寸口到人迎以前的脈象虛弱的人,是手厥陰經的病症。(《千金》作手少陰經引起的病症), 病人常常感到心悸、害怕、不開心,心腹疼痛,難以述說,心中好像寒冷的樣子,恍恍惚惚。(《千金》說:這種症狀叫做心虛寒。)

心氣若不足,衄血眼中黃,悲愁及喜怒,煩悶即慌忙,夢寤不自覺,心熱須水漿,咽喉中滿痛,舌強口誇張,冷汗出不止,妄語忽驚忙,此為損心氣,不療轉加傷。(《五臟論》)

白話文:

如果心氣不足,就會出現鼻子出血、眼睛發黃的情況,悲傷憂愁或喜怒無常,稍微煩悶就會慌張,做夢和醒來的界限不明顯,心臟發熱需要用冷水漿刺激緩解,咽喉部位疼痛,舌頭僵硬並出現口齒不清的情況,冷汗不斷冒出,胡言亂語且時常驚慌,這是因為心氣受損造成的,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會越來越嚴重。(《五臟論》)

夫心虛則生寒,寒則陰氣盛,陰盛則血脈虛少而多恐畏,情緒不樂,心腹暴痛,時唾清涎,心膈脹滿,好忘多驚,夢寤飛揚,精神離散,其脈浮而虛者,是其候也。(《聖惠方》)

白話文:

心有空虛的感覺就會感到寒冷,寒冷就會陰氣旺盛,陰氣旺盛就會血脈空虛,而更多地害怕,心情不愉快,心和胃部突然疼痛,時常吐出清澈的口水,心和膈膜脹滿,容易忘記東西而多驚嚇,整日做夢,精神恍惚,脈象浮而空虛的,就是這種情況的症狀。(《聖惠方》)

心虛八證:驚邪,屬心氣虛;癲癇,屬心氣虛,有熱;不得眠,屬心血虛,有熱;心煩,屬心家有熱;怔忡,屬心血不足;心淡淡動;盜汗,屬心血虛,汗者,心之液也;伏梁,屬心經氣血虛,以致邪留不去。(《本草經疏》)

小腸實,左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小腸實也,苦心下急痹(一作急痛),小腸有熱,小便赤黃。(《脈經》)

白話文:

心虛八種症狀:

  1. 驚悸,屬於心氣虛。

  2. 癲癇,屬於心氣虛,又有熱。

  3. 失眠,屬於心血虛,又有熱。

  4. 心煩,屬於心臟有熱。

  5. 心悸,屬於心血不足。

  6. 心臟跳動得很快。

7.盜汗,屬於心血虛,汗液是心臟的液體。

  1. 伏梁,屬於心經氣血虛,導致邪氣留在體內無法排出。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身熱,熱來去,汗出(一作汗不出)而煩,心中滿,身重,口中生瘡。(同上)(《千金》曰:名曰小腸實熱也。)

白話文:

左手寸口到人迎之前的脈象,陽氣充實,是手太陽經出了問題。患者會感到身體發熱,忽冷忽熱,汗出(或無汗)而煩躁,心中飽脹,身體沉重,口中生瘡。(《千金要方》說:這叫做小腸實熱。)

小腸象火,王於夏,手太陽其經也,心之府也。水液之下行為溲便者,流於小腸。其氣盛為有餘,則病小腸熱,焦竭乾澀,小腸䐜脹,是為小腸之氣實也,則宜瀉之。(《病源論》)

小腸實一證,小水不利及赤,或澀痛尿血。(《本草經疏》)

白話文:

小腸的屬性象火,在五季中屬夏季,手太陽是它的經脈,是心的所居之處。水液的下行活動是尿液和大便,流入小腸。它的氣盛就是有餘,則會引起小腸熱,焦渴乾澀,小腸脹氣,這是小腸之氣實,宜瀉。

小腸虛,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苦臍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即冷上搶心。(《脈經》)

白話文:

小腸虛寒,左手關前寸口陽脈絕滅,沒有小腸的脈搏,因而感到肚臍發冷,小腹中有疝氣和腫瘤,冷氣忽然上衝到心臟。(出自《脈經》)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際偏頭痛,耳頰痛。(同上)(《千金》曰:名曰小腸虛寒也。)

白話文: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象陽虛的人,是手太陽經出了問題,症狀是頭骨周邊偏頭痛,耳頰痛。(《千金方》中提到:這種情況叫做小腸虛寒。)

小腸不足,則寒氣客之,腸病驚跳,不言,乍來乍去,是為小腸氣之虛也,則宜補之。(《病源論》)(《聖惠方》作腸中痛,驚跳,乍來乍去,小便數。)

小腸虛一證,遺尿,屬小腸氣虛,兼腎氣虛。(《本草經疏》)

白話文:

如果小腸功能不足,就會有寒氣入侵,導致腸道疾病,出現驚跳、不說話、忽冷忽熱的症狀。這就是小腸虛寒的表現,應該要補益小腸。

小腸虛弱的一個症狀是遺尿,這屬於小腸氣虛,並且伴隨著腎氣虛弱。

心小腸俱實,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頭痛身熱,大便難,心腹煩滿,不得臥,以胃氣不轉,水穀實也。(《脈經》)(《千金》曰:名曰心、小腸俱實也。)

白話文:

心臟小腸都實證,病人的左手寸口脈及人迎以前的脈搏,陰陽兩脈都實,手少陰經與太陽經都實證,症狀是頭痛、身熱、大便困難、心腹煩滿、不得睡眠,這是因為胃氣不轉,水穀在體內積滯所致。(《脈經》)(《千金》說:症狀叫做心臟和小腸都實證。)

心小腸俱虛,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少陰與太陽經俱虛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氣,四肢寒,腸澼。(《脈經》)(《千金》曰:名曰心、小腸俱虛也。)

白話文:

心臟和小腸都很虛,左手寸口和人迎穴之前的脈搏陰陽都很虛弱,這是手少陰經和太陽經都虛弱的表現。病人會出現腹瀉、怕冷、少氣、四肢寒冷、腸絞痛等症狀。(《金匱要略》中說:這種病叫做心臟和小腸都虛弱。)

脾病證,寸口脈緩而遲,緩則為陽,其氣長,遲則為陰,榮氣促(按:促字當考),榮衛俱和,剛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氣必強。趺陽脈滑而緊,滑即胃氣實,緊即脾氣傷,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能食而腹不滿,此為胃氣有餘。腹滿而不能食,心下如飢,此為胃氣不行,心氣虛也,得食而滿者,此為脾家不治。脾氣弱,病利下白腸垢,大便堅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氣弱,或五液注下青黃赤白黑。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發癰,微黑者有熱,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臍反出者此為脾先落(一云先終)。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腹苦脹滿,體重節痛,大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此為可治。脾病,其色黃體青,失溲直視,唇反張,爪甲青,飲食吐逆,體重節痛,四肢不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當黃,今反青,此是木之剋土,為大逆,十死不治。(《脈經》)

白話文:

脾病的證狀是,寸口脈緩慢而遲緩,緩慢則為陽氣,其氣息長久,遲緩則為陰氣,榮氣促,榮衛之氣都和諧,剛柔相濟,三焦相承,其氣息必定強健。趺陽脈滑動而緊繃,滑動即胃氣實,緊繃即脾氣受傷,吃了食物卻不能消化,這是脾臟沒有調理好的原因。能夠吃東西,但肚子卻沒有飽滿的感覺,這是胃氣有餘的緣故。肚子感到飽漲卻不能吃東西,心下好像饑餓,這是胃氣運行不暢,心氣虛弱的緣故,吃了東西就感到飽滿,這是脾臟沒有調理好的原因。脾氣虛弱,病人大便洩瀉出白色腸垢,大便堅硬到無法更換衣服,汗出不止,稱為脾氣虛弱,或者五種體液向下注洩,顏色青黃赤白黑。病人的鼻孔下面平坦,這是胃病的緣故。鼻孔下面微紅,這是病發癰疽的緣故。鼻孔下面微黑,這是體內有熱的緣故。鼻孔下面青色,這是體內有寒的緣故。鼻孔下面白色,這是無法治癒的緣故。嘴脣黑色,這是胃病先發的緣故。嘴脣微燥而乾渴,這是可以治癒的緣故。嘴脣不乾渴,這是無法治癒的緣故。臍部反常突出,這是脾臟先衰落的緣故(有的人認為是脾臟先終結)。脾臟有病,病人的面色發黃,飲食不消化,腹部苦脹滿悶,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大便不通暢,其脈搏微弱緩慢而悠長,這是可以治癒的緣故。脾臟有病,病人的面色發黃身體發青,小便失禁,眼睛直視,嘴脣反常張開,指甲青色,飲食吐逆,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四肢不能抬舉,其脈搏應該是浮大而緩慢,現在反而弦急,其面色應該是發黃,現在反而發青,這是木氣剋制土氣,為大逆不道,十死無生。(《脈經》)

脾中寒熱,則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又脾病,則舌強語澀,轉筋卵縮,牽陰股,引髀痛,身重不思食,鼓脹,變則水泄,不能臥者,死不治也。脾正熱,則面黃目赤,季脅痛滿也。寒則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厥,甚則顫慄如瘧也。(《中藏經》)

脾實,右手關上陰實者,脾實也,苦腸中伏伏如堅狀,大便難。(《脈經》)

白話文:

  1. 脾臟出現寒症或熱症,都會引起腹痛,而且吃不下東西。

  2. 脾臟出現病症,就會導致舌頭僵硬、說話含糊不清,筋脈抽搐,睪丸收縮,牽引陰部和大腿疼痛,身體沉重,不想吃東西,腹部脹滿,如果病情變化為水泄,甚至無法躺臥,這種情況就沒有辦法治癒了。

  3. 如果脾臟出現熱症,就會面黃目赤,兩肋疼痛、脹滿。

  4. 如果脾臟出現寒症,就會吐出津液和泡沫,不想吃東西,四肢疼痛,腹瀉不止,手腳冰涼,嚴重時還會像瘧疾一樣發抖。

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太陰經也,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同上)(《千金》曰:名曰脾實熱也。)

白話文:

右手關上脈搏深沉而有力,是足太陰脾經脈象。伴有足部冰冷,小腿發熱,腹部脹滿,煩躁不安,難以入睡等症狀。(《千金要方》說:這種症狀叫做脾實熱。)

夫脾實則生熱,熱則陽氣盛,陽氣盛則心胸煩悶,唇口乾焦,身熱煩疼,體重不能轉側,語聲沉而心急,咽喉痛而不利,舌本腫強,口內生瘡,腹脅脹滿,不得安臥,夢見歌樂,四肢怠惰,診其脈緊實者,是脾實之候。(《聖惠方》)(《聖濟總錄》更有語言謇難,面目黑黃證。)

白話文:

脾氣過於旺盛就會產生熱,熱就會導致陽氣過盛,陽氣過盛就會出現心胸煩悶、嘴脣口舌乾燥、身體發熱疼痛、翻身困難、說話聲音低沉但心情急躁、咽喉疼痛不順暢、舌根腫脹僵硬、口腔內長瘡、胸脅脹滿、無法安穩入睡、做夢聽到歌樂,四肢怠惰。如果診脈時脈搏緊實,是脾氣過旺的徵兆。(《聖惠方》)(《聖濟總錄》還記載了語言遲緩困難、面容發黑發黃的徵狀。)

脾實即濕熱邪勝六證:蠱脹,由於脾家濕熱積滯,或內傷瘀血,停積而成;易飢,屬脾家邪火,口唇生瘡;口糜;中消,屬脾家實火,濕熱腹痛,按之愈甚。(《本草經疏》)

脾虛,右手關上陰絕者,無脾脈也,苦少氣下利,腹滿身重,四肢不欲動,善嘔。(《脈經》)

白話文:

脾實也就是濕熱邪氣盛,有六種症狀:

  1. 蠱脹:由於脾胃濕熱積滯,或內傷瘀血,停積而成。

  2. 易飢:屬於脾胃邪火,口脣生瘡。

  3. 口糜:口腔潰瘍。

  4. 中消:屬於脾胃實火,濕熱腹痛,按壓時疼痛加劇。

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泄注,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疸,心煩不得臥,腸鳴。(同上)(《千金》曰:名曰脾虛冷也。)

白話文:

右手關脈上脈象陰虛的人,是足太陰脾經虛弱,出現了腹瀉、腹脹、噁心、嘔吐、黃疸、煩躁不安、睡不好等症狀,同時腸鳴不止。(《千金》中說:這種情況叫做脾虛冷。)

脾氣若不足,令人面目黃,食即欲嘔逆,唇乾復口瘡,氣脹四肢重,意和並慞惶,不欲聞人語,脾渴即須漿,此為脾不足,急療可為良。醫人(《五臟論》)(醫人二字衍。)

白話文:

如果脾氣不足,會導致人臉色發黃,吃東西就想要嘔吐倒胃,嘴脣乾燥又會伴隨嘴角破洞,腸胃脹氣,四肢沉重,思維遲緩,煩躁不安,不喜歡聽別人的談話。脾渴需要喝湯水滋潤,這是脾氣不足導致的症狀,及時治療可以解決病症。

夫脾者,位居中央,王於四季,受水穀之精氣,化氣血以榮華,周養身形,灌溉臟腑者也。若虛則生寒,寒則陰氣盛,陰氣盛則心腹脹滿,水穀不消,喜噫吞酸,食則嘔吐,氣逆霍亂,腹痛腸鳴,時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慮,不欲聞人聲,夢見飲食不足,診其脈沉細軟弱者,是脾虛之候也。(《聖惠方》)

白話文:

脾臟位於身體的中央,統治著四季,負責將水穀之氣轉化為氣血,並輸布到全身,滋養身體器官和臟腑。如果脾虛,就會產生寒氣,寒氣盛則陰氣旺盛,陰氣旺盛則會導致心腹脹滿,水穀消化不良,喜歡打嗝、吞酸水,吃東西就嘔吐,氣逆而生霍亂,腹痛腸鳴,時常腹瀉,四肢沉重,經常胡思亂想,不喜歡聽到人聲,做夢夢見吃不飽。如果診脈時發現脈搏沉細軟弱,那就是脾虛的症狀。

夫脾受水穀之精,化為氣血,養於臟腑,充於肌膚。若其氣不榮,則不能與胃行其精液,周養身形,致體重懈惰,四肢不舉,腹脅虛脹,脅滿咽乾,不能嗜食,縱食欲嘔,水穀不化,泄利腸鳴,則是脾氣不足之候也。(同上)

白話文:

脾胃接收水穀的精華,轉化為氣血,用於滋養五臟六腑,充盈肌肉皮膚。如果脾的氣虛弱了,就不能和胃一起運行精液,周遍滋養全身,導致身體疲倦懈怠,四肢無力,腹部兩側虛脹,肋骨滿脹、咽喉乾燥,食慾不振,即使想吃東西也會嘔吐,水穀不能消化,腹瀉、腸鳴。這些都是脾氣不足的表現。

脾虛十二證:飲食勞倦,傷脾發熱;飲食不消化,屬脾氣虛;傷食,必惡食;停飲,為恣飲湯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腫,屬脾氣虛;脾虛中滿,屬脾氣虛,兼脾陰虛(晝劇夜靜,屬脾氣虛,夜劇晝靜,屬脾陰虛);噎膈,屬氣血兩虛,由於血液衰少,而非痰氣壅逆所成;脾泄,屬氣虛;健忘,屬氣血兩虛;倦怠嗜臥,屬脾氣不足;脾虛腹痛,按之則止,屬血虛;痞氣,屬脾氣虛,及氣鬱所致。(《本草經疏》)

白話文:

脾虛十二症狀:

1、飲食勞倦,脾臟受傷,導致發熱。

2、飲食不消化,屬於脾氣虛。

3、飲食積滯,肯定會厭惡飲食。

4、停飲,是指過度飲用湯水或冷茶、冷酒所致。

5、水腫,屬於脾氣虛。

6、脾虛中滿,屬於脾氣虛,兼有脾陰虛(白天症狀嚴重,晚上症狀緩解,屬於脾氣虛;晚上症狀嚴重,白天症狀緩解,屬於脾陰虛)。

7、噎膈,屬於氣血兩虛,是由於血液減少,而非痰氣壅塞所致。

8、脾泄,屬於氣虛。

9、健忘,屬於氣血兩虛。

10、倦怠嗜臥,屬於脾氣不足。

11、脾虛腹痛,按壓後疼痛停止,屬於血虛。

12、痞氣,屬於脾氣虛,及氣鬱所致。

胃病證,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即能食。趺陽脈浮者,胃氣虛也。趺陽脈浮大者,此胃家微虛煩,圊必日再行。芤而有胃氣者,脈浮之大而耎,微按之芤,故知芤而有胃氣也。趺陽脈數者,胃中有熱,即消穀引食(按:此《金匱·消渴篇》中文)。趺陽脈澀者,胃中有寒,水穀不化。趺陽脈粗粗而浮者,其病難治。趺陽脈浮遲者,故久病。趺陽脈虛則遺溺,實則失氣。動作頭痛重,熱氣朝者,屬胃。(《脈經》)

白話文:

胃病證:

  • 胃病發作時,吃冷的食物會疼痛而無法吃,吃熱的食物就能吃。
  • 足陽脈浮起,表示胃氣虛弱。
  • 足陽脈浮起且大,表示胃氣微微虛弱煩躁,大便一定每天兩次。
  • 脈浮且大而緩,輕輕按壓時感覺到緩慢,就知道有胃氣。
  • 足陽脈數的,表示胃熱,會消穀引食。
  • 足陽脈澀的,表示胃寒,水穀不能消化。
  • 足陽脈粗糙而浮起的,這種病難以治癒。
  • 足陽脈浮遲的,表示久病。
  • 足陽脈虛的,會遺尿,實的,會失氣。
  • 活動時頭痛加重,熱氣早上發作的,屬於胃病。(《脈經》)

寸口脈澀,是胃氣不足。關脈數,胃中有客熱。關脈緩,其人不欲食,此胃氣不調,脾氣不足。關脈滑,胃中有熱,滑為熱實,以氣滿故不欲食,食即吐逆。關脈弦,胃中有寒,心下厥逆,此以胃氣虛故爾。關脈弱,胃氣虛,胃中有客熱,脈弱為虛熱作病,其說云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

關脈遲,胃中寒。關脈實,胃中痛。關脈牢,脾胃氣塞,盛熱即腹滿響響。關脈洪,胃中熱,必煩滿。(同上)

白話文:

寸口脈搏澀滯,是胃氣不足。關脈搏動數快,胃中有外感熱邪。關脈搏動緩慢,病人不想吃東西,這是胃氣不調,脾氣不足。關脈脈象滑利,胃中有熱。滑利是熱邪實證,由於氣滿而不想吃東西,吃了就要嘔吐。關脈脈象緊張,胃中有寒,心下疼痛嘔吐。這是由於胃氣虛弱的緣故。關脈脈象微弱,胃氣虛弱,胃中有外感熱邪。脈弱是虛熱在作病,有道理雲:有熱邪,不可大攻之,熱邪去了,寒邪就起來。

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淡淡,食欲嘔。關上脈微浮(《病源論》無微字),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心健忘。尺脈弱寸強,胃絡脈傷。(同上)

白話文:

關上脈搏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呼吸,心下部的脈搏細而緩,喜嘔吐。

關上脈搏微浮,胃中有積熱,嘔吐蛔蟲,心智健忘。

尺脈弱而寸脈強,胃絡脈損傷。

胃者腑也,又名水穀之海,與脾為表裡。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足陽明是其經也。胃氣絕,則五日死。實則中脹便難,肢節疼痛,不下食,嘔吐不已。虛則腸鳴脹滿,引水滑泄。寒則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熱則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臥,語狂目亂,便硬者是也。

白話文:

胃是人體的臟器,又稱水穀之海,與脾臟互相表裡。胃是人體的根本,胃氣旺盛,則五臟六腑都強壯,足陽明經是胃的經絡。胃氣一旦衰竭,人就會在五天內死亡。胃實證則腹部脹滿,排便困難,四肢疼痛,食慾不振,嘔吐不止。胃虛證則腸鳴腹脹,引起水樣泄瀉。胃寒證則腹中疼痛,不能吃冷的東西。胃熱證則面紅如醉,四肢不能收縮,不得安睡,言語狂亂,目光錯亂,大便堅硬。

病甚則腹脅脹滿,吐逆不入食,當心痛,上下不通,惡聞食臭,嫌人語,振寒,喜伸欠。胃中熱則唇黑,熱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顛狂不定,汗出額上,鼽衄不止。虛極則四肢腫滿,胸中短氣,穀不化,中消也,胃中風,則溏泄不已。胃不足,則多飢不消食。病人鼻下平,則胃中病,渴者不可治。

白話文:

  • 當病情嚴重時,就會出現腹部和肋骨處脹滿,嘔吐和拒食的情況,同時伴隨心痛、上下不通、厭聞食物氣味、討厭別人說話、畏寒、喜歡伸懶腰和打哈欠等症狀。

  • 如果胃中的熱氣很重,嘴脣就會變黑;如果熱氣很嚴重,就會登高唱歌,脫掉衣服亂跑,行為顛狂不定,額頭上出汗,鼻子出血不止。

  • 如果身體虛弱到極點,四肢就會腫脹,胸中氣短,食物不能消化,這叫做「中消」;如果胃中風氣很重,就會腹瀉不止。

  • 如果胃氣不足,就會經常感到飢餓,但是吃東西卻不消化。

  • 如果病人鼻孔下方平坦,那就表示胃中有病,這種情況下是無法治癒的。

(一本無上十三字,作微燥而渴者可治。)(《中藏經》)

胃實,右手關上陽實者,胃實也,苦腸中伏伏(一作愊愊),不思食物,得食不能消。(《脈經》)

白話文:

胃實的人,右手中指部位的脈象顯示陽氣實盛,會感到腸中不舒服,不想吃東西,吃了也無法消化。

右手關上脈陽實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腹中堅痛而熱(《千金》作病苦頭痛),汗不出,如溫瘧,唇口乾,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痛。(同上)

白話文:

如果右手的關脈脈象陽氣充足而實大,說明足陽明經出了問題,患者會出現腹中疼痛而發熱的情況(《千金》一書中記載為頭痛),不會出汗,病情很像溫瘧,嘴脣和口乾澀,容易噁心嘔吐,乳房腫痛,缺盆和腋下腫痛。(同上)

夫胃實則熱,熱則恆渴引水,頭痛如瘧,唇口皆干,喜噦,或生乳癰,及缺盆腋下腫,腹脹身熱,心懸消穀喜飢,溺色黃者,則是胃實熱之候也。(《聖惠方》)

白話文:

如果胃中有實熱,那麼就會出現身體發熱,而熱就會導致口渴,喝下水之後,還是覺得口渴。頭痛的症狀和瘧疾相似,嘴脣和口腔都很乾燥,喜歡打嗝,或者會出現乳癰,以及缺盆症狀,腋下腫大,腹部脹滿,身體發熱,心臟懸空,飲食減少但仍然感到飢餓,小便的顏色發黃。出現這些症狀就說明胃中有實熱。

胃實六證:譫語發狂發斑,棄衣而走,登高而歌,屬胃家邪熱實;口臭,數欲飲食,屬胃火;嘈雜,屬胃火;口淡,屬胃熱,嘔吐,屬胃火者,必面赤,小便短赤或澀,大便多燥,口苦或乾渴;吞酸,屬胃火。(《本草經疏》)

胃虛,右手關上陽絕者,無胃脈也,苦吞酸頭痛,胃中有冷。(《脈經》)

白話文:

胃實證的六種表現:

  1. 胡言亂語、發狂、出現皮膚斑點、脫掉衣服亂跑、爬到高處唱歌,那是胃熱實症;

  2. 口臭、常常想吃東西,是胃火症;

  3. 胃中嘈雜,是胃火症;

  4. 口中淡而無味,是胃熱症;

  5. 嘔吐是胃實症,有這種情況,必定臉紅、小便量少、顏色紅赤或小便澀痛、大便乾燥,並且口苦或口渴;

  6. 吞吐酸水,是胃火症。

右手關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臥,惡寒洒洒,目急,腹中痛虛鳴(《外臺》作耳虛鳴),時寒時熱,唇口乾,面目浮腫。(同上)

白話文:

右手關上脈,脈象陽虛的是足陽明經,患有小腿怕冷,不能睡覺,怕冷到發抖,眼睛也發直,腹中疼痛而且發出虛鳴的聲音(《外臺》作耳鳴),有時會冷有時會熱,嘴脣與嘴乾裂,面目浮腫。(同上)

胃虛則生寒,寒則苦飢,心腹恆痛,兩脅虛脹,咽喉不利,食飲不下,面目浮腫,淅淅惡風,目中急,足脛寒,不得安臥,則是胃虛冷之候也。(《聖惠方》)

白話文:

胃虛的時候就會產生寒氣,寒氣就會導致飢餓難耐,心腹部位經常疼痛,兩脅部位空虛脹大,咽喉不舒服,吃東西喝水都困難,臉部浮腫,稍微吹點風就受不了,眼睛乾澀,小腿冰涼,無法安穩入睡,這些都是胃虛寒冷的症候。(出自《聖惠方》)

胃虛七證:胃弱不納食,及不思飲食;胃虛嘔吐,宜分寒熱;霍亂轉筋,屬胃虛,猝中邪惡氣及毒氣,兼有停滯所致(轉筋與肝經血虛不同);絞腸痧,屬胃氣虛,猝中天地邪惡穢汙之氣,鬱於胸腹;中惡,腹中㽲痛,屬胃氣虛,惡氣客之所致;反胃,屬胃氣虛;中酒,屬胃弱。(《本草經疏》)

白話文:

胃虛有七種表現:

  1. 胃弱不喜吃東西,或者不想吃東西。

  2. 胃虛引起的嘔吐,要分清是寒性還是熱性。

  3. 霍亂轉筋,是屬於胃虛,是突然受到邪惡之氣或毒氣,加上飲食停留不消化所引起的(轉筋與肝經血虛引起的不同)。

  4. 絞腸痧,是屬於胃氣虛,突然受到天地間邪惡穢汙之氣,鬱積在胸腹。

  5. 中惡,腹中劇烈疼痛,是屬於胃氣虛,是遇到了邪惡之氣而引起的。

  6. 反胃,是屬於胃氣虛。

  7. 酒醉,是屬於胃弱。

脾胃俱實,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脾脹腹堅,搶脅下痛,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泄利,腹中痛,上衝肺肝,動五臟,立喘鳴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痹精少。(《脈經》)

白話文:

脾胃都實,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的人,足太陰脾經與陽明胃經都實,病症會感到脾臟脹大、腹堅硬、肋下疼痛,胃氣不能正常運行,大便困難,有時反而會泄瀉,腹中疼痛,往上衝到肺臟和肝臟,影響五臟,出現呼吸急促、喘息、驚嚇過度,身體發熱但不出汗,咽喉閉塞、精氣不足。

脾胃俱虛,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脈經》)

白話文:

脾胃都虛弱時,右手關部脈搏上陰陽脈象都虛弱者,是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都虛弱引起的。症狀是胃中如同空空的,氣短不足以呼吸,四肢逆冷,瀉洩不止。(《脈經》)

肺病證,肺傷者,其人勞倦則咳唾血,其脈細緊浮數,皆吐血,此為躁擾嗔怒得之,肺傷氣擁所致。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時咳,其脈微遲,為可治。肺病,身當有熱,咳嗽短氣,唾出膿血,其脈當短澀,今反浮大,其色當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剋金,為大逆,十死不治。(《脈經》)

白話文:

(肺病的診斷和治療):

  1. 肺病的證狀:肺部受傷的人,勞累後就會咳嗽吐血,脈搏細緊浮數,都會吐血,這是因為躁擾和生氣導致肺部受傷,氣血擁堵所致。

  2. 肺病的症狀之一:臉色蒼白,身體很冷沒有發熱,時時咳嗽,脈搏細弱而緩慢,可以治癒。

  3. 肺病的另一個症狀:身體發熱,咳嗽氣短,吐出膿血,脈搏應當又短又澀,症候出現浮大、臉色本來應該發白卻發紅,這是火剋金,屬於大逆的情況,十死無救。(《脈經》)

肺氣通於鼻,和則能知香臭矣。有寒則善咳,實則鼻流清涕。凡虛實寒熱,則皆使人喘嗽。其脈沉濁者病在內,浮清者病在外。肺死則鼻孔開而黑枯,喘而目直視也。又肺絕則十二日死,其狀足滿,瀉痢不覺出也。面白目青,此謂亂經,亦不可治。又飲酒當風,中於肺則咳嗽喘悶,見血者不可治,無血者可治,面黃目白者可治。

白話文:

肺氣通於鼻子,肺氣正常,則能辨別香臭。若有寒邪,就會咳嗽;肺氣實熱,則流清鼻涕。凡虛實寒熱,都可導致喘嗽。脈沉濁者,病在肺內;脈浮清者,病在肺外。肺氣衰竭則鼻孔張開,且鼻孔發黑、乾枯,喘氣,眼睛直視。若肺絕,則十二日內死亡,其症狀是足部浮腫,瀉痢不知不覺中排出。臉色蒼白,眼睛青黑色,這是指亂經,亦不可治。另飲酒當風,肺被風寒侵襲,就會引起咳嗽、喘悶,出現血者不可治,無血者可治,臉色黃,眼睛白者可治。

肺病頰赤者死,又言音喘急,短氣好唾(一作睡),十死十,百死百,大逆之兆也。又陽氣上而不降,燔於肺,肺自結邪,脹滿喘急,狂言瞑目,非常所說,而口鼻張,大小便頭俱脹,飲水無度,此因熱傷於肺,肺化為血,不可治則半歲死。又其人素聲清而雄者,暴不響亮,而拖氣用力,言語難出,視不轉睛,雖未為病,其人不久。又肺病,實則上氣喘急咳嗽,身熱脈大也。

白話文:

肺病的人,臉頰發紅的就會死亡。又有的人,呼吸急促、氣短且喜歡吐唾沫(另一種說法是睡覺),十個死者就會有十個,一百個死者就會有一百個。這都是陽氣上逆不降,灼燒肺部,肺部結成了邪氣,導致胸悶氣促、狂言、閉目,胡言亂語,口鼻張開,大小便祕結,喝水不節制。這種病是由於肺部受到熱氣灼傷,肺部化為血液,如果無法治癒,則會在半年間死亡。另外,如果一個人的聲音原本清亮而洪亮,突然變得不響亮,說話拖泥帶水,用力才能說出話來,視線無法轉動,目光呆滯,即使還沒有生病,這個人也不會活多久。肺病發作時,症狀表現為氣喘、咳嗽,身體發熱、脈搏跳動快且有力。

虛則力乏喘促,右脅脹,語言氣短(一作促)者是也。又乍寒乍熱,鼻塞頤赤面白,皆肺病之候也。(《中藏經》)

肺實,右手關前寸口陰實者,肺實也,苦少氣,胸中滿,彭彭與肩相引。(《脈經》)

白話文:

身體虛弱,容易疲勞、呼吸急促,右脅脹滿,說話氣短(另一種說法是呼吸短促)的人,是肺病的症狀。此外,忽冷忽熱,鼻塞、臉色發紅,臉色蒼白的人,也都屬於肺病的徵兆。《中藏經》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實者,手太陰經也,病苦肺脹,汗出若露,上氣喘逆,咽中塞,如欲嘔狀。(同上)(《千金》曰:肺實熱也。)

白話文:

在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實的是肺經。病患會出現肺部脹痛、出汗如露珠,氣喘上逆、咽喉阻塞,有嘔吐的症狀。肺實熱。(《千金》說:這是肺實熱。)

肺實八證:喘急,屬肺有實熱,及肺氣上逆;氣壅,屬肺熱氣逆;聲重痰稠,屬肺熱;肺癰,屬肺熱極;肺脹悶,屬肺熱;吐膿血血痰,咳嗽嗽血,屬肺家火實熱甚,此正邪氣勝則實之謂;喉癬,屬肺熱;上消,屬肺家實火,及上焦熱。(《本草經疏》)

肺虛,右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肺脈也,苦短氣咳逆,喉中塞,噫逆。(《脈經》)

白話文:

肺實八種證狀:

1、喘急:是肺中實熱,肺氣上逆所致。

2、氣壅:是肺中實熱,肺氣上逆所致。

3、聲音嘶啞,痰液黏稠:是肺中熱證所致。

4、肺癰:是肺中實熱極重所致。

5、肺脹悶:是肺中實熱所致。

6、吐膿血、血痰,咳嗽咳血:是肺中火實熱盛所致,此為正邪交爭,邪氣盛而導致實證。

7、喉癬:是肺中實熱所致。

8、上消:是肺中實熱,上焦熱證所致。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虛者,手太陰經也,病苦少氣不足以息,嗌乾不朝津液。(同上)(《千金》曰:名曰肺虛冷也,)

白話文: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搏細弱無力,表示手太陰肺經氣血不足。病人症狀表現為氣短、呼吸困難,喉嚨乾燥、無法分泌津液。(《千金要方》中說:這種情況稱為肺虛冷。)

肺氣若不足,肚脹不能安,嘔逆及上氣,悲思數多端,形寒似飲冷,肺損唾痰涎,皮毛不覺起,恚怒數千般,肩脊背強痛,夢裡鬼相牽,鼻中不覺氣,尋常骨胳干,此為肺不足,不療病成難。(《五臟論》)

白話文:

如果肺氣虛弱,肚子脹滿無法平靜,嘔吐並感到上氣,憂傷悲思的事情很多,身體寒冷像是飲了冷飲般,肺虛損傷而吐痰涎,皮毛並未感覺到起雞皮疙瘩,發怒生氣的事情很多,肩背脊部疼痛嚴重,在夢中被鬼怪牽引,鼻中感覺不到氣息,四肢骨骼像平常一般乾燥,這是肺氣不足的表現,不對症治療,病情難以好轉。(《五臟論》)

夫肺為華蓋,覆於諸臟,若肺虛則生寒,寒則陰氣盛,陰氣盛則聲嘶,語言用力,顫掉緩弱,少氣不足,咽中干無津液,虛寒乏氣,恐怖不樂,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診其脈沉緩者,此是肺虛之候也。(《聖惠方》)

白話文:

肺在人體中起著護蓋的作用,籠罩著所有臟器。如果肺虛,就會產生寒氣,寒氣就會使陰氣旺盛,陰氣旺盛就會聲音嘶啞,說話使勁,聲音顫抖無力,氣息微弱不足,咽喉中乾澀無液,虛寒乏氣,恐懼不快樂,咳嗽兼喘,鼻子中有清鼻涕,皮膚毛髮焦枯。診斷時,脈搏沉弱緩慢,這就是肺虛的症狀。

夫臟腑之精,皆上注於肺。肺主於氣,氣為衛,流行於諸陽之經,榮華於皮毛。若其氣不足,則胸膈短氣,咽中閉塞,咳逆涕唾,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言失聲,皮毛萎瘁,皆肺氣不足之候也。(同上)

白話文:

臟腑的精華,都會上傳到肺。肺主導氣,氣是保護身體的,在陽經中運行,滋養皮膚。如果肺氣不足,就會出現胸悶氣短,咽喉堵塞,咳嗽逆涕唾,寒氣從背部升起,口中好像含著霜雪,聲音沙啞,皮膚乾枯萎靡,這些都是肺氣不足的症狀。

肺虛七證:齁喘,屬肺虛有熱,因而痰壅;咳嗽吐血痰,屬肺熱甚;聲啞,屬肺熱甚:咽喉燥痛,屬水涸火炎,肺熱之極,此證法所難治;肺痿,屬肺氣虛,有熱;龜胸,屬肺熱有痰;息賁,屬肺氣虛,痰熱壅結所致。(《本草經疏》)

白話文:

肺虛七種證狀:

  1. 哮喘:屬於肺虛有熱,因此痰液淤積。

  2. 咳嗽吐血痰:屬於肺熱嚴重。

  3. 聲音沙啞:屬於肺熱嚴重。

  4. 咽喉乾燥疼痛:屬於水液耗盡、火熱旺盛,肺熱極其嚴重,這種證狀很難治療。

  5. 肺痿:屬於肺氣虛,有熱。

  6. 龜胸:屬於肺熱有痰。

  7. 氣促:屬於肺氣虛,痰液和熱氣淤積所致。(《本草經疏》)

大腸實,右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大腸實也,苦腸中切痛,如錐刀所刺,無休息時。(《脈經》)(《病源論》作無休息,腰背寒痹攣急。)

白話文:

大腸有實症:右手關前寸口脈的陽氣很實,就是大腸有實症。患者感覺腸子裡面疼痛,好像被錐子或刀子刺一樣,而且疼痛連續不斷,沒有休息的時候。(《脈經》)(《病源論》記載,除了疼痛之外,患者還會腰背發冷,關節痹痛,攣急。)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實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腹滿善喘咳,面赤身熱,喉咽中如核狀。(同上)(《千金》曰:名曰大腸實熱也。)

白話文:

右手寸口脈氣口之前,脈搏陽氣充實的,是手陽明經的脈搏。病症有肚子脹滿、容易喘咳、臉紅身熱、喉嚨裡像是有核一般。(《千金方》上說:叫做大腸實熱。)

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狀。(同上)

大腸實四證:便鞕閉,腸風下血,屬大腸濕熱;臟毒,屬血熱;腸癰,屬大腸實火。(《本草經疏》)

大腸虛,右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大腸脈也,苦少氣,心下有水氣,立秋節即咳。(《脈經》)

白話文:

大腸有宿食,會有時寒戰發熱,症狀像瘧疾。 大腸實的四種症狀:大便乾硬不通,腸道出血屬於大腸濕熱;內臟中毒屬於血熱;腸癰屬於大腸實火。 大腸虛的情況,如果右手關前的寸口處陽脈消失,表示沒有大腸的脈象,常感到氣短,心下有水氣,到了立秋節氣就會咳嗽。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虛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胸中喘,腸鳴,虛渴唇口乾,目急善驚泄白。(同上)(《千金》曰:名曰大腸虛冷也。)

白話文: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搏陽虛的人,是手陽明經有病,病人會感到胸中喘息,腸鳴,虛渴,嘴脣以及口腔乾燥,眼睛急躁容易受到驚嚇,泄瀉白色的大便。(同上面所說)(《千金》說:這種病叫做大腸虛冷。)

大腸寒則泄,熱則結,絕則泄利無度,利絕而死也。虛寒則滑泄不定。大腸乍虛乍實,乍來乍去,寒則溏泄,熱則垢重。(按此有訛文)積冷不去,則當臍而痛,不能久立,痛已則泄白物是也。(《中藏經》)

白話文:

大腸寒冷則會腹瀉,燥熱則會結塊,完全不通則腹瀉不止,腹瀉不止就會死亡。虛弱寒冷則會腹瀉不定。大腸時而虛弱時而充實,時而發作時而停止,寒冷則稀溏泄瀉,燥熱則宿便增多。(按此處有錯字)積聚的寒涼之氣不去,就會在肚臍周圍疼痛,不能長時間站立,疼痛停止以後就會腹瀉白色物體。(《中藏經》)

大腸虛四證:虛熱便閉不通,屬血虛,津液不足;虛寒滑泄不禁,屬氣虛;腸鳴,屬氣虛;脫肛,屬氣虛,兼有濕熱。(《本草經疏》)

白話文:

大腸虛證有四種:

1.虛熱便閉不通:這是由於血虛津液不足引起的。

2.虛寒滑泄不禁:這是由於氣虛引起的。

3.腸鳴:這是由於氣虛引起的。

4.脫肛:這是由於氣虛兼有濕熱引起的。

肺大腸俱實,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頭痛目眩,驚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脈經》)

白話文:

肺和大腸都有實證,右手寸口脈的氣口之前,脈陰陽二者皆實,表示手太陰肺經和陽明大腸經都有實證。病人會出現頭痛目眩、驚狂、喉嚨腫痛、手臂抽搐、嘴巴不能閉合的症狀。

肺大腸俱虛,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耳鳴嘈嘈,時妄見光明,情中不樂,或如恐怖。(《脈經》)

白話文:

肺和大腸兩條經絡都很虛弱,右手寸口脈診斷出氣口以前,脈搏的陰陽兩氣都虛弱,那麼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都虛弱了,會表現出苦耳鳴,耳朵嗡嗡作響,有時還會出現幻視症狀,心情不愉快,或者像看到恐怖的場景一樣。

腎病證,腎脈沉之大而堅,浮之大而緊,苦手足骨腫,厥而陰不興,腰脊痛,少腹腫,心下有水氣,時脹閉時泄,得之浴水中,身未乾而合房內,及勞倦發之。腎病,其色黑,其氣虛弱,吸吸少氣,兩耳苦聾,腰痛,時時失精,飲食減少,膝以下清,其脈沉滑而遲,此為可治。腎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黃,小便不禁,骨節煩疼,少腹結痛,氣衝於心,其脈當沉細而滑,今反浮大,其色當黑而反黃,此是土之剋水,為大逆,十死不治。(《脈經》)

白話文:

腎病的症狀:

  • 深按腎脈時,脈搏又大又硬;淺按腎脈時,脈搏又大又緊。

  • 手、腳,以及骨頭腫脹。

  • 手腳冰冷。

  • 腰脊疼痛。

  • 小腹腫脹。

  • 心下有水氣,有時脹閉,有時腹瀉。

  • 由於在水中洗澡,身體未乾就進行房事,或因勞累而誘發。

腎病的表現:

  • 腎病患者的臉色發黑,身體虛弱,呼吸短促,兩耳失聰。

  • 腰痛,偶爾遺精,食慾不振,膝蓋以下清冷。

  • 脈搏沉滑而遲緩。

嚴重的腎病:

  • 手腳冰涼,臉色發紅,眼睛發黃。

  • 小便失禁,骨節疼痛,小腹疼痛。

  • 氣衝於心,脈搏應該沉細而滑,但實際上卻是浮大。

  • 臉色應該發黑,但實際上卻發黃。

  • 這是土剋水的結果,為大逆之症,十死不治。

腎實,左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恍惚健忘,目視䀮䀮,耳聾悵悵善鳴。右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骨疼腰脊痛,內寒熱。(《脈經》)

白話文:

腎氣充足:左手關脈之後尺脈陰分部位實盛的,是腎氣充足;患者常苦於恍惚健忘,目光呆滯,耳聾而常感到耳內有嗡嗡的鳴響。右手關脈之後尺脈陰分部位實盛的,也是腎氣充足;患者常苦於骨骼疼痛、腰脊疼痛以及內熱外寒。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膀胱脹閉,少腹與腰脊相引痛。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舌燥咽腫,心煩嗌乾,胸脅時痛,喘咳汗出,小腹脹滿,腰背強急,體重骨熱,小便赤黃,好怒好忘,足下熱疼,四肢黑,耳聾。(《千金》曰:名曰腎實熱也。

白話文:

左手尺脈神門穴之後的脈象如果陰實,是足少陰經有問題,會導致膀胱脹閉,少腹與腰脊相牽連而疼痛。左手尺脈神門穴之後的脈象如果陰實,是足少陰經有問題,會導致舌頭乾燥、咽喉腫脹;心煩、咽喉乾涸、胸脅間時常疼痛;喘息咳嗽、出汗;小腹脹滿;腰背強硬;身體沉重、骨骼發熱;小便赤黃、容易發怒、健忘;足底疼痛、四肢發黑、耳聾。(《千金方》說:這種情況叫做腎實熱。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苦痹,身熱心痛,脊脅相引痛,足逆熱煩。(同上)(《千金》曰:名曰腎實熱也。)

白話文:

右手尺脈的中間部位神門穴以後的脈搏又硬又沉是足少陰經的脈搏,患了疾病會感到四肢麻木疼痛、身體發熱、心臟疼痛、脊背和兩脅疼痛互相牽引,足部發熱煩躁。(同上)(《千金要方》說:這叫做腎實熱。)

腎氣盛為志有餘,則病腹脹飧泄,體腫喘咳,汗出憎風,面目黑,小便黃,是為腎氣之實也,則宜瀉之。(《病源論》)

其證少腹脹滿,小便黃赤,末有餘瀝,數而痛者,此腎實也。(《聖濟總錄》)

白話文:

如果腎臟功能強盛,表現出意志高漲,就會導致腹脹、腹瀉、身體浮腫、咳嗽、盜汗、怕風、臉色發黑、小便發黃。這是由於腎氣過於強盛所造成的,此時應以瀉法治療。(《病源論》)

腎無實,故無瀉法。命門實二證:強陽不倒,屬命門火實,弧陽無陰所致,此證多不治;水竅澀痛,屬命門實火。(《本草經疏》)

白話文:

腎臟沒有實證,所以沒有瀉熱的方法。命門有實證的兩種症狀:一為陽氣強盛、無法疲軟,此為命門火熱旺盛、陽氣過度而沒有陰氣所致,這種症狀通常無法治癒;二為尿道口疼痛,此為命門實火所致。

腎虛(多唾),左手關後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苦足下熱,兩髀裡急,精氣竭少,勞倦所致。右手關後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苦足逆冷,上搶胸痛,夢入水見鬼,善厭寐,黑色物來掩人上。(《脈經》)

白話文:

腎虛(多唾液),左手寸關部位之後尺脈處的陰脈完全消失,這是沒有腎脈的緣故,常感到雙腳發熱,兩腿內側劇烈疼痛,精氣過少,是勞累疲倦引起的。右手寸關部位之後尺脈處的陰脈完全消失,這是沒有腎脈的緣故,常感到腳部冰冷,胸痛向上衝擊,夢中落入水中見到鬼,容易嗜睡,常有黑色的東西遮蔽眼前。(《脈經》)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虛者,足少陰經也,病苦心中悶,下重足腫,不可以按地。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虛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足脛小弱,惡風寒,脈代絕時不至,足寒,上重下輕,行不可以按地,少腹脹滿,上搶胸脅,痛引肋下。(同上)(《千金》並曰:名曰腎虛寒也。)

腎氣不足則厥,腰背冷,胸內痛,耳鳴苦聾,是為腎氣之虛也,則宜補之。(《病源論》)

白話文:

左手尺脈神門穴後面的脈搏陰虛的,是足少陰經,病苦為心中煩悶,下肢沉重,足部腫脹,不能踏地。右手尺脈神門穴後面的脈搏陰虛的,是足少陰經,病苦為足脛細小無力,畏懼風寒,脈搏時斷時續,足部寒冷,上重下輕,行走時不能踏地,小腹部脹滿,上衝胸脅,疼痛牽引至肋骨下方。(同前)(《千金》中還說:名叫腎虛寒。)

腎氣若不足,腰胯收攝難,恍惚心少力,重聽不聞言,眼前如豔水,冷氣在腰間,身中悉皆癢,骨痛不能安,坐復身拘急,氣乏咽喉干,狀似烊膠汁,腰胯強如寒,此為腎不足,於身不自安。(《五臟論》)

白話文:

腎氣假如不足,腰胯很難收縮,心神恍惚而氣力不足,聾了聽不見別人的說話,眼前好像有煙霧,冷氣在腰間出現,全身都很癢,骨頭疼痛難以安定,坐起來身體覺得拘緊,氣虛呼吸不暢,咽喉乾燥,狀態好像化掉的膠汁,腰胯僵硬好像冷了。這是腎不足,身體無法安定。(《五臟論》)

夫腎臟者,足少陰之經也,左則為腎,右則為命門。腎與命門者,神精之所舍,元氣之所繫也。若腎虛則腰背切痛,不能俯仰,足脛小弱,多惡風寒,手足厥冷,呼吸少氣,骨節煩痛,臍腹結痛,面色黧黑,兩耳虛鳴,肌骨乾枯,小便滑數,診其脈浮細而數者,是腎虛之候也。(《聖惠方》)

白話文:

腎臟是足少陰經的部位,右側為腎臟,左側為命門。腎臟和命門是神靈精氣居住的地方,也是元氣所依附的所在。如果腎虛,就會出現腰背疼痛、無法俯仰、足部小腿無力、畏懼風寒、手足冰冷、呼吸短促、骨節疼痛、臍腹疼痛、面色黧黑、耳鳴、肌肉骨骼乾枯、小便清長並頻繁。診斷的時候,發現脈象浮弱而頻數,這就是腎虛的徵兆。

水飲非升降不能傳導,非陽藥不能消爍。腎虛多唾者,緣腎臟不足,陽氣虛微,而又陰寒凝結,停滯於胸膈之間,不能消爍,上溢於齒牙,故喜唾也。(《聖濟總錄》)

白話文:

水液的運行必須靠「升降」才能順暢,必須靠「陽藥」才能消除。腎虛多吐口水的人,是因為腎臟不足,腎臟的陽氣虛弱微弱,而又陰寒凝結,停留在胸膈之間,不能消散,上溢到牙齒,所以喜歡吐口水。

腎虛即腎水真陰不足十八證:腎虛腰痛,屬精氣虛;骨乏無力,屬陰精不足,虛主骨故也;骨蒸潮熱,屬精血虛極,以致陽無所附,火空上炎;傳屍勞;五心煩熱,屬真陰不足;夢遺泄精,屬腎虛有火;小便短澀,熱赤頻數,屬腎虛有火;溺有餘瀝,屬氣虛;溺血血淋,屬腎虛有火,熱傷血分;傷精白濁,屬房勞過度,以致精傷流出,似白濁證;五淋,屬腎虛兼有濕熱;精塞水竅不通,屬房欲不竟,或思欲不遂,或懼泄忍精,或老人氣不足以送精出竅;齒浮,真牙搖動,及下齦軟,或齒衄,屬腎虛有熱;下消,屬腎陰虛,火伏下焦;善恐,屬腎氣虛,腎藏志故也;陰竅漏氣,屬腎氣虛不固,腎主納氣,虛則不能納,故見是證;疝屬腎虛,寒濕邪乘虛客之所致,丹溪謂與腎經絕無相干者,誤也,又有先因濕邪為病,後成濕熱者,藥宜分寒熱先後二途;奔豚,屬腎虛,脾家濕邪下傳客腎所致。

白話文:

腎虛的18種症狀:

  1. 腎虛腰痛:腎之精氣不足。

  2. 骨乏無力:腎陰精不足,主導骨骼,因此骨骼會感到疲倦無力。

  3. 骨蒸潮熱:腎精血極度虛弱,導致陽氣無所依附,火氣向上炎燒。

  4. 傳屍勞:腎虛精虧,勞損過度,影響臟腑功能。

  5. 五心煩熱:腎陰不足。

  6. 夢遺泄精:腎虛有火。

  7. 小便短澀、熱赤頻數:腎虛有火。

  8. 溺有餘瀝:氣虛。

  9. 溺血血淋:腎虛有火,火熱傷及血分。

  10. 傷精白濁:房勞過度,精氣受傷流出,類似白濁症。

  11. 五淋:腎虛兼有濕熱。

  12. 精塞水竅不通:房事不能盡興,或思欲不遂,或擔心洩精,或老人氣不足以輸送精子。

  13. 齒浮:牙齒鬆動,牙齦鬆軟,或齒齦出血,腎虛有熱。

  14. 下消:腎陰虛,火熱積聚在下焦。

  15. 善恐:腎氣虛,腎藏志。

  16. 陰竅漏氣:腎氣虛不固,腎主納氣,虛則不能納,故出現漏氣症狀。

  17. 疝:腎虛,寒濕邪氣乘虛侵犯。

  18. 奔豚:腎虛,脾臟的濕邪下傳至腎臟所致。

(《本草經疏》)命門虛即元陽真火不足四證;陰痿,屬命門火衰,下焦虛寒;精寒精薄,屬命門火衰,陽氣不足;腎泄,即五更及黎明泄瀉者是也,屬命門真火不足,畏寒足冷。(同上)

白話文:

(《本草經疏》)命門虛弱的意思就是真陽真火的不足,有四種證狀:陰痿,是屬於命門火衰,下焦虛寒;精寒精薄,是屬於命門火衰,陽氣不足;腎泄,也就是五更及黎明泄瀉的人,是屬於命門真火不足,畏寒足冷。

膀胱實,左手關後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苦逆冷,脅下有邪氣相引痛。右手關後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苦少腹滿,引腰痛。(《脈經》)

白話文:

膀胱有實症,左手關脈、尺脈、中陽脈緊實,則是膀胱有實症,小便不利、腰腹冷痛,脅下有邪氣引起的牽引痛。右手關脈、尺脈、中陽脈緊實,也是膀胱有實症症狀,感到小腹脹滿,腰痛都是病症。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逆滿,腰中痛不可俯仰,勞也。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轉胞,不得小便,頭眩痛煩滿,脊背強。(同上)(《千金》並曰:名曰膀胱實熱也。)夫膀胱者,貯諸臟之津液。若實則生熱,熱則膀胱急,口舌燥,咽嗌痛,小便不通,尿黃赤色,舉體沉重,四肢氣滿,面腫目黃,小腹偏痛者,則是膀胱實熱之候也。(《聖惠方》),膀胱實一證,癃閉,屬膀胱實熱。

(《本草經疏》)

白話文:

如果左手尺脈神門穴之後的脈搏陽氣充實,是足太陽經的症狀,會有煩悶脹滿、腰痛得不能俯仰、勞累等症狀。右手尺脈神門穴之後的脈搏陽氣充實,是足太陽經的症狀,會有子宮下垂、小便不通、頭暈、疼痛、煩悶脹滿、脊背僵硬等症狀。(《千金要方》還說:這種情況叫做膀胱實熱。)膀胱是貯存各臟腑液體的器官。如果膀胱實熱,就會產生熱,熱則膀胱急迫,口舌乾燥,咽喉疼痛,小便不通,尿液發黃發紅,全身沉重,四肢脹滿,臉腫眼黃,小腹偏痛,這些都是膀胱實熱的症狀。(《聖惠方》)膀胱實熱證,症狀為小便閉塞不通,屬於膀胱實熱。

膀胱虛,左手關後尺中陽絕者,無膀胱脈也,苦逆冷,婦人月信不調,王月則閉,男子失精,尿有餘瀝。(《脈經》)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腳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轉筋惡風,偏枯腰痛,外踝後痛。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肌肉振動,腳中筋急,耳聾忽忽不聞,惡風颼颼作聲。(同上)(《千金》並曰:名曰膀胱虛冷也。)

白話文:

膀胱虛弱,左手關脈後尺脈陽氣衰絕,沒有膀胱脈象,常感覺得冷,婦女月經不調,月經來時閉而不通,男子失精,小便時有殘餘尿。左手尺脈的神門穴以後的脈象陽氣虛弱,是足太陽經的病症,常出現腳中筋脈拘急,腹中疼痛,牽引腰背,腰部不能彎曲伸展,肌肉痙攣,惡怕風寒,偏枯半身不遂,腰痛,外踝後側疼痛。右手尺脈的神門穴後脈象陽氣虛弱,也是足太陽經的病症,常出現肌肉震顫,腳中筋脈拘急,耳聾,忽聽忽不聽,畏懼吹風,風聲颼颼,皮膚乾燥。千金方也說:稱為膀胱虛冷。

膀胱氣不足,則寒氣客之,胞滑,小便數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氣之虛也,則宜補之。(《病源論》),

熱入膀胱,則其氣急而苦小便黃澀也。膀胱寒,則小便數而清也。(《中藏經》)

白話文:

膀胱氣不足,就會受到寒氣的侵襲,造成尿道不穩,小便頻繁且量多,臉色會變得較黑,這是膀胱氣虛的表現,應該進行補充。 熱邪進入膀胱,會使膀胱氣急,小便時感到灼痛且尿液呈黃色且渾濁。若膀胱受寒,則會導致小便頻繁且尿液清澈。

膀胱虛三證:小便不禁,屬氣血虛;遺尿,屬本經氣虛(見小腸虛條內,因膀胱虛亦能致遺尿,故複列此);膀胱氣。(《本草經疏》)

白話文:

膀胱虛的證狀有三:

(一)小便不禁:通常屬於“氣血虛證”。

(二)遺尿:這屬於膀胱的“本經氣虛”。(由於膀胱虛弱也會導致遺尿,所以重複列出了這一條)。

(三)膀胱氣虛。

腎膀胱俱實,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實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脊強反折戴眼,氣上搶心,脊痛不能自反側。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實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癲疾,頭重與目相引痛,厥欲起走,反眼大風多汗。(《脈經》)

白話文:

腎和膀胱都充滿了氣血,左手尺脈中神門穴以後的脈搏,陰陽兩氣都比較充足時,足少陰經與太陽經都充滿了氣血,患有脊椎強硬、反折、斜視、氣沖腦心、脊椎疼痛,無法左右翻身等疾病。右手尺脈中神門穴以後的脈搏,陰陽兩氣都比較充足時,足少陰經與太陽經都充滿了氣血,患有癲狂、頭痛與眼睛相牽的疼痛、突然發作、想要起來走動、斜視、大風、多汗等疾病。(《脈經》)

腎膀胱俱虛,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虛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虛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時時少腹滿。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虛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虛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時時苦洞泄、寒中泄,腎心俱痛。一說云:腎有左右而膀胱無二,今用當以左腎合膀胱,右腎合三焦。(《脈經》)

白話文:

腎和膀胱都虛弱時,左手尺脈神門穴以後的脈象陰陽俱虛,這是足少陰腎經和太陽經都虛弱的緣故。病症表現為小便不利,心痛背寒,時常感到小腹脹滿。右手尺脈神門穴以後的脈象陰陽俱虛,這是足少陰腎經和太陽經都虛弱的緣故。病症表現為心痛,如果大便失禁,不能控制,大便反復泄出,時常感到腹中空洞泄瀉,寒濕泄瀉,腎臟和心臟都會疼痛。另有人說:腎臟左右各一個,而膀胱只有一側,所以這裡用左腎與膀胱配合,右腎與三焦配合

三焦病證,三焦為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氣盛為有餘則脹,氣滿於皮膚內,輕輕然而不牢,或小便澀,或大便難,是為三焦之實也,則宜瀉之。三焦之氣不足,則寒氣客之,病遺尿,或瀉利,或胸滿,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氣虛也,則宜補之。診其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尺脈遲,下焦有寒。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病源論》)(按:診其寸口以下,本出《脈經》。)

白話文:

三焦病證: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道路,是氣的終始之處。三焦氣盛為有餘則脹,氣滿於皮膚內,輕輕然而不牢,或小便澀,或大便難,是為三焦之實證,則宜瀉之。三焦之氣不足,則寒氣客之,病遺尿,或瀉利,或胸滿,或食不消,是三焦之氣虛證,則宜補之。診其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尺脈遲,下焦有寒。尺脈浮者,為陽邪在下焦。

三焦者,主通陰陽,調虛實。呼吸有病,則苦腹脹氣滿,小腹堅,溺而不得,便而窘迫也。溢則作水,留則作脹,足太陽是其經也。又上焦實熱,則額汗出而身無汗,能食而氣不利,舌乾口焦咽閉之類,腹脹時時脅肋痛也。寒則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乾津不納也。實則食已還出,膨膨然不樂。

白話文:

所謂三焦,它的作用是溝通陰陽,調節虛實。呼吸有疾病,就會感到肚子脹得滿滿的,小腹非常堅硬,小便排不出來,大便很困難。如果液體外溢,就會形成水腫;如果不外溢而停留在體內,就會形成脹滿。足太陽膀胱經是三焦的經絡。如果上焦有實熱,就會出現額頭出汗、身體不汗、能吃東西但氣機不暢、舌頭乾澀、口很渴、咽喉阻塞等症狀,腹部脹痛,時常會出現脅肋疼痛。若遇寒邪,則不能進食,嘔吐酸水,胸背引痛,咽喉乾燥,津液不通。實熱時,吃了東西又吐出來,感到很鬱悶。

虛則不能制下,遺便溺而頭面腫也。中焦實熱,則上下不通,腹脹而喘咳,下氣不上,上氣不下,關格而不通也。寒則下利不止,食飲不消而中滿也。虛則腸鳴鼓脹也。下焦實熱,則小便不通,而大便難,苦重痛也。虛寒則大小便泄下而不止。三焦之氣和則內外和,逆則內外逆,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宜修養矣。

(《中藏經》)

白話文:

如果中焦虛弱,則不能制約下焦,就會遺失大小便,而且頭面浮腫。中焦實熱,則上下不通,會出現腹脹、喘咳,下氣不能上升,上氣不能下降,關門閉塞不通。如果中焦寒涼,則會腹瀉不止,飲食不消化,中滿。如果中焦虛弱,則會腸鳴鼓脹。下焦實熱,則小便不通,大便困難,並出現苦重、疼痛。如果下焦虛寒,則大小便溏瀉不止。三焦之氣和順,則內外和順,三焦之氣逆亂,則內外逆亂。所以說三焦是人體的三元之氣,應該好好修養。

三焦者,謂上中下也。若上焦有熱,則胸膈痞滿,口苦咽乾,有寒,則吞酢而吐沫。中焦有熱,則身重目黃;有寒,則善脹而食不消。下焦有熱,則大便難;有寒,則少腹痛而小便數。三焦之氣,主腐熟水穀,分別清濁,若不調平,則生諸病。(《簡要濟眾方》)

白話文:

三焦是指上焦、中焦和下焦。

如果上焦有熱,就會感到胸悶、胸部脹滿,嘴巴發苦、喉嚨乾燥。

如果上焦有寒,就會想要吞嚥酸的東西,並且會嘔吐泡沫。

如果中焦有熱,就會感到身體沉重、眼睛發黃。

如果中焦有寒,就會經常感到脹氣,並且吃東西難以消化。

如果下焦有熱,就會大便困難。

如果下焦有寒,就會小腹疼痛,並且小便次數增多。

三焦之氣,主要負責腐熟水穀,將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和水分吸收,並排出廢物。

如果三焦之氣不調和,就會產生各種疾病。

上焦虛,則引氣於肺。中焦虛,則生寒,腹痛洞泄,便利霍亂。下焦虛,則大小便不止,津液氣絕。寒則補於腎,然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其處雖異,其原則一,故有俱虛之病。上焦虛寒,則令人精神不守,引氣於肺,咳嗽,語聲不出,膈寒之病生焉。上焦有熱,則喉舌乾燥,口氣面赤,胸膈否滿之病生焉。

白話文:

上焦虛弱,就會引氣到肺部。中焦虛弱,就會產生寒氣,出現腹痛、腹瀉、腹瀉不止等症狀。下焦虛弱,大小便就會不止,津液、氣血也會耗盡。寒氣則要補腎,但三焦是水穀的通路,氣的終始之處,雖然位置不同,但原則是一樣的,所以有同時虛弱的疾病。上焦虛寒,就會使人精神萎靡,引氣到肺,出現咳嗽、聲音沙啞的症狀,而且隔肌寒冷疼痛的疾病也會產生。上焦有熱,就會使喉嚨乾燥、口氣粗重、面赤,而且胸膈悶脹的疾病也會產生。

若寒客中焦,則胃中冷,胃中冷則飲食不化,腹痛飧泄,霍亂吐利,治法宜溫補之。仲景曰:熱在中焦,則為堅。故其氣實,則閉塞不通,上下隔絕。熱則身重目黃,口甘脾癉之證生焉。下焦其氣虛寒,則津液不固,大小便利不止,小腹痛,不欲聞人語,治宜溫之。下焦其氣實而有熱,則津液內燥,傳導不利,由是有氣逆便難胃脹嘔噦之證。

(《聖濟總錄》)

三焦虛二證:腹寒,屬中氣虛;氣短少氣,屬氣虛。(《本草經疏》)

白話文:

如果寒邪侵犯中焦,就會導致胃中寒冷,胃中寒冷就會導致飲食無法消化,出現腹痛、腹瀉、霍亂嘔吐等症狀。治療方法應該以溫補為主。仲景說:熱邪在中焦,就會導致堅硬。所以中焦的氣很盛,就會閉塞不通,上下隔絕。熱邪在中焦,就會出現身體沉重、眼睛發黃、口甜、脾臟腫大的症狀。下焦的氣虛寒,就會導致津液不固,大小便不止,小腹疼痛,不想聽人說話。治療方法應該以溫補為主。下焦的氣很盛,有熱邪,就會導致津液內燥,傳導不利,因此就會出現氣逆、便祕、胃脹、嘔吐等症狀。

三焦實三證:喉痹,即纏喉風,屬少陽相火、少陰君火;頭面赤熱,屬上焦火升;赤白遊風,屬血熱,熱則生風,故善遊走,俗名火丹,小兒多患此,大人亦時有之。(同上)

白話文:

三焦實有三種病症:

  1. 喉痹,又稱纏喉風,屬於少陽相火、少陰君火。

  2. 頭面赤熱,屬於上焦火升。

  3. 赤白遊風,屬於血熱,熱則生風,所以善於遊走,俗名火丹,小兒多患此病,大人也有時患此病。(同上)

五臟病發於外,人身之有形於外者必有諸內,以故五臟之受病於內而發於外者,必見之眼耳鼻舌口牙之間。心經蘊熱,則口舌生瘡,唇口裂拆。脾與胃相通,故受熱則噎氣臭穢。腎受冷則耳不能聽,或兼風則牙痛頷腫。肺受風邪則皮毛瘙癢,積毒則發為癰疽。肝受病,則目不能視。發乃血之餘,焦枯者,血不足也。此病皆在內而應乎外也,凡有其證,必須考其所自來,辨其冷熱實虛治之。(《醫方大成》)

白話文:

五臟的疾病從外在表徵可以看出來,人身上任何肉眼所見的外部症狀,必定和體內臟腑相關,所以五臟在內臟受到疾病侵襲,從外在可以觀察到的症狀,必定表現在眼、耳、鼻、舌、口、牙齒之間。心臟系統蘊熱,就會造成嘴巴、舌頭生瘡,嘴脣龜裂。脾臟和胃臟相通,所以脾受到了熱就會噎氣,嘴巴容易發臭。腎臟系統如果受到寒氣侵襲,就會造成耳朵聽力變差,如果加上風寒的影響,就會牙痛、下顎腫脹。肺臟受到風邪的侵襲,就會造成皮膚毛孔發癢,毒素累積則會轉為膿瘡。肝臟有病,則眼睛看不清楚。頭髮是血液的殘餘,頭髮枯焦,表示血氣不足。這些疾病都藏在身體內部,從外在症狀展現出來,凡是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探究病症的來源,分別辨別是屬於冷熱、實證或虛證,才能妥善治療。(《醫方大成》)